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古诗词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2022-04-25孙陶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22年4期
关键词:思乡韵律美育

孙陶

摘要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中学生能“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诗歌有着抑扬顿挫的节奏韵律,充盈着深沉而悠远的意境,蕴含着丰富而饱满的情感。无论是涵泳诵读,体悟其中的含义,或者是感受诗歌所渗透的意境,都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

关键词 古诗词教学审美教育教学策略

从《诗经》开始,诗歌就开始了漫长而美好的旅程。屈原的《离骚》,汉代的歌赋,唐诗宋词元曲……浩如烟海的古诗词渗透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历史的纹理之中。这些古诗词有着巨大的美学价值,这些名篇以简练、形象的语言,生动的描绘,将自然美、意境美、情感美融为一体,有着特殊的审美功能。可以说,初中的古诗词教学是对中学生进行美育渗透的最好的载体。

一、感知节奏韵律,于吟诵之中,进行美育渗透

两千多年前的周朝。在田间地头,在林中水畔,在阡陌之上……传来了吟诵的美好声音。或许略显稚嫩青涩,略显原始粗糙,这就是我们中华民族传来的最早的吟诵之声。有抑扬顿挫的节奏,有着逐渐成熟的韵律。吟诵也是中国古人的作诗方式,白居易在《白发》一诗中说:“歌吟终日如狂叟”,自号“醉吟先生”。亦说过“当当美景,或花时驻罢,或月夜酒曲,一咏一吟,不知老之将至。”

吟诵之美,自有其节奏韵律。浩如烟海的诗词歌赋,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一些平长仄短,短促冗长等有规律的基本调子。基本调子需要掌握熟练,偶尔只是需要根据字词句子,以及整首诗词所抒发的不同情绪,进行个别的微调。浅吟低唱起来,自然而然就可以进入诗词歌赋所营造的审美情境。

信手拈来一句《诗经》中的经典,“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吟诵之时,可以两个字一个音节,是最短的,有节奏的句子。形成于自然的语言习惯,双音节的四个字,读起来有顿挫之感,二二顿挫。抑扬高低,美感尽出,这也奠定了中华诗歌韵律之美的基础。诗词教学的美学渗透,在吟诵的节奏韵律中陶冶着学生的情操,涤荡着学生的心灵,满足着学生追求美、享受美的美学诉求。

吟诵之美,自有其内涵意境。吟诵古诗词,进人诗词意境之中,可以给人带来神清气爽的美妙感受。在教授《钱塘湖春行》时,教师可以领着学生吟诵。“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一二生平三四仄,平声绵长仄声短”。教师和学生一起吟诵品味,快乐前行。师生们仿佛随着醉吟先生白居易来到西湖,心中充荡着的是吟诵带给我们的意境之美。在学习《春望》时,教师可以导学生进行吟诵,“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学生在美美的吟诵之中感悟着首联给予读者的字短情长。学生在吟诵之时,体会诗歌的内涵含义,在想象中感悟诗歌意境,诗歌的内涵意境,就在吟诵想象的审美活动中得到了升华。

吟诵是中国传统雅致生活方式的组成部分,是对充满美感生活的艺术追求和精神寄托。吟诵之中,学生或如沐春风,塑造自己温文尔雅的翻翻君子形象;或冥思遐想,扩充自己天马行空的想象空间;或内心顿悟,感受古人的深沉的思乡之情,深刻的爱国之情,审美素养就形成于这样的吟诵之中。

二、把握方法技巧,于鉴赏之中,进行美育渗透

1.抓住诗眼,感受诗歌的传神之美

所谓“诗眼”,就是诗歌中最为传神的字词,最能表达出传神之美。古人在诗歌创造时特别讲究推敲。“推敲”佳话中的韩愈和贾岛的“推”“敲”的切磋,是“僧敲月下门”,还是“僧推月下门”的斟酌,给我们很好的诠释。抓住关键的“诗眼”,亦是诗歌鉴赏,进行美育渗透的一把钥匙。

如在讲授陶渊明的《饮酒》时,诗中的“悠然见南山”的“见”字,按照古汉语的表达习惯,既可以理解为“悠然地见到南山”,亦可以理解为“见到悠然的南山”。所以,讲授时,教师要教会学生理解,这“悠然”不仅属于人,也属于山。人闲逸而自在,山静穆而高远。当学生领会到这些时,超然物外的和谐旋律就能从学生的心中奏出,融为一支轻盈美好的的乐曲,学生自然而然地受到了美育熏陶。

当然,我们还可以用换词法来领会“诗眼”的传神之美。比如我们可以提出,“见南山”的“见”字作“望”字来解释,如何?对此问题,教师可以适时给学生一个引导,最崇拜陶渊明的苏东坡说过:如果用“望”字,这诗就变得兴味索然了。“望”是有意识的注视,缺乏“悠然”的情味。教师进一步拓展深人,在陶渊明的哲学观中,外在的追求,必然带来得之惊、失之忧,会从根本上破坏生命的和谐。所以,在表现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形象中,只能用意无所属的“见”,而不能用目有定视的“望”,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2.感悟意象,了解诗歌的象征之美

体会诗歌的象征之美,感受作者借景咏物所言的“情”与“志”,可以让学生充分领悟古典诗歌的含蓄深沉,享受充分的审美教育。

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例如,“月亮”代表思乡之情,汉晋唐宋到近现代的文学作品中,“月”都是一个高频意象,相思可以借月,怀人可以借月,悲慨可以借月,喜乐也可以借月。寄言万里之外的征客可以借月,托情千年之前的古人可以借月。因为月只有一个,江南塞北只有一个,千秋万载也只有一个。百代文人千般吟咏的是这一个,四海游子万里遥望的也是这一个。于是有了这山河共沐,笔墨共载的亘古明月。无论是李白笔下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还是张九龄的“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時”,抑或是苏轼笔下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学生感悟“月”的意象,就能沉浸在美学熏陶之中。

诸多意象,值得教师在诗词教学中进行美育渗透。“梅花”是高洁品格的象征,讲授“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我们可以引领学生感受梅花的高洁品格;红豆象征着相思,如“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梧桐是凄苦悲伤的象征,如“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三、感知作者情怀,于领悟之中,进行美育渗透感悟思乡怀人,体会不舍送别。思乡诗歌中,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借助重阳节的登高和插茱萸的习俗,展现了游子思乡的真挚情感,打动了无数游子离人之心;范仲淹的《渔家傲》则记叙戍边将士的思家情切,结尾的“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更是深切表达了思乡之情的浓重。送别诗中,岑参的“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意味深长,依依不舍。王勃则一改儿女情长的送别场景,道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坚定开阔。学生在朗读中体会作者情怀,在品析中感悟送别厚意,不知不觉地受到了美育熏陶。

感悟忧国伤时,受到感染启迪。杜牧的《过华清宫(其一)》中写到的“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很好地揭露了统治者不顾百姓疾苦,只知骄奢享受的现实,体现的是作者的批判之情。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如梦来。”充满着忧国伤时的心焦哀叹,想象之中,尽显忧国伤时的愤懑。教师引导学生透过具体诗句去体会感悟,可以让他们和诗人建立起情感的共鸣,受到思想的启迪。

体验建功立业,感受报国情怀。古诗词中,建功立业,有着报国理想抱负的作品不胜枚举,这些作品都是很好的美育素材。曹操的《观沧海》中的“日出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写出了作者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王昌龄的《出塞二首》中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表现了守疆志士保国破敌的一腔豪情与爱国壮志;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中千古传诵的“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则表现了精忠报国,视死如归的爱国气节……读到这些动人心魄的爱国语句,怎能不让学生为之动容,心潮澎湃。

优秀的古诗词创造具有广阔空间的艺术意境,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进行美育渗透,能让学生感悟古诗词的吟诵之美、意境之美、情感之美,从而培养起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责任感。

[作者通联:山东淄博市张店区第八中学]

猜你喜欢

思乡韵律美育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春天的韵律
今夜思乡
基于阅读韵律的高中英语默读朗读教学实践
每一片雪花都飘着思乡情
有种相思叫思乡
思乡与蛋白酶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韵律之美——小黄村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