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紫藤萝瀑布》结构解读及其教学价值分析

2022-04-25李胜利蒋勋利

中学语文(学生版) 2022年4期
关键词:紫藤萝瀑布紫藤萝艺术类

李胜利 蒋勋利

文化艺术类校外培训管理最新要求印发

——不得以承诺通过水平测试、考试作招生诱导

为提升义务教育阶段文化艺术类校外培训质量,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做好文化艺术类校外培训管理相关工作的通知》。

《通知》提出,要从政治高度深刻认识“双减”工作的重大意义,深入分析“双减”背景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对各级各类文化艺术机构提出的新使命、新任务和新要求。

《通知》指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全力配合牵头部门做好文化艺术类校外培训领域的监督管理工作。严格规范文化艺术类校外培训招生宣传,不得以承诺通过任何形式的文化艺术水平测试、考试等作为招生诱导。已明确由文化和旅游部门作为本地区文化艺术类校外培训主管部门的,各级文化和旅游部门应尽快完成与教育部门相关工作交接,强化工作组织保障和机制建设,加紧研究制定本地区文化艺术类校外培训机构设置标准、审批条件和管理办法,并报省级文化和旅游部门备案。已明确由教育部门作为本地区文化艺术类校外培训主管部门的,各级文化和旅游部门应积极配合做好相关工作。

——《中国教育报》2022年2月18日

摘要 景与情是抒情性文章两个重要的结构要素,解读这类文章的切入,点就是要分析景物与情志是怎样联系起来的,《紫藤萝瀑布》中景与情能够联系在一起,经过了两个转换:静和动的转换、空间和时间的转换。解读文章的逻辑结构,有利于从整体上理解文章内容,有利于实现学习迁移。

关键词 《紫藤萝瀑布》结构教学价值

一、结构解读

景与情是抒情性文章两个重要的结构要素。景是客观存在的事物,情是主观的心理状态,二者本不相干。如何把景物与情志联系起来的,是解读这类文章的关键。《紫藤萝瀑布》中景与情能够联系在一起,经过了两个转换。

1.静和动的转换

紫藤萝瀑布,这是个比喻句,瀑布是喻体,本体是藤萝。藤萝是静止的,瀑布是流动的。“紫藤萝像瀑布”,必须要实现一个由静到动的转换。瀑布,即河水在流经断层、凹陷等地区时垂直地从高空跌落的现象。这个比喻成立的依据是:“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以及“仿佛在流动”。这两点具备了瀑布成立的条件。产生“在流动”的感觉是因为“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迸溅”意思是向周围飞溅。中国画一向讲究“神以”,追求表达出景物的精神和气韵,一般不屑作逼真的客观描绘。这种手法也常常被运用到诗文中,如,“泛着点点银光”就像瀑布飞溅的水花。

2.空间和时间的转换

在古典诗文中,流水是一个重要的意象,常用来指光阴。《论语》有:“子在川川上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间像流水一样日夜不停的流逝,时间被比喻为流水,而流水会带走很多东西,如,“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自然,流水也会带走“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焦虑和悲痛,那是关于生死谜、手足情的”,剩下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自此,景与情联系起来,实现了由景到情的升华,情感的抒发有了落脚点,并且不会显得突兀和生硬。景物描写,以空间性的再现为主;情感抒发,以时间性的变化为主。作者情感的前后变化,是因为景物的变化引起的。十多年前的紫藤萝“花朵从来都稀落”“稀零的花串”“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现在的紫藤萝“开得这样盛,这样密”,作者敏锐的捕捉到这个变化的价值。这个变化的过程既包含了形象思维(再现客观形象),又体现出了情感思维(表现主观情感),是形象思维与情感思维的结合。

二、教学价值分析

1.解读文章的逻辑结构,有利于从整体上理解文章内容

思路是文章的“意脉”,是“思路”这根链条,把文章的结构要素串联在一起。结构指文章的内部组织和构造,是作者思路的外在形式。梁启超《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指出:“令学生知同是一类的文,有如此种种不同,或同一类的题目,必须如此做法。不注重逐字逐句之了解,要懂得它的组织。”这里的“组织”指文章结构,由多个结构要素按照一定方式相互聯系起来的系统。如果我们只是抓住字、词、句语义的解释,忽视对文章整体的逻辑结构分析,就可能只见树木未见森林。

结构是内容存在的形态,把握文章的结构,才能真正理解文章的内涵。我们戊划分段落层次也是一种解读文章结构的形式,如《紫藤萝瀑布》可以按照花之美、花之情、花之意,把文章分为三个部分,揭示寄予在花中的深刻意蕴,明白花所托之情,所寓之意,但是,这样的解读并没有揭示文章结构的精妙之处。如果我们进一步追问,写花之美的目的是什么?花之美与人之情是怎样联系起来的?这就触及文章的深层结构了。显然,作者写花不是目的,借花表达某种情感和意愿才是目的。花之美与人之情是怎样联系起来的既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也是文本结构解读的突破,点。托物言志指通过描绘客观事物某一个方面的特征来表达作者的情志,这类文章以情感为主要路线,景物是传达情感的象征性符号,而且景物本身也渗透着情感的因素。作者感情复杂而微妙,往往一言难尽,所以常常借助景物的描写,表达细微而精妙的感情,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紫藤萝像瀑布”,既是作者细致观察的结果,也是文章行文的逻辑起点。正是对盛开的紫藤萝外形特征的细致观察,联想到与瀑布的相似点,才产生“紫藤萝像瀑布”这个比喻。文中“紫色的花舱”“张满了帆”“闪光的花的河流”等意象都是建立在“紫藤萝像瀑布”这个比喻基础上的。好的文章都具有严密的逻辑性,逻辑思维是指将思维内容联结、组织在一起的方式。逻辑思维的路向围绕着文章主旨,文章主旨是思维的聚合点、向心力。揭示文章内在的逻辑联系,有利于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立意,理解文章的深刻内涵。《紫藤萝爆布通过两个转换把物与人联系起来,由物及人,层层推进,由花自衰到盛,联想到人的悲欢离合,“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从花的不幸与人的不幸中看到了相以点,得到启示:要正确面对人生的坎坷和不幸,感悟生命的美好和永恒。

2.解读文章的整体结构,有利于实现学习迁移学习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者说先后两种学习相互影响。无论是课堂学习,或是把课堂所学用于解决课外现实情境中的问题,都离不开迁移,迁移可以使知识经验的学习收到事半功倍、举一反三的效果,在教学活动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根据桑代克的理论,两种学习之间要产生迁移,关键在于发现它们之间的一致性或相似性,相似性是影响迁移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是,有实验表明,迁移量不仅仅取决于两种学习之间表面的同一性或相似性。冯忠良等《教育心理学》指出:“拥有抽象、概括的认知结构,可以使个体不受表面相似性的制约,能从结构特性着眼,并发现其结构相似性,进而产生迁移”。抽象是在分解同类多个事物的特征或联系的基础上,抽取出共同的、本质的特征。抽象和概括是联系在一起的,概括把抽象出来的同类事物共同的本质特征联系起来,形成对这类事物的整体认识。例如,金圣叹说:“凡人读一部书,须要把眼光放得长。如《水浒传》七十回,只用一目俱下,便知其二千余纸,只是一篇文字。中间许多事体,便是文字起承转合之法,若是拖长看去,却都不见。”金圣叹把一部“两千余纸”的小说视为“一篇文字”,就是通过对小说精严结构的深层追问,抽取出了小说结构的本质特征。因此,从解读文章结构人手,总结出一类文章共同的、本质的结构特点,从整体上把握这类文章的读法、写法,有利于实现从一篇到一类的学习迁移。

例如,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紫藤萝瀑布》《一棵小桃树》两篇文章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就是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寄托对生命的热爱,而且都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我们可以用阅读粼紫藤萝瀑布的方法,学习《一棵小桃树》。解读这类文章的切入点就是要分析作者是怎样把景物与情志联系起来的,为此,设计三个问题:小桃树的特征有哪些?写小桃树的目的是什么?小桃树与作者是怎样联系起来的?围绕这三个问题,联系“物”与“我”相似的经历、品质,感知借“物”传情的方式,体会作者所传之情与所达之志,掌握阅读写作这类状物抒情散文的方法。比较是发现事物规律,辨别事物异同的科学方法,比较两篇文章结构的不同,可以增强新旧知识的辨识度,促进学习深度迁移。同样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因“物”与“我”关系的不同,《紫藤萝瀑布》与《一棵小桃树》在结构上是有区别的。《一棵小桃树》借小桃树的顽强生长,书写自己的理想和情志,“物”與“我”是联系在一起的,小桃树的坎坷经历和“我”的不幸经历两条线索交织在一起,“物”与“我”经历相以,写小桃树就是写作者自己。《紫藤萝瀑布》“物”与“我”是分开的,从行文的次序和环节来看是单线序列,由物到情,从物的变化中得到人生感悟。

〔本文系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课题“基于学科素养的大单元教学整体设计研究”(课题编号:2017-30-232)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通联:李胜利,重庆开州区教师进修学校

蒋勋利,重庆荣昌区宝城初级中学]

猜你喜欢

紫藤萝瀑布紫藤萝艺术类
艺术类专访心得
美丽的紫藤萝
从审美教育视阈下探讨初中现代文教学
艺术类声乐高考误区与思考
想念那年盛开的紫藤萝
数字艺术类专业三大构成课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