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说类文本情节教学“三关注”

2022-05-01吴吉波

语文世界(小学版) 2022年3期
关键词:刷子悬念老汉

吴吉波

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安排的文体是小说,学习的语文要素目标是“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其实,此前的课文中已经出现了不少属于小说的课文,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读小说最感兴趣的还是故事情节。因此,在小说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学生的阅读兴趣出发,引导学生在关注情节中认识小说的文体特点。

小说在情节设置上的突出表现就是一波三折,这是小说吸引学生阅读的一个关键因素,也是作者在创作时用心构思的关键所在。

如《刷子李》一课,选自冯骥才的小说《俗世奇人》,讲述的是“刷子李”成名的传奇故事,采用了一波三折的方法,吸引读者的目光。作者开头就写他“最让人叫绝”之处是“他刷浆时必穿一身黑,干完活,身上绝没有一个白点”,加上他自己立下的规矩“只要身上有白点,白刷不要钱”。这样写除了能够显示刷子李特立独行的性格特点之外,也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既让人好奇又叫人怀疑。作者借助新来的徒弟曹小三的视角为读者释疑解惑——“半信半疑”的曹小三自然会睁大眼睛盯着刷子李的一举一动,结果还真的在一身黑色衣服上“连一个芝麻大的粉点也没发现”,这似乎印证了外面的传说不假。事情的波折发生在刷子李刷完最后一面墙休息时,曹小三在给刷子李点烟时,“竟然瞧见刷子李裤子上出现一个白点,黄豆大小”,让刷子李“传说中如山般的形象”轰然倒下。结果,“刷子李”自己揭开谜底——原来是抽烟把黑裤烧了个小洞露出了里边的白衬裤!这样一来,曹小三心中的刷子李形象又还原了。在《刷子李》中,作者把曹小三看刷子李刷墙这一情节写得一波三折。

无巧不成书,小说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巧合是作者经常运用的情节设置策略。这种巧合,既是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情节的巧合时,要梳理不同线索的发展趋势,读懂巧合的情节带来的那些看似意外的结局。

如《跳水》是俄国著名作家托尔斯泰的一篇小说,故事写站在桅杆顶端横木上的孩子随时都有掉下来摔死的危险,最后在父亲的逼迫下跳进大海得救了。这一情节中就包含着许多巧合。我们理解这种巧合,就要梳理多个相关的情节的发展:一是孩子,他是船长的儿子,虽然才十一二岁,却跟随父亲在船上经风雨见世面,他既好玩又很好面子,这才有在众多船员中猴子选择“摘下他的帽子戴在自己的头上”的行为,并引发后续系列情节的发展——在船员的笑声和猴子的逗引下,他一步步追到桅杆顶端的横木上;二是船员,他们的水性应该都很好,在风平浪静的返航途中,他们因为船长不在甲板上而自由说笑,并逗船长的儿子玩耍,在船长的儿子出了危险时却想不出解救的方法;三是猴子,它能够出现在船上,说明平时很受船员的喜爱,但它毕竟是动物,不知道危险即将来临;四是船长,他很有经验,还有爱好——打海鸟,他不在甲板上是为了让船员能够放松一下心情,他看到儿子处在险境中,不假思索就找到了最佳的解决方案——让儿子跳进海水里,让船员下海救人。其实,前面三个情节因素的交汇就是为了形成危险的局面,再与船长这一情节因素交汇,突出船长的过人智慧,这就是情节巧合的妙处。

悬念是作者为了激活读者的紧张与期待的心理而采取的一种艺术处理手段,合乎逻辑的剧情发展与对人物的强烈爱憎是构成小说悬念的两个重要因素。在小说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悬念形成的谜面和揭晓悬念结果的谜底。

如《桥》一课中,老汉作为党支部书记,为了让全村人在洪水来袭的关头顺利通过唯一的“窄窄的木桥”,提出要求:“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一百多人排成了队过桥,老汉发现队伍中间有党员,便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这个被揪出来的小伙子只是瞪了老汉一眼,就站到了后面,并没有再说什么。后来,小伙子与老汉一道被洪水“吞没”了,读者却不知道这个小伙子是谁,这就是一个悬念。读者必然想知道小伙子到底是谁呢?他为什么只是瞪眼而不说什么呢?在最后他为什么又让老汉先走呢?这样的悬念,直到小说结束时才揭晓——一個老太太来河边祭奠自己的丈夫和儿子,这就是说小伙子是老汉的儿子。小说悬念被揭开,老汉的光辉形象更加感人至深。

总之,情节作为小说类文本的三要素之一,有着自身的知识特点和学习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目标进行引导,帮助学生理解小说情节在塑造人物形象上的突出作用。

猜你喜欢

刷子悬念老汉
“新潮”的旧刷子
巧在开篇设悬念
刘老汉笑了
普京记者会留下最大悬念
Look and Guess眼力大比拼
О НИХ СУДАЧИЛИ НА УЛИЦАХ
《我是歌手》的悬念构建与悬念表现
大刷子洗澡记
起伏跌宕 曲径通幽——“悬念”在高考作文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