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妈会来找你”

2022-04-27郭文红

江苏教育研究 2022年8期
关键词:解决问题家长妈妈

有一天,班里有个小娃很严肃地找到我,悄悄對我说:“我想跟你说件事......”娃整日里都是嘻嘻哈哈快乐奔跑,跟个小精灵似的,抓都抓不住的,猛然见到他这么一副郑重的表情,倒让我多了一些好奇。

来到办公室后(娃要求的),娃有些激动地“愤怒控诉”着,说班里有个大娃昨天打了他。他一边委屈地说着,一边晃动着双臂比画着:“是这么、这么打的我......”

他口中所说的那个大娃,无论在身高或是体重方面,都远胜于眼前的小娃,确实也是个比较活泼好动的孩子,如果动手了,小娃吃亏是肯定的。我关注的焦点当然是娃的身体,于是立刻关切地问:“打得重吗?现在还疼吗?怎么昨天没有告诉老师呢?”

娃强调的重点似乎和我不同,他很快很敷衍地说了一个“疼”之后,就非常郑重地对我说出了下面的话:“我回家告诉妈妈他打我了,让妈妈帮我解决。妈妈说先找老师,如果老师不管,她就会亲自来找他......”娃说完后,似乎很骄傲地看着我。

我心里一愣,如果娃的妈妈真的要到学校来找孩子,那绝对不是一件小事。为孩子之间的一点小碰擦,娃妈就要亲自来学校找大娃?事情已经严重到这个程度了吗?但眼前娃的表情却是确定无疑的,无风也起不了这个浪啊。

我一边心里嘀咕着,一边顺势回应着娃:“妈妈说得非常好,在学校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时,先要寻求老师的帮助;如果老师帮助不了啦,妈妈也会来帮助你的。郭老师觉得妈妈说得特别好,而且妈妈对你非常关心,我很高兴。”

这么说的目的当然是在娃面前保持家校之间的一致;同时我也不能在没有了解清楚孩子妈妈的实际态度前,轻易在孩子面前否定家长的意见;再有就是我悄悄把妈妈亲自来校找大娃换成了“妈妈也会来帮助你的”,这样既让娃感到是有依靠的,安全感得到满足,又把我觉得不太合理的行为进行了适当的调整。

我接着说道:“但是,在妈妈说的这两条前面,郭老师还想跟你再提一条:遇到困难的时候,自己能不能先想一想我可以怎么做。如果每次自己都不去尝试,可能就很难学会自己解决问题哦。”

娃似懂非懂地看着我,我进一步引导:“你首先要判断,大娃是故意打你还是你们在玩耍的过程中不小心打重了,或者是其他什么原因。不同的原因要选择不同的方法......”

这话娃听懂了,他立刻说道:“他就是故意要打我!他打我的时候,我就对他说‘你再打我,我妈会来找你,可他还不听,继续打......”

这话把我讲懵了——怎么在打的时候就说上“我妈会来找你”这话了呢?这不是回家后妈妈提供的策略吗?我刚准备追问,上课的时间到了,娃赶紧飞奔回教室去了,临走还不忘拉着办公室的门,扭头对我说了一句:“我走了啊。”真是个可爱的小娃。

下课后,我把大娃、小娃一起带回了办公室。大娃有些忐忑,我平静地说:“小娃有些话要对你说。”让小娃直接和大娃对话,目的就是让小娃实施刚才我教给他的方法,学着自己解决问题;而要想解决问题,第一步恐怕就要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

小娃显得很紧张,他一边看着大娃,一边有些磕磕巴巴地说着昨天的事情,描述比刚才多了几分客观,多了几分关于来龙去脉的陈述。他一边描述着、比画着,一边还不忘和大娃核实着:“你是这样打我的,对吧?”

小娃的客观描述得到了大娃的认同,他紧紧抿着的嘴显示出内心还是比较紧张的,但单纯的天性还是让他非常爽快地点了点头:“嗯。”这样一来,事情的处理就比较简单了。经过询问,大娃解释自己是想用这样的方式跟小娃玩耍,并无其他恶意。

我开始引导:这样玩你觉得对方会喜欢吗?愿意接受吗?你们两个身高差距太大,就好比一个身高2米的拳击运动员来到你的面前,也用这样的打闹方式跟你玩,你觉得你会有怎样的感觉呢?

因为这两天刚刚学习了长度单位“米”,所以这个2米的身高立刻让两个娃产生了联想。那个画面可能太过夸张,小娃居然手舞足蹈地比画起来。随着他俩想象出来的那个画面越来越清晰具体,两个娃很快就“破防”了,笑成了一团。

我再次让他俩用刚学过的身体尺——庹(一个人两臂左右平伸时两手之间的距离,大约等于这个人的身高)来感受一下双方的身高差异。在这样手贴手、胸贴胸的过程中,两人再次嘻嘻哈哈地抱在一起......在这样喜感十足的友好氛围中,接下去的一切自然也就顺理成章地向着美好的方向发展。最终,两个小娃笑嘻嘻、肩并肩地走出了办公室。

两个小娃走了,但是我觉得事情还没有结束,我很想知道妈妈的真实想法,以及小娃为什么总会有“让妈妈出面解决问题”的念头及言语。妈妈是孩子最亲最爱的保护伞,妈妈让孩子安全感十足,这是好事;可是如果让孩子过度依赖自己,倒是有限制孩子发展的可能性。我觉得还是要跟妈妈交流一下。

我拨通小娃妈妈电话,坦诚地做了沟通之后,才知道妈妈在家里给孩子的建议是三条:首先是要学着自己解决,因为工作以后你可能要跟比你大几十岁的人交往,没有人可以随时帮助你;其次就是如果自己解决不了,在学校可以及时去寻求老师的帮助;最后是在前两者都无法解决问题的情况下,妈妈才会去找大娃的家长交涉。

听完这三条之后我暗自吃惊:怎么这么神奇?妈妈说的和我说的简直就是一模一样,完完全全是和学校一致的做法呀!尤其是最后一条——如果都不行,会去找对方的家长交涉。之前,我最担心的就是小娃的母亲如果跳过教师直接去对别人家的孩子指手画脚,那很可能要带来新的问题了;但与对方的家长交涉,就没有问题了。

一个二年级的孩子,选择有利于自己的那部分事实进行描述,我认为完全正常,无须过度指责,而是要从中看出儿童的心理需求(这是另外一个话题),从而进行引导和帮助。那么现在的问题是,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小娃在遇到难题时张嘴就说出那句“我妈会来找你”呢?如果是对妈妈过度依赖,以前怎么没有显现出来呢?这个问题的根源到底在哪里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最后还是被睿智的小娃妈妈自己找到了。原来在家中,小娃在和爸爸闹着玩的时候,因为总闹不过爸爸,就爱去跟妈妈告状:“爸爸打了我八下,我才打了他一下,妈妈你去帮我打回来......”而妈妈呢,当然也觉得一家人说说笑笑的也没啥,所以,也就总会满足亲爱的儿子,在快快乐乐的氛围中去“打”回爸爸七下。娃看了之后自然是心满意足,一家人其乐融融......殊不知,这个在我们看来非常温馨美好的画面,却在孩子的心中埋下了一个别样的种子,正如这个聪明的妈妈反思的:“是不是我的这个行为让他觉得自己打不过别人时,喊妈妈帮忙打回来就是一种好办法?次数多了,他发现打不过别人的时候,就习惯性地依赖上我了,看来我要跟他好好谈谈这个问题......”听到这话,我再次深深感慨:孩子的任何言行都不是简单孤立存在的,其背后都可能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如果没有这样真诚坦率、双向互动的家校合作交流,单靠老师自己凭借以往经验或者主观臆想,又怎么可能找准原因,从而实现对孩子的有效帮助呢?家校保持一致,是需要学校、家庭精诚团结、密切合作的,而这种合作一定又是以相互信任、彼此尊重为前提的。

几天过去了,娃们依旧很愉快地玩耍着。看着他们天真无邪的笑脸,叽叽喳喳地奔跑,我为没有破坏他们的童年友谊而欣慰,更为有这样积极和学校保持沟通的好家长而欣慰。其实,在学校生活中,有些常见的纠纷并不难解决。但教育者(教师和家长)不应仅仅停留于纠纷的解决,而应该注意两点:第一,谁来解决?能让孩子自己解决的最好让他们自己解决,教育者应该更多引导他们正确地解决。第二,什么原因?要透过纠纷的表象探寻背后的原因,这样,我们关注的就不仅仅是眼前的问题,而是通过对真实原因的深入了解,调整我们的行为模式,从而实现和孩子一起成长的美好愿景。

(郭文红,南京市芳草园小学)

责任编辑:杨孝如

猜你喜欢

解决问题家长妈妈
浅谈列方程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教学实录与反思
家长错了
两只想打架的熊
鸟妈妈
我的妈妈是个宝
家长请吃药Ⅱ
不会看钟的妈妈
犯错误找家长
妈妈去哪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