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善问——让思维走向深刻

2022-04-29黄芬

小学教学研究·教研版 2022年5期
关键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黄芬

【摘 要】人类思维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发现问题”以及“解决问题”上。因此,我们要善于创设宽松、民主的教学情境,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课题、实物情景、直观操作、分类对比、认知冲突等方面入手,鼓励学生大胆、自由地提出问题,用学生的视角引领数学学习,不断提高其数学思考能力,增强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善于提出问题、精于提出问题,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让学生的思维走向深刻。

【关键词】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提问的兴趣 善问的本领

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更强烈,所以我们要回归儿童的天性,并进一步发展他们的智慧。问题是所有科学发展的起点,是科学研究的灵魂,也是人探索世界、认知社会、发现自己的动力源泉,更是实现自我觉醒与心灵成长的原生力量。问是思维的“引子”,能使学生的求知欲在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问题的世界中,问题无处不在,人类思维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发现问题”以及“解决问题”上,一个人能成功,体现在他能面对问题,有很大的潜能去发现问题,并思考现在的答案能否满足学生的好奇心。给学生营造好的数学学习环境,才能真正形成“数学学习场”,实现学生间思维和谐共存。

一、缘起

“问题”是引发学生进行深度学习的重要载体。孩子在幼儿阶段有着非常多的“为什么”,经常产生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可随着年龄的增长,问题会越来越少。究其原因,与我们当下的教学方式有一定的关系。长期以来,教师在课堂上以讲授为主要教学形式,学生已经习惯以听为主,不愿意再去动脑提出问题。学生的数学学习是以学习的动机和需要为基础的,对自己提出问题、研究问题的需求更加强烈。因此,我们要善于营造宽松、民主的教学环境,改变传统的教师“一言堂”的現象,鼓励学生大胆自由地提出问题,用学生的问题引领数学学习,不断提高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要增强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初步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就需要教师不仅要在开放、民主的氛围中鼓励学生愿意提出问题、敢于提出问题,还要通过坚持不懈地引导让学生善于提出问题、精于提出问题,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二、思索:培养学生愿意问的兴趣

苏格拉底说过,没有一种方式比师生之间的对话更能提高沟通能力,更能启发思维技能。教师首先要解决的便是兴趣问题,使学生自觉地在学中问、问中学。如果我们在课堂上形成很多问题去激发学生的思维和讨论,或者说学生在真实情景中发现了许多问题,而且问题没有固定的所谓“正确答案”,那么,学生可以各抒己见,教师也会乐于评价。

罗杰斯认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他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优的表现和发展,这里提到的安全与自由,是学生提问兴趣养成的关键,是学生愿意提问的基础。

叶澜教授说:“要学会倾听孩子们的每一个问题、每一句话,善于捕捉每个孩子身上的思维火花。”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的问题。关于倾听,教师首先要听清楚学生的问题,很多学生胆小、说话声音轻,这时可以多问一句:“你的问题,我这样理解对吗?”“你的问题给我多了一种思考的路径。”……

教师鼓励学生提问的方式有很多,如用语言激励:“你的问题提得很棒!”“你的问题就是老师想提的问题。”“你的问题能给其他同学带来思考!”

教师还可以给优秀的学生奖励五角星,好的问题贴在问题展示墙上;还可以评选“问题达人”,并给予奖励。

三、实践:练就学生善于问的本领

我国古代把学习或研究称为“做学问”,一个“问”字凸显了问题在学习、研究中的作用。可绝大多数学生因为没有科学方法的指导,往往发现不了有价值的问题。提出问题是创造性思维过程,相对于运用已有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提出问题更具有挑战性,对教师和学生要求也更高。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爱因斯坦也认为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没有问题,就没有进步。可见提出问题,对于我们个人的成长与进步、社会的发展与创新多么重要。如果提不出问题,对知识的把握往往是肤浅的,并且缺乏主动的学习。

(一)根据课题入手提问,引发学习需求

在学习“平均数”一课时,教师板书课题“平均数”,然后读两遍课题问:“读完后,你们有什么问题吗?”有的学生问什么是平均数,有的问怎样求平均数,还有的问学平均数有什么用,等等。在学习“用字母表示数”一课时,学生根据课题提出了以下问题:用字母表示什么数?什么时候用字母表示数?用字母表示数有什么好处?我们通常用什么字母表示数?除了用字母还能用什么表示数?后续课堂的推进就是围绕这几个问题的解决而依次展开的。教学路径的延伸过程就是学生问题的解决和疑惑的消融过程,整节课用这几个关键的数学问题串联。这几个问题全部来自学生,又全由学生自己解决。这样的教学,放大了学生真实困惑与问题的展现过程,以学生的问题引发学习的需求。以学生的问题去引导学生不断深入思考、探究创新,使学生最终能够明晰地建构知识。让一个个问题动态生成,一个个“引子”,让数学课堂充满“理趣”。

(二)通过分类对比提问,收获丰富生成

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和一切思维的基础,通过对比,在辨析中收获丰富生成,揭开概念本质。”在学习“商不变的规律”时,有三个算式:36÷2=18,36÷4=9,36÷12=3。学生通过观察,发现第一个算式和第二个算式,被除数都是36,除数从2变成4,乘了2,商从18变成9,除以了2;第二个算式和第三个算式,被除数还是36,除数从4到12,乘了3,商从9到3,除以了3。学生提问:“当被除数不变时,为什么商的变化和除数的变化是相反的呢?”一石激起千层浪,有学生举例:小明一共有36个棒棒糖,先是分给2个好朋友,每人可以有18个;如果小明平均分给4个好朋友,每人可以有9个,分棒棒糖的人数变多了,每人分得的棒棒糖就会变少了。还有学生说:“如果我带20元钱去买同样的笔,笔的单价越贵,买的支数就越少;笔的单价越便宜,买的支数就越多。”“100米赛跑,速度快的运动员花的时间少,先到达终点,速度慢的运动员用的时间就会更多。”在不断地对比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和提出新问题、分析和解决新问题,在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用数学的语言表达。

(三)利用认知冲突提问,凸显概念本质

学生无法用已有的知识解答,认知平衡被打破,导致内心处于一种不协调状态,这就是认知冲突。在“2、3、5倍数的特征”一课时,学生已经学过2、5的倍数的特征。怎样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的倍数?是看个位是0、2、4、6、8,把1个十,两个两个地分,能正好分完,说明1个十是2的倍数,那么整十数也是2的倍数,所以只要看个位就行了。怎样判断一个数是不是5的倍数?是看个位是0或5,是把1个十5个5个地分,能正好分完,说明1个十是5的倍数,那么整十数也是5的倍数,所以只要看个位就行了。可是怎么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学生猜测个位是3、6、9的数是3的倍数。有学生举出反例,说13、23、19等数都不是3的倍数。如此,学生形成认知冲突。此时学生会问:为什么2、5的倍数只要看个位就行,而3的倍数不是看个位呢?然后教师就可以带领学生对提出的问题开始研究,有冲突就会有新的问题,会唤醒学生不知所以然的“为什么”。正是学生朴实的一问,把学生推向理性化的思考,去思考为什么,揭开面纱,凸显概念本质。

(四)借助直观操作提问,促进知识理解

儿童的智慧长在手指尖上。儿童是最喜欢动手动脑的,先动手做,然后才能在头脑里有问题,也就是借助表象去“想问题”,才会有真理解。在学习“周期规律”这一内容时,“什么是周期现象呢?”是学生脑子里的问题。笔者先通过让学生欣赏图片,链接生活,让学生明白了同一事物(每几个一组,按顺序排列,一组一组重复出现)依次重复出现叫作周期现象,其中的每一组事物就是一个周期。然后提供一些图形,让学生操作,摆一摆再说一说刚才自己的作品中,每几个为一组、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排列的。有的学生说:“我是每3个一组,按照三角形、圆、正方形这样的顺序排列的。”有的学生说:“我是每2个一组,每组按照小棒、圆这样的顺序排列的。”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深刻理解了周期现象,为下一步列式解决问题打下了基础。

(五)依据实物情境提问,诱发数学思考

依据实物情境提出问题,是问题提出的策略之一,既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也可以让数学问题更有现实意义。在学习“角的度量”这一内容时,为进一步完善量角工具,笔者设计了数小角的活动,先让学生摆小角来比较角1和角2两个角的大小。摆的时候提醒学生小角的共同顶点要和角1和角2的顶点重合。摆第一个小角的起始边要和角1和角2的一条边重合。接下来创设一个问题情境:小角的分散造成操作不方便,怎么辦呢?启发学生进一步探索,自主研发量角器的雏形,连起来或拼起来,然后用这个工具去量。此时又出现一个问题:在量角时有个角是两个小角的和还多一些,多一些到底是多多少呢?引发学生思考得到再细些,把每个小角再变成10个小小角,整个半圆变成了180个小小角,每个小小角的大小就是1°,然后再启发学生进一步探索,让学生体会到“用细分后的半圆工具读数不便”的问题,引发学生标刻度的需求。这样内圈刻度水到渠成。再引出另一个问题,设置情境,内圈刻度读数仍然不便,从而引出另外一圈刻度,此时外圈刻度瓜熟蒂落。笔者创设了一个又一个问题情境,引发学生认知上一次次的矛盾冲突,让学生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诱发学生的思考。

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机会,有意识地指导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方法。教师提出的问题发挥的是示范和引领作用,学生提出的问题才是他们最关心、最想解决的。我们要以学生的问题为起点,让学生的问题推着课堂往前走,教师推着学生往前走,让学生会问、善问,建构以“学”为中心的课堂新结构,从而使学生的学习主动发生、深度发生、持续发生。

【参考文献】

冯吉,顾峻崎,王蔚,等.小学数学问题化学习课堂实践手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猜你喜欢

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浅谈列方程解决问题
“‘同数连加’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教学实录与反思
在数学活动中认识时间解决问题
两只想打架的熊
基于人事档案审核工作的思考
如何加强技工烹饪专业一体化课堂教学管理
科学课的生活性与科学性
摭谈英语教学中问题生成与疑难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浅谈“数学‘问题解决’有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