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语的自然(随笔)

2022-05-03哨兵

星星·诗歌理论 2022年4期
关键词:雅马哈洪湖老者

到时候了,到汉语诗歌重建自然的时候了。

从采菊东篱下到坐看云起时,再到春眠不觉晓,从东晋到盛唐,陶、王、孟三人耗时近四个世纪,总算为汉语建起了中国诗歌的自然。

无须用玄学和儒释道去考就每个汉字和每一行诗,也不必体察菊旁的瞬间、云下的顿悟与春眠的倦怠,更无需贴田园、禅宗、隐逸等标签去勾画诗人的脸谱,一代代的汉语诗人,踏走在各自的诗歌孤旅和归途,无一没有领受此自然的恩赐和滋养。而我,一个叫哨兵的写诗人,远隔千年尘封,也挣脱不了写作的宿命,从洪湖这个小地方出发,腾挪辗转,无非要回到诗歌的洪湖。

好吧,回洪湖。

没有一个洪湖人,包括我,会在乎《辞海》等典籍对洪湖地理方位和面积的定义,如同一个村子,不会有人在意村子的经纬度和海拔。这些,不过是旅行爱好者的指南手册。所谓洪湖,于我们和我,目及心念,就是。这是直觉,非关理性,却正是日常的诗性。而洪湖与我,除却出生地的血肉牵扯,更多的是“我已失乡去,我无失乡情”(元稹《思归乐》)里的悖论和旷达。但随着生活边缘的拓展,我只能随遇而安,认周遭为吾乡,以致,只要并列洪湖与故乡两个名词,我就会觉得二者关系的可疑。如此说来,会翻出海德格尔“诗人的天职是还乡”这本陈年老账,但认也好,否也罢,笃信元稹的坦率和明快之余,亦庄亦谐,我也曾如此自问,与荷尔德林惺惺相惜的海氏,若有幸与汉语里的唐诗相逢,20世纪后,哲学该如何界定诗人的天职呢?话题扯远了,打住。

记得前年秋天的一个下午,在书店参加完诗歌活动,一位老者,斜挎长炮筒镜头,找到我说,“长年在洪湖拍鸟,在我的眼里,每只鸟都是人……”见我愣了一会,老者就和我聊起湖上的各色飞禽,从夏候鸟到冬候鸟,从列入国家一级保护的东方白鹳、秋莎鸭和白头鹤到常见的潜水鸭、紫水鸡与水雉,等等,俨然专家。现在,我才明白当初发愣的原因,老者对生命的尊重和对美的理解,是人、更是一个现代汉语诗人该秉持的自然观。

言及洪湖的自然,不免让人羞涩。窝在江汉平原的最低处,放眼望去,世界一览无余。这些年,在芦苇与荷花和大水间,在县城和渔村与鸟群中,洪湖给我设置的美学课堂和自然教育,像诗歌私塾,单调,平庸,重復,也关涉浩渺、包容、寂静等艺术品质。所谓巧夺天工,所谓鬼斧神工,与之毫无瓜葛。但我信,大江大湖有大忧伤。不然,屈子放游江潭,何须甄别沧浪之水清兮与浊兮,休斯又何必认为,无论幼发拉底河,还是尼罗河与刚果河和密西西比河,都是“比人类血管中流动的血液更古老的河流”。所以,我着迷湖上的草木鱼禽和渔民。从张坊村到茶坛、到清水堡、到官墩、到杨柴岛……像乡村土地测量员,也如鸟类专家和植物学专家,从一座孤岛到一座孤岛,从一片水域进入一片水域,我终于理解什么叫漂泊,什么叫隐忍,仿佛遭遇人类命运的巨大隐喻。

而当我驾着这只由雅马哈汽艇改装的运鱼船,独自奔在回家和离家的路上,在洪湖,我知道,我遭遇的自然,早已经不是陶渊明的自然,不是王维的自然,也不是孟浩然的自然。水雾弥漫,县城的摩天大楼在视线的尽头,海市蜃楼般,似远山飘忽;荷花接天,在风中摇曳,而高速汽艇掀起的波澜,也能让荷花颤栗不止;黑鹳挤在湖面,丝毫不理会马达的轰鸣,像围观一只怪兽,远远地,盯着我;红嘴鸥却一路尾随,但与渔舟唱晚和浪漫主义无关,仅仅出自生存的便利,在逝浪里,捡食那些被螺旋桨叶片搅碎的鱼虾……斯情此景,诗,该如何在洪湖叙事?又该怎样抒情?

也许,像理解远山一样,理解摩天大楼;像认同风与荷一般,认同这只雅马哈高速汽艇;或者,以鸟类的眼光打量自我,才有可能重建汉语的自然。

猜你喜欢

雅马哈洪湖老者
Chapter 13 What is a personal legend 第十三回 什么是天命
“不务正业”的雅马哈
瞻仰洪湖烈士纪念碑
水能“飞”起来
洪湖 “八个一”掀起学习十九大精神热潮
骗子被骗与小偷被偷
破解方法
在洪湖
“北京电影学院·雅马哈联合实验室”挂牌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