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课程思政教育的价值和应用研究

2022-05-05连静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2年15期
关键词:中华思政育人

连静

[摘           要]  在高校深化“三全育人”改革的背景下,加快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突出和巩固思政育人实效,成为新时期高校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课程思政不是简单地将思政课与基础课、专业课相结合,而是要做到有机互补,实现协同育人,让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思政修养得到同步提升。首先从丰富思政教育素材、坚定学生文化自信等方面概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课程思政的多重价值。随后针对当前两者融合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分别从积极部署文化育人方案、激发学生文化探究兴趣、发挥课堂教学主体作用等方面提出了促进两者深度融合的几点建议,以期为高校提升立德树人工作实效、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提供有益的帮助。

[关    键   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思政;情境化教学;实践育人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15-0001-0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矢志不渝的爱国情怀、诚实守信的高尚品格、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重义轻利的价值取向,虽然历经千年,但对当今社会的发展和青年学生的成长仍然有深刻的影响。高校在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时主动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价值,不仅可以丰富教育素材,让思政教育更富有趣味,吸引學生积极参与,进而提升课程思政的成效,还能承担起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社会责任。因此,无论是从学校角度还是学生角度,探索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课程思政教育的可行性策略,都有其必要性。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课程思政的价值分析

(一)有助于丰富高校思政教育的素材

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如果教师侧重于理论的宣教,容易使课堂氛围变得压抑、枯燥,教师虽然投入了较多的精力、花费了宝贵的时间,但是并未取得理想的教育成效。相反,如果能够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通过引经据典、讲述人物故事等方式,将鲜活事例和思政理论有机结合,极大地丰富了思政教育内容,扩展了思政教育素材,能够使教学过程变得富有趣味。在课堂上学生听得认真,反响热烈,教师讲解起来也更有动力,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思政教育中教导学生要诚实守信,教师可以分别引用“徙木立信”“一诺千金”等成语,并讲解成语的出处和对应的故事,让学生效仿古人重视诚信。

(二)有助于坚定高校学生的文化自信

“互联网+”时代多元文化浪潮的不断交融、碰撞,让一部分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出现了动摇,道德品质也出现了滑坡。大学生热衷于过“情人节”“圣诞节”等西方节日,而对端午节、元宵节等传统节日则缺乏兴趣;部分大学生崇尚西方文化观念中的享乐主义、利己主义,而对我国传统文化中倡导的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等美好品质不以为然[1]。究其原因,主要还是缺少文化自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课程思政教育中,就是要提供多种渠道让大学生认识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并从中汲取精华、接受文化熏陶、提升文化素养,在激发大学生文化自豪感的基础上,坚定文化自信心。

(三)有助于促进高校学生的成长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过上千年的沉淀和发展,已经脱离了简单的文化范畴,对人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对高校学生而言,了解和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从中汲取营养价值,将会给自己的学业、生活乃至今后的求职就业、职业发展等带来积极帮助。例如,当代“00后”大学生从小到大很少经历挫折,抗挫能力较差。一旦遇到学习上的压力、情感上的烦恼,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甚至做出极端举动。在课程思政教育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大学生从中学习古人坚韧不拔、百折不挠、愈挫愈勇的品质,今后无论遇到何种困难、挫折,都能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从而实现个人的健康成长。

(四)有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文化瑰宝,同时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加上保护工作不力,一些优秀传统文化已经失传,造成了无法弥补的损失。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过程中,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弘扬,成为社会各界的共同责任。高校学生作为拥有较高文化素质的群体,在毕业后将会走向不同的岗位,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想载体。因此,以课程思政建设为契机,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让大学生能够自觉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并且以实际行动践行其中包含的无私奉献、吃苦耐劳、勤俭励志等一系列优良品质,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源远流长地传承下去。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课程思政教育的融合现状

(一)缺乏统筹协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利用效果不理想

为响应立德树人教育要求,近年来高校加强了对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视。但是在思政课和专业课、基础课相互渗透的过程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运用效果不理想。以专业课教学为例,教师通常是在教学期间穿插讲解职业道德的有关内容,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职业素养,但是很少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联系起来。究其原因,与高校忽视文化育人作用有关,没有从思想层面真正意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人的思维、认知及行为产生的深层次影响[2]。在这种情况下未能统筹配置资源、提供全面保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未能进入课程思政教育中。

(二)教学方法单一,难以激发高校学生的探究兴趣

从以往的课程思政开展经验来看,教师只有尝试一些新颖的方法模式,才能让课程思政受到学生的欢迎,进而表现得更积极,最终在知识讲解和素质培养上实现一致性。近年来,高校课程思政教育中虽然尝试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但是采取的方法比较单一。通常是在课上讲解思政教育内容时穿插引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者之间的契合度不高,无法体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思政教育的促进作用。另外,课程思政教育侧重于理论上的讲解,这使得大学生在课上缺乏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接受度不高,故而难以达到预期的融合教学效果。

(三)忽视资源整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开发不到位

在推进课程思政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互渗透、有机融合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认识到,要想发挥思政育人成效、完成立德树人目标,必须要整合利用课内外资源,始终为高校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从现阶段来看,虽然课程思政建设取得阶段性成绩,但是资源整合能力不强,可用的思政教育资源局限于教材,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开发和利用不到位,必然会制约课程思政教育的持续开展。因此,如何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课程思政教育之间实现从浅层结合向深度渗透的转变,成为当前高校深化“三全育人”改革必须要考虑的问题之一。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课程思政教育的应用策略

(一)做好顶层设计,积极部署文化育人方案

在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卓有成效的背景下,学校领导应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提升课程思政教育成效产生的促进作用,进而加强顶层设计、统筹调配资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课程思政教育中的深层、全面融入提供鼎力支持。例如,重构课程思政教育体系,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纳入该体系中,将其作为日常课程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促使教师在课程思政教育中有意识地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精华、吸收营养。同时,还要积极部署文化育人方案,成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教学科研、实践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等工作,保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与课程思政教育走向深度融合、互补发展的良性轨道。

(二)创新融合方法,激发学生文化探究兴趣

1.采用情境化教学模式

情境化教学就是通过营造特定的情境氛围,增强学生在课程思政教育中的代入感、沉浸感,这样在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才能让学生更深入、透彻地了解中华优秀文化的博大精深,进一步提高文化育人成效。例如,“穿越”是近年来比较流行的词汇,一些穿越小说、穿越电影深受大学生的喜爱[3]。在课程思政教育中,教师也可以通过情境模拟的方式让学生“穿越”到古代,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例如,成语“程门立雪”告诫我们要尊师重教、诚心求学。在了解成语故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分别扮演程颐、杨时、游酢等古代人物,通过情境模拟的方式体验古人尊师重道的优良品质。

2.发挥线上教学优势

以往的课程思政教育以线下教学为主,近年来“互联网+教育”在高校专业课教学中得到了普及,教师要主动创新教学模式,积极探索线上教学模式,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思政教育创造良好的机会。打造“智慧课堂”,发挥互联网在资源共享方面的作用,搜集海量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材,并且通过剪辑加工制作成3~5分钟的微视频。在课程思政教学中,通过播放视频的形式吸引学生参与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从而让思政教育取得更加理想的效果。此外,教师还可以借助慕课(MOOC)平台或者网易云课堂等在线教学平台,以公开课的形式在线进行课程思政教学,让大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以更直观的形式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并自觉承担起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

3.推进游戏化学习模式

大学生喜欢参加形式各样的校园活动,因此,在课程思政教育中采用游戏化教学方式,正好迎合了当代“00后”大学生的喜好,让他们在踊跃参与游戏的过程中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内涵。例如,依托传统节日组织开展主题活动,像端午节的包粽子比赛、元宵节的猜灯谜游戏、重阳节的慰问老年人文艺演出等。一方面豐富了大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另一方面也让他们感受中华传统节日的人文内涵,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同[4]。学校方面可以组织“传统文化知识闯关”游戏,鼓励学生参与报名,并设置丰厚的奖品。同时将录制的比赛视频、拍摄的比赛照片上传到学校官网、校园贴吧、官方微博等平台上,营造浓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氛围,为提升高校课程思政教育实效性提供了帮助。

(三)加强资源整合,发挥课堂教学主体作用

1.结合地域特色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

根植于本土、富有地方特色的地域传统文化,更容易吸引大学生的好奇心、探索欲,因此将其融入课程思政教育中,往往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高校应重点挖掘本地知名度较高、具有代表性的地方特色文化,并进行深度开发,在此基础上打造特色校本课程。在教学方式上,除了本校教师授课外,尝试邀请本地一些民俗文化传承人或者地域文化研究专家等,到学校为大学生进行科普讲座,一来能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在校园内营造重视地方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弘扬的氛围;二来也能培育更多地方特色文化的爱好者、传承人。在此基础上培养大学生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坚定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信念。

2.构建多层次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体系

课程思政的基本要求在于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各个学科中,既包括公共基础课,又涵盖各门专业课。因此,在课程思政教育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构建多层次的课程体系,实现“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文化、教学时时在育人”的协同效应。在语文、英语等公共基础课的课程思政教育中,从教材中挖掘可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为思政教育目标的实现提供必要的支撑;在专业课的课程思政教育中,则联系学生的职业素养、职业发展,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选择可用的元素,提升专业课的教学成果[5]。总而言之,要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相互结合,实现从单一课程向协调教学的转变,才能确保新时期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取得理想成绩。

3.搭建课程思政实践育人平台

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课程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除了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解和价值观念的引导外,最终还必须落实到实践上,真正达到“知行合一”。为此,高校应搭建实践育人平台,让大学生把日常教学中接受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也能够真正落实到实际行动上。例如,高校可以定期组织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或者是古诗词朗诵比赛、地方传统才艺表演等,充分体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多样性。在具体的行动中,让大学生加深对课程思政教育内容的感悟,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真正达到思政育人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有机统一。

四、结语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课程思政教育相结合,对提升大学生的思政素养、坚定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以及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都是大有裨益的。高校在推进两者融合的过程中还存在缺乏统筹协调、教学方法单一、忽视资源整合等一系列问题。鉴于此,必须要强化思想认识,加强资源整合,分别从完善融合教学体系、打造实践育人平台、重视师资力量建设、创新融合教学模式等方面多措并举,在达到思政育人目标的基础上,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弘扬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沈江平.思想政治理论课要重视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0(1):4-5.

[2]张龙.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中的“理论”和“论理”: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学为例[J].辽宁高职学报,2019(4):51-53.

[3]李凌.国际市场营销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角[J].对外经贸,2020(4):14-15.

[4]丁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高校立德树人:兼谈课程思政[J].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4):5-6.

[5]华婷,李语湘.论“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J].福建警察学院学报,2021,35(5):6.

编辑 栗国花

猜你喜欢

中华思政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评价赋能: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必然向度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