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济南长清井字坡宋墓出土的金银器

2022-05-04昌秀芳

大众考古 2022年11期
关键词:圆头金银器墓主

文 图/昌秀芳

金耳环

井字坡村位于济南市长清区张夏街道办事处境内,周边有灵岩寺、五峰山、莲台山等名胜。村内有商周时期遗址,1991 年10 月被长清县政府确立为县(区)级文物保护单位。1993 年7 月,当地村民在取土时发现一座宋代小型墓葬,长清县文化局(今长清区文化和旅游局)接到报告后立即组织专业人员进行了清理。

出土器物

墓葬位于高约70 米的山坡上,为砖室墓,南北向,整体呈长方形,平底,长2.5 米,宽1.5 米。墓室内部未遭破坏,器物沾满黄泥,按类别规则摆放。经过清理,共出土金银器、瓷器等7 件。

出土金耳环1 对,耳环大小、形制相同,1件颜色鲜亮,1 件带铜红色。耳环造型精巧,各用一根金材打制而成,整体呈鱼钩形或“S”形,曲线优美,主体部分均饰高浮雕折枝牡丹纹,弯脚圆长,略变形,末端呈针状。每件直径2.5厘米,重7 克。

出土圆头金簪首1 件,圆球形,颜色中含铜红色。圆头部分主要饰高浮雕牡丹纹,辅以叶茎相托,形象生动,末端有一圆孔,以焊接方式与簪体相连接。簪体素面,残存约1 厘米,大部分已断裂,留有断裂痕迹出土白釉瓷碗2 件,造型简洁实用,大小、形制略有不同。其中1 件侈口,圆唇,斜直腹,圈足,平底,底部有三个芝麻形支点。胎壁薄,施白釉、黄绿色釉,下腹部、圈足、底无釉,呈黄土色。整体完整,稍变形,口沿有锈斑。另1 件口微侈,圆唇,斜弧腹,圈足,平底内凹。胎壁薄,施白釉,釉面有巨多密集的小型开片,下腹部、圈足、底无釉,分别为褐色、土黄色。整体完整,碗内多处失釉露胎。

圆头金簪首,长1.8 厘米,宽1.5 厘米,重5 克

图①白瓷碗,高4 厘米,口径11.2 厘米,底径3.8 厘米,重155 克

图② 白釉瓷碗,高4.7 厘米,口径11.5 厘米,底径4 厘米,重192 克

图③白釉执壶,高21.5 厘米,口径11.5 厘米,底径7.6 厘米,重1480 克

图④ 青白釉瓷罐,高11.7 厘米,口径13.7 厘米,底径7.2 厘米,重777 克

出土白釉执壶1 件,造型简洁优美,喇叭口,圆唇,细长颈自口部向下逐渐内收,折肩,颈肩之间附微弯流、双边弓形把手,弧腹微鼓,腹中部以下渐收,矮圈足外扩,平底。通体施白釉,釉面光滑有光亮,部分釉面有许多细小的开片,近圈足至底部无釉,呈褐色、土黄色,颈部、上腹部饰弦纹,基本完整。

出土青白釉瓷罐1 件,造型小巧精致,微敞口,方唇,短颈,溜肩,颈肩之间附对称的双耳形两系,弧腹、中部以下渐收,矮圈足。表面施青白釉,釉面光滑透光,有巨多小型开片,腹部中部以下至圈足无釉,呈褐色,颈肩之间有一凹线,肩、腹上部饰弦纹,完整。

相关推断

此墓出土的2 件金器与国内其他地区发现的同类型器物有很多相似之处。如金耳环的形制与江苏连云港韩李宋墓出土的金耳环、湖南常德三湘酒厂出土的竹叶纹金耳环、江西彭泽北宋易氏夫人墓出土的金耳环等类似;纹饰与浙江建德下王村宋墓出土的金钏、金戒指,湖南临湘陆城宋元墓出土的银钏等相同,为宋代耳环常用纹饰。圆头金簪首形制与与江西永新北宋刘沆墓出土的银簪、安徽舒城三里村宋墓出土的包金银发簪、无锡市郊北宋墓出土的鎏金银簪等相似。又因出土的瓷碗、执壶、瓷罐造型属于宋代的典型器物,结合墓葬类型、形制判断该墓为北宋中晚期墓葬,器物均为北宋中晚期器物。

从墓葬规模看,整体规模较小,结构简单,只有墓室,也没有使用棺椁,远远达不到皇族、品官的级别。从出土器物看,种类、数量均较少,组合也不完整,金银器仅有3 件,4 件瓷器均为素面,均产于民窑,比较常见。墓葬中不见墓志,据宋代“非官不志”的习俗,可知墓主并非官宦。器物中也没有棺床、铜镜、丝织品等显示墓主身份的随葬品,这些都表明墓主的社会地位不高。但我们仍可以从随葬的金银器得到信息:3 件均为女性头饰,墓主应为女性,器物均采用了宋代出现并流行的高浮雕工艺,说明墓主的家族仍有一定的经济基础。综合以上因素,只能推断墓主为富庶家族的女性。

出土的圆头金簪首可以肯定为簪子的一部分。从簪首末端断裂的痕迹看,器物从外到内依次为黄、灰黑、白三色,推断外层为鎏金,内层为银质,灰黑色应为银被氧化所致,因此该器物为鎏金银簪。簪首的重量只有5 克,可见器物应为中空。宋代鎏金银簪分为圆棒形、扁平形、立体形、叶形、横枝形,从残存的形状可以确定簪体为圆棒形,簪首圆头有装饰而簪体素面,与江苏常州红梅新村宋墓、安徽舒城三里村宋墓出土的银簪类似,簪体应为细长圆棒。宋代流行戴高冠,长脚簪多作固冠之用,通长一般不短于16 厘米,长者可达30 厘米以上,因此此簪体的长度应在16—30 厘米之间。

意义

宋代金银器在中国金银器发展史上处于转折点,其使用比唐代广泛,已普及到普通富裕民众阶层。从当时的随葬习俗看,宋代墓葬向世俗化和简约化方向发展,普遍随葬金银器。已发现的北方地区宋墓,随葬品并不丰富,但绝大部分均有金银器随葬,以耳饰、头饰、其他饰品、器皿等为主。井字坡宋墓位于北方地区,出土器物仅7 件,但金银器有3 件,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

宋代金银器胎体轻薄,制作工艺精细,器形丰富多样,装饰精巧别致。器物制作通常采用焊接、锤碟、錾刻、空心、高浮雕凸花等工艺,装饰主要有花卉瓜果、禽兽、人物亭阁,錾刻诗词文章、吉祥图案等。北宋初期,女性头饰承袭旧制。从北宋中期开始,随着社会经济繁荣和文化昌盛,女性头饰文化得到迅速发展。发饰、耳饰和面饰更加多样化,金钗、花簪、耳环、冠、梳、胜等头饰在制作精美的同时,更注重内涵。这些头饰大都由金、银、玉、翡翠、珍珠、象牙等珍贵材料,单一或混合制作而成,价值不菲。井字坡宋墓出土的金耳环、圆头簪首采用了高浮雕凸花、鎏金、空心等工艺,造型新颖,制作精湛,是实用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充分显示了宋代中后期高超的金银器制作工艺。

宋代金银器主要见于寺院塔基地宫、窖藏、墓葬,1996 年四川彭州宋代金银器窖藏出土金银器350 件,是迄今所见最大规模的宋代金银器窖藏。北方地区金银器的发现远远少于南方地区,山东地区更是少之又少,1993 年之前,长清真相院释迦舍利塔地宫出土银器15 件,山东莒南发现宋代窖藏银器22 件,山东临沂北老屯村宋墓出土银钗1 件。近些年的发现才逐渐增多,如2008 年济南老城区卫巷遗址窖藏出土金银器35 件。因此,1993 年井字坡宋墓的发现显得尤为重要,是20 世纪山东乃至北方地区有宋代金银器出土的为数不多的墓葬之一,为研究北宋时期山东地区乃至北方地区金银器的发展状况、制作工艺演变提供了十分宝贵的实物资料。

长清区位于济南市的西南部,泰山西北麓,黄河下游东岸,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文物古迹、墓葬遗址众多,有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43 个,可移动文物3 万余件。孝堂山郭氏墓石祠、明德王墓群、双乳山西汉济北王陵、仙人台邿国墓地等全国闻名,玉覆面、银罗汉像、苏轼真相院舍利塔铭、错金银铜环等可移动文物都属于国宝级文物。井字坡墓葬的发现,进一步丰富了长清区的文物资源。

猜你喜欢

圆头金银器墓主
吐蕃金银器知见录
「金」风吹开一池莲 金银器中的池塘小景
辽宁法库叶茂台七号辽墓的年代及墓主身份
唐代金银器对瓷器的影响文献综述
空心圆头形悬铃木的整形与修剪技术
蹲式马桶你用对了吗?
“梳妆楼”墓主考浅析
与赵琦先生商榷
岳麓秦简《廿七年质日》所附官吏履历与三卷《质日》拥有者的身份
西夏金银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