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联系“田野”与“非遗”,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道情戏的传承与发展

2022-04-27陈一周

民族文汇 2022年6期
关键词:非遗田野

关键词:道情戏 渔鼓戏 田野 非遗

一、选文缘由

笔者选择的文章题为——《黄河流域道情戏研究》这是出自福建师范大学的一篇博士生论文。笔者的选题缘由有如下三点:首先,这篇文章作者的研究方向是“戏剧戏曲学”对于音乐学研究的笔者来说,这是对于跨学科文章的研究。作者的文章中,将道情戏研究的十分透彻,广泛系统收集材料,结合重点进行田野调查结合音乐人类学的相关内容,将道情戏系统置于全国戏曲发展的大背景之下,对其发展阶段、班社剧目、音乐舞美等方面进行梳理与分析。对于笔者来说是一个丰富道情戏知识的文章,同时也是学科之间的交汇研究,有利于培养多学科融合思维。其次,笔者对于道情戏中的渔鼓戏有很强烈的研究兴趣,从渔鼓戏衍生的艺术特征也同样具有可研究性。最后,道情戏也是当下“非遗”保护热潮下的热点话题,在文章中也有对于“非遗”结合下的探讨。

二、文章内容概述以及探讨

道情戏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深厚的群众基础,是黄河流域的民间戏曲形式。道情戏是音乐、舞蹈、表演、文学等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形式。作者从道情的含义渊源出发,提出了如下几种起源可能笔者根据自身的理解,将这几种起源分为了如下几种类型:

(1)多为后学沿用的说法:《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中“曲艺音乐”中“道情”词条——“以渔鼓和简板为主要伴奏乐器···以唱为主,以说为辅,也有只唱不说。”这条说法虽多用,但因为无文献依据等,被很多研究者否定。

(2)其他学者观点:宋代“步虚词”为基础发展而来。《说书史话》中“道情之唱,由来甚久。元曲有仙佛科;元人散曲中复多闲适乐道语。”

(3)古今文人墨客诗词文章中体现:南朝谢灵运《述祖德诗》中“拯溺由道情”,早期又道、仁道之情;唐初王梵志《道情詩》,其中洋溢对佛教思想德浸染,“道情”二字与道教关联不大;白居易《岁暮道情》,诗中二字“具有抒发通过佛教顿悟恬淡心情的意思”。

(4)宗教相关:佛教利用讲唱文学宣扬因果报应,道教也借鉴了此形式。《续仙转》中蓝采和所持“拍板”这段材料多被认为是曲艺道情的开端。

随着时代变迁发展,道情不断发展,作为曲艺形式,各个朝代阶段都进行了发展至今长盛不衰。道情戏有多种定义,差别多在于形成源流及时间上,源流有“曲艺道情”、“曲艺道情和皮影道情”、“皮影道情”三种说法。文章作者认为“道情戏作为戏曲的一个类别,形成于清代以后,多流行于黄河流域,是由曲艺道情或皮影道情受当地戏曲、民歌等艺术形式影响,以代言体方式搬上戏曲舞台的剧种统称。”笔者认为这个说法很具有说服力,在文章中作者也运用了大量的图表说明来证实这个看法。

在其研究综述中,作者将道情戏分为了研究的三个阶段:20世纪30年代到70年代末的研究萌芽期;20世纪80年代到2000年的研究积累期;2000年到现在的“非遗”视野下的研究兴盛期。并且给出了每个阶段阶段性成果的例子。

其中,最让笔者感兴趣的是第三阶段,作者将其分为综合研究、专题研究(形成发展、文化生态、艺术特征、剧目考察、保护与传承)、20世纪以来道情戏研究简评三个部分,希望于其共时性于历时性研究相结合,并回到田野进行研究。这里的田野研究正是笔者在音乐人类学文献阅读研究中最希望能够获得更多具体实例进行解决的部分。

总而言之,作者在其研究方法中运用到了文献、田野、综合研究法以及重视道情戏的文化生态环境及“非遗”保护,对于笔者而言这些都是值得在文章中学习和借鉴的内容,其研究方法。作者用道情戏的文化地理环境引申文化艺术在环境下的发展;通过民风习俗比如演戏方式愉悦神灵;语言交通的发展,比如经商活动对戏曲的形成由于传播的影响,“戏以商传播,商以戏繁荣”对于整个黄河流域的经济联系商贸活动来说,也是道情在北方的形成基础;此外,作者也有重视到宗教信仰与艺术之间的关系,其提出,道教尤其是全真教的发展轨迹,对道情戏的形成有重要影响。并且根据这些提出的观点,做了大量的资料搜查和论述,可以说,作者将全真教发展的各个阶段与道情戏的发展轨迹进行了结合,其论据真实可信。

其次,作者通过道情戏的空间分布分析了道情戏的分布特征,概况为“整体呈带状,局部呈组团”的分布格局,并且通过考察着四个中心道情戏的历史和演剧活动,得出其的独立性与分布形态和演出市场有关,多分布于农村地区。虽然有其不平衡性,受到比如地区、宗教、其他艺术形式等因素的制约,但是其最大的影响因素还是在于全真教的影响。丰富的道教活动背景下,直接催生了黄河沿岸道情的成熟与传播。这里笔者也认为,道情的发展与世俗化因素融合,道情与戏曲融合中催生了道情戏。

第3,在道情戏的形成期中,虽然其各地形成时间各有不同,但是总体来说清代各道情戏形成期的特征都十分明显,处于探索阶段的道情虽各处稍显“简陋”,但是其发展形成中有星星点点各种火花碰撞,很多别称的出现都展现了道情戏不断碰撞发展的生命力!在多种如梆子戏、曲艺内部斗争、政治、人为的缘由下,黄河流域的传统道情戏剧种形成了。

第4,迸发出蓬勃生命力的兴盛期是笔者最喜欢探讨的一个阶段,在这一时期,笔者认为从探索中的“简陋”逐渐变得“华丽”“丰满”了起来,在历史的影响下(当时正处于抗日战争)也诞生了一批具有抗日情节的道情戏。其舞美表演也在不断的完善丰富。建立了深厚的群众基础,这一段兴盛期走过了中国风风雨雨百余年,“度过军阀混战、土匪围城、日军轰炸、经济萧条、百业凋蔽的兵荒马乱阶段。”但还是顽强的存活生长,但是作者下文中提到了其衰落的过程,令人无比感叹。

第5,在文艺政策和社会环境影响下,道情戏经历了衰落期,这里笔者看的很难过,也唏嘘感叹命运,但是这里也是由于国家发展阶段引发的问题。不过幸好之后进行了复兴。

第6,复兴期,这与“非遗”有很多关系,并且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道情有更多的兴趣。总之,其演变对探究艺术规律提供了不可或缺的考察坐标,对其的研究不能放松。

戏曲的重要载体——班社剧团,如:八仙戏、蓝关戏。在介绍蓝关戏时采用图表,显示出在作者进行调查的过程中,戏班年龄增大,这也将传承问题摆上。

这同样也引发我们的思考,到底如何能对这些“非遗”进行传承与发展呢?

笔者想,也许通过“田野”这一调查学习方式,可以引起更多年轻人去思考,去探索,让年轻人走进这些班设剧团,切实体验活动,引起学习兴趣传承发展这些道情戏。

作者在这一章节介绍了在上文中提到的道情戏的中心,如“胶东半岛中心”“山峡中心”等等,对每个中心的发展脉络、演出曲目、表演形式等等都做了许多阐述。并且在下一章中介绍了道情戏的几个剧目:宗教神话剧、孝贤劝善剧、家庭生活剧、社会历史剧、现代戏。其剧目完全贴合于人民的需求,作者介绍了很多剧目,令人眼花缭乱,笔者挑选了其中几个进行观看。现代戏真的很有趣味性。

道情戏在数百年传承中诞生了独立的艺术体系,在音乐体制、唱腔唱词、乐器乐队和表演舞美等方面,都展现了独特的艺术特性,接下来笔者也会按照作者文章的脉络,对于论述内容进行探讨:

音乐体制在特征中受到道乐传统的基因、曲艺道情、众多梆子戏腔,地方民歌小曲等等的交汇影响。是共性与个性相互交融、作用的结果。在之前的文章中也有提到过道乐传统及道乐世俗化的影响,同时也有从联曲体向板腔体发展的趋势。但是笔者认为,其他音乐形式的共同作用也很重要,理由如下:

笔者认为,一个剧种要不断的更新发展,必定是需要新鲜血液的不断注入的,那么道情戏的发展中也有这些小曲音乐的存在,这也为今后保护和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最后笔者也想谈谈文章中提到的“传承与保护”问题。如作者所说古老的戏曲艺术形式,在目前环境下,其发展遇到窘境,但是在今年来国家对传统文化逐渐重视的契机下,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热潮的影响下,道情戏的发展也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非遗”在目前的环境大浪潮下是热评话题,在文章中在“非遗”的视野下进行了对道情戏保护的探讨,分为静态保护计划与动态保护计划两种类型。在政府主导科学规划、营造氛围扩大宣传、强化引导培育观众、扶正固本增强活力等等中进行对于渔鼓戏这样“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希望道情戏在保护与传承中,政府、剧团、演员、民众等主体发挥好作用,共同参与,同时根据时代发展变迁进行变化举措。

前文中笔者而也有谈到做好田野工作的重要性,下面的阶段笔者将从“田野”相关文献中探讨“田野”与道情戏传承发展的问题。

三、从音乐人类学角度谈道情戏与“非遗”传承与发展

之前笔者在学习中曾读到过的文献中有提到:“城市音乐田野”作为一种新的工作领域,它与乡村的“音乐田野”有哪些区别? 差别仅在地域空间,还是多维复合空间? 在目前道情戏传承发展的现在,我们是否能利用音乐人类学中的“田野”工作来为传承提供一个新的思路呢?

首先,传统音乐在城市化进程中的变迁、音乐媒体与大众音乐研究、音乐产业与消费研究等问题都是和人类有关,也由此笔者更加能够对“音乐人类学”这个学科有了更多的思考。之所以需要田野工作,不就是因为人的审美欣赏对于音乐的变化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吗?“音乐人类学”中还需要多种学科进行融会贯通进行研究,真的是需要有大量阅读量的研究性学科了。那么道情戏能否在例如上海的区域城市中传承,也需要做适合于不同地区传播的改良和革新。之前在前文中也有提到,一个剧种想要传承,对于当近的结合发展也必须要重视。

其次,在田野的研究中也会有局内和局外的区别,说到底,还是需要认真的研究,努力成为局内人。在城市音乐“身边田野”中“近我 经验”、“近我反思”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在于“城市音乐田野”的目的与乡村的“田野”区别在于——后者为的是理解“他者”而前者大多为的是认识“我者”,认知“小我”与“大我”的关系,以及对象对于主体的意义。我们现在所说的传承与发展,一定是要处理好这一项关系的。

最后,田野工作就是需要实地进行考察和探访的过程,才能对音乐的本质进行深入理解。形成的文章或者报道才有可信性和真实性。希望今后人们在关注道情戏时,自身也可去做做田野工作,更好的理解道情戲。

四、结语

在阅读完《黄河流域道情戏研究》之后,笔者对于整个道情戏的出生、发展脉络、未来展望等等有了十分深刻的理解,这篇文章行文脉络十分清晰,展现出了作者十分庞大的阅读量与写作心思,这篇文章为研究道情戏提供了多学科的借鉴与参考的价值。同时,道情戏作为我国“非遗”的一部分,今后的传承和发展也需要我们广大学生不断努力进行探讨,其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瑰宝的有一部分,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希望我国“非遗”工作能够更加顺利,也希望新时代的学生能够传承、弘扬与发展例如道情戏的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杨志敏. 黄河流域道情戏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7.

[2]唐婷婷. 山东道情戏审美特征研究[D].山东艺术学院,2020.DOI:10.27281/d.cnki.gsdyc.2020.000180.

[3]洛秦.“近我经验”与“近我反思”——音乐人类学的城市田野工作的方法和意义[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11(01):43-61+4.

[4]洛秦.叙事与阐释的历史,挑战性的重写音乐史的研究范式——论音乐的历史田野工作及其历史音乐民族志书写[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14(01):6-26.

[5]胡斌,康瑞军.音乐人类学建设的中国话语——洛秦的音乐人文叙事[J].当代音乐,2017(08):5-7+130.

作者简介:陈一周(1998.07-),女,汉,安徽省六安市人,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音乐与舞蹈学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视唱练耳与教学

猜你喜欢

非遗田野
希望的田野
田野里的服装秀
田野作品选
捉迷藏的绿
秋天的田野
田野风光
非遗视角下探析豫剧艺术的传承和发展策略
致力非遗保护,实现文化传承
“非遗”走进高校
官渡古镇“非遗”联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