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诗歌鉴赏方法

2022-04-25马兆锋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22年4期
关键词:叠词首词切入点

马兆锋

摘要 诗歌具有意境美、情感美、韵律美等审美特征,因此,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带给人以审美的愉悦。在对诗歌进行鉴赏的过程中,可以选择不同的切入,点、视角,可以以作者生平经历、诗歌意象、语言建构技巧或者艺术手法等为切入点,只有这样,才能将诗歌中的美充分挖掘出来,促进学生审美水平的提升与核心素养的发展。

关键词 诗歌鉴赏鉴赏方法《声声慢》

诗歌具有意境美、情感美、韵律美等审美特征,因此,在阅读的过程中,能给人带来审美的愉悦。在高中语文知识体系中,诗歌占据了很大一部分比重,因此,学生必须掌握诗歌鉴赏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挖掘诗歌中蕴含的美。基于此,本文以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下文简称《声声慢》)为例,就高中诗歌鉴赏方法展开深入探时,旨在提升诗歌教学的效果与学生的审美鉴赏水平,促进素质教育的落地。

一、以作者生平经历为切入点进行鉴赏

陈寅恪先生曾经说过:“古人著书立说,皆有所为而发,故其所处之环境,所受之背景,非完全明了,则其学说不易评论。”意思是要想对古人的思想学说进行评说,先要弄清楚这个人所处的时世,否则就不容易去评说,也没有资格去评说。一个人的作品必然和他的遭遇、经历有着必然联系,诗歌更是如此,假如脱离诗人的遭遇或者诗歌的背景去鉴赏,很容易出现误解。因此,在鉴赏诗歌时,应当以作者的生平经历为切人点进行鉴赏。

《声声慢》的作者李清照,是宋代著名女词人,早期时候生活优裕,和丈夫赵明诚恩爱有加,共同收集整理书画金石。靖康之变后,北宋灭亡,赵明诚南下金陵奔母丧,最后因病去世,当时李清照46岁。金兵入侵浙西、浙东之后,李清照安葬了丈夫后追随朝廷到了浙东,承受了很多颠沛流离之苦。丈夫去世、国破家亡,境况非常凄凉,词人尝尽了各种苦痛,孀居之苦、丧父之哀、亡国之恨,多种苦痛堆积在心头,难以排遣,所以写下了《声声慢》这首词。了解并掌握了这些背景知识,读者在鉴赏《声声慢》时也就能够将自己代入其中,与词人进行跨时空对话,站在她的角度去感受、思考,从而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相反,如果不了解这些背景知识,仅仅通过这首词的表面文字去鉴赏,是很难体会其中蕴含的凄凉、孤单之情,甚至会存在理解偏差,认为这首诗仅仅是描写萧瑟的秋景,无法感悟作者寄予在字里行间的深情。因为诗歌距離今天比较遥远,词人所处时代的社会背景、生活方式与现代社会有天壤之别,若是不了解作者生平经历,是很难与其进行成功的“对话”,也就无法做到深人阅读与鉴赏。

二、以诗歌意象为切入点进行鉴赏

诗以言志,歌以咏情。从这句话可以看出,诗歌是作者用来表达思乡情怀的载体。然而,在诗歌创作中,作者不能将自己的思想情感直白地表达出来,所以将其蕴涵在物象中,借助一些特定的物象抒发情感,这就是诗歌的意象。在鉴赏诗歌时,可以结合所用意象进行品鉴,从以下几个方面解读:塑造意境;塑造环境或背景;借景抒情;营造氛围、衬托人物节气等。

《声声慢》中涉及到的意象较多,如黄昏、细雨、梧桐、黄花、归雁、淡酒等。这些意象交织在一起,为这首词营造了整体基调。其中,黄昏、黄花、归雁、淡酒等意象最具有代表性。

1.“黄昏”意象。在中国古典诗词中,黄昏意象几乎浸透着落寞、寂寥的情绪,如《诗经·王风·君子于役》中提到:“日之夕矣,牛羊下来。”钱钟书先生也说过:“……伤逝怀远,皆于昏黄时分。”在《声声慢》这首词中,兼有细雨的“黄昏”既阴冷又潮湿,词人百无聊赖,等着天黑,但凡内心有些希望的人期待的都是黎明,而作者却盼望天黑,可见内心已经近乎绝望。

2.“黄花”意象。堆积满地的“黄花”是哀伤、冷落的象征,更是词人李清照凄楚晚境的写照。

3.“雁”意象。“大雁”是古人信使,用来传递家书,所以往往会让人联系到对亲人、家乡的思念。在《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中,李清照写到:“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可见词人曾经与丈夫鸿雁传书。所以,当身处南方的词人看到归来的北雁,联想到过往,再看如今生活之境,与自己心意相通的丈夫已经不在了,也不会再有人寄锦书来,感叹独在异乡的凄苦与悲凉。

4.“淡酒”意象。词中的“淡酒”并非是指酒真的淡,而是因为风太急所以让酒显得淡,表明了作者凄惨的晚年和凄苦的心境。刘过在《贺新郎·老去相如倦》中提到“人道愁来须殢酒,无奈愁深酒浅”与《声声慢》中的“三杯两盏淡酒”有同一况味,均是指当时心境凄迷,本来可以用来解忧和抒愤的酒也失去了效力,不能再激发人的热情与兴致。

三、以语言建构技巧为切入点进行鉴赏

诗歌具有语言美,这是不可否认的。在鉴赏诗歌时,要善于从语言这个角度切人,在这个基础上发现美、感受美。一般来说,作者的观点态度、作品的思想内容、诗歌的表达技巧以及形象等均是通过语言这一载体表现出来。因此,在鉴赏诗歌时,应当以语言建构技巧为切入点,去发现和挖掘诗歌中蕴含的美。

《声声慢》这首词中极富有语言美、音乐美,尤其是起句部分,作者一连使用了七组叠词,对自己一整天的愁苦心情进行回溯。

叠词的运用有着重要价值,如欧阳修在《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中写到“庭院深深深几许”,其中,“深”的叠用一方面将宅院的幽深写出来,另一方面也将闺妇被囚禁一般的生活展现出来。又如,白居易在《琵琶行》中用“嘈嘈”“切切”两个叠词去区分大弦与小弦声音的强弱,这样不仅形象可感,而且透露出音乐美,让人读起来朗朗上口。

在《声声慢》中,词人使用了数组叠词,同样有这样的效果。“寻寻觅觅”并非“寻觅”两字的叠加运用,它所描摹的是一种不断寻觅的行为,通过这两组叠词,词人当时了无头绪、六神无主、若有所失的情态跃然纸上。这首词描写的是词人一整天郁闷、愁苦的心情,但是却用“寻寻觅觅”这一叠词起头,可见她一起床便如有所失、百无聊赖,所以东张西望,就好像在海洋上漂流的人想要抓一些东西去求救,希望自己的寂寞、空虚有东西可以寄托,奠定了全文的情感基凋。而“寻觅”的动机是“凄凄惨惨戚戚”的心境,结果是“冷冷清清”,不仅没有丝毫收获,反倒被清冷、孤寂的气氛包围,因此感到凄凄惨惨。她在“冷清”的环境中为了摆脱“凄惨”的心境而去“寻觅”办法,结果是“冷清”依旧,这上她的心情更加悲伤,以至于加倍“凄惨”。所以,这里连用叠词,不仅是为了追求纡徐曲折、低沉舒缓的音乐效果,更重要的是精确契合了词人当时无奈、焦灼和迷离的状态。仅仅三句话,便让全篇笼罩上凄厉、愁惨的氛围,读者在阅读和鉴赏的时候不禁屏息凝神。这是“欲罢不能”的结果,也是百感迸发、不得不吐的结果。

這首词的难点还有“乍暖还寒时候”,李清照是在秋天的时候写这首词,而秋天的气候恰恰与词人所写的“乍暖还寒”相反,应该是“乍寒还暖”,而“乍暖还寒”通常只适用于早春的天气。在这里,词人所写的并非一季之候,而是写一日之晨。在秋天的清晨,太阳刚刚出来,所以是“乍暖”,但是秋季的风依然刺骨,晓寒犹重,所以是“还寒”。“最难将息”呼应之前的“寻寻觅觅”一词,这也说明了词人一早起来便不知道自己如何是好的愁闷。接下来写到“三杯两盏淡酒”,遥相呼应之前写的“乍暖还寒”,古时有“扶头卯酒”一说,但是这里阐述的观点是酒难消愁,不抵事。

词的下片由远景转化为近景,由秋日高空、大雁转为对自家庭院的描写,此时秋意正浓,院中开满了菊花。词人所描述的“满地黄花堆积”并非是残英满地,而是指菊花盛开,这也是经常让读者误解的一个地方。而“憔悴损”并不是指菊花凋谢、枯萎,而是指自己因为忧伤而瘦损、憔悴。寥寥数语,便道出了自己的心境:虽然菊花堆满地,但是自己却没有心情去欣赏,也不想去摘它,所以词人接下来写道:“如今有谁堪摘”。然而,花无人摘就会枯萎,当花已经枯萎时再去摘已经不堪摘了。这几句话既透露了惜花将谢的情怀,又道出了无心采花的郁闷。

在下片中,词人还写道:“守著窗儿”,虽然只有四字,却写出了词人内心苦闷以及独坐无聊之状,相较于上片中“寻寻觅觅”等叠词有更进一层,有着与《鹧鸪天》相似的意境。接着,写“梧桐更兼细雨”,这与温庭筠更漏子……玉炉香》中的“梧桐树,三更雨……”有异曲同工之妙,词人将两种内容融为一体,情更切。

最后,李清照用“怎一个愁字了得”收尾,这样的写作独辟蹊径,自庾信以来,或言愁如江如海,或言愁有千斛万斛,都是为了诉说愁之多,但是词人却化多为少,仅仅用一个“愁”字就概括了自己复杂纷茫的思绪。这里还有一点之妙,就是词人并没有说明“愁”字之外的心情,有戛然而止之感,给读者的感觉仿佛是不了了之,这样就有了“欲说还休”的感觉,虽然有这种形势,但是实际上词人已经将自己的心情林漓尽致地倾泻出来,这也是其独特之处。

《声声慢》这首诗歌的语言建构之妙就是大气包举,别无枝蔓,虽然逐一说来相关情事,但是始终紧紧扣着悲秋,虽然语言方面有六朝抒情小赋神韵,但同时又有接近口语的清新朴实,而且抒情方面也运用了凄清的音乐性语言,这是让它深受文人喜爱且流传至今的原因之一。

四、以艺术手法运用为切入点进行鉴赏

在对诗歌进行鉴赏时,可以以艺术手法为切入点,通过对艺术手法的分析发掘诗歌中的美。艺术手法有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方法、结构技巧等。在鉴赏诗歌时,应根据诗歌的具体内容选择一个特定的角度去品鉴。

《声声慢》这首词使用的表达方式是抒情,这也是诗歌中最常用的一种表达方式。这里的抒情有两种,

一种是间接抒情,另一种是直接抒情。其中,词人使用了“细雨”“梧桐”“黄花”“归雁”等典型的深秋景象,这些景象为词人“喷发”愁情提供了合理条件,是间接抒情。而“怎一个愁字了得”“独自怎生得黑”“正伤心”等句子将作者独自一人守着天黑的悲伤、寂寞情怀林漓尽致地抒发出来,是直接抒情。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的相互结合,一览无余地展现出了词人当时的心情与心境,这也让读者有更加丰富且多层次的情感体验。

诗歌是具有审美性的一种文体,凝聚着语言美、情感美、意境美等。在对诗歌进行鉴赏的过程中,可以选择不同的切人点、视角,如文中所分享的,可以以作者生平经历为切人点,可以以诗歌所用意象为切入点,还可以以语言建构技巧或者艺术手法运用为切人点,只有这样,才能将诗歌中的美充分挖掘出来,促进学生审美水平的提升与核心素养的发展。

[作者通联:甘肃张掖市第二中学]

“意在笔先”:牢记意象通感情

主要类别及意象:闲适类有五柳、东篱、三径、渔樵、山林、春日、花草、泉溪、清风、明月。抒怀类有梅、兰、竹、菊、松、柏、黍离、草木、冰雪。愁苦类有梧桐、芭蕉、丁香、猿猴、杜鹃、鹧鸪、沙鸥、流水、斜阳。思乡类有月亮、白云、鸿雁、莼羹鲈脍、双鲤、蟋蟀、捣衣、浮萍、征蓬。爱情类有红豆、青鸟、鸿雁、莲、连理枝、比翼鸟、鸳鸯、琴瑟。送别类有杨柳、长亭、南浦、寒蝉、行舟、酒。

而意象承载的感情是相对固定的。例如,愁苦类意象及感情:梧桐对应愁苦悲伤,芭蕉对应孤独忧愁,丁香对应愁思,猿猴对应悲伤,杜鹃对应哀怨凄凉,鹧鸪对应离愁别绪,沙鸥对应漂泊无依的伤感,流水对应时光流逝的慨叹,斜阳对应失落沉郁的苦闷。

考生夯实意象及其承载的感情,就抓住了快速理解诗歌的锁钥。

“言为心声”:涵泳语言悟含意

鉴赏诗歌的语言,涉及遣词造句、语句含意、语言特色等方面,是备考的难点,考生要仔细揣摩语言。识别变形语言:诗歌语言的变形,包括颠倒语序、改变词性、省略成分等。例如,陆游《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前半句是宾语前置,调整语序之后是“空自许塞上长城”,意思是白白地自许是能守边的将领,表达作者因不被重用而壮志难酬的愤懑。考生识别变形的语言,就容易拨开迷雾,更好地理解思想感情。

——洪伟,《中国教育报》2022年02月25日06版

猜你喜欢

叠词首词切入点
神回复
细读文本,品叠词之美
用叠词写景
宋高宗的眼力
“的”字叠词招聘会
慢病防控是深化医改的切入点
找准切入点 扎实推进改革
让叠词走进句子
新闻记者践行“走转改”的三个切入点
“见怪要怪”:舆论监督报道的切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