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襄阳市三顾路路堑边坡滑坡成因及防治措施分析

2022-04-26周艳松易春瑶莫春雷

资源环境与工程 2022年2期
关键词:坡体前缘坡面

周艳松, 易春瑶, 莫春雷, 曾 洋

(1.湖北省地质环境总站,湖北 武汉 430034; 2.资源与生态环境地质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湖北 武汉 430034)

滑坡是一种常见的地质灾害,尤其是路堑边坡,其稳定性与否直接关系着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并影响边坡周围的生态环境[1-2]。因此正确认识边坡滑塌的成因及防治措施对公路工程建设至关重要。研究人员针对滑坡的成因与防治做了大量的有益探索[3-9]。刘凤宣等[8]对某高速公路边坡失稳条件和原理进行分析,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乔翔[9]分析了高路堑边坡失稳原理及成因,提出了高路堑边坡应急处治措施。前人工作重点只在探讨边坡地质灾害的成因及防治措施,少有考虑城市边坡的景观、绿化问题。本文以襄阳市三顾路路堑边坡滑坡为研究对象,本着“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的方针[10-11],分析路堑边坡滑坡成因并提出边坡治理及绿化的综合治理方案,为同类型城市边坡变形综合治理提供参考。

1 路堑边坡特征

1.1 边坡形态与分布特征

三顾路位于襄阳市襄城区隆中景区,是5A国家级古隆中风景区和湖北文理学院的专用公路。自建成通车以来,该路段每年汛期均会出现数个边坡垮塌失稳变形现象,多次发生山体滑坡,对道路通行安全构成严重危害。根据三顾路两侧路堑边坡的结构、物质组成和地貌形态的差异,自南向北将边坡划分为1-14号边坡(图1)。据调查,14段边坡均沿三顾路两侧分布,均为土质边坡,在强降雨或连续降雨情况下,14段边坡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变形,其地质灾害类型均为滑坡。其中1、2、14号边坡变形最为强烈,故本文主要选取具有代表性的1、2、14号边坡进行分析。

图1 路堑边坡位置平面分布图Fig.1 Plane distribution map of cutting slope position

1号边坡位于三顾路南端,平面形态呈弧形,立面上中部地势较高,两端地势渐低。边坡临空面坡向59°,坡度25°~49°,坡面形态呈二级台阶,边坡坡顶海拔121.14 m,坡脚最低海拔98.4 m,相对高差22.74 m。边坡上部宽约60 m,下部宽166 m,坡面面积约2 500 m2。

2号边坡位于1号边坡对侧,平面形态呈“长弓”形,立面上中部地势较高,两端地势渐低。边坡临空面坡向239°,坡度40°~49°,坡面形态呈二级台阶,边坡坡顶海拔113.94 m,坡脚最低海拔98.4 m,相对高差15.54 m。边坡上部宽约68 m,下部宽135 m,坡面面积约1 500 m2。

14号边坡位于三顾路东端起点处,平面形态呈弧形,立面上东部高,向西地势渐低。 边坡临空面坡向4°~25°,坡度18°~35°,坡面形态呈二级台阶,边坡坡顶海拔94.2 m,坡脚最低海拔74.4 m,相对高差19.8 m。边坡上部宽约125 m,下部宽约232 m,坡面面积约5 740 m2。

1.2 边坡物质组成及结构特征

边坡地表覆盖层厚度均较厚,坡体物质主要为第四系残坡积黏土,少量为碎石(含量5%~20%)。黏土呈黄褐色、灰褐色,结构较密实,遇水后强度易降低,具有一定膨胀性,呈硬塑—可塑状。碎石主要成分为泥质白云岩及硅质白云岩,粒径一般5~10 cm,最大约30 cm,小者仅1 cm,外表呈亚磨圆状,杂乱分布。覆盖层厚度变化较大,一般厚4~16 m。覆盖层下伏震旦系上统灯影组硅质白云岩,基岩未出露,岩层倾向35°,倾角40°。钻探岩心上部较破碎,呈强风化,厚1.2~7.4 m,下部相对较完整,呈中等风化程度。

1.3 边坡变形特征

据调查,1、2号边坡坡脚及坡体后缘均修建有截排水沟,边坡顶部为耕地、树林及茶园,降雨时易于雨水汇集下渗。目前1号边坡北段已发生滑移变形(图2-a),1、2号边坡前后缘排水沟均被破坏,出现不同程度的开裂变形(图2-b)。

a.边坡滑移变形;b.排水沟开裂变形图2 1号、2号边坡变形特征Fig.2 Deform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No.1 and No.2 slopes

14号边坡目前已发生多处滑移变形,发育两个连续但相互独立的滑坡体。14-1段边坡坡面为林地(种植果木),前缘临空,坡面较陡,坡度在35°左右,坡面形态利于雨水汇集下渗;坡脚修建有简易挡土墙及截排水沟,坡顶地形平缓。受降雨影响,边坡坡体越过前缘挡墙发生滑移变形(图3-a),滑坡体裂隙发育,边界特征明显(图3-b),14-2段边坡坡面为自然林地,前缘临空,坡面较陡,坡度在35°左右,坡面形态利于雨水汇集下渗;前缘坡面及坡脚修建有格构梁及截排水沟,边坡坡顶地形平缓。受降雨影响,边坡发生滑移变形,形成两级台阶,后缘整体下跌(图3-c),呈宽缓的小平台,平台上裂隙发育(图3-d),变形特征明显。目前滑坡变形已造成前缘防护工程及截排水沟完全破坏。

a.前缘滑移变形;b.裂缝跌坎;c.后缘变形陡坎;d.拉裂缝图3 14号边坡变形特征Fig.3 Deform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No.14 slope

2 滑坡成因机理分析

2.1 滑坡影响因素

通过边坡坡体现状调查及变形特征综合分析,认为影响边坡变形滑移稳定性的因素主要为:

(1) 人类工程活动。边坡前缘因修路切坡造成临空,坡顶因地形平缓多被用作耕地或林地,人类工程活动造成边坡扰动。

(2) 地形地貌。受修路切坡影响,三顾路沿线两侧边坡地形普遍较陡或地形较缓但前缘临空,而后缘地势普遍平缓,有利于降雨入渗。

(3) 地层岩性。边坡主要由第四系残坡积黏土及含碎石黏土组成,其岩土力学强度低,遇水易软化,且具有中等膨胀性,有利于发生坡体变形。

(4) 降雨。长时段或高强度降雨不仅对坡面产生强烈冲刷、侵蚀作用,同时降雨入渗后饱和、软化岩土,降低岩土结构内力,增大土体自重,极易诱发坡体滑移变形[13]。

综上所述,区内人类工程活动、地形地貌及地层岩性是滑坡变形的主要控制因素,降雨是滑坡变形的主要诱发因素。

2.2 滑坡形成机理

区内部分边坡高陡,现有防护工程一般较薄弱或无防护措施,导致边坡稳定性较差,坡体在降雨期间易发生小型滑塌及蠕变等变形。此外,研究区内坡体物质组成多为黏土,土体呈可塑—软塑,且遇水后具有中等膨胀性。边坡坡顶平缓,具有较好的汇水条件,前缘切坡临空,在持续长时间降雨作用下,地表雨水入渗坡体,导致土体膨胀性增强,再加上雨水的冲刷,从而易形成滑坡,特别是缓坡地形的滑移变形破坏。

3 边坡稳定性分析

3.1 计算方法的选取

三顾路沿线边坡变形区岩性单一,均为黏性土,采用圆弧面搜索最危险滑面。根据《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DZ/T 0219—2006)[14]要求,采用瑞典条分法进行稳定性评价和推力计算。

3.2 计算剖面与模型

本次工程设计采用实测代表性地层剖面进行单宽岩土体推力计算,根据边坡形态、变形特征、岩土性质等特征指定圆弧出入点搜索边坡最危险滑面,根据各边坡典型剖面搜索最危险滑面来计算边坡稳定性[13],并以此条分建立计算模型,计算剩余推力,各计算模型见图4、图5。

图4 边坡1-1′、2-2′计算剖面示意图Fig.4 Computational profile of slope 1-1′ and 2-2′

图5 边坡14-14′计算剖面示意图Fig.5 Computational profile of slope 14-14′

3.3 计算工况

根据三顾路边坡变形现状,选择两种工况进行计算:①天然工况(天然重度);②暴雨饱和工况(饱和重度、饱和内摩擦角和饱和黏聚力)。

3.4 计算参数

计算参数选取的合理与否,是评价滑坡稳定性的关键,其中滑带抗剪强度参数的选取尤为重要。区域内各灾害点地质环境条件基本类似,本次计算参数选取主要参考勘查试验数据成果,同时还借鉴了本地区经验值,结合反演分析综合确定。参数反演选用已变形滑移的2-2′剖面,恢复其滑移前原始地形进行反演计算,具体计算参数详见表1。

表1 稳定性计算参数建议值Table 1 Recommended value of stability calculation parameter

3.5 边坡稳定性计算结果及评价

根据计算剖面模型、参数,对1-1′、2-2′、14-14′剖面进行不同状态条件下的稳定性计算,各剖面计算值为自然坡面稳定系数值,其计算结果见表2。

表2 不稳定边坡稳定性计算结果Table 2 Stability calculation results of unstable slope

如表2所示,1号边坡在天然和暴雨饱和工况下均不稳定;2号边坡在天然工况下欠稳定,在暴雨饱和工况下不稳定。1、2号边坡坡面形态相似,且坡面均有防护措施,防护措施虽变形破坏严重,但其整体结构仍然存在,对坡面仍能起到一定的支护作用。而14号边坡在天然工况下稳定,在暴雨饱和工况下欠稳定,与宏观结果基本一致。

4 防治措施

根据边坡稳定性计算结果及边坡变形迹象,在暴雨等因素影响下边坡多处于欠稳定状态,极易发生失稳。为维护边坡整体稳定性,避免产生重大地质灾害,在充分结合地方治理经验的基础上,需要采取多种形式的治理措施。同时考虑治理工程位于景区的特殊性,防治灾害时,尽量兼顾整体的美观,使之与周边环境相协调。采取的防护措施主要有坡面整形工程(包含削坡及土方回填)、抗滑支挡工程、格构锚固工程、地表排水工程、绿化工程、监测工程等[14-15]。

(1) 1号边坡。根据基本特征将其分为两级,采取削坡、格构锚固、挡土墙、植被景观绿化及截排水沟工程进行综合治理。同时对格构梁的形态进行优化设计,设置排水槽,使整个格构梁成为坡面的一个导排水系统,既能有效排除汇入坡面的雨水,又可对格构框格内的植被进行浇灌(照片1)。

照片1 施工中的1、2号边坡全貌Photo 1 Full view of the section 1 and section 2 slope under construction

(2) 2号边坡。根据其形态特征进行削坡整形,采用格构梁护坡绿化。

(3) 14号边坡。滑坡变形大,在边坡中部设置抗滑桩,前缘修建抗滑挡土墙,挡土墙前缘设置排水沟,墙后设置厚0.5 m的碎石反滤层用以缓冲膨胀土的变形。挡土墙与抗滑桩间进行坡面整形、植草绿化。

工程治理实施后,极大地改善了膨胀土区边坡的变形趋势,使三顾路沿线边坡趋于稳定;采用格构梁护坡,极大地提高了坡体整体稳定性,消除了对边坡下方道路通行安全的威胁,达到了设计初衷。削坡过程中预留的多级马道经后期绿化形成花坛,同时在格构梁框格内种植花卉,对隆中景区三顾路沿线环境的恢复与美化有一定作用。坡面削坡后,道路两侧的视野更加开阔,与沿途的绿化工程形成一条新的风景线(照片2)。

照片2 竣工后的2号边坡全貌Photo 2 Full view of the section 2 slope after completion

工程竣工后,经受了多次暴雨而未发生明显的滑移变形,在汛期得到了安全检验,有力地保障了道路行车环境。

5 结论和建议

(1) 三顾路沿线发育14段土质边坡,多个边坡出现变形失稳及滑坡现象。以1、2、14号边坡为例,通过边坡特征分析及稳定性计算,认为各边坡在暴雨饱和工况下欠稳定或不稳定,需进行综合治理。

(2) 对三顾路路堑边坡滑坡采取抗滑支挡、地表排水、生态绿化等综合治理措施,将传统地灾治理与生态景观相结合,在消除地灾隐患的同时,美化生态环境,取得良好的经济与生态环境效益。该治理方案的成功实施,对同类型城市及旅游景区边坡变形综合治理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猜你喜欢

坡体前缘坡面
降雨与水位波动作用下的水库边坡稳定性影响研究
深水坡面岩基础施工方法
采动-裂隙水耦合下含深大裂隙岩溶山体失稳破坏机理
基于有机材料-三维植生毯技术的黄土边坡抗降雨侵蚀试验研究
强降雨作用下滑坡稳定性分析
一种飞机尾翼前缘除冰套安装方式
园林工程的坡面绿化施工技术研究
高压涡轮前缘几何形状对性能影响分析
干砌石护坡灌注混凝土施工方法在水电站大坝施工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