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景语”皆成“情语”

2022-05-05

作文周刊·高一版 2022年17期
关键词:小说环境

王国维有言:“一切景语皆情语。”所以,小说中的环境应该是主客观的杂糅物。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三者紧密联系,孕育出小说的生命,决定着小说的良莠。中学生的记叙文写作,虽说不能完全与小说的写作相提并论,但这“三要素”同样是记叙文必需的“零部件”。所以,向名家大师学习人物塑造、情节设置和环境描写乃是提升记叙文写作水平的必由之路。下面,我们就重点谈一谈环境描写的技巧。

小说中的环境,分别指人物所处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其中,社会环境指的是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观以及民俗民风等;自然环境是指自然界的各种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此外,还有“心理环境”一说,是指某一时刻与个体有关的心理上的环境因素,其特征基本上是主观与客观相结合,包含联想、想象、记忆等方面的因素,还包括潜意识、动机等元素,亦称“准环境”或“准事实”。

名家引路

片段1: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缝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技法提炼:这是鲁迅的小说《故乡》中一段关于自然环境的描写。作者从视觉、听觉的角度,展现了深冬故乡的阴冷与萧索,渲染了一种苍凉的气氛,衬托了“我”内心的悲凉。自然环境的描写并非仅为了交代环境,它可以烘托人物形象,渲染故事气氛,推动情节发展,暗示社会环境等。通过对特定的自然环境的描写,还可以展示独特的世态风情,为读者提供一幅社会历史画面。自然环境,一般都带有作者的感情色彩,可以当作是对社会环境的暗示。

片段2:鲁镇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都是当街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柜里面预备着热水,可以随时温酒。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铜钱,买一碗酒——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现在每碗要涨到十文——靠柜外站着,热热的喝了休息;倘肯多花一文,便可以买一碟盐煮笋,或者茴香豆,做下酒物了,如果出到十几文,那就能买一样荤菜,但这些顾客,多是短衣帮,大抵没有这样阔绰。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

技法提炼:这是鲁迅的小说《孔乙己》开头一段关于社会环境的描写。这段描写交代了孔乙己生活的社会环境,描绘了“短衣帮”与“穿长衫的”两个泾渭分明的社会群体,表现了当时社会严重的阶级对立和人与人之间冷酷的关系。作者刻画这样一个势利、冷酷、虚伪的社会环境,为故事情节渲染了一种冷漠悲凉的社会气氛,为情节发展奠定了基础,这样的环境也预示着孔乙己这样一个社会观念和经济基础严重错位的深受封建教育毒害的人物注定会以悲剧收场。

片段3: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那就是哲尔赛岛了。

技法提炼:这是莫泊桑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结尾处的一段环境描写。菲利普一家怀着发财梦去旅游,希望能够遇见发了财的于勒。可出乎预料的是,他们在游船上却遇到了破产后沦为水手的于勒,一家人的发财梦想瞬间破灭。所以,他们旅游的目的地在他们眼中变成了阴郁的“紫色的阴影”。这样写,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菲利普一家失望、沮丧的心情。需要注意的是,一因为“紫色”并非哲尔赛岛的本来面目,而是一家人心理的折射,故称之为“心理环境”。

学子佳作

反 差

◎朱昕阳

林年,一个山村的留守儿童,家住林家村23号。这里有电视的人家不多,更没有网络,但他的生活里却从不缺少快乐的元素:他可以牵着自己扎的风筝在无垠的旷野上奔跑,他可以在后山茂密的丛林里“寻宝”——面对无边的森林,呼吸着新鲜空气,生活得无忧无虑。可是日子总是日复一日,千篇一律,他到底有些腻了。他憧憬着到大城市里和打工的父母住在一起,想踏在下雨天也不会泥泞的柏油路上看车水马龙、灯火璀璨。他听邻家大哥哥说城里的房子比十棵树摞在一起还要高,城里的灯火比晴天晚上天空的星星還要多。

苏念,一个生活在城市里的时尚女孩,家住幸福别墅区23号。家里富丽堂皇,应有尽有,出了家门便是商场和游乐园。可是她厌倦了柏油路的没有尽头,看腻了立交桥的川流不息,鳞次栉比的摩天大厦也让她产生了倦意……她想去乡下过过小桥流水的生活,和大自然零距离接触,看看此起彼伏的麦浪和金黄的油菜花……她脑海里充满了幻想和期待——她知道那里有炊烟,有石板路,还有吱吱呀呀的牛车……

林年的父母打电话回家告诉林年,今年过年他们不回去了——车票太贵了,春节期间加班工资也会翻倍。林年哭着让他们回来,他说:“我不要钱,我只想和你们在一起,我想你们……”林年的父母眼圈也红了,想了想,便说:“这样吧,你来我们这儿过年吧。”

苏念的父亲从公司总部办公室和她视频,告诉她今年春节不能陪她去乡下了,他要去国外谈一笔生意。苏念哭着让他回来。她说:“你几年前就答应我了,可每年寒假你不是开会就是谈生意,你赚那么多钱有什么意义?”苏念的父亲翻了翻桌上的台历,看了看女儿的相片,说:“我不出差了,今年春节我们一起去乡下过年!”

要去大城市了,林年翻出了爸妈从城里买回的被他一直压在柜子底下舍不得穿的那件运动衣。第二天,林年告别了村庄,他将最珍爱的风筝挂在村头的大树上,上面写了一行字:送给幸福中的人。然后带着他喜爱的画笔上了火车——他要亲手画下城里那些他未曾见过的新奇的一切。第一次看到即将踏上的长长的火车,他惊呆了。坐在车上,他突然发现了座椅旁有一只漂流瓶。他惊奇地打开,看见上面写着:送给幸福中的人。

要去乡下了,苏念找出了很多年前就准备好的东西,尤其是那架单反相机。她从未去过乡下,她印象中的乡村都是从电视和网络上了解到的。她要将那里美好的一切全部保留在相机里。第二天,苏念下了火车,坐上了一架吱呀作响的牛车——这是她第一次坐牛车。在车上,她看见了远处袅袅的炊烟,兴奋得直打颤。到了村头,她惊奇地发现了挂在大树上的风筝,上面写着:送给幸福中的人。这让她想起了自己留在火车上的那只漂流瓶……

幸福究竟在哪里?在乡村,还是在城市?好像都在,又好像都不在。

在许多人的眼中,幸福之树似乎永远只在他所向往的那片遥远的土地上生长着。

(江苏省盐城市景山中学,指导老师:王淦生)

点评

一个男孩生长在乡村,他憧憬着城市,原本清秀的青山绿水变得索然无味;一个女孩生长在城市,她向往着乡村,车水马龙、高楼林立让她心生厌倦。本文通过描述两个孩子的生活境遇和向往的反差告诉我们:幸福是一种感觉,它并不是我们所拥有的一切,而是我们所追求的东西。反过来说,我们所拥有的,甚至我们所厌倦的东西,在他人眼里也许正是一种难得的幸福,但它却常常会被拥有者忽略甚至无视。在写法上,作者将乡村与城市生活场景交织穿插,错位出现,收到了一种“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的艺术效果。本文篇幅短小却意味深长,节奏疾徐有致,语言淡而有味。D641FB77-0AF1-44B7-9A2E-9DCB28FF8F71

猜你喜欢

小说环境
How to read a novel 如何阅读小说
环境清洁工
文学小说
漫观环境
论环境雕塑
环境雕塑与人
公共环境与城市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