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共艺术中感性艺术创作的语言表达特点分析

2022-04-27张迪

大观 2022年3期
关键词:公共艺术语言表达

张迪

摘 要:在公共艺术中,感性艺术具有独特的魅力,实际上它所表达的是一种独特情感。基于感性艺术所展开的艺术创作不仅艺术风格独特,还具有鲜明的语言表达特点,其本质就是人性升华的感性方式。探讨公共艺术中的感性艺术创作,分析公共艺术中感性艺术创作的语言表达特征,深入研究以自然互动为依托、以情感互动为导向、以文化互动为目标的感性艺术创作语言表达特征。

关键词:公共艺术;感性艺术;语言表达

公共艺术设计作为现代社会文化与生活的重要产物,在公共空间设计方面表现出色,蕴含着相当丰富的人文关怀、公共社會精神以及感性艺术内容。换言之,公共艺术设计已经成为人类情感直观的表达方式,它通过具有冲击性的视觉效果来展现感性艺术创作内容,且其中的艺术创作语言表达内容丰富,特征表现也十分鲜明。

一、公共艺术中的感性艺术创作

公共艺术是有灵魂的,它指代生命整体所展现出的基本形态,也是文化的艺术现象。在公共艺术作品中,感性艺术更多体现的是设计者对自身的思考与反思,因为每个人都是唯一且独立存在的,他们的生活环境与经历不同,所呈现出的艺术风格也不尽相同,这也是公共艺术品出现的原因所在,即在人与人之间传递思想的过程中,使人们超越语言、种族、时空进行情感交流,从而实现感性艺术的表达过程。公共艺术本质上就是追求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1]。相比于建筑师、绘画师与雕塑家,公共艺术设计师的艺术表现方式具有整体性特点,在视觉与心理层面存在严格的界限,他们对于公共艺术设计的理解也更多建立在人对于美全面的理解之上。在公共艺术中,情感表达是创作过程中最为原始、根本的东西,也是公共艺术表达的最终目的。诚如人们常常说到的“艺术源于生活”,在创作过程中,设计师应深入挖掘人性,认识自然社会,研究社会本质,即在现实状态下去展现艺术作品中的情感内容,优化表达过程[2]。因此,情感体验是公共艺术的本质所在。公共空间往往具有直观的艺术表达方式,其中的公共艺术作品也往往为大众所认可,这也是公共艺术作品设计的魅力所在,即引发公众共鸣。公共艺术作品的存在是有意义的,它能够深入挖掘人性,通过艺术形式在公共空间中与公众快速建立联动,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3]。

二、公共艺术中感性艺术创作的语言表达特征

在公共艺术中,感性艺术创作的语言表达特征是丰富多样的,笔者从以自然互动为依托、以情感互动为导向、以文化互动为目标三方面展开分析。

(一)以自然互动为依托

在公共艺术的感性艺术创作中,建立以自然互动为依托的设计体系是必要的,它能够在某种程度上体现感性艺术创作的语言表达特征,即特别关注空间形态需求。这种语言表达方式是依附于空间形态的,可使公共艺术呈团聚状分布,优化公共活动中心区域内容,并使其向四周扩散。在公共艺术中,以自然互动为依托进行艺术创作的生活空间布局相对散乱,但同时也实现了整体公共空间的核心优化,有利于基于公共建筑与服务设施沿路布置来分析明显的公共活动中心内容。在这里,公共艺术的感性艺术创作在语言表达特征上特别注重公共艺术设计内涵,形成了以人与人、人与自然空间环境之间的互动为依托的模式,在避免公共艺术作品喧宾夺主破坏空间原始乡土氛围的基础上,更加尊重情感艺术中的某些肌理表现,将造型与空间形态巧妙结合起来[4]。

以俄罗斯艺术家Llya和Emilia Kabakov的公共艺术作品《梯田》为例,该作品巧妙运用了“越后妻有”的创作原则。Llya和Emilia Kabakov结合原有梯田高低错落的走势,将色彩相对鲜艳的二维人物耕作形象分散放置于梯田中,生动地重现了乡村地区农夫日常辛苦耕种的场景,其在设计上不仅保证了自然生态景观的完整性,还将艺术形态完美融入空间环境,结合点的形态来增加一些鲜明的视觉元素,进而营造出一种独特、生动的空间感。艺术家结合以自然互动为依托的要求来进行公共艺术设计,注重作品独特的艺术形态与乡村独有的自然风貌,真正实现了艺术形态与自然环境的完美结合[5]。

在自然互动层面,这类公共艺术作品主要依托艺术要求进行设计,注重艺术形态变化,彰显乡村独有的自然风貌,注重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而并非对其他互动性公共艺术作品的直接挪用。换言之,即在空间环境多变的氛围中依托乡村中丰富的素材基础,如四季变换的色彩、地表的起伏节奏、空间的层次变化要素等,来实现公共艺术作品风格的变化,确保人、自然、空间、艺术形态的和谐统一,建立人与公共艺术之间的互动关系。同时,这种语言表达方式也加强了人与自然、人与空间的关联,对表现乡村公共空间轮廓、进行感性艺术表达与创作更有好处,丰富了空间艺术内容,也形成了以自然互动为依托的公共艺术作品[6]。

又如,英国环境艺术家Steve Messam擅长利用多样化表现方法来展现自然景观与历史遗迹,他的公共艺术作品充分展现了感性艺术创作语言内容,且语言表达也追求多样化特征,这使人们对于自然景观与历史遗迹的惯性认知有了较大改观,确保人们可以自由地解读作品内涵。他的作品更多关注公共艺术中感性艺术创作内容的有效互动,建立特定设计区域中的视觉标记内容,致力于空间改造,建立创作者与鉴赏者之间微妙的互动关系,真正使鉴赏者融入作品所营造的一种令人愉快的公共关系。另外,他的作品也探讨了公共艺术景观的潜在表现性,其使用的感性艺术语言相当丰富,实现了对于公共艺术景观艺术内容的颠覆与再造。以他的作品《望风台》为例,这座望风台位于英国坎布里亚郡Dunmail Raise,是一座古老的碉堡建筑,曾经在二战时期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专门用于抵御德国军队的入侵。实际上,这种望风台在二战时期的英国多个地方都有出现,但Steve Messam却赋予了这座望风台以特殊的历史意义,对传统碉堡建筑物进行了革命性再造。具体来讲,作为一座公共性建筑,这座望风台的感性语言内容是相当丰富的,它由2000个反光球体组成,这些反光球体安装于建筑外墙之上,人们从较远距离观看这座碉堡时,会感受到球体对于光线不同程度的反射以及它们对碉堡在自然景观中的结构、位置的映现。在对《望风台》进行近距离观察过程中还可以发现一点,即这些发光的球体与昆虫的眼睛非常相似,它们将观赏者的形象分散地映射到每一个单独的球体中,使得人们会不自觉地被这些变幻的折射光线所吸引。另外,这件作品将既定的建筑功能进行了改变,以有趣的方式呈现出了各种感性艺术语言内容。这些装置让这座古老的望风台看起来更像一座外星球建筑,它的碎片化形态与多重性的光感折射,精密复杂,唯美灵动,让建筑的情感语言表达更加丰富。

(二)以情感互动为导向

列夫·托尔斯泰在《艺术论》中提及:“艺术起源于一个人为了要把自己体验过的情感传达给别人,并用某种外在的标志表达出来。”对于公共艺术作品来说,建立以情感互动为导向的情感艺术形象是非常有必要的,它能够体现设计者一定的生活经历、对美的认知以及对艺术的理解,在吸引人们直接与公共艺术进行有效互动的同时,引发人们的思想共鸣,在公共艺术感性艺术创作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公共艺术作品中,以情感互动为导向的艺术表现内容是必不可少的,是感性艺术创作过程中语言表达特征的直接体现,表现出了极为个性化、鲜明化的一面。比如,《Fellfoot公园的水滴》是Steve Messam受Windermere Reflections機构的委托而创作的大型户外公共艺术作品。这部作品属于一件大型的反光体,有三层楼高,将周围环境的光影进行着不同程度的反射与变形,促使人们思考人与环境之间的内在关系。自然万物都蕴藏于巨大的水滴曲面镜中,映现出多姿多彩甚至有些迷幻的自然生态世界,宛若一位静默的充满智慧的使者。整体来看,作品形式相对简约,表现出潜在的诗性,与自然有着奇妙的联系。在艺术语言的创作表达形式上,它拓展了自然空间的语义,给予人们多样化的观感。这个作品的形态源于自然界的水滴,将人们对于水滴的惯性观念进行了一定程度的颠覆。

在公共艺术作品创作过程中,应依托人们的集体记忆进行设计,确保承载了人们集体记忆的公共艺术作品能够与特定地域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尽可能表现丰富的情感艺术内容,同时还要为作品注入人文精神内涵,形成具有共同意识的艺术语言内容。比如,在人们日常交流聚集的场所进行公共艺术设计,应充分考虑群众的深层次艺术文化需求,结合具体情况,分析相同地域群众的归属感与文化认同感,这对进一步进行公共艺术氛围的渲染是有一定好处的。而针对公共艺术中集体活动内容的互动性创新,可在其中融入更多设计内容,结合互动性公共装置设计相关内容,这对人们公共生活有序状态的维护也有一定好处[7]。

在尊重群众审美认知差异方面,应在公共艺术作品中融入更多感性艺术创作内容,尊重群众审美认知差异,这体现了公共艺术的公共性特征,它无法将大众的艺术审美标准完完全全地展现出来,也不能千篇一律地表现所有的公共艺术作品,因为这样容易忽视公众的审美认知差异。因此,在公共艺术感性艺术创作过程中要使用恰当的语言进行表达,体现语言表达的亲切感与审美价值观,如此才能拉近公众与设计师之间的审美距离,使公众与公共艺术作品实现更好的互动,丰富公众的审美情感体验,确保不同群体都能参与公共艺术设计,促进公众审美陌生感的消除。另外,要进行互动性公共艺术创作,在创作中融入感性语言内容,从而使不同群体都能从公共艺术设计中获得渴望中的满足感与幸福感[8]。

(三)以文化互动为目标

最后要建立文化互动目标,立足于地方特色文化展开设计。在公共空间中,互动性公共艺术创作要立足于当地乡土特色文化,注重文化互动过程中文化因子的提炼、转化、发散以及重构,从而丰富公共艺术的文化内涵,提高公共艺术的文化价值。换言之,要基于乡村公共文化来传承乡村群体历史文化,形成内容相对丰富且系统的文化脉络。在这其中也设计了基础设计元素与灵感库,结合乡村公共生活要素的提取与视觉艺术化分析乡村公共空间独特的场合价值。

比如,杨奇瑞在南昌“九墙系列”作品中就有效实现了以文化互动为目标的公共艺术创作。其创作初期的既定场地为南昌市的一片由老城区改造而成的商业街区,在创作期间他经常到老城区考察情况,收集民俗材料、旧物件和旧建筑的照片等并整理成册,进而选取可加以利用的公共物品作为素材,通过艺术化处理和解构法为现代化商业功能区注入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浓郁的人文情怀。“九墙系列”作品之一《乔迁大吉》是以当地一户搬迁的大家庭为原型。在中国人民的传统观念中,乔迁新居总是值得庆祝的大事,因此整个作品表现出宏大的场面,从一家人变迁的情境折射出千家万户的变迁,进而反映当地城市化进程加快、街区改造获得巨大成就以及时代发展进入快车道的景象。而另一幅作品《外婆的灶台一墙》则呈现出千家万户共有的生活情景。杨奇瑞以真实的旧物件为创作元素,运用了当代的艺术创作手法,给观者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加之作品具有互动性,使得参观者可与老物件进行“交流”。从这些作品中不难看出,公共艺术创作的构思阶段、取材过程、创作手段、实施环节中均体现了公共性的存在,而公共性在艺术中表现为历史遗存文化的特征。如今,由于社会的快速变迁,人们的很多旧生活的记忆都逐渐消失,这些取自日常生活情境的艺术作品可使生活在当地的居民产生强烈的共鸣,使人们通过这些旧物回顾时代发展,感受时代风貌。

总而言之,在公共艺术作品中渲染感性艺术内容,丰富其语言表达内容是有必要的,它所营造的物质环境就包括了非物质环境与物质环境。在公共艺术作品中,针对感性艺术创作的内涵应该基于互动性公共艺术展开,丰富创作素材,形成一套套完整的、约定俗成的符号认同体系。换言之,就是要从感性艺术文化中提取具有语言表达特征的元素符号,用以彰显公共艺术品的独有价值,同时实现对人们情感的有效调动[9]。

三、结语

在公共艺术设计中,要满足感性艺术创作要求,彰显感性艺术中的情感内涵,建立公共艺术作品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满足大众对于自然的向往,同时满足他们的交流交往需求、生理安全需求以及精神需求。在公共艺术范畴中思考感性艺术创作的语言表达特征是颇有必要的,它在某种程度上为人们的艺术交际提供了便利,也满足了人们对于公共艺术的深层次心理需求。

参考文献:

[1]刘子钰.当代公共艺术在乡村公共空间景观改造中的应用[J].文艺生活(中旬刊),2019(2):55.

[2]李磊磊.公共艺术在乡村公共空间中实践探索:以登封市杨家门村禅心居为例[J].美与时代(上),2020(3):71-72.

[3]李延,张楠.浅析公共艺术再造乡村公共空间的意义[J].文艺生活(中旬刊),2019(7):16.

[4]梁丽仙,蒲经慧,李光琴,等.公共空间与乡村公共空间、公共艺术的关系[J].东西南北,2019(6):130.

[5]杨济瑄.公共艺术中映射出的人性[J].品位经典,2019(4):35-37.

[6]杨静.浅谈美育教学中艺术实践课的实施策略:以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声乐演唱》艺术实践选修课为例[J].黄河之声,2020(1):124-125.

[7]崔岩,郑禹舟.现代公共艺术中的纤维艺术创作研究[J].文艺生活(下旬刊),2019(6):5-7,20.

[8]刘庆田.公共空间中艺术形式的多元化[J].艺术家,2019(12):159.

[9]曾佳.论艺术创作和实施过程中的公共性[J].艺术评鉴,2019(16):181-182.

作者单位:

苏州科技大学天平学院

注:本文系江苏省2021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感性艺术语言在地铁公共艺术创作中的设计研究”(2021SJA2391)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公共艺术语言表达
如何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五招教你锻炼出好口才
数学课堂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与研究
编写剧本台词 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表达综合训练
民办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改革与优化研究
校园公共艺术作品形态影响因素
中国古建筑色彩研究
公共艺术与城市设计的协调与同步
大连滨海路公共艺术的美学探究
勇敢表达,发展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