APP下载

新发展阶段稳步推动乡村振兴走深走实

2022-05-05汪建华

中国国情国力 2022年4期
关键词:农民农业农村

汪建华

作者系安徽大学中国三农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员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三农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根本性变化;农村脱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并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脏乱差的村容村貌得到逐步改善,美丽乡村建设成效显著;农业发展开始了现代化进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正在建立,农业从重视质量效益到绿色发展,从科技、模式创新到生产力水平的全面提升,正在经历一场新的变革和质的飞跃。农民收入大幅度增加,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三农发展进入了新时代。如何把握新时代三农工作新特点、新趋势,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新起点和方向盘。

一、坚持问题导向,把握三农发展新趋势

新时代背景下的三农现状是乡村振兴的起点,把握三农发展的趋势是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点。从目前情况看,三农发展已呈现新的趋势,这既是发展中问题,也是发展中的进步。

(一)农村人口结构发生明显变化

近四十年来,从打工潮到农民变市民,大批农民进城落户,城镇化率不断提高,农村人口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十三五”期间。1亿人口落户城镇,农民变市民。以一般的农业省市县为例,农村劳动力总量中,50%以上不再务农,而是外出经商、打工,或在当地务工及兼业经营,其中相当一部分家庭,早已通过务工经商举家进城。此外,随着大批劳动力的转移,农村出现了“空心村”“无人户”,一些地方顺势而为,开展村庄合并,建设美丽乡村,村庄调整明显,质量不断提升。

(二)小农户经营与各类新型经营主体经营将长期并存

从目前看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龙头企业等,各类新型经营主体茁壮成长,已经把传统农户与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并存的格局,要立足于坚持以小农户经营为基础,大力培育各类新型经营主体,不断改造提升小农户经营方式,使新主体、新农民,特别是职业农民,成为乡村振兴的主力军,使小农户逐步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新主体。

(三)劳动力结构发生变化

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青壮劳力大部分都外出打工,守土守村在家务农的已是老人、妇女、儿童为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大幅度增加或复原农村人口、农村劳动力难度较大,必须调整思路、适应变化,积极应对新情况,寻找新途径。

(四)农业结构在调整中不断优化

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实现绿色发展,农业链条延长,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成长;经营方式不断变革,规模化经营形成模式,传统农业在改造中全面提升,农业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业。不断调优结构,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成为永恒的主题。

(五)农业投资大幅增加

国家用于农业的投入由2000年前的几十亿、几百亿,到目前已增长到一万多亿。一个中等以上的农业县,年用于农业的专项投入一般在7亿—10亿元以上。高标准农田建设亩投入由几百元增加到2000多元。积极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将继续大幅度增加财政对农业的投入,这是乡村振兴、农村农业发展的保障。

(六)农业产值在GDP中占比逐年下降

这是经济转型发展重要标志。从国际看,这一趋势是有规律性的。从国内看,我国作为农业大国,改革开放前,经济发展以农业为主,现代化水平低,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较大。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全面推进,国家现代化水平的明显提高,我国的GDP总量中的三大产业所占比重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因此,实现国家现代化,要率先推进农业现代化。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就是在这一大背景下,以农业农村的优先发展,支撑和协同推进现代化国家建设。

(七)粮食生产的地位更加凸显,稳定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大势已经形成

粮丰天下安,稳定促进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安全是当前的大趋势。在全面推进现代化进程中,三农聚焦保障粮食安全,是大安全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新阶段随着农业现代化高质量发展,粮食生产正在转变增长方式,从增量为主向提质增效转变,从分散经营向规模经营转变。就目前水平看,粮食面积、单产、品种、总量等已是持续多年增长,基本达到了“瓶颈期”。当前,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实行党政同责,主产区、主销区、平衡区责任同担是粮食安全的根本和主线。

(八)农村工作更加复杂而与挑战性

近年来,随着人口、劳动力结构、经营模式、工作重点等变化,一些地方农村工作出现了有组织、无活动、有集体、无收入、有管理、无对象等情况,个别地方基层干部老办法、老作风,上边千条线,基层落实难。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基层组织建设,不断加强党建、集体经济发展,但是薄弱环节依然存在。面对分散经营农户、规模经营的大户以及流动在农村和城镇之间的人群,农村管理、农业发展,必须要适应新变化,务实性创新治理之策。

二、紧紧抓住重点难点,推动乡村振兴走深走实

新趋势、新特点,首先标志着三农发展的历史性进步,代表着三农现代化发展的新方向,同时也告诫我们三农发展中依然存在的问题。乡村振兴就是要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统领,把握趋势、瞄准方向,突出重点,提出对策,集中发力,解决问题,促进农业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在实践中,应把准十个方面的重点集中发力。

(一)加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认真贯彻中央五年过渡期的政策,加强产业、设施、市场等重点方面补短板、强弱项,加强各类帮扶措施和机制体制的完善,建立和完善动态监测和预警制度,在无缝对接、有效衔接和平稳过渡上下功夫。要认真总结脱贫攻坚战的成功经验,抓好经验的复制和推广,抓好重点区域、抓好脱贫户的示范;要精准选择一批项目,筑牢产业扶贫的根基,巩固产业发展成果;要敢于破窗探路,大胆创新,盘活集体资产,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用好各项民生托底政策,兜底特殊人群,保障脱贫攻坚成果进一步巩固,保障不发生规模性返贫。

(二)突出乡村产业振兴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前提。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紧紧抓住产业振兴,把确保重要农产品供给,特别是粮食安全放在产业发展的首位,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区域优势产业,立足于品种、品质、品牌和标准化生产为导向,优化布局,打造与市场紧密相连的农业产业化链条,全面提升农业竞争力和效益。要适度推进土地经营规模化、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市场化、服务社会化、技术科技化、农业信息化、投入多元化,认真解决资源丰富效益不高,特色产业规模化不高,项目投入回报率不高,产业脱贫基础不牢,稳定度不高的问题。坚持把农业做强,使产业成为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支撑。

(三)大力发展农业农村新经济、新产业

从各地实际出发,大力发展返乡经济、园区经济、新型经营主体经济、产业扶贫经济、电商经济、农业社会化服务经济,以新经济赋能乡村振兴,推动农业农村经济转型发展,高质量发展。要立足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打通内循环上发力,推进电子商务新业态,进村入户新工程、刺激消费新行动、强化产销对接,加强市场+大户+基地+产品品牌建设,实现从产地到餐桌的安全;推进网络入户、快递进村,打通城乡流通的堵点;建立农产品冷链体系,实施家用电器以旧换新工程,促进农村农民生活消费水平的新提升。

(四)着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

做好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相衔接的工作,多种形式引导小农户学习新知识,对接新模式,走现代农业之路,逐步升级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新主体。同时,积极推动家庭农场、各类农业合作社的发展,提升发展质量,更好发挥带动和示范引领作用。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吸引有资金、有志向的企业家到农村投资;鼓励有条件、爱家乡的退休干部、退伍军人、在外求学的学生、在外务工人员回乡创业,使其成为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美丽乡村的新农人、新农民。同时,建议全面推进农民教育培训工程。相关院校可开设新型职业农民学历教育,职业院校开展农业职业技能培训,设立规模经营职业农民的门槛,针对性地做好新型农民培训工作,真正全面提升农民队伍技能素质,使农业成为有尊严的行业,使农民成为职业农民。

(五)促进现代农业生产力水平全面提升

全面提高农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完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培养农业科技领军人才,壮大农业科技创新团队,打造一批农业科技集成创新与示范基地。要实施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和种业自主创新工程,加快主要粮食作物新一轮品种更新换代,建立畜禽、水产良种繁育体系,加快地方良种选育和新品种培育,加强种质资源保护。深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构建以基层农技推广机构为主导、科研院校为支撑、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广泛参与的新型农技推广体系。要立足于全面全程机械化,推进农机农艺农信融合发展。推进小麦、水稻、玉米等大宗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提升果蔬茶等特色农产品机械化水平,加快发展畜牧业、渔业、生态环保等产业机械化,提升农产品加工和动植物保护等机械化装备水平。加强农村互联网基础工程建设,推动物联网进田、进场,引导发展数字农业、智慧农业;大力发展农村电商,打造农产品新的价值链,全面提高农业的技术化、机械化、信息化水平。

(六)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按照田、林、水、电、路综合治理,全面配套的标准,积极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建设和完善县乡村三级路网体系,解决村级道路硬化问题,推动城市交通向农村延伸,交通运输干线向旅游景点、农业综合体、特色农产品基地延伸,发挥交通促进经济发展的独特作用。支持建设农产品仓储、冷链工程,推动建设县乡村物流中心(站、点),大力发展农村现代物流业。推进农村电网改造,进一步完善农村配套电网、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农村环保、农村大型养殖业供电设施。推动“互联网+农村”建设,打造数字农业、数字乡村。推进农村基层政务信息化应用,推广远程教育、远程医疗、金融网点进村等信息服务,同步实施网络安全。统一规划,合理布局,推动中心医院、中心学校、重点养老机构等建设;加强和调整农村金融、商业、生产生活服务业站点及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乡设施互联,共建共享。

(七)切实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要在广大农村广泛开展,学习和推广新知识、新技术、新模式;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和农民的思想道德教育,注重加强以行政村为中心的群众文化、体育、宣传以及新媒体等基础设施建设,引导和推动农村农民文化体育活动的开展,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落地生根,树立新时代的文明乡风、良好家风和淳朴民风。

(八)全面推进乡村建设行动

乡村建设行动是乡村振兴的重点,是改变农村面貌的攻坚战。要立足于县域整体谋划,以乡镇为中心,加强乡村统一规划,优化村庄布局,盘活闲置资源和集体资产;注重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特色风貌,加强分类指导,对有文化、有故事的村庄,统筹规划,留住乡愁,结合乡村旅游业,建设特色民居,加快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加强农村人居环境的综合整治,持续开展厕所改造、污水治理和垃圾收集三大革命,提高农村卫生水平;以路、水、电、网为主,加快农村公共基础建设,加快各类平台、仓储、运输、公共交通等建设,加快农村幼儿园、小学、中心学校、卫生院、卫生室、养老院等建设,提升普惠性、兜底性和基础性民生服务水平。

(九)持续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要严格保护耕地,推进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因地制宜,发展节水农业,扩大保护性耕作面积,扩大土地休耕面积。实施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推广水肥一体化、机械深施等施肥技术模式,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理、畜禽粪污生态化治理和综合利用,以及秸秆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能源化、原料化应用。推广应用低污染、低消耗的清洁种养技术,加强绕村、沿路沟渠、排水沟渠的疏浚和治理,加强村庄道路绿化,建立良好的村庄、农田、生产生活的绿色环境。

(十)持续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共同富裕

持续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共同富裕,既是“农民富”的重要标志,也是乡村振兴的落脚点,它贯穿于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全过程。一是多举措增加农民的基本收入,坚持农民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不断增长。二是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发展股份制经济,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型经济,让农民从制度革新中获得稳定性收入。三是加强农业农村各种惠农政策的落实,加快农业社会化服务进程,加快农村民生工程建设,让广大农民从政策落实、民生共享、社会化服务等方面,获得稳定、均等的收入。四是持续推进农村承包土地制度改革,深化集体建设用地、宅基地等改革,探索权属清晰,利用高效,布局合理,节约集约用地的新路子,加强“三资(农村社区的资金、资产和资源)”“三变(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改革,不断为集体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注入新的活力。

■畅游山涧|付秀宏/摄

三、创新赋能,建立和完善推动乡村振兴的新机制

乡村振兴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攻坚战,需要持续不断的内生动力和强大的推动力。创新机制体制是力量的源泉和保障。从乡村振兴的实际和着力点看,要紧紧围绕以下重点,打造推动乡村振兴的机制体制。

(一)创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规划体系

规划是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总抓手。乡村振兴必须有符合实际的规划。各地各级都要加强规划编制,坚持规划引领,要以县乡为主体,谋篇布局,立足全局,科学合理,实际可行编制好县乡村规划,把专业队伍、群众意见和领导想法结合起来,勾画出乡村振兴的美好蓝图。把乡村振兴规划与土地、交通、生态、水利以及城镇化发展规划相衔接,突出规划的总体性、可操作性和长远性、约束性,真正形成完整的规划体系。要加强规划约束和分步实施,不能朝令夕改,不能一蹴而就,要一张蓝图绘到底,分批分期推进重点工程建设和规划实施,一步一个脚印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二)创新现代农业投融资机制体制

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无论是产业发展、环境建设还是公共服务,没有资金投入是难以实现的,创新与乡村振兴相适应的现代投资体系是基本保障。一是以主体投入为基础,各级政府在农业投入增量上升级,要依法投入,列入预算,按比例增长,扶持农业不断壮大。二是以多渠道投入为基础,在投入方式上升级,鼓励和支持各类经营主体扩大投入,各类工商资本、民营资本积极投资农业,投资农业创新领域,投资农业农村服务业,大胆推进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和技术、资本、土地经营权入股。三是以主体投入和政府投入为基础,在农业吸引外资上升级。抓住“一带一路”发展机遇,扩大农业对外开放和加快农业走出去的步伐,开展农业“双招双引”活动,组织外资、外地投资在农业的重点领域落地,动员企业走出去投资农业,建立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四是以现有投资政策为基础,在优化投资结构上升级。调整阶段性补贴政策,把更多的投入投向民生领域,投向环保、粮食、种业以及基础设施等方面。稳定扶贫投资规模,扩大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五是以优化品种结构、扩大覆盖范围为重点,大力发展农村金融、保险业。以现有投资体系为基础,以全面升级为着力点,完善和建立服务于乡村振兴、现代农业发展的投融资机制体制。

(三)创新农业农村人才成长的机制体制

人才是乡村振兴的第一要素,要着力吸引和聚集各类人才,服务于乡村振兴。要采取措施,吸引各类青年人下乡、回乡创业;要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以农民职业化和现代农业发展的蓝海,稳定和提升高素质现代化农民队伍;要用突破性政策,吸引大批有用人才“告老返乡”、大批新生代“重回家乡”、政府派出的各类帮扶人才“留在第二故乡”,用政策和制度聚人才,增人气,形成乡村振兴的人才优势。加强乡村后备干部队伍建设,让管理人才、经营人才、技术人才、服务人才等各类人才,在乡村振兴中有作为,能发展,可持续。

(四)创新农业农村发展的现代法治体系

提高农村法治水平,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要结合普法活动,在广大农村广泛开展农民学法用法活动,增强广大干部群众学法用法尊法的守法意识。要特别加强承包地流转、宅基地使用、生态保护、社会救助、劳动和社会保障等方面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依法维护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要加强农业综合执法,加强对农村的各类司法服务,提高农村干部群众法治素养,提高依法护农、依法兴农和农村社会的法治水平。

(五)创新城乡融合发展的机制体制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振兴乡村,不能就乡村论乡村,还是要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乡村振兴是城乡融合发展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点,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着力点。正确认识和处理好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系,坚持两个轮子一起转,城乡一体化融合发展;要加强规划、交通、基础设施等一体化的对接,因地制宜抓好城乡产业融合,从机制体制上冲破障碍,建立和完善土地、资本、劳动力、技术、服务等城乡流动市场,逐步推进城乡教育、卫生、养老、就业、文化等方面共享发展,真正实现农民市民化,城乡互动、一体化发展。要积极发展城郊型经济,发挥近郊区位优势,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大力发展果蔬产业和特色产业,主动对接城市需求,积极发展为城市发展、为市民生活服务的新项目、新业态、新产业,探索乡村振兴和城镇化同步发展的新路经。

(六)创新基层党建和乡村治理体系

要加强村级班子建设,强化村党支部的领导,夯实乡村治理基础;要优化乡村公安、司法、调解等机构设置,加强法律法规的学习和宣传,持续打击各类涉黑和犯罪活动,建立保安平安机制;要创新乡村治理方式,坚持走政府治理、村民自治相结合的路子,充分发挥乡贤以及各类返乡人员的参与和带动作用,深入推进平安乡村建设,打造稳定、和谐、幸福的乡村善治环境。

猜你喜欢

农民农业农村
对比示范,才是打开农民心结的“金钥匙”
小酸枣打开农民就业增收路
耕牛和农民
数据分析挖掘在农业统计分析中的应用
农民
中国农业2017年与未来十年展望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流通领域重要农业产品价格(2016年10月)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新农村 新一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