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语篇教学中探寻思维训练的有效路径

2022-04-29陈莉

小学教学研究·教研版 2022年5期
关键词:语篇教学思维品质思维能力

陈莉

【摘 要】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主渠道,教师要在深入钻研课标、教材和研究学生的基础上,精心设计教学方案,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不断寻找契机,使学生的思维延展和深化,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关键词】语篇教学 思维能力 思维品质

英语专家王蔷指出:“英语阅读不仅能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文化品格、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阅读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必经之路。”英语教学应当在重视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学习科学的思维方法。阅读是发展思维的重要途径。因此,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比如让学生抓住关键词、联系上下文、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等。但在与学生交流时,笔者发现学生的思维并没有深入,仅仅是肤浅地鹦鹉学舌般地应付教师的问题,并未能关注到掩藏于内心的思想感情。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是教师在训练时没有方法、没有路径。

下面,笔者以译林版英语五年级下册Unit 3 Asking the way Story time为例,讲述在语篇各教学环节培养如何展开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一、激發兴趣,启迪思维

本节课话题为“问路”“指路”,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趣味性并不强。为了在课的伊始吸引学生轻松愉快地进入学习状态,同时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笔者与学生展开交流,谈论各自的爱好,进而介绍了自己的爱好——travelling ,并让学生欣赏一些著名的风景照。学生看到后发出些许“唏嘘”声、赞叹声,此时学生的兴趣已然被激起。笔者接着抛出了一个问题“When you don’t know the way,what can you do?”,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

S1:We can use the map.

S2:百度地图。

S3: Surf the Internet.

S4:GPS.

S5:We can ask the policeman.

发散性思维是一种适应现代科学研究,从孤立、线状、静态向综合、立体、动态转变的思维形式。它包含“多个思维指向”“多个思维起点”“多种逻辑规则”“多个思维角度”。思维时侧面多、角度多,是使人产生创造力和想象力的首要条件。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启发学生运用多种正确的方式,去解决同一问题。

上述问题已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和知识经验,一石激起千层浪,每个学生都投入积极思考中,虽然有些答案是中文表达,但此刻的学习不再是被动的回答而是学生踊跃的自我表现。此时,教师再由学生的回答自然引入本节课的课题“Asking the way”。从现实问题出发自然引入课题,进入文本的学习,并不是强加给学生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而是符合学生情感需要、生活需要的,是有意义的。在这种状态下的学习才是主动学习、智慧学习、面向真实的深度学习。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给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学生只有能从自己已有的知识中找到生长点,他们的思维才能被激活,才能产生学习的动机。

二、引发疑问,活跃思维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巧妙地设疑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可以将教师的 “教”转化为学生的“学”,可以让学生的“学”由被动转化为主动,让学生从“学会”过渡到“会学”。问题是学习的源头,在语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提问,提问是开启学生思维的一个有效手段,也是探究的动力。问题“刺激”学生大脑皮质某一区域形成兴奋状态,产生“我有问题要想,我有问题可想”的念头。学生的思维就会活跃,就会产生“我要思”“我想思”“我喜欢思”的探究欲望。

本文的标题为“问路”,那么学生看到这个标题后会产生怎样的疑问?

T:What do you want to know about our topic?You can ask some questions with the key words.

(学生们听了兴致很高,个个动脑,进而提出不少问题)

S1:Who is asking the way?

S2: Who helps Yang Ling?

T:Good .You want to know “who”.Any more?

S3: How to ask the way?

T:Great!If I want to go to the library,but I don’t know the way.Then how to ask the way?

S4:Where is the library?

T:Wonderful!You will get a new sentence from the story.And who wants to know how to show the way?

S5:…

针对本文的话题内容学生进行提问。有些简单的问题的答案学生通过预习可得到,比如,“Who is asking the way?”(Yang Ling is asking the way.) “Why does Yang Ling ask the way?”(She wants to go to Su Hai’s new home.)。还有些问题是学生根据已有知识经验就能够回答的,比如,“How to ask the way?”(Where is …?)。在文本阅读中学生还能够发现另外一种问路方法:“How can I get to …”本文题为“问路”,那问路之后定有指路,“How to show the way?”如何指路才是本课的重难点,是需要学生们通过集中精力积极思考、认真探究方能解决的问题。而如何指路不是一概而论的,近距离的需要步行的情况下该如何指路?远距离需要乘车的情况下该如何指路?学生在思考这一系列问题时遵循逻辑规律,做到概念明晰、判断准确、推理符合规则。只有这样去认识事物,才是真正地认识了该事物。长期坚持这样的训练,定能拓展思维的深度。

三、合作探究,激荡思维

语言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我们以文本为依托,设计教学措施,让学生经历真实的探究、创造、协作与问题解决,使学生的思维由表及里,步步深入。

课文第一段是Su Hai 和Yang Ling的对话,Su Hai告知了乘坐地铁的上下车站点以及她家在书店隔壁这样的信息;第二段是Yang Ling和警察的对话,警察告知了步行去书店的路线。针对这篇语言材料的特点,教师设置了这样两个任务:

任务a:阅读第一段,在地图中圈出Yang Ling上下地铁的站点(见图1);

任务b:阅读第二段,在地图中用箭头画出Yang Ling的步行路线,并找到bookshop以及Su Hai家的正确位置(见图2)。

笔者并未呈现正确答案,而是放手让学生两人一组合作探究,边读文本边理解,并在地图中圈圈画画,给学生一个思考、讨论的空间,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这项任务将平时积累的语言运用到具体的实践中,让學生在集趣味性、知识性、灵活性为一体的活动中理解语言材料,使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用”,进而促进语言与精神的同构共生。依据“Su Hai’s home is next to the bookshop.”学生找到Su Hai 家的位置。但此时,学生在完成任务b的过程中提出了两种方案(见图2),它们都符合“Su Hai’s home is  next to the bookshop.”这个条件。这样探究的活动避免考虑问题的单一性,有助于克服思维定式,拓宽思路,助推创造能力的培养。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推理能力、多元思维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四、角色体验,丰富思维

美国著名脑心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斯佩里博士多年研究表明:人脑两半球的功能分工明确,左脑控制抽象思维,右脑控制形象思维。他从根本上肯定了形象思维同抽象思维一样也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及规律,两者协调发展才是最优的思维模式。小学生处在直观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但以直观思维为主。在阅读教学中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就有利于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协同运作,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教学过程若是没有以多样性、丰富性为前提,那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就无从谈起。

“指路”,尤其是课文中第二段寻找bookshop,由于涉及空间方向的变换,对学生来说是个理解的难点。笔者利用路牌、交通灯将教室的走道模拟成课文中的街道,将抽象的路线具体化、直观化,降低了学生直接从抽象文字到理解含义之间的难度。学生扮演Yang Ling和警察,在模拟街道中现场走一走、找一找,可以让他们的思维变得更丰富。在 “说”和“演”中理解难点段落,学生对如何“指路”有了更清晰、更直观的认识。有了大量的语言输入作为铺垫,学生就能上台为地图配上解说,也就是尝试“指路”,最终实现语言输出。同时通过这一活动来内化语言,学生也能完成从知识吸取到能力发展的过渡,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五、延伸拓展,灵动思维

教材无非只是个例子,教师要“跳出教材”看教材,要在充分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学科特点、教学目标、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联系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对教材内容进行拓展延伸。还可以将教材与社会热点、日常生活有机地结合,使学生能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思维能力,从而去解决实际问题,实现学以致用的目的。因为学生的思维发展的最终表现,不是停留在能运用别人的语言表述别人的观点,而是能从别人的语言、思想中产生自己独特的思想。

上述的任务可以说是教师为促进理解、学习而服务的虚拟任务。然而,本课主要话题就是“问路”和“指路”,怎样让学生运用所学语言围绕话题有效表达?笔者设置了两个课后分层作业:

(1)“How does Yang Ling go back home?”Yang Ling在Su Hai家做客结束后,应该怎样回到家呢?对照地图,指一指、说一说Yang Ling回家的线路。

依据学生的生活经验,Yang Ling原路返回即可,但是由于方向刚好相反所以语言表达上与课文相比略有改动。

(2)“Design a route.”为你的家人制订一个出行计划,查阅地图,并用所学知识确定出行方式、规划线路。

这是对文本内容的拓展、延伸和运用,“学用结合、学以致用”,体现了英语的交际性。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与拓展,作业的合理设计不仅是对本节课教学的一个好的复习巩固,更是引导学生们从课内走向课外,由小课堂迈入大课堂,从书本走进生活的一个大好机会。从课堂活动到课外延伸,学生知识积累得更加扎实,技能训练得以加强,视野变得更开阔,思想变得灵动而且彰显自己的个性。因此,适当“拓展延伸”能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英语学习变得灵动,有利于训练学生的思维。

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起始阶段,需要每位教师不断地研究和探索,把思维训练落实到各个教学环节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已有知识的生长点、学生学习的疑难点、学生思维的发散点,紧扣文本的关键点,探寻一条思维发展的有效路径,让学生习得思维方法,提升思维品质。

猜你喜欢

语篇教学思维品质思维能力
思维导图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有效性研究
媒介运营管理者应具备的一种新的思维品质
提升学生对数学的喜爱度
在“教学做合一”中优化思维品质 提升创新能力
基于策略指导的语篇教学活动层次性设计
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英语语篇教学的策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