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溪水因山成曲折,山蹊随地作低平

2022-05-05

作文周刊·高一版 2022年20期
关键词:向阳村口文章

文题亮相

清代乾嘉时期代表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说:“文似看山不喜平”“文须错综见意,曲折生姿”“凡做人贵直,而作诗文贵曲”。清末民初文学家、翻译家林纾在《春觉斋论文》中也这样说:“为文不知用旋绕之笔,则文势不曲。”的确,平铺直叙的文章,读起来会让人索然无趣,味同嚼蜡,而波澜起伏、跌宕多姿的文章,则能扣人心弦,引人入胜。

关于“叙事要引人入胜”,以上材料给了你怎样的启发和思考?请以此作文。

要求:自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思路导引

写作文如何做到尺水兴波、引人入胜呢?

1.设置悬念。就是在文章的开头或中间设置矛盾冲突或设置疑问,又把它暂时悬置一旁而不予解答,以引起读者热切的关注或强烈的期待。

2.运用抑扬。就是将生活素材交错地组织到文章中,通过文章前后材料的强烈反差,突出表现事物的本质属性,鲜明地刻画人物性格,揭示文章的主旨。

3.铺陈误会。就是在叙事的过程中先故意安插一些思维上的逻辑性错误,给人一种常识性的“错误”印象,然后随着故事情节的步步推进,将谜底层层展开。

4.设置巧合。把本来互不关联的人物、事件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联系在一起,集中而强烈地反映社会生活中的矛盾冲突,增强文章的艺术效果。

5.着力突转。所谓“突转”,就是在记叙事件时故意顺着一个方向极力铺陈渲染,把读者的注意力和情感吸引到一种可能性上去,层层推向高潮,达到顶点时,事情的发展方向突然发生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通过另一种结局的突然揭晓,将读者对事件意义的理解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佳作展示一

心如花木,向阳而生

◎杨俊霞

一个鲜活的人是什么样的呢?

向阳不知道,他很累。寒冷的风呼呼地吹着。

站在林立的高楼下,向阳头一阵眩晕,茫然和无助一股脑涌上心头,面前的高楼仿佛一个“监狱”囚住了自己和自己的灵魂。

很多年了,向阳从一个初入职场的小职员成为了一个工作多年的资深小职员。

大家眼中的向阳,沉默寡言,平平凡凡,但工作很认真。

下班了,他最后一个踏上了末班车。他不知道,他差点与改变自己人生轨迹的东西失之交臂。

“抱歉,可以给我看看这些照片吗?”

“没问题。”

向阳接过那些照片。

“一片白茫茫的雪要拍出层次感,首先地平线要水平……”

“难怪我们怎么拍都没有那种感觉,谢谢哥哥了。那可以帮我们拍一张吗?”

“别麻烦人家了,万一不顺路呢,我们也快下车了。”

“顺路的,我家就在附近。”

“太好了!”

向阳娴熟地调试相机,摆好机位,观察四周,“咔嚓”——

梧桐叶不剩几片,将落未落。树下红伞,一个老爷爷在卖红薯,一对情侣依偎着走过,几个小朋友手里拿着红薯,满心欢喜……

画面留白不多,像向阳的心,满满的。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

道别后,向阳的脚步轻快了许多。回到家,他小心翼翼地抽出书架最底层的盒子,里面安安静静地躺着一台佳能5D3相机。

向阳早已不记得当初为什么没有再坚持摄影了。或许是年少轻狂,或许是生活所迫,人们常常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而不能坚持自己的初心。向阳也是。而现在,他内心荒草丛生之地,燃起了一个小火苗,且有愈演愈烈之势。

向阳突然从床上坐起,心跳得飞快,快步走向窗户一把拉开窗帘,阳光跑进了房间,照亮了那个盒子。他从来没有一刻像现在这样明朗。

人这一生能为了自己的梦想勇敢一回,不容易。

他想去四川成都,想去稻城亚丁,想去北极拍极光……打开微信,置顶的俨然还是“舍友摄像交流群”。工作之后,向阳就再没发过消息了。

“兄弟们,我要继续搞摄影了。”

“行啊,小子,等你安顿好,咱们聚聚。”

“我就知道你不会放弃的,毕竟之前你是我们专业成绩最好的呢!”

第二天一大早,他就写好计划,做好攻略,打包好行李,望了一眼窗台上生意盎然的向日葵,踏上了前往成都的路。

在那個向日葵奇迹般活过来的冬天,有一个叫向阳的迷茫青年找到了他所热爱的人生。

(安徽省歙县第二中学,指导老师:程鸣)

点评

这篇习作的标题“心如花木,向阳而生”很有意蕴:一是立意积极,情感健康;二是一语双关,含意丰富。作文开头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故事性强,情节曲折生动,引人入胜,尤其是对话描写口语化强,贴近生活场景,富有生活的真实感。

佳作展示二

向着光,站着岗

◎葛彩玲

村里人都叫他老缺,他是村里新搬来的一个老头。

听说,他是在一个雨天被人打折了一条腿,拼命逃到我们村的。至于事情的真伪,大家就不得而知了。只知道,他现在确实走路一瘸一拐的。

老缺,不光人长得“特别”,做事也“特别”。

一天,村里又来了一个不知道从哪里来的小瘸子。老缺便热心肠地走上前,笑呵呵地问道:“孩子,你找谁?”孩子摇了摇头。老缺又问道:“你家在哪儿?你父母在这儿吗?”那孩子又摇了摇头。

村里的坡大妈见状,便在一旁打趣道:“老缺呀,这孩子是来找你的吧?你看你们多像,连走路的姿势都一模一样,你是日子过糊涂了,连自己的儿子都忘了吗?”

老缺笑呵呵地向孩子招了招手,示意他过来吃糖。

第二天大清早,老缺一如既往地站在村口。

睡眼蒙眬的肖老头看见老缺,便笑嘻嘻地走上前去跟他“问好”:“你别说还真有点样,不知道的,还以为你真在哪站过岗呢。你这工作做得好,下回我让村委会给你颁个‘公鸡叫鸣’奖。”说完便哈哈大笑,大摇大摆地走了。

老缺也不恼。

不过令人奇怪的是,昨天那个小孩也有模有样地学着老缺的样子站着。日子一天天过去,老缺和儿子小缺(村里人都这么说—)每天都在村口如“公鸡”般站着……

一天夜里,老缺从床底木柜子里拿出一截木头,比划着,然后雕了一棵白杨树,并在后面刻了“项光岗”三个字,送给小缺。

日子一天天过去,小缺一天天长大,老缺也一天天老去……

又是晴朗的一天,和平常一样,早起的村民们互相招呼着,只是站在村口的,却只有小缺和那一棵白杨树……

几天后,一个解放军小兵跑到村里,向村民问道:“这里有没有一个叫项光岗的哨兵长?”村民们都疑惑地摇了摇头,只有小缺站出来,指向老缺那个似乎快被风吹倒的小屋子。

只见小兵快步向前,领着小缺,带着老缺的遗像和那个木柜子,朝着那条阳光直射的小路走去……

不一会儿,村里恢复了昔日的平静,村民们又都忙碌了起来。没有人知道木柜子里装着什么,小缺去了哪……

三十年后的村口,又有一个“老缺”和一棵白杨树在村口站起了岗……

(安徽省歙县第二中学,指导老师:程鸣)

点评

这篇习作立意高远,层次清楚,段落分明,前后连贯。作者在文中讲述了一个名叫“老缺”的人物故事,叙事生动,人物形象感人,语言驾驭能力非同一般。全文语言流畅自然,将整个故事娓娓道来,如话如诉,一气呵成。

猜你喜欢

向阳村口文章
村口那座山
村口的老人
新年话“福”
村口的老人
字海拾“贝”
本期文章英文摘要
Sunny Side Up 向阳而生
红向阳
村口的红气球
小排经“点化”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