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郭喜梅:与漆结缘 坚守传承

2022-04-27杨洋

科学导报 2022年22期
关键词:大漆漆艺漆器

杨洋

“生漆净如油,宝光照人头;摇起虎斑色,提起钓鱼钩;入木三分厚,光泽永长留。”曾有诗句如此描述大漆。据了解,一件大漆制品首先要选材做坯,之后经过麻布包胎、刮灰、做纹理、上漆、推光等工序,最后才能完成一件作品。每道工序都需要数小时晾干,还要在阴房放置12小时左右,才能开始下道工序。

4月19日,《科学导报》记者采访了太原市漆器传统手工技艺传承人郭喜梅。在采访中了解到,生于太原的郭喜梅从小就喜欢画画,这为她之后选择和传承传统大漆工艺奠定了基础。1998年,她与丈夫张利志喜结良缘。张利志家传渊源,四代皆做大漆。由于郭喜梅的家人都是掌握一定技艺的民间艺人,从小就在艺术氛围中熏陶的她对漆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郭喜梅与志同道合的张利志共赴追逐理想之路,义无反顾地为其倾尽全力。经过多年努力,郭喜梅和张利志共同创建了太原梅艺漆坊工作室,并于2018年成立了太原木与人文化科技有限公司。他们整理申报了太原漆器制作技艺,2014年被评为“太原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大漆是纯天然的环保漆,具有8000多年的文化历史,价值很高,具有耐腐、耐磨、耐酸等特点。大漆最大的魅力就在于它的颜色会随着温度、湿度等自然因素产生些许细微变化,成品的大漆作品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漆分会氧化,颜色会更加温润。”郭喜梅说。由于大漆的制作周期长,从两三个月到三四年不等,从生漆的研磨,原材料的选取、上色、打磨等等,重复同样的工序数周甚至数月,都需要静下心来耐得住枯燥乏味。

谈及对于这门手工艺的传承以及未来的发展,郭喜梅表示,要重视和精通自己的专业知识;要摆正心态,对工作要严谨、认真、负责,乐观面对未来所从事行业的发展前景;要积极投身实践;始终抱有学习的心态,处于吸收的狀态,才能为作品带来新的生命力。

郭喜梅从事大漆制作已经二十多年,她坚持学习,每年都会抽时间参加专业研修班,与其他漆艺手工艺者交流探讨,还会制定工作室计划,定期为工作室成员开展基础课程培训。多年来,郭喜梅始终没有停下自己的双手,多次携带作品参加东盟博览会、山西旅游博览会、厦洽会、文博会等。其中,《永祚》《茶韵》分别获得2014年和2019年中国工艺美术百花杯优秀奖,还多次获得全国、省、市级奖项,获奖作品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

郭喜梅在确保创作一些精雕细琢的精品,持续对大漆艺术的传承以外,还在不断地追求创新。她分析道,“现在传统手工艺人面临着生存困境,现代科技对传统手工艺的冲击是不言而喻的。”因此想将大漆技艺有更多面的展现,更贴近人们的生活,让大漆艺术更接“地气”。

郭喜梅不再将大漆仅仅局限于传统的胎上,而是探索将绢丝、麻布等材质与大漆相结合,在柔软的布料中展现大漆的另一种美。随着大漆文创作品的制成,郭喜梅沉浸在这种创新中。“从事漆艺的这些年,感觉自己在艺术追寻上有了逐步的变化。以前我做出来的物件不图批量,而是希望它越久置越有味道,能够经年传承。但随着将漆艺融入到文创作品中,我更希望看到这个精美的艺术能够贴近生活。”

如今,国家对非遗的政策扶持力度越来越大,传统文化的氛围越来越好,郭喜梅欣慰地表示“大漆技艺的春天就要来了”。据了解,中国传统制作方法有上百种,足够匠人们去琢磨一辈子。如何让大漆走下“神坛”,在现代生活中为更多人喜爱,是郭喜梅夫妇一直在研究的课题。由于“大原漆器”的创作过程工序复杂,人工劳动量大,工艺操作技术性强,特别是“太原漆器”经历了近半个多世纪的断代发展境地,濒临失传,急需对其进行抢救性保护。

为更好地发挥文化服务在助力疫情防控工作中的积极作用,通过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传递共克时艰的向上能量,不断丰富广大群众疫情期间的文化生活,“与春相约·未来可期”郭喜梅传统漆艺作品展近日在太原市文化馆的展厅内展出。郭喜梅表示,希望通过这次展览能吸引更多的人群了解、关注、参与进大漆非遗文化的学习,扩大漆艺文创产品生产规模,为保护该非遗项目作出更多的贡献。

猜你喜欢

大漆漆艺漆器
李凤作品
战国漆器的设计研究
蹇然漆艺作品
四川省三国漆艺传习社:天府之韵 漆艺之美
漆器收藏三问
百里千刀一斤漆 薪火相承守匠心
大漆:鲜活的现在进行时
不该屈尊的大美漆器
大漆十问
大漆艺术——2014海峡漆艺术大展作品选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