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市级党报新闻内参机制智库化转型的思考

2022-04-29谭明

新闻潮 2022年3期
关键词:机制创新

谭明

【摘 要】媒体智库是新闻信息与智库融合的产物。在资源弱于一线媒体的大部分地市级党报,建设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媒体智库,势必会遇到一些瓶颈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积极推进具有泛智库属性的新闻内参机制智库化转型,值得有条件的地市级党报探索。本文基于以发挥“智囊”价值提升“耳目”水平为着眼点,思考在智库能力不足情况下,重塑“惯习”,探寻地市级党报新闻内参机制智库化转型之路。

【关键词】新闻内参;媒体智库;资讯服务;机制创新

诸多一线强势媒体探索新闻信息与智库的深度融合,试水媒体智库,将传统新闻服务延伸到智慧服务领域。随着《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快新闻出版行业智库建设的指导意见》等政策的陆续出台,我国媒体智库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发展进入又一个快车道。相较于一线媒体,更多的地市级党报,囿于人才、资本、资源等要素的薄弱,在建立富有鲜明地域特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媒体智库上“心有余而力不足”。

媒体竞争压力增大的背景下,智库产品丰富了媒体经营模式,拓宽了媒体盈利渠道。智库靠智慧盈利,靠“点子”开拓市场;智库产品又具有深度价值,强调思辨性的深度报道与之有相似之处,这与传统媒体一贯信仰的专业主义、精英主义一脉相承。而且,在内在逻辑上,智库的社会功能与新闻媒体的公共属性、社会属性是一致的。这些“相似”“一脉相承”“一致性”,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媒体转型的难度和风险。

本文研究地市级党报媒体深度挖掘新闻内参机制的“泛智库”属性,探索新闻内参机制的智库化转型,以“智囊”价值赋能“耳目”功能,提升地市党报的新闻内参服务质量;拓展媒体功能,提升媒体的资讯服务能力。

一、差异化优势背景下“泛智库”能力的开发

新闻内参是新闻媒体发挥党和政府“耳目”功能的重要体现,为领导决策提供直接、真实、可靠的信息,是党和政府了解社情、掌握民意、指导工作的重要渠道,具有鲜明的“泛智库”属性。做好新闻内参工作是各级党媒的重要职责和使命,地市级党报自然也不例外。

地市级党报的新闻工作者,扎根基层和生产生活一线,工作具有长期性;深度挖掘到的新闻内参素材,具有原生态、第一手材料的特点。地市级党报的媒体属性,又为贯穿“天线”与“地气”通道提供了更便捷的途径,使得新闻内参上知“政思”、下晓“民意”;既能“阳春白雪”,也能“下里巴人”,使得其掌握的资讯更具有广泛性、多元性,其作品呈现的内容具有多维度、多层次的特点。

这些,都是智库产品的题中之义,也是地市级党报采写的新闻内参作品,区别于其他类型智库生产的智库产品甚至是党政政策研究部门的调研报告的差异化优势。其差异化优势还反映在发现社会热点、反映社会问题上。新闻内参的使命与属性决定了其所关注和反映的问题,往往都是涉及国计民生或群众普遍关注、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传统新闻内参机制下,地市级党报依托新闻机制建立的线索渠道、观察路径更为广泛,其对社会的监测功能和资源积累的优势更为明显。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传统新闻内参机制下采写的新闻内参作品多侧重舆论监督,多以揭露社会问题、反映社会现象为主。虽然也涉猎解决问题,但与反映问题相比,解决问题的权重相对偏弱,更多是对现象进行归纳和解读,为服务对象决策提供原始素材,因此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前瞻性,缺乏必要的分析和总结。提出的解决方案,缺乏必要的系统性。相比之下,纯正的智库产品以问题为导向,更侧重于解决问题、前瞻性评价或评估,预见性和理论性、系统性更强。

可见,地市级党报的新闻内参机制虽然具有智库化转型的差异化优势,但也存在着明显的短板和不足。在智库化转型实践中,地市级党报既要处理好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辩证关系,又要处理好针对性与系统性的辩证关系。应强化大局意识,建立必要的甄别机制,从服务大局、改进工作、促进解决上下功夫,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发现问题、反映问题的先天优势,为智库更好地关注、回应社会热点问题,甄别更多针对性强、问题突出亟待“破题”的选题。在进行建设性报道的同时,提供更豐富、更接近实践的观察样本,开展系统性研究,提出中肯建议和整改措施,促进新闻媒体敏锐的洞察力与智库的前瞻性、预见性的有机结合,实现“一鱼多吃”。

于个人而言,新闻工作者要增强专业复合能力,加强理论研究、研究范式的训练,将新闻调查的能力提升为科学研究的能力;在思维训练上,要将宣传思维、监督思维与智库思维、科学思维有机结合,善于独立思考,以客观、冷静的态度观察和分析问题,努力提升趋势分析、观点提炼以及处置建议方面的水平。

同时,大数据思维能力的培养,尤其是数据挖掘能力的培养,也是兼具智库服务职能的新闻工作者进行能力提升的关键。随着社交媒体的高速发展,网络上的信息流动更加自由,形成了信息井喷和信息冗余,导致网络信息海量化、碎片化、表象化;信息质量参差不齐,价值密度显著降低。党报新闻工作者虽然有信息搜集整合、分类统筹、分析提炼的传统优势,但是在新媒体环境下,还要进一步提升大数据运用水平,将数据运用与新闻报道、智库产品生产有机结合,以增强发现问题、线索价值提炼的能力,拓宽研究思路和提高建议水平,以提升新闻内参智库化转型后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

总之,发现问题只是手段,开出“药方”促进问题的解决才是目的。

二、传播优势及影响力焦虑中的“惯习”重塑

影响力是智库的关键要素之一。经过长期积淀和实践,地市党报的新闻内参已经形成了相对完备的呈送机制以及比较成熟、稳定的传播渠道。而且,地市级党报作为新闻媒体,较之其他类型智库,具有天然的社会联结力,可以迅速有效地凝聚起政府、市场、社会等各个方面的资源[1],其长期在新闻传播领域深耕,积累了丰富的传播经验、建设了相对成熟的传播矩阵。这些都是处在“渠道危机”中的其他类型智库,尤其是民间智库的短板和不足,正是党报媒体的传播优势,也是地市级党报探索新闻内参机制智库化转型的基础。

但是,传播优势、渠道优势并非影响力的唯一要素,说服力也是影响力的重要因素。

新闻内参机制实现智库化转型后,新闻内参作为一种智库产品,不仅要告诉阅读者“有什么”,还要讲明“为什么”,更要提示 “怎么办”。在这个过程中,智库产品化的新闻内参作品更像是“劝说者”,其阅读对象便是“倾听者”。

作为“劝说者”,要使“倾听者”信服自己,就必须要拿出充分的理由。不仅如此,这种“充分的理由”,还必须建立在“倾听者”对“劝说者”权威性的认可上。

地市级党报的新闻内参工作者长期接受的是新闻业务训练,加上地市级党报服务的受众特点,内参“短、平、快”的新闻行文特征极度明显,其主要表现是信息传递直观性、可达性,要高于说理性的安排;现象的直观呈现,要优于主观的评价与推断;说理不足,措施不充分,甚至缺位。这种思考逻辑、行文风格,也在其受众以及社会层面对地市级党报形成了“新闻传播者”的思维定式。

按照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的“场域—惯习”理论,场域是多重力量交织、竞争,充满生气和潜力的空间[2];惯习是一种持久的、可以转换的潜在的行为倾向系统。场域与惯习之间,存在着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

随着地市级党报新闻内参机制的智库化转型,“耳目”变成“智囊”,“发现问题”延伸到“解决问题”,“政策解读” 延伸到“政策评估”,“传播思想”延伸到“生产思想”。原有“场域”的逻辑规律、主客观条件都发生了变化,个体的惯习思维、心理认知也随之发生变化。如果固守传统新闻内参机制下的新闻范式显著的思考逻辑、行文风格,虽然保持了产品的可读性、直观性,提高了反映问题的“到达率”,但牺牲了必要的思考逻辑呈现,势必会受到旧“场域”下的“惯习”的影响,影响受众对地市级党报新闻内参机制智库化转型后的“智囊”认知,消减其产品的说服力,最后影响其影响力。

可见,地市级党报的新闻内参机制要实现智库化转型,就必须要重塑“惯习”,使得新机制下生成的作品适应新“场域”环境,增强受众对其“智囊”形象的接受度,从而增强影响力。

这就要求,一方面,要转变观念,要分清一般新闻作品、传统新闻内参作品与智库产品的区别,行文强化“说理”意识,增强智库产品化的新闻内参作品的说服力。另一方面,依托地市级党报的传播力优势,提升智库产品化的新闻内参的传播质量和传播效能,改变受众中传统的单一传播者的思维定式。于新闻工作者而言,在保持新闻内参传统优势的同时,应强化研究范式方面的锻炼。要突出专业性的特点,鼓励地市级党报新闻工作者行业深耕和区域深耕,强化对所在地区、所联系的行业的认识与了解。毕竟,地市级党报长期扎根本地,对所在地市州的各种社会现象、社会议题等都比较熟悉,对地方党委、政府制定的各项政策的决策背景、意图、出台过程等比较了解,在这种条件下开展研究,更具有优越的客观条件,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说理”能力不足的缺陷,更有助于地市级党报新闻工作者生产的新闻作品、智库产品“耳聪目明”,观察未来科学有效、客观、准确。

当然,智库产品化的新闻内参,既不是单纯意义上的传统新闻内参,也并非学术论文。地市级党报媒体也要加强智库型新闻内参报告的文本体例、撰写方式的研究,在强化说理的基础上,继承新闻文本优势,寻找两者的结合点,实现智库型新闻内参作品文本体例上的“说理性”“传播性”“直观性”的优势贯通。

三、长尾理论下的“新闻+”模式构建与“原创+”能力培养

坦率地说,转型无论是机制体制,还是思维方式,最终的落脚点还是人。在传统新闻市场,最主流的还是“卖方市场”,新闻媒体作为“卖方”,更多只管“我卖”,不管“你买”。随着社交媒体蓬勃发展,传统新闻市场逐步演变为“买方市场”。但是,于新闻工作者而言,尤其是多数基层地市级党报的新闻工作者,传统的“卖方”观念的消除还需时日,依然更侧重“产品”生产,不重视“产品”反馈。

同理,社交媒体蓬勃发展消减了地市党报传统影响力,根据“长尾理论”,不能只重视“头部”的影响力,“尾巴”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地市党报“一张报纸”“一紙宣传”包打全场的时代已经过去,为此,要建立用户思维,拥有产品意识,在办好“一张报纸”的同时,也要因“人”而异,适时地开发一批针对性强、服务面多元的“订单式”产品,这样才能不断巩固传播地位,提升媒体影响力。

因此,除了前述强调的能力转型,还要强调观念转型,不仅要注重智库型新闻内参作品的生产,还要注重智库型新闻内参平台服务市场的反馈,要建立产品意识,树立市场观念。要努力提升媒体的“长尾”支持力,清晰自己“有什么”“善什么”,而明确去“做什么”。

事实上,新闻内参机制的智库化转型,是既有条件下基于现有的人才结构、机构特点、资本能力等要素,在不过多增加转型开支,降低“试错风险”的情况下,在熟悉领域、熟悉战场,运用娴熟的技能,将传统本领优势转化为转型的现实动能的权宜之计。主要的作用在于重塑“惯习”、锤炼队伍、拓展服务领域和服务方式,探索媒体融合的多路径发展途径。是在整个新闻出版行业影响力与效益均下滑的时期,增强媒体影响力的一种尝试。在这种背景下的转型,一方面,要注重传统新闻内参领域地位的巩固与提高,加速传统新闻内参作品向智库型新闻内参产品的转型,提升新闻内参服务质量和水平;另一方面,要审时度势,利用富余能力推出具有市场属性的产品,适时开辟社会服务市场,开展商务服务,扩展服务对象广度。

随着信息传播方式的改变,所带来的市场营销方式也随之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首席执行客户(CEC)的概念日趋被市场所接受,即消费者获取商品信息、选择商品不再仅依赖于广告,而是更多的来自网络平台的个人自我需求、自我体验的表达。由此带来的是市场主体对当前市场的重点和思路,商品或服务在市场上的“热度”“痛点”“痒点”,尤其是消费者心理变化的敏感度需求日趋增强。这些,都需要有专业人士、专业机构进行系统性、建设性的分析。这种产品需求,不亚于商业市场领域的参考报告,与新闻内参异曲同工。

地市级党报在本地日积月累形成的政务资源,以及更专业的新闻采编队伍,更快速、更全面、更贴近民意的反应能力、信息收集能力、舆情分析能力,其权威性、公信力等,都是自媒体、其他社会机构无法比拟的。并且,对于地方商务用户来说,地市级党报是信息资讯的提供者,更是利用政策优势和资源优势推进垂直化服务的服务提供者,有能力、有条件、有基础通过新闻内参机制的智库化转型,以“新闻+政务服务+商务服务”的运营模式,利用开展新闻调查、制作新闻内参的专业素养、业务水平,并依托其长期扎根当地的本地政务、商业资源禀赋,在商务市场、社会服务领域提供智库产品,开展智慧服务,构建“品质原创+优质传播+智慧服务”三大核心服务能力,打造新型媒体商业模式,反哺媒体的高质量发展。同时,智库化转型可以增强媒体的品牌价值,赢得更多受众的认可和关注,增大影响力。

四、结语

客观来说,新闻媒体开展智库服务,在我国还处在一个探索、尝试阶段,于多数地市党报来说,依托新闻内参机制的智库化转型,拓宽服务领域,丰富新闻媒体的职能,未必是最好的做法,但值得尝试。尝试以智库化的方式进行内容的生产与制作,在本质上是一次将传统新闻内容生产转向深度研究为重点的内容生产过程。在碎片化閱读、轻阅读以及强调互动的新媒体时代,这无疑是地市级党报在竞争中的“扬长避短”以及生存本领的再提升。一方面,其契合了机构媒体的特色与优势,提高了作品的含金量和附加值,也增强了作品的独特性。另一方面,通过这种尝试,可锻炼队伍,提升新闻采编队伍信息服务水平和智慧服务能力。

总之,新闻的目的不是由技术,也不是由新闻工作者或他们的技艺来定义的,而是由最基本的信息在人们的生活中所能发挥的作用所决定的,新闻最大的价值就是用信息赋权,为人民提供能够对他们的生活、社区、社会和政府做出尽可能最优决策的信息。[3]

参考文献

[1]任琦.思想力与传播力的放大器:媒体内容生产的智库化转型思考[J].传媒评论,2020(12):52-54.

[2]荆丽娜.场域融合与形塑惯习:新媒体视域下红色文化传播的途径与价值取向[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21.11:54-58.

[3]周慎.媒体智库化趋势下记者复合能力探析[J].青年记者,2020(12):83-84.

(责任编辑:黄康温)

猜你喜欢

机制创新
论农机服务产业结构组织与机制创新
国企高管激励困境与机制创新研究
农村基层治理的主体变迁与机制创新
区域智慧教育持续推进的机制创新
大学生个体目标管理机制研究
辽宁国有企业改革体制机制创新问题研究
互联网视域下高职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创新研究
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运行机制探析
阜新日报社:地方报业转型的探索与创新
关于政府审计几点问题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