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自读课文的教学方法探究

2022-04-27王晶曾军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22年4期
关键词:自读课文阅读教学

王晶 曾军

内容摘要:统编教材的投入使用为阅读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在统编教材“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系中,自读课文的教学既是创新点,也是难点。为教会学生善学会用,达成由教师教学生阅读提升到学生自主阅读,由学生的课内阅读拓展到课外阅读的的目标,本文从统编语文教材的特点出发,利用单元要求、教读课文的价值、自读文本的价值寻找自读课文的教学价值,探寻“渔”的有效运用途径,获得自读课文的价值认同,得到联系阅读指示与教读课文、设计相关活动等方法来串联教读与自读,引导学生“以渔求鱼”。

关键词:统编语文教材 阅读教学 自读课文

统编教材的新变化,为教师的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新的挑战同时也是难得的机遇。统编教材将选文区分为教读与自读两类课文,是让学生在教读课文中掌握方法技巧,在自读课文中进行能力训练、迁移运用。教读强调教方法和教技巧,是教师带着学生、运用相应的阅读策略,达成相应阅读目标,在此过程中学生能习得阅读方法。自读则是学生运用在教读课中获得的阅读经验和方法,进行自主阅读,在提升阅读能力的同时获得美的享受。教读课文是教师和学生的教学交流让学生习得“渔”,自读课文是学生以“渔”求“鱼”。这样的阅读安排,也与课程标准所强调的自主、探究等理念相契合。以下是针对阅读教学中自读课文的思考,探究“渔”的来源与求“鱼”的运用,以期对开展统编语文教材阅读教学有所帮助。

一.从文本联系与文本解读中寻“渔”

为了充分发挥自读课文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必须要了解其编排特点,探知它在教材体系中的价值。初中阶段每单元3-4篇文章,一般在单元末尾有1-2篇自读课文,比较特殊的是包含文言文的单元,七年级两册课本不設置单独的文言文单元,文言文分散在各个单元,每单元都是以古诗文结尾,因此自读课文会在第三篇或者第二和第三篇,八九年级设有单独的文言文单元,该单元的自读课文一般排列在倒数第二篇的位置。另外八九年级每册除了标注的自读课文外,都另有一个“活动·探究”单元,“活动·探究”单元根据教材提示原则上也是要求学生自读。根据自读课文通常排列在教读课文之后这一顺序特点,可知自读课文的学习需要依靠教读课文所掌握的知识与经验作为基础。

课本上教读课文设计的是预习、思考探究和积累拓展板块,自读课文则采用了阅读提示和旁批的方式,两类选文不同的设计表现了各自适宜的不同的阅读方法。同一单元的教读课文与自读课文联系紧密,在一至多个方面有相关性,或是属于同一类文体,例如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故乡》《孤独之旅》等三篇小说选文;或是探究同一类型问题的文章,例如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竺可桢的《大自然的语言》,利奥波德的《大雁归来》等四篇文章都是阐释自然现象所蕴含的科学道理;或是关于某些方面的思索感悟,例如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怀疑与学问》等四篇对社会、对人生的理解的文章;或是相关作家的经典作品,例如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朱自清的《背影》,茅盾的《白杨礼赞》等四篇文章,都是名家精品。每一单元的教读课文都排在前列,自读课文排在其后,由此教读课文的内容方法能为后面的自读课文的阅读学习打基础,提供这一类型的相关阅读思路和方法。

找到单元文本之间的联系,获取阅读方法后,可对自读课文进行文本解读。首先,要关注本文在单元中的位置和价值。以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自读课文《孤独之旅》为例,本单元的三篇课文都是小说,涉及的内容广阔,有写故乡前后巨大反差的《故乡》,人物、环境的对比表现了对广大人民命运的思索,有以儿童视角关注亲情和利益关系的《我的叔叔于勒》,残酷的现实刺痛了文中的少年以及文外的读者,有记录小小少年的离家放鸭之旅的《孤独之旅》,细腻的描写刻画给人奋发的启迪。根据单元导语,学习本单元要求学会梳理小说情节,多角度分析人物形象,结合生活经验理解主题,并从中获得自我成长的教益。自读课文本身也是按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编排在不同年级的,七八年级的几册书很少涉及小说,本册书涉及小说,且是先学习本单元的现代小说,再学习第六单元的古代白话小说。那么就要求教师充分利用本单元的教材,由一篇文章、整单元的文章,带动这一类小说的学习,达成小说训练的目标。通过《故乡》《我的叔叔于勒》这两篇教读课文找出这类写了儿童时期的故事或以儿童视角来写的小说的特点,并总结学习这类小说的经验和方法。在此基础上,再对自读篇目进行解读,放手进行自主课文的自主阅读。

不同于前面充满人情冷暖问题的带有回忆性质的两篇小说,《孤独之旅》是以一个孩子的成长变化为线索的充满自然和人生两重风雨的成长小说。本文一起笔,就交待了少年杜小康家从当地最殷实的人家,突然跌落到了另一番境地里的背景,以至于杜小康失学只能去放鸭。开篇一句将主人公重重地压在了命运的车轮上,这也是曹文轩小说常用到的没有预兆的“被抛”,是一种将人打入地底的突变,课文中的“最”“但”“竟”“忽然”“只好”等词一同传达了人在那一瞬间的无助。突遭巨变让儿童杜小康被迫离家,无尽的水流,无际的芦苇,无人的旷野,无期的归途,无边的孤独,处处是对他的磨难,而正是这些磨难治愈了他,造就了他心灵的成长,课文内容的独特也正在于此,读者要理解他所受的是何种孤独,何种磨难,以及人生的风雨带给少年何种收获。

对于本单元,可以抓住对比变化这一贯穿三篇小说的因素来进行教学。本单元三篇文章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变”,《故乡》通过回忆童年人物趣事与凄凉现状对比,写出了故乡的变化,营造了一种悲凉的氛围。《我的叔叔于勒》以儿童作旁观者身份讲述家人因“钱”而产生的对于勒的态度变化,表达了一种人情的淡漠。《孤独之旅》则写了失学牧鸭的儿童在放鸭过程中与鸭子一起发生的变化,变体现在鸭子由幼小变大以及主人公心灵的成长。尽管同样是变,也仍然存在区别。《故乡》一文,故乡的环境变得萧索朦胧,闰土变得死气沉沉,豆腐西施变得尖酸刻薄,所有的变化都在向着不好的方向发展;《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每一次变化都是因为金钱,在菲利普夫妇眼里于勒有钱就是善良的好心人,没钱就是不务正业的流氓,金钱利益的变化造成了人物态度变化,这是一种基于错误观念的态度变化。而《孤独之旅》则是小小少年的成长之变,主人公从富家公子变成孤独的放鸭仔,在生活的磨难里愈发坚定与坚强,战胜了自己,获得了心灵成长,是向着积极的方面发展。失学、离家、放鸭所带来的恐惧与孤独,和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所受的挫折有许多相似之处,学生在从不同角度分析主人公的人物形象时,能从中获得有益启示,这类积极的成长方面的话题对学生的成长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要抓住共同特点“变”,也要积极挖掘“变”的区别。

教师对单元目标及价值认识越明确,对单元文本的解读越充分,便越能发挥文本作为自读课文的价值,越能发掘其中可以获得“渔”的内容。

二.以教读之“渔”求自读之“鱼”

充分挖掘教读课文与自读课文的联系,发掘出了“渔”之后,就需要考虑如何以渔求鱼,落实其价值。

(一)结合阅读指示与教读课文的联系落实自读

温儒敏主编指出:“‘自读’课就是让学生使用‘教读’课给的方法,进行自主地阅读,教师不必精讲。‘自读’课文还专门设置了导读和旁批,引发学生涵泳体味。”[1]由此可知,必须关注自读课文的导读和旁批,要利用教读课文获得的方法结合阅读指示来落实自读课文的价值。

自读课文之后设置有阅读提示一栏,它是学生自读过程中具有导向性质的路标,应好好加以利用。[2]《孤独之旅》的阅读提示包含“孤独之旅”的含义、人物描写以及课外阅读等内容,可基于此阅读提示进行自读设计,开启学生的自读模式。首先是抓住“孤独之旅”这一关键线索,让学生寻着杜小康失学后放鸭的孤独旅程理清小说的情节,发现他所面临的自然和人生两重风雨。并尝试从杜小康心理的变化体会磨难作用在他身上的效果,感受生活的艰难和精神的孤独对杜小康的压迫与锤炼,并由此联想到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中的类似经历,感悟“孤独之旅”的含义及其对青少年的重要作用。

除阅读提示外,《孤独之旅》全文有12处旁批,包括句段作用、阅读激趣、内涵理解、环境描写等,其中有关环境描写的最多,有四处,而这四处环境描写有两处是关于芦苇荡的。教师在关注这一特点的同时,可有效利用关于环境描写的旁批,让学生运用在教读课文《故乡》中学习的分析环境描写作用的方法,尤其要让学生关注《故乡》第二段“苍黄的天、萧索的荒村”等对故乡如今荒凉的环境的描写,所体现的环境在渲染气氛和塑造人物方面的作用,将分析方法运用到《孤独之旅》的阅读中,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3]在进行《孤独之旅》的环境分析前,先默读全文,对有关环境描写的内容进行圈点勾画,再从文章关于环境描写的第2处旁批入手,发掘芦苇荡的描写对杜小康这一人物塑造的作用。关于环境描写的第2处旁批在文章第21自然段,这是杜小康第一次到达芦荡见到芦苇荡时,学生先找到直接写芦苇荡特点的“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两句。紧接着,让一位同学大声地有感情地读一读这一段,其他学生闭上眼睛感受,感受如浪潮、如万重大山的芦苇荡带给主人公的第一感受,结合旁批的提示,体会主人公的心情。学生脑海中想象的画面和主人公眼中的芦苇荡一样,是压抑的,学生融入景色之中体会芦苇荡表达的主人公的害怕、胆怯的心理。文章第24自然段再一次描写了芦苇,它与不知名的香草融合散发出清香,聚集的萤火虫照亮水面,景色变得明亮起来,暗示着主人公的心情渐渐平静。暴风雨中,“芦苇荡成了一片黑海”,这里也是关于环境描写的第3次旁批,天阴--变黑--下雨--苇断,暴风雨对芦苇、对鸭群的摧残,营造了一种可怕的氛围,让孤独的主人公陷入恐慌,但也正是这暴风雨让他成长。教师需要结合旁批引导学生自读,学生需要在结合旁批关注文章的环境描写。

除了综合运用已得方法和閱读提示外,同样要关注阅读提示所涉及的课外阅读篇目。阅读《草房子》,可适当引导学生进行由相关片段《红门》的阅读到全本的阅读,了解全书关于儿童成长的其他故事,丰富自身素材的同时提升课内外综合阅读的能力。统编教材由教读到自读再到课外阅读的“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是希望达成由教师教学生阅读提升到学生自主阅读,由学生的课内阅读拓展到课外阅读,培养阅读能力的举动。沟通语文课堂与实际生活是达成阅读教学目标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师应该发挥好三位一体的阅读模式优势,基于教材内容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兴趣,促进学生阅读量的增加、阅读品位的提升。在小说单元结束后,可以举办读书分享会、名著知识竞答等活动,让学生的语文学习从语文课堂中,发散到校园生活、业余活动中,促进课内外阅读的融合。

(二)设计相关活动寻求“鱼”

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而自读课文的素养需要自主获得。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达到自主阅读效果,教师可以根据文本特点设计相关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进行自我阅读体验,获得相应阅读能力。《孤独之旅》一文,可采取阅读分享的形式进行活动展示,在分享与交流中探索新知识。

在学生进行第一遍阅读之后,给出以下活动版块,引导学生自读,在自读中发现问题、解决疑难、分享收获。

1.“我会说”(说一说“我”的孤独之旅,要求表达清晰、内容真实,不超过200字);

2.“我会品”(品一品杜小康的孤独之旅,要求概括精准,不超过 200字。另外此版块也可以利用思维导图进行行程绘制,要求概括准确、画面简洁);

3.“我会赏”(列出至少三处精彩的环境描写或人物描写的语句或语段,从形式与内容等方面进行赏析,并就其中最具特色的语句进行仿写训练);

4.“我会找”(把本文与同单元的《故乡》《我的叔叔于勒》这两篇教读课文进行比较,找出文章内容、写法等的异同点,要提醒学生重视环境描写部分的联系与区别);

5.“我会读”(利用课外阅读《草房子》,介绍与分享作者其它作品,可就其中最能吸引自己的内容进行分享,用简洁活泼的介绍语言激发其他同学的阅读兴趣);

6.“我会思”(回忆《孤独之旅》所写,对人物、环境等某一方面进行再思索,写一则读后感或启示,要求语言简洁、情感真实)。

以上六个环节首先由学生自主完成,接着小组内进行合作交流、分析评价,再按匿名投票的形式选出组内最佳的内容,并合力进行修改、制作PPT,由小组发言人在课堂上展示组内成果,每一位发言人展示完毕时,由班内同学就其内容和表达提出个人疑问与不同见解,全班学生相互交流沟通,教师适当点拨与评价,在此过程中拓展学生的阅读深度和广度。

其中“我会品”“我会赏”和“我会找”这三个环节是需要教师重点检查并适当引导的环节,设计这三个环节为了让学生落实对小说人物、情节、环境的掌握,从人物描写中抓住杜小康的心理变化,从情节发展和环境对人的衬托中把握主人公充满变化的孤独之旅与成长之旅。这样的活动开展,是按照教材要求和自读课文的具体特点进行适当引导,是将主动权交给学生,有助于学生在自读中自主合作,完成自读篇目的阅读,获得以渔求鱼的技能。

统编教材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的运用,是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必须思考的难题。为了落实语文育人目标,教会学生善学会用,引导学生内外联动,有效阅读教学的设计大有可为。在教法上,要让“自读”真正落地,发挥助读作用,让学生以渔求鱼,发挥好教读课文与自读课文的有益联系,获得自读课文的良好阅读体验。以上是笔者以“以渔求鱼”来进行自读课文阅读教学作出的尝试,以期能对自读课文的阅读教学有一定帮助。

参考文献

[1]温儒敏.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特色与使用建议[J].课程·教材·教法,2016(11):9-10.

[2]丁维秀.由“学”到“习”最终得“法”--统编教材自读课文教学策略探索[J].语文建设,2021(09):37-39.

[3]朱晓敏.品析环境描写的作用--以《孤独之旅》教学为例[J].七彩语文·中学语文论坛,2020(02):41.

(作者单位:黄冈师范学院文学院(苏东坡书院))

猜你喜欢

自读课文阅读教学
图式理论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初中英语评判性阅读教学实践与探索
习作单元中的阅读教学
多元读写理论指导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
高阶思维介入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初中语文自读课文教学初探
切莫冷落小学语文“自读课文”
以三步导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中自读课文,如何收放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