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瓦格纳的歌剧改革

2022-04-27梁丽洁

大观 2022年3期
关键词:瓦格纳

梁丽洁

摘 要:19世纪的德奥音乐无论在思想理论方面还是在创作实践方面,都对整个欧洲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一时期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音乐家,瓦格纳就是其中之一,他进一步发展了德国歌剧音乐,对传统歌剧进行彻底的改革,在西方音乐发展史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关键词:瓦格纳;德国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

一、作曲家生平

1813年5月,威尔海姆·理查德·瓦格纳出生在德国莱比锡一个平凡的家庭中,他的父亲在他出生不久就去世了。次年夏天,母亲改嫁给一名戏剧演员。继父注意到瓦格纳是极具音乐天赋的,便允许他自由进入剧院观看各类演出,这在瓦格纳心中种下了戏剧创作的种子。可好景不长,八岁那年瓦格纳的继父也去世。随后,瓦格纳更多的是通过自学、交友或实践获得音乐知识。作曲家李斯特、柏辽兹和诗人海涅都与瓦格纳往来频繁。

要想成为一名真正的音乐家,必须进行系统的学习。1831年,瓦格纳找到托马斯教堂的音乐家——梯沃多·魏利格学习作曲理论的相关技能。对知识的强烈渴望,促使瓦格纳在短短数月内就掌握了这些理论并且能够将其熟练用于自己的创作中。起初,瓦格纳创作的都是器乐作品。在1832年,他开始尝试交响曲和歌剧的创作。而真正尝试创作带有自己思想的歌剧作品是瓦格纳到乌兹堡担任合唱指导后。在这里,瓦格纳接触到各种各样的歌剧,为其后来的创作提供了广泛思路。1837年,瓦格纳在酝酿自己的第一部歌剧作品《黎恩济》时,他的社会观、艺术观也更加成熟起来。后来他一举成为19世纪德国著名作曲家、文学家和指挥家,同时也是欧洲后浪漫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一生共写了《黎恩济》《漂泊的荷兰人》《罗恩格林》《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帕西法尔》等十三部歌剧,将欧洲浪漫主义音乐发展到了顶峰。

二、创作背景

早在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而资产阶级的思想与文化运动进一步推进了欧洲思想文化领域的繁荣,为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奠定了文化基础。19世纪初,英国和法国通过工业革命,在政治和经济上已经远远超过了还在经历封建统治的、四分五裂的德国。此时的德国爆发了反抗拿破仑的战争,呼吁民主改革和统一的声音此起彼伏,社会内部的矛盾日益激化。资产阶级为促进德国社会的统一,在各地发动了革命运动。1849年5月,德累斯顿发生起义,瓦格纳毅然参加了斗争,但这次起义活动却以失败告终。在这之后,瓦格纳从德国逃到瑞士,过着艰难的流亡生活。《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正是他创作于瑞士流亡之时。在此期间,瓦格纳邂逅了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1852年,瓦格纳在苏黎世认识了富商奥托·韦森东克夫妇,他们非常欣赏瓦格纳的才华。尤其是奥托·韦森东克的妻子马蒂尔德·韦森东克。玛蒂尔德年轻、漂亮,且富有音乐天赋,既懂得阅读乐谱,又会欣赏交响乐。同时,她也为瓦格纳的艺术天才所折服。瓦格纳音乐的感染力唤起了玛蒂尔德音乐的向往,而玛蒂尔德的爱也让瓦格纳感受到无限的快乐。就是在这种爱的感召下,瓦格纳中断了《尼伯龙根的指环》的写作,考虑去创作主题和舞台结构都完全不同的《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

三、作品介绍

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的剧本是瓦格纳根据法国中世纪游吟诗人传唱的文字改编的,是其巅峰之作。有人称之为瓦格纳最成功的作品。这部歌剧是三幕结构的,讲述了特里斯坦和敌国伊索尔德公主的爱情故事,是一部爱情悲剧,它与贝多芬的第九交响乐并列成为19世纪最有影响力的音乐作品,是音乐、诗歌、心理、哲学、感官和理念的完美结合。这部歌剧于1865年6月10日在德国慕尼黑皇家宫廷与国家剧院首演。

第一幕:一艘战船行驶在茫茫海面上。船上载着伊索尔德和她的随从布兰甘特。伊索尔德在爱尔兰被俘,现正由特里斯坦护送,前往康沃尔,而康沃尔的国王马克——特里斯坦的养父将在他的领地迎娶伊索尔德。被俘的伊索尔德感到耻辱和怨恨,她不希望這艘船到达目的地。特里斯坦在一次搏斗中杀死了伊索尔德的未婚夫莫洛尔德之后,被海浪冲到了爱尔兰的沙滩上。伊索尔德救了他并为他疗伤,二人互生好感。但是后来她发现,特里斯坦竟然是杀死她未婚夫莫洛尔德的真正凶手,于是她十分无奈,令随从拿来毒酒准备和特里斯坦同归于尽。他们都没有想到的是,随从搞混了酒水,他们喝的并非毒药,而是爱情灵药。等船驶进港湾后,药性发作,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开始相互倾诉爱慕之情。

第二幕: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到达了康沃尔,在马克王的船上幽会,不料被发现了。马克王对特里斯坦的不忠感到无比痛心,他斥责特里斯坦玷污了他的荣誉。特里斯坦对马克王的训斥充耳不闻,他请求伊索尔德与他一起共赴黑夜。伊索尔德答应了他,特里斯坦挥刀自尽。

第三幕:特里斯坦躺在床上,昏迷不醒。仆人库文纳尔跟他说,已经传唤伊索尔德来照料他。欣喜若狂的特里斯坦看到伊索尔德向他跑来,带着爱和救赎的希望。当伊索尔德乘坐的船出现在地平线的时候,特里斯坦撕掉了身上的绷带向她跑去,最终他在她的怀抱里死去。

四、瓦格纳歌剧的改革与成熟

通过对歌剧历史的了解不难发现,传统的浪漫主义歌剧充满幻想,逐渐成了人们享乐的工具。观看歌剧演出逐渐成了一种社会时尚,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这与音乐的功能完全相悖。以梅耶贝尔为代表的法国大歌剧,注重音乐所呈现出来的外在效果,极其浮夸。瓦格纳对歌剧中这种衰败的现象进行了深刻批评,试图将歌剧拉回原本的轨道,因而他在创作中对歌剧进行了改革,并且将改革后的歌剧称为“乐剧”。

在《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问世前,瓦格纳就已经写了诸多成功的作品。1839年瓦格纳带着《黎恩济》的剧本和部分音乐来到了巴黎,但这部作品在巴黎并没有获得很好的反响。不过在巴黎的日子让瓦格纳终生难忘。作为一个没有名气也没有任何背景的作曲家,他为自己在被金钱统治的奢华巴黎所遭受到的窘迫和屈辱而感到愤愤不平,对霸占舞台的梅耶贝尔式的法国大歌剧非常不满。这些感受和体验都反映在瓦格纳于巴黎写的报刊文章里,影响了他对社会和艺术现状的批判态度。《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直到在德累斯顿首演后才获得了成功,但社会与艺术的现状及剧院管理体制的保守如同陈旧的歌剧模式一样,令他难以忍受并向往改革,于是他参加了德累斯顿市民起义。在流亡期间,瓦格纳撰写出了多部著名理论,如《艺术与革命》《未来的艺术品》《歌剧与戏剧》等。而“乐剧”理念的具体实施是在他1848年就开始构思的神话传奇作品《尼伯龙根的指环》中。他的另一部作品《罗恩格林》,于1850年在魏玛的大公爵宫廷剧院首演,并由音乐家李斯特指挥。这部作品从剧本选材方面到音乐创作方面都体现了由传统的法国、意大利歌剧向德国民族化“乐剧”的转变,这是瓦格纳浪漫主义歌剧的最后一部,并已初具“乐剧”的雏形。在这部歌剧中,体现了“整体艺术”的风格。

如果只挑一部作品来代表瓦格纳,那就是《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这是学界和音乐界的共识。这部作品是瓦格纳与他早期作品《尼伯龙根的指环》相互影响的特殊产物,形成了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之间的融合,也是他“乐剧”理念在舞台上的最早呈现,其中包括主导动机、整体艺术观、无终旋律、不协和的调性和声等。

(一)主导动机

主导动机指一种音乐主题或动机,通常是和歌剧中某一人物、某件事或某种思想结合在一起的。通过这个音乐主题,人们可以非常清晰地看到剧中人物形象的特征,了解剧情发展。甚至对象不在舞台上表演,但只要出现主题音乐,便可以使人联想到剧中人物。这足以体现瓦格纳的主导动机思想,即音乐必须与歌剧紧密相连。《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是围绕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的爱情故事展开叙述的。前奏曲中出现的动机非常好判断,共出现了三个主题,分别是主导动机音乐主题、爱情主题和死亡主题,这三个主题始终贯穿全剧。以第一幕为例,第一个音乐动机是第一幕中伊索尔德出现时的音乐,即特里斯坦和弦的使用。虽然比较短小,但却在不经意间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第二个动机的出现是伊索尔德得知特里斯坦要把她献给别人,决定杀死特里斯坦。最后剧中的著名唱段“共饮毒酒”也是一个动机,将第一幕推上高潮。主导动机的运用,展现了歌剧作品的艺术思想,巧妙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二)整体艺术观

整体艺术观一直是瓦格纳所追求的,为此,他运用了特殊的音乐手段来进行歌剧的创作。例如,他认为传统歌剧的“分曲结构”(宣叙调、咏叹调、重唱、合唱或乐队有各自独立编号的部分)使音乐分散开来,缺少连贯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是三幕剧的结构,由几个情节、地点和相对固定的“场”构成。为了实现“整体感”,在每一个场面中,传统歌剧的重唱被对唱所替代,独唱、对唱、合唱互相不可分割。另外,瓦格纳极其注重对剧本的选择。浪漫主义歌剧所刻画的人物形象大多是王公贵族或者大帝神灵,在这一点上似乎与传统歌剧没有太大的区别。在瓦格纳的“乐剧”理念中,他希望能重现古希腊艺术所提倡的“三位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所以不得不以神话题材为主。《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本就是源自爱尔兰的神话传说,只是节选了其中一些章节来作为歌剧脚本。

(三)无终旋律

无终旋律首次出现在瓦格纳在1860年所著的文章——《未来的艺术品》中。作曲家用音乐塑造了主人公伊索尔德追求自由的人物形象,使用了一种自由的新的旋律发展方法,即用一种无休止的、流动的无终旋律的手法来创作,这也是与浪漫主义歌剧的不同之处。将瓦格纳和威尔第相比较来看,威尔第创作的意大利歌剧把人声放在首要位置,其歌剧中的很多咏叹调都成了后世名曲,而瓦格纳恰恰削弱了人声的功能。在他的歌剧创作中,极力避免出现传统歌剧那种非常清晰的声乐线条,乐队配置也和以往不同。受贝多芬的影响,瓦格纳扩大了乐队的编制,尤其是管弦乐的声音,不再是作为简单的伴奏出现,而是一个独立的声部。而歌唱作为另一个声部,则需要和管弦乐相融合。声乐与器乐相互交错,且不能出现明确的调性终止,从而形成连绵不断的听觉效果。调性终止只能安排在完整一幕的结尾。

(四)不协和的调性和声

在和声与调性方面,瓦格纳笔下的和声是丰富多彩的,对转调的运用十分频繁且非常复杂,这些创作手法是刻画剧中人物复杂心理的重要手段。在《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中,作曲家摒弃了传統的和声调性,大量使用了半音、不协和音等和弦外音,使调性重叠甚至是出现复调性的效果,这种手法导致古典传统的功能和声体系趋向瓦解。而特里斯坦和弦的运用也是瓦解了传统的调性和声的重要方面。例如,歌剧第一幕中特里斯坦和弦的运用,增强了歌剧的表现力,将剧中人物的狂热激情推到最高点。此外,半音化体系的形成,不仅为音乐的连贯性和强烈的戏剧效果提供了基础,而且瓦解了欧洲大小调的和声体系。从某种意义来说,这也影响了后世表现主义作曲家勋伯格无调性音乐的创作。

五、结语

瓦格纳对德国歌剧事业的发展无疑做出了巨大贡献,而他在歌剧方面的成就,也极大地影响了法国大歌剧和意大利歌剧,追随者更是数不胜数。《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是瓦纳格最富代表性的作品,这部歌剧倾注了瓦格纳渴望爱情的真实感情,他的哲学、思想、音乐风格及其演化都在这部作品中呈现出来,是瓦格纳的创作彻底走向成熟的标志。瓦格纳音乐中的浓烈激情被作为后期“浪漫主义”的典型,他的音乐上承莫扎特,后启后浪漫主义,很难用一种具体的风格去界定,这使得与他同时代的人在后世被一同提及时都极具争议。但无论如何,瓦格纳在西方音乐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深刻影响毋庸置疑。正如李斯特曾在《帕西法尔》演出后热情满怀地赞美瓦格纳:“以音乐来描绘情绪、悲伤和狂喜的作曲家,瓦格纳无人能及。”

参考文献:

[1]格劳特,帕利斯卡.西方音乐史[M].6版.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0.

[2]普兰廷加.诺顿音乐断代史丛书之浪漫音乐[M].刘丹霓,译.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9.

[3]杨燕迪,毕祎,谢立昕.解读《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J].音乐爱好者,2013(9):32-39.

[4]王琼.瓦格纳歌剧美学观探析[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61-64,75.

[5]蔡薇.里查德·瓦格纳歌剧改革研究[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1999(2):61-64.

[6]管谨义.瓦格纳歌剧改革概述[J].当代音乐,2017(4):5-8.

[7]廖康.融合:瓦格纳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之特色[J].歌剧,2015(4):62-66.

[8]张盼.从《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看瓦格纳的歌剧创新[J].音乐创作,2013(9):175-177.

作者单位:

西北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瓦格纳
瓦格纳与尼采
论西洋歌剧的民族性(九):瓦格纳歌剧的民族性特征(下)
“遇见”瓦格纳(大家拍世界)
歌剧大师瓦格纳的故事(六)
歌剧大师瓦格纳的故事(五)
歌剧大师瓦格纳的故事(二)
歌剧大师瓦格纳的故事(三)
黑色喜剧
偏执狂瓦格纳的音乐之路
通用汽车总裁犯下致命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