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张爱玲文学作品影视化呈现分析

2022-04-27马丽娅

民族文汇 2022年6期
关键词:张爱玲

关键词:张爱玲;影视化;《第一炉香》

随着中国影视作品的繁荣,电影艺术近几年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观众原来越习惯于走进影院观看一场电影,而不是只拘泥于电视机或互联网。也正如此,电影作品的好坏也越来越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

大IP剧本的影视化更是会带动一段时间的舆论风向,不仅是媒体争相报道,观众和各界专业人士也十分关注。一部电影的好坏及口碑票房一定程度上会反映当下的大众审美和价值取向,因此对于舆论争议较大的影片,不该仅停留在报道阶段,更该去探寻这背后的实质。其中,“张爱玲”文学作品在近些年不断被改编,搬上大荧幕,而观众对其评价却褒贬不一。

一、哗然的舆论

2021年10月,由许鞍华导演,马思纯,彭于晏,俞飞鸿主演的电影《第一炉香》首映,该电影改编自中国近代著名女作家张爱玲原著《沉香屑 第一炉香》。电影自确定要影视化后便引起大众的高度关注,纷纷表示期待。随着男女主定角后却引来舆论反转,一致称电影会翻车,选角与原著人物不符。

(一)评分走低 选角不符

自许鞍华版电影《第一炉香》上映以来,口碑一路走低,影片结束公映,各大视频网站上线后,豆瓣评分也落定,有11万网友参与评分,评分仅为5.0。

网友评论中绝大多数将矛头指向选角,影片中的男女主演“葛薇龙”“乔琪乔”分别由马思纯、彭于晏饰演,俞飞鸿饰姑妈,范伟饰uncle。其中男女主的角色争议最大,“她的脸是平淡而又美丽的小凸脸。她的眼睛长而媚,双眼皮的深痕直扫入鬓角里去。纤瘦的鼻子,肥圆的小嘴”这是原著中的描写,显然马思纯在拍摄电影期间,因身材不够清瘦,脸部不够娇小,被大家称不符合“葛薇龙”形象。

彭于晏更是和原著“在那黑压压的眉毛与睫毛底下,眼睛像风吹过的早稻田时而露出稻子下的水的青光,一闪,又暗了下去了。人是高个子,也生的停匀,可是身上衣服穿的那么服帖、随便,使人忘记了他的身体的存在。”纨绔公子形象南辕北辙,彭于晏的荧幕形象一向是以“硬汉”为主,一身肌肉充满力量,这的确是脱离原著形象。在众多的负面评论中,唯独“姑妈”和“uncle”一角被大家一致好评。

(二)主流媒体唱衰

针对电影,除了观众不买账,各大主流媒体也唱衰。一向以评论文学作品著称的的媒体“新京报书评周刊”发表文章《《第一炉香》坍塌记:一场预先张扬的滑铁卢》、“人物”发表文章《第一炉香:在神与狗之间》、“澎湃新闻”发布文章《《第一炉香》:除了爱情,张爱玲还写了什么》、“三联生活周刊”发布《谁掐灭了第一炉香》、“中国新闻网”发布《《第一炉香》被嘲“第一炉钢”,败在违和感?》、“GQ报道”发布文章《《第一炉香》的问题:温吞且徒劳的致敬》等。显然,针对张爱玲作品这次的影视化呈现,即使是主流媒体,也强烈的表达了自己的态度。

(三)自媒体戏谑恶搞

近几年随着短视频的火速崛起,电影的宣发和传播过程中,微博,抖音等已经是一块不容忽略的阵地。但该平台中的自媒体和营销号也是不计其数,为了博取流量和关注度,各类关于电影的评论和恶搞不胜枚举。自然,《第一爐香》也没能逃过这场浩劫,众多的的评论中最受网友追捧的有,《第一炉香》又名《马思纯传》,更有网友称电影是翻版《骆驼祥子》,马思纯和彭于晏是香港版的“祥子”和“虎妞”。在如此多的负面评论袭来之时,路人粉则直接选择拒绝观看,转向同期上映的其他影片。

《第一炉香》在宣布影视化并由许鞍华来担任导演之时,舆论的回馈是一致好评,并表示十分期待。许鞍华先前就已经拍过《半生缘》《倾城之恋》,电影《桃姐》《黄金时代》《天水围的日与夜》《姨妈的后现代生活》等电影,获奖无数,口碑不俗。而此次的《第一炉香》却如此效果,业内人士称许鞍华遭遇“电影生涯滑铁卢”。

二、回归影片制作

(一)优秀的幕后团队

电影《第一炉香》自立项以来,受到行业内外的一致认可和期待,这首先和导演许鞍华是离不开的,许鞍华作为中国优秀的女性导演之一,优秀作品不断,对女性的解读有自己独特的思考,细腻且独到的刻画一直是观众深爱她的原因之一。除了导演之外,幕后的团队阵容也是颇具实力,此次电影的编剧是斩获矛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的王安忆,音乐监制是坂本龙一,曾获奥斯卡最佳原创配乐大奖,杜可风指导摄影,获奥斯卡最佳服装设计的和田惠美担任服装造型。

(二)实力的演员班底

尽管观众一致认为电影中的主演角色不符合原著角色设定,但对演员的演技却无一表示质疑,彭于晏,马思纯是大家公认的实力派,俞飞鸿,范伟也深得观众喜爱。俞飞鸿饰演的姑妈将该角色的霸道伶俐,刻薄算计演绎的十分到位,范伟的uncle不论是体型还是每个动作和眼神,都将该角色应有的油腻感发挥的淋漓尽致,尤其是uncle教葛薇龙吃牡蛎的片段为该角色的塑造锦上添花,然而原著中uncle的角色“司徒协”出场次数仅有两次,吃牡蛎的情节更是不存在,而电影改编的这一情节却成为经典画面之一。

(三)用心的服化道

原著中《第一炉香》的故事是发生在香港山头华贵的住宅区,远山上的一栋小白楼“梁府”中,这是张爱玲电影独有的“氛围感”,“屋顶上却盖了一层仿古的碧色琉璃瓦。玻璃窗也是绿的,配上鸡油黄嵌一道窄红的边框。屋子四周绕着宽绰的走廊,地下铺着红砖,支着巍峨的两三丈高一排的白石圆柱那却是美国南部早期建筑的遗风。”电影的布景很好的营造了这种感觉,精致的布景更容易让观众走进那个时代,也愿意相信这些俗世男女们的情爱纠葛,终究也只是为了能够生活在这样一个繁华的所在,不问外界纷争。服饰妆容道具的还原,也让演员们更有信念感,更深刻的感受角色,“葛薇龙”投靠姑妈,日子一天天过去,她逐渐习惯了姑妈家优渥的生活。当她打算回上海踏上船,接触到船上落魄的人们时,她的恐惧和厌恶不由自主的表现出来,此时她才深刻认识到自己已经无法再适应那种窘迫的生活,也彻底决定堕落成物质生活的奴隶。

三、过往作品口碑呈现

(一)过往的影视化作品

张爱玲文学作品最早是以印刷媒体呈现,广受读者喜爱,随后便在大陆地区沉寂。改革开放以来,张爱玲文学作品逐渐又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引起新一轮的关注热潮,随着我国电视剧和电影行业的发展,她的作品影视化呈现更是有增无减。

其作品最早的影视化呈现是以电影为主,1984年,小说《倾城之恋》由许鞍华担任导演拍成电影; 1988年但汉章导演了《怨女》; 1994年,关锦鹏导演的同名电影《红玫瑰白玫瑰》获第31届金马奖,1997年,许鞍华再次操刀《半生缘》,改编成电影;  2007年,著名导演李安又将张爱玲的短篇小说《色戒》改编成电影,并获得第64届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狮奖”。

电影的成功使得张爱玲作品的影视化呈现延伸至电视剧。2003年,连续剧版《半生缘》问世,林心如,蒋勤勤担任主演; 2005年小说《金锁记》拍成连续剧;2009年,电视剧版《倾城之恋》首播;2020年《半生缘》被再次改编,由刘嘉玲、蒋欣、郑元畅担任主演,改名《情深缘起》首播。

(二)早期口碑 毁誉参半

《第一炉香》豆瓣评分5.0,可早期“张爱玲”系列作品改编电影评分也不尽如人意。早期电影《倾城之恋》评分6.8,大家针对该电影的争议依旧是选角,男主“范柳元”由周润发饰演,女主“白流苏”由缪骞人饰演,其中周润发过于高挑的身材和正派的外貌有悖于原著中的范柳元纨绔子弟的气质,出身于老上海破落户家庭的小姐白流苏,身上独有的上海旗袍女人的风韵,在缪骞人的演绎中变成了胆小木讷,弯腰驼背的形象,观众表示不接受这样的白流苏。李安的电影《色戒》虽然斩获大奖,但其中汤唯饰演的“王佳芝”和其余配角都被观众质疑,称演技过于生硬,是影片败笔。

(三)近年口碑一致差评

早期的影视化作品中口碑好坏参半,随着时代的变化,传播技术的革新,观众审美不断多元,当时的演员如今也都成为“实力派”,有了这层滤镜的加持,早期的作品显得越发经典,口碑出现逆转。可望眼近几年的张爱玲影视化作品,是清一色的差评。

林心如版的《半生缘》被观众戏称为琼瑶版的言情剧;当蒋欣、刘嘉玲版的《情深缘起》播出后,观众更是哗然,蒋欣的“虎背熊腰”已经让大家忘了“顾曼桢”原来的样子,当刘嘉玲的少女扮相出现时,观众更是直呼刘嘉玲“晚节不保”。马思纯的《第一炉香》上映后,大众的情绪爆发,耐心已被耗尽,大家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对角色和电影不买账,纷纷表示放过张爱玲文学作品。

四、口碑下降原因分析

(一)文本改编难度大

张爱玲的文学作品影视化,不管是《第一炉香》还是早前的作品,对于导演和编剧来说都是难题。最主要的一点是原著本身魅力太强。张爱玲特有的写作风格,像极了电影长镜头式的描写,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完全沉浸其中,观众可以自行想象和建构自己心中的角色,可是一旦将这种想象具体成影视人物,美感反被破坏,因此就算不是马思纯,换做其他演员,也很难获得大众好评。其中,广大读者中广为流传的金句,“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饭黏子,红的却是心口上一颗朱砂痣”,张爱玲独有的犀利凉薄的文笔,正是她的作品魅力所在,但影视化后这些文本的东西无法复刻,便会丧失一部分作品的精华,编剧如果强行写成台词变现出来也会显得突兀,因此这种改编的难度是天然存在的。

(二)原著粉不买账

中国众多的女作家中,张爱玲的作品一直畅销不断,众多的书粉也是张爱玲作品改编后的第一波观众。原著书粉最看重的是改编后的內容是否“忠于原著”,张爱玲原著中,如《第一炉香》《倾城之恋》《金锁记》等多半篇幅短小,改编成影视作品后只有坚挺的骨骼,却无丰满的血肉,编剧和导演必须同电影电视剧相融合,对剧本作出不同程度的改动。影视内容需要有布景、音乐的渲染,还得有配音的加持;而文本更看重文笔以及故事情节的发展,在文本和影视间的转换中需要有不同程度的取舍,这又使得作品无法完全“忠于原著”。因此,取得第一波观众的认可确有难度,当第一波观众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那其余观众都在等其反馈,反馈如果呈现负面趋势,电影则会引发后续观众质疑,口碑自然不乐观。

(三)主流观众审美改变

八九十年代,甚至是21世纪初,中国的观众审美一直是沉溺于言情,对男欢女爱,俗世生活的表达爱不释手。看着白流苏、顾曼桢、葛薇龙、等女人为了金钱堕落,为了婚姻爱情痛苦时,仿佛道出了无数女人自己的现实困境,这种题材自然符合大众胃口。可随着新一代8090后观众的出现,女人靠着男人,靠着婚姻实现自我价值,则会引起大众的反感,不符合当下观众的审美,大家更爱看女主走出婚姻和爱情的桎梏,实现事业经济上的自由独立。

结语

新媒体时代,类似于张爱玲文学作品这样的大IP,虽然有着很大的潜在市场,但也伴随着极大的危机,尤其是加上微博抖音平台的快速传播,更是要注重选角和后期的宣发,普通观众没有义务去全方位的了解电影的制作过程,最直观的判断就是从选角出发。

导演和编剧在对原著作出改编时也要更注重故事内核,不该为了创新改编,丰满角色而丢了最本质的剧情。作为电影最后的把关人,影片的观众也该有自己的思考,只着重于演员身材,追求“形似”,缺乏自己的思考,实不可取。时代在变化,观众也在不断的更迭,蒋欣的衬托让大家接受了林心如的顾曼桢,黄觉的范柳元让大家将周润发版的《倾城之恋》视为经典。随着时代的变化,经典的作品依旧会被注入新鲜的血液再次搬上荧幕,谁又能保证马思纯版的“葛薇龙”不会翻盘?

参考文献

[1]张爱玲.《倾城之恋》[M]北京:十月文艺文艺出版社,2012.6

[2]美林.《沉香屑 · 第一炉香》和《金锁记》互文性分析——张爱玲笔下女性的命运与价值[J]今古文创 2021年第28期

[3]王新鑫.张爱玲《第一炉香》里的女性焦虑意识新解[J]名作欣赏2021年第35期

[4]俞肖军.从文学到影视:张爱玲小说影视改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 2017年5月

[5]王怀昭.双重女性视角下的身体改造与主体呈现——评电影《第一炉香》[J]艺界时评 2021年1月

[6]吴丹珊.后现代文化视野下张爱玲作品影视改编[D]福建师范大学 2010年6月

作者简介:马丽娅(1997.10-),女,回族,青海格尔木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为新闻与传播

猜你喜欢

张爱玲
张爱玲的美国时光
名人的味道
不去打扰张爱玲
炎樱:没有张爱玲,我一样成就自己
隔壁的张爱玲
张爱玲曾陷稿费风波
CAUTIONARY TALES
细说张爱玲年代的流行歌
聆听流行歌中的张爱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