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德树人视域下高职院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模式研究

2022-05-05罗湘明

高教学刊 2022年11期
关键词:思政课程课程思政高职院校

罗湘明

摘  要:“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都是课程育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模式体现立德树人的根本性要求。但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在构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模式中依然存在重大现实困境,为此要从课程教学的整体化设计、师资队伍的合作化设计、运行机制的一体化设计等方面来构建高职院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模式。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11-0189-04

Abstract: Bot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and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are important parts of curriculum education. The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mod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and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reflects the fundamental requirement of cultivating people by virtue. But at present, China'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 construc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and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model still exist significant realistic predicament, therefore from the integrative design of the teaching, the teachers troop of the cooperative design, the operational mechanism of integration design aspects to build th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and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model.

Key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courses; cooperative education model

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课程的关系时指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这为高职院校构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模式指明了方向。高职院校要厘清协同育人模式的内在逻辑,把握其中的价值取向,把脉协同育人面临的现实困境,探索立德树人视域下构建高职院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模式的路径设计,切实发挥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合力效应。

一、构建协同育人模式的内在逻辑

高职院校立德树人的主要阵地是课程教学。厘清“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之间的内在逻辑,是构建协同育人模式的关键所在。

(一)“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相对独立性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属于两种不同性质的课程,在属性上存在差异。一方面,“思政课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对大学生全面、系统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式。“课程思政”是指除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外的其他课程,包括专业课程,也要承担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任务,通过各门课程的教学来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引导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道德政治素养,尤其是通过自身专业知识的学习内化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另一方面,“思政课程”是全体在校高职学生的必修课,学生都要通过课堂教学等显性教育教学方式进行学习。而“课程思政”主要是通过专业课来进行的,不同专业的学生学习的专业内容不同。“课程思政”就是要根据不同的专业内容来挖掘蕴含其中的思政元素,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课程育人一种新的重要呈现形式。

(二)“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同向同行性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在育人方向上具有“同向”性,也就是说它们的育人“方向”趋于一致;同时,“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在育人步调上具有“同行”性,也就说他们的育人“步调”趋于一致。這就是“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同向同行性。

一是“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同向性。这方面主要表现在政治、文化和教育目标等方面。在政治方面,“课程思政”要与思政课一样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四个自信”、筑牢“四个意识”、做到“两个维护”,共同提高高职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和政治认同感。在文化方面,二者都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促进文化认同,增强文化自信。“课程思政”比较隐性,需要认真发掘才能够把握其中的内容。因此“课程思政”要根据思政教材中有关价值观、文化认同等方面的内容,在思政课程的引领下,“课程思政”朝向同一个方向,共同形成文化自信。在教育目标方面,在高职院校开展“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就是要承担“培养什么样的人”和“为谁培养人”这两个根本任务。这就要求二者的育人目标要与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保持高度一致。563B0640-873E-4643-A4E3-6BBE60A97674

二是“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同行性。二者虽然是两类不同性质的相对独立课程,但是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这两类课程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既相互补充,又相互促进,形成合力,共同承担起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第一是要在共同一致的育人方向基础上共同构建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思政教育课程体系,充分发挥二者的特点和优势,共同做好立德树人。第二是“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要在协调一致的基础上各负其责、各司其职。思政课发挥着立德树人的主渠道作用,在思政课的教学中与专业特点相结合;专业课和其他公共基础课程在传授专业知识技能和公共基础知识时,要结合专业特点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第三是在教学资源、教师资源等方面要进行共建共享。思政课教师要与专业课教师和公共基础课教师共同研讨协同育人的问题,互相学习,共同促进。思政课教师要帮助专业课教师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专业课教师要帮助思政课教师如何在思政课进行中紧密结合专业特点。同时,思政课教师要与专业课教师和公共基础课教师共同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资源建设,实现资源共享。

二、构建协同育人模式的价值取向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为链接纽带,核心内涵都是育人,育人的本质在于思想价值引领[2]。构建高职院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模式有着重要的价值。

(一)立德树人是我国职业教育的根本性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3]。这就要求职业教育要将立德与树人相统一,不能够出现重技能培养,轻思想教育的情况。要注重培育又红又专的高技能人才,真正做到将“德”与“才”统一起来。

一是将“育人”与“育才”相统一。职业教育一方面要通过专业课程和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专业需要的科学素养。另一个方面要为国家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就要求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技能人才在德行修养和价值观念等方面要符合要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的那样,“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4]。

二是将课程整体性与协同性相统一。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并不是随便将一些课程拼凑在一起,而是围绕职业教育的价值目标,将相关课程科学合理地搭配在一起,包括专业课、公共基础课等课程,这些课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任何一门课程离开了这个整体就难以发挥应有的价值。同时,职业教育的某一类课程又是一个完整的子系统,他们有完整的课程结构和知识要素。这些不同类型的子课程体系是整个课程体系中的一部分,共同构成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并起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效果。

(二)为谁服务是我国职业院校的根本性问题

职业教育中的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都是党领导下的学校,也面临为谁服务的问题。一是要为人民服务。我国职业院校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学校,这就要求高职院校要办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职业教育要依靠人民办教育,办好教育为人民。二是要为治国理政服务。党的治国理政与为人民谋求利益是一致的。职业教育为人民服务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为党的治国理政打下文化基础、提供智力支持和培养优秀人才。三是要为巩固和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服务。我国高职院校发展迅速离不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反过来,高职教育的发展也是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我国职业教育要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

三、构建协同育人模式的现实困境

思政课强调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立场和方法,去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课程思政”是在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信仰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具有科学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与创新能力,是思政课的重要补充。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模式的构建还存在如下一些困境。

(一)协同育人效果有待加强

目前,互联网的普及给职业院校的学生带来了学习、生活和行为上的习惯,以及思维方式的深刻变化。大学生获得信息的渠道更加广泛,视野更加宽阔,学生的思想意识变得更加复杂,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已经难以满足学生多样性的需求。职业院校“思政课程”供需之间的结构性矛盾变得越来越明显。

从目前来看,还有一些职业院校在开展思政课程教学中存在以理论灌输为主要的教学方式,缺乏方式上的创新。再加上学校对学生的了解不够,思政课教师传授的思想政治理论与大学生的生活实际脱节,在职业院校开展“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效果不佳。

(二)协同育人的师资队伍水平有待提升

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起着主导的作用。“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让教师更好担当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5]。因此,要充分发挥教师这一关键主体在教育教学中所起的桥梁纽带作用,尤其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过程中,對两方面的师资队伍要求更高。

然而,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专业课教师“不懂思政”“不会思政”“不愿开展思政”的情况。所以,要求专业课教师在专业课教学中自觉思考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深入研究怎样把思政元素融入到自己的专业课程之中去,是职业院校落实“课程思政”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这对专业教师要求更为严格,它要求专业课教师不仅要彻底掌握自己的专业知识,而且还要挖掘专业课程背后蕴含的思政元素,并将这些思政元素有机融合到专业课程当中去,并且要深入浅出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要把握好学生的“智”与“德”的关系,实现教书与育人融为一体,防止在教学过程中出现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学互不相干、各行其是,甚至相互对立的局面。

(三)协同育人的机制有待完善563B0640-873E-4643-A4E3-6BBE60A97674

从目前来看,“课程思政”的运行机制还没有真正建立,“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具体来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当前职业院校对于协同育人的思维还没有真正形成,更无法操作落实;二是职业院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机制比较粗糙,缺乏合理的机构设置。三是在具体实践中,缺乏有效的、成规模的管理和运作体系,职责划分尚不明晰。

四、构建协同育人模式的路径设计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模式构建的核心是回答构建过程中的路径设计问题,即以问题为导向进行路径构建设计,主要包括协同育人教学整体设计和体制机制设计。

(一)课程教学的整体化设计

习总书记强调:“要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6]。众所周知,“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是属于两种不同性质的课程,他们之间存在不同的场域,要将两者协同育人,就要将两者在教学体系上进行全面的整合设计,解决他们的内在结构性矛盾,达到协同育人的目标。具体来说,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整体化设计。一是合理科学地设计课程体系,努力构建由思政课程、通识课程、专业课程组成的“三驾马车”的课程体系,在教学中将思政元素融入各门课程,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实现在教学层面的“三全”育人。二是设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互补充的教学内容体系。在思政课程教学中,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将专业课的元素融入到思政课程的教学内容當中,将学生的专业素养与思想政治素养有机融合,提升学生在思政课程的学习中对职业素养的获得感。同时,在专业课的教学中挖掘其中的思政元素,将思政的内容渗透到专业教学中,促进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三是进行丰富多样的教学方式设计。要发挥好实践教学的育人功能,思政课要充分利用实践教学基地,发挥实践教学的育人功能;课程思政要充分利用专业课实践教学基地,发挥企业与学校进行的产教融合、工学结合,帮助学生运用思想政治理论来指导工作实践,并在实践中进一步培育工匠精神,涵养思想政治素质。此外,随着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运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都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积极开发慕课等网络课程,打造网络教学平台,实现线上与线下教学、理论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相互融通、相互补充。四是合理设计教学团队。协同育人不是由某一科教师完成的,它不仅需要思政教师和专业教师,还需要吸纳具有一定思想政治理论素养的党政管理干部等各行各业的优秀人员共同组成教学团队,一起承担协同育人的责任。

(二)师资队伍的合作化设计

“课程思政”教师队伍与“思政课程”教师队伍相互联谊,互相促进,这并不是要将专业课教师变成思政教师或者把思政教师变成专业教师,而是要把“课程思政”教师队伍与“思政课程”教师队伍凝聚起来,真正实现“两方面体制的融合、资源的整合和工作的配合”[7],形成协同育人的强大队伍合力。

一方面,要发挥“思政课程”教师对“课程思政”教师的正面引领。“课程思政”教师队伍专业知识比较深厚,但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相对不够,从专业知识中找到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能力不足,敏感性不强,不知道怎样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程教学紧密地融合起来,以至于出现“课程思政”专业课教学存在“两张皮”现象。基于这种情况,“思政课程”教师队伍要帮助“课程思政”教师队伍找准育人角度,提升育人能力,促进专业课教师在教书时加强育人,从而在专业课中做好“课程思政”工作。学校要根据教师实际情况,积极开展“思政课程”教师和“课程思政”教师座谈会,加强两者之间的联系。同时要将“思政课程”教师和“课程思政”教师结成对子。每一个思政课程的教师对应一个或多个专业教师,及时掌握党和国家最新政策和相关的重要指示精神,帮助专业教师深入领会课程思政的内涵,找到专业课与思政课的切合点,深入挖掘专业课中的思政育人素材,在专业课教学中自然而然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渗透,“实现专业授课中知识的传授与价值引导的有机统一”[8]。通过思政教师的帮助和影响,专业课教师深刻把握课程思政的相关理论,主动承担“课程思政”建设使命。

另一方面,要将“思政课程”教师队伍与“课程思政”教师队伍形成合力。从目前来看,高职院校教师缺乏自觉参与“课程思政”的能力,要动员全体教师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促进“思政课程”教师队伍与“课程思政”教师队伍加强合作,形成协同育人的合力,从而提高职业院校立德树人的整体效果。同时,还要充分发挥党组织的作用,加强党支部与其他教育主体的协作,做到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程育人,形成协同育人的强大合力。

(三)运行机制的一体化设计

当前,“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模式在高校广泛开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功经验,但依然存在机制体制上的问题,尤其是体制机制运行一体化的问题。主要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要解决谁来设计协同育人机制体制的问题。从目前情况来看,各高职院校普遍是由教务部门对协同育人的体制机制进行规划设计,还没有上升到学院的顶层设计。协同育人需要在全校范围内,举全校之力开展实施,学院党委要担当起主体责任,对协同育人体制机制进行统筹规划。同时要成立上下联动的体制机制,为有效开展协同育人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上的保证。二是做好“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监督和评价机制。要调动教务、人事、科研和教学系部等共同参与、制定协同育人的监督与评价的相关标准和考核体系,使得协同育人的监督与评价体系既相互独立又形成系统,从而达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监督与评价机制的一体化。

五、结束语

总之,职业院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要把握时代脉搏,探索协同育人的逻辑理路,在理论指导下做好“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实践工作,着力解决育人队伍的互相脱节、育人机制的互相割裂等问题。做好制度创新和加强保障机制,多方联动,形成合力,确保职业院校“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发挥实效,形成长效。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77-378.

[2]石书臣.正确把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关系[J].思想理论教育,2018(11):57-61.

[3]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18-05-03.

[4]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5]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3(2).

[6]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1).

[7]杨晓慧.以“大思政”理念创新思政育人格局[J].思想教育研究,2020 (9):6-8.

[8]石丽艳.关于构建高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5):41-43.563B0640-873E-4643-A4E3-6BBE60A97674

猜你喜欢

思政课程课程思政高职院校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对高校思政课程创新的探索
传统节日德育资源在思想政治课程中的应用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
案例教学法在高职思政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职业中专思政课程增强传统文化教育策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