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1134”人才培养模式推动“课堂革命”的实践

2022-04-28刘建明张智涌饶国清陈鸿俊

四川水利 2022年2期
关键词:云班课程体系育人

刘建明,张智涌,饶国清,潘 妮,陈鸿俊

(四川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四川 崇州,611230)

0 前言

2014年,四川水利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教师自发引入“云班课”组织课堂教学,点燃了“课堂革命”[1]的星星之火。学院抓住契机,系统设计“一条主线、一套方法、三全育人、四大工程”的“1134”人才培养体系,推进“课堂革命”,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围绕“专业-课程-课堂”的人才培养主线[2],凝练了一套“重构课程体系、重组教学内容、重塑教学目标链”的方法,重构7个专业群29个专业课程体系、重组583门课程教学内容、重塑“专业-课程-课堂”上下通达的教学“目标链”[3]。系统的课程建设奠定了“课堂革命”之基。

践行全面质量管理,构建基于ISO标准的“155821”内部质量保证体系,以“过程管控”保证“培养质量”,把“立德树人”固化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思政”内化于课程体系、“学生情操”实化于培养过程,深化“三全育人”[4],形成了良好的育人文化。深入人心的人才培养质量文化铸就了“课堂革命”之魂。

以信息化课堂教学改革[4]为突破口,全面实施“云班课、云教材、云管理、云评价”四大课堂教学改革工程,推进教、学、管、评全过程的改革,实现数据说话、数据分析、数据决策,创新了教学模式、丰富了学习资源、便捷了教学管理、完善了“过程+结果”教学评价。基于“云”技术的“四大工程”驱动了“课堂革命”之擎。

1 围绕“学生中心”,践行类型教育,重构课程体系,重组课程内容,重塑教学目标链,落地于课堂教学

当前普遍存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程序不够规范,目标定位不够准确,课程设置不够科学,核心课程重要度不高,课程内容满足度不够,专业目标、课程目标、课堂目标相互脱节等制约人才培养目标达成的问题。学院以类型教育为指引、以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规范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程序,通过选择目标岗位→目标岗位的职业能力拟定→职业能力的知识、技能和素质的重要程度和使用频率调研→职业能力与课程对应→按学生学习能量构建课程体系→盘点课程实施保障条件等步骤,科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重构7个专业群29个专业课程体系、重组583门课程教学内容、解构人才培养目标到课堂,构建了“专业-课程-课堂”培养目标上下贯通、衔接紧密的人才培养“目标链”,实现教学目标构建的科学性、可测量性和可追溯性,形成了一套可操作、可复制、可示范的课程体系建构路径和方法,突破了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调而不研”“因人设课”“因条件开课”的瓶颈,实现了专业、课程建设从“资源型”到“内涵型”建设的深层次转变,为“课堂革命”实现教学目标达成找准了“逻辑起点”。

表1 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方法

2 围绕“产出导向”,加强过程管控,构建质保体系,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确保三全育人

围绕人才培养质量生成主体意识薄弱,存在重课堂轻课外、重教书轻育人、重结果轻过程等形成的参与度不高、过程管控不规范、协同效应不明显等影响人才培养目标达成的问题。学院践行ISO“注重过程管理,重视全员参与,追求持续改进”的全面质量管理,构建了基于ISO9001管理体系的“155821”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用“过程质量”保证“教学质量”。制定质量方针、质量手册、质量目标,建立涉及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教学运行、专业、课程、教师、学生实践等过程管控的72个《程序文件》,落实人才培养质量的主体责任,明确院级、各相关部门和执行部门事前、事中、事后的职责和权限,明确了各级管理者亲身参与、支持和领导质量管理体系活动内容和要求;组建质量管理内审员队伍,形成质量建设的审核组织。遵照《程序文件》规定,对照质量目标、部门职责和年度目标任务每学期对各部门运行情况进行内部审核,查找问题,出具不合格清单,限期整改;组织开展管理评审及中国质量认证中心外部审核工作;开展麦可思第三方评价;建设“大数据中心”,搭建了“质量监控平台”,设定质量目标、诊断指标观测点,通过实时数据的采集和分析,实现预警提醒,体现动态纠偏,常态化实时诊改。

同时,学院将“立德树人”融入过程管控,易班数据追踪家、校、企人才培养,实现全员育人[5];实现学生学习和生活线上云班课、云教材、云管理、云评价和线下全过程育人;充分利用课程、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环境、服务等资源全面、系统地全方位育人。内部质量保证体系使全员达成了人才培养共识,规范了教学过程管理,全方位提升了育人质量,营造了良好的育人文化。

3 围绕“持续改进”,实施四大工程,助力课堂改革,推进课堂革命,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为解决课堂教学改革意识不强,课堂教学互动参与性不高,教材利用率低、信息技术跟进差,课堂教学管理模式落后,教学评价及时性、客观性、科学性不足等影响课堂教学效益的问题,学院全面实施“云班课、云教材、云管理、云评价”四大课堂教学改革工程,助力课堂改革。

3.1 推进“云班课”改革工程,创建新形态的教学模式

以“云班课”为切入点,成立“成都市职业院校移动云班课大数据研究中心”,推动“课堂革命”,促进教师主动适应信息化,更新观念、提升素养、增强能力,课堂教学实现同“屏”共振,形成“善教乐学”的良好课堂氛围,构建了信息化特征明显的“学习空间混合”(教室面授+网络学习)、“学习资源混合”(课堂资源+网络资源)、“学习方式混合”(系统学习+碎片学习)的新形态的课堂教学模式,实现“以教为主”向“学生中心”的转变。全院98.6%的教师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开设课程1703门,班课5335门,上传教学资源59363个。

3.2 推进“云教材”改革工程,创建新形态的教学资源

以“云教材”改革为抓手,成立“智能资源制作中心”,在课程标准基础之上,组织开展活页式、工作手册式的,具有移动泛在、富媒体、立体交互、学习行为跟踪的智能云教材建设[6]。实现“传统教材”向“智能学习资源”的转变。学院云教材现已出版16册,上线16册,使用本校云教材的班课376个。使用校外云教材47门,使用其他云教材的班课305个。《PLC及其在水电站的应用》云教材被评为“第二届蓝墨全国十大优秀教材”。

3.3 推进“云管理”改革工程,创建新形态的教学管理

以“云管理”建设为手段,搭建“云班课管理平台”,实现对课堂教学课前、课中、课后实时行为数据、课程资源、云教材学习等教与学活动实证大数据全方位记录、更新、采集、统计、汇总、展示、分析,为教学评价改革提供全方位数据支撑,实现更高效地开展教学管理、教学分析、教学监督、课堂教学质量诊断与改进。

3.4 推进“云评价”改革工程,创建新形态的教学评价

以“云评价”改革为指挥棒,搭建“课程实施质量智能监测系统”,全过程自动采集云班课教与学行为大数据,开展智能化课程实施质量监测、预警、评价,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达成度的智能化评价与反馈,促进教育教学的“持续改进”。

4 结语

基于ISO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围绕人才培养,践行全面质量管理,强化过程管控,形成人人参与、人人诊改的良性机制和“三全育人”现代质量文化,实现了持续改进和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学院通过实践形成的课程体系构建方法,遵循职业岗位需求,规范了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程序,科学定位了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了课程体系、重组了课程内容、重塑了教学目标链,实现了目标岗位与职业岗位的对接、职业能力与课程标准的对接;系统开展的“四大课堂改革工程”创新了课堂教学改革手段,创建新形态的教学模式、教学资源、教学管理、教学评价,推进了教学现代化进程。

猜你喜欢

云班课程体系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蓝墨云班课混合式教学满意度实证分析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形成性评价驱动的高职大学英语“云班+课堂”混合式学习模式构建与实施
构建优质学前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基于云班课的SPBTC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