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阶层观及其在我国的发展

2022-04-23齐昕

今古文创 2022年15期
关键词:社会阶层马克思主义

【摘要】马克思社会阶层理论对社会阶层是怎样产生和消亡、划分的标准以及社会阶层之间的关系这样几个问题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在我国社会结构不断变迁的背景下,我们依然要坚持马克思主义阶层观,对其进行不断创新和发展,这样才能指导我们正确处理可能出现的阶层问题,并构建合理、稳定的现代社会阶层结构。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社会阶层;当代发展

【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2)15-0059-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2.15.018

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中,社会阶层理论具有重要的地位,马克思以生产关系作为划分社会阶级的基础。我国的改革开放使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快速变迁,社会阶层结构也出现了复杂的分化。因此,全面、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阶层理论,是用来分析我国现阶段的社会阶层状况必须坚持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不可回避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在新的时代条件下,重新马克思主义的社会阶层观,阐明如何应用这一理论来处理当前社会阶层出现的问题及状况,不仅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社会阶层观的基本内容

在马克思主义的阶层理论中,阶层是处在一定生产关系中不同地位的社会群体,也就是说,阶层的生成、存在与发展都和经济关系及利益关系,特别是与一定生产资料的占有息息相关。[1]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社会阶级、阶层的发展情况,特定阶级和阶层同时也是对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状况的反映。马克思认为,社会关系的本质是人们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的各种利益关系,利益关系居于主要地位,其他社会关系都从属于利益关系。从社会学的角度看,这种利益关系实际上可以表现为社会中的各种社会资本在人们之间的占有机会,这样的占有机会就是利益关系。列宁认为:“阶级是与特定生产关系相联系的、在经济上处于不同地位的社会集团,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2]阶级在实质上是一个经济范畴,划分阶级的标准首先是经济标准,阶级之间的关系首先就是经济关系。因此,社会关系结构的一个体现就是社会阶层结构,不同的社会阶层有着不同的社会关系,所以要了解人们的社会关系如何,首先必须了解他们所处的社会阶层。

马克思的阶层理论认为,在任何社会中都存在着“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个对立的阶级,在每个阶级内部又存在着不同的阶层。这些不同阶级、阶层的经济诉求和利益追求不尽相同,于是就导致复杂社会矛盾的产生。生产力的进步使得人们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发生分离,这个时候,一部分从事脑力劳动的人就可以占有并支配另一部分从事体力劳动的人的劳动,从而就出现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划分,而且这两个阶层是势不两立的敌对阶层,无产阶级必须通过革命手段和不断发展生产力来消灭资产阶级。马克思用经济地位,也就是对生产生活资料的占有方式来划分社会阶级。在西方社会学界,“阶级”和“阶层”是一个意思,没有进行明显的区分,但是在我国,我们现在一般用“阶层”这一次来代替“阶级”使用。严格来说,“阶级”和“阶层”表现的都是社会的不平等状况。马克思强调,社会阶级或社会阶层实际上指的是整个社会成员在社会中的序列结构或分布结构,是根据对社会资源的占有量和获得机会的不同而表现出的不平等状况,而且社会不平等状况超越了意识形态,也就是说,社会不平等不以社会的意识形态结构而发生转移,他不但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中,也可能存在于社会主义社会中,没有质的区别,只有量的变化。

马克思提出的社会阶层理论是一个具有内在系统性和严密性的思想体系,其基本观点影响了整个社会科学理论的发展,后来的各种思想、各种社会理论或多或少都带有马克思理论的影子,其理论更是整个人类的思想财富。马克思对自己所处时代的资本主义社会和资产阶级本身进行了透彻的分析,对资产阶级的剥削性质进行了揭露,并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进行了尖锐的批判,这是其他的社会阶层理论无法代替和超越的。马克思主义的社会阶层理论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是一个巨大的思想宝库,对社会生活的现实发挥了重要而广泛的作用。马克思具体分析了社会阶层如何产生和消亡、根据什么标准进行划分以及各个社会阶层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这样几个问题。马克思主义阶层理论的基本观点是正确的,是需要我们去遵循的,它不仅为我们正确认识社会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也为我们正确解决现阶段存在的阶级和阶层矛盾提供了方法论。但不代表马克思主义阶层理论是一成不变、封闭的理论学说,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创新与发展。目前我国的社会阶层结构已经发生了严重的变化,马克思的社会阶层观已经难以解释中国目前的社会阶层状况,我们只有对马克思主义的阶层理论进行发展和创新,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待马克思主义的社会阶层观,才能更好地调整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关系,从而以此来指导我们构建合理的现代社会阶层结构。

二、马克思主义社会阶层观在我国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结构和经济结构都发生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也带来了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动。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人们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各种新的社会群体、利益群体不断出现,越来越多。基于马克思根据生产生活资料的占有和分配、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来对社会阶层的划分方式,基于马克思的两个敌对阶级和一个“中间”阶级的分析的基础上,我国的社会理论工作者进行了艰难而长期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第一,阶层结构划分的多极化。马克思主义阶层结构的划分经历了一个从传统的“两级结构”逐渐“多极化”的探索过程。[3]马克思主义古典作家依据是否占有生产资料而将我们的社会阶層划分为“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这样的“两级结构,这是由资产阶级大机器生产的时代背景造成的,这在当时是合理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资产阶级经济结构带动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变化,“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两极结构仍然存在,但是在此基础上诞生了庞大的中间阶层,他们既不属于传统意义上的资产阶级,也不是属于被剥削地位的无产阶级。于是,社会科学家们在两级阶层的基础上加入了中间阶层的概念,对社会阶层结构进行划分。这两种划分方法除了具有一定的政治意义外,对我们当前社会状况的参考意义和实际价值实际上很有限。在当代中国,改革开放使我国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各种社会群体都进行了剧烈的分化或组合,于是出现了阶层划分的多极化,郑杭生将中国的城市社会阶层分成管理层、专业技术人员、职员、工人、个人经营者、私营企业家等7个阶层。[4]社会阶层的划分标准也趋于多元化,学术界对关于社会阶层的划分标准有着各种各样的看法,社会阶层的划分本来就有很多指标,比如经济、声望、文化、权利、职业等因素,本身就是一个复杂观点的问题,用某一个单一的指标来划分社会成员所属的社会阶层是不全面的也是不准确的。但是,社会阶层的划分也具有一定的原则。郑杭生认为,我国在对社会阶层结构进行划分时,首先应该考虑到人们所从事的职业,职业是人们进行劳动活动的专业体现,与其他属性相比,职业是无法替代的,深深刻在个人的行为习惯和社会关系之中,是划分社会阶层的重要依据。第二个是资源配置和职业关系本身就具有强相关性。在社会资源配置过程中,优势职业更加接近资源配置顶端,因而能够获得更多的资源分配。第三,要结合我国特殊的国情,我国的单位制在社会结构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个人所处的单位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的获取资源的多少,决定了他的社会关系结构,因此在划分社会阶层的时候要把单位制考虑进去。最后,要看到社会结构的变化、变迁对阶层结构形成的影响作用。例如科学技术、互联网的发展使得新兴阶层崛起,以及单位体制以外的力量即市场力量的扩大所带来的某种社会阶层的产生,也将成为我国社会阶层划分的重要影响因素。

第二,“从阶级化”到“去阶级化”。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是作为一种历史现象而存在的,它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会不变地存在下去,阶级的存在与消亡总是与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因此,阶级之间关系也在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在马克思所处的时代,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是两个完全排斥的阶级,资产占有者剥夺了生产者的一切生产资料,并运用这种完全占有生产资料的权力来剥削无产阶级,免费占有其劳动成果。无产阶级只有采取暴力斗争的方式才能摆脱这种被压迫、被剥削的状态,来争取本属于自己的生产资料,但资产拥有者并不会主动放弃自己的生产资料,因此两者之间就会发生严重的对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剥削阶级已经被整体消灭,社会各阶级也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阶级,阶级关系退居次要地位,阶层关系则取代阶级关系成了社会生活中重要的社会关系。在我国现阶段,随着社会分工的逐渐深化,各个社会群体之间的依赖实质上得到了增强,阶层对立减弱、阶层关系趋向于合作。可以说,任何一个社会群体、阶层的缺失都会影响社会的正常运转。同时,经济结构的变化催生了大量“中间阶层”的产生,如白领工人、科技工作者、服务业工作者,他们既不属于资产阶级也不属于无产阶级,这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阶级对立关系的发生。但需要我们注意的是,各个阶层之间由于资源占有情况不同,仍然会发生矛盾,这种矛盾如果不加以重视,就有可能发展成对立关系。因此,我们社会结构不断分化的情况下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需要对各个阶层的利益关系进行合理调整与协调,对社会资源进行公平合理的分配才能实现阶层关系的和谐。

三、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社会阶层观

中国要构建合理的现代社会阶层结构,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阶级或阶层起源或存在是以社会分工为基础的, [5]可以说阶层是在人类社会分工之后出现的。根据马克思、恩格斯的阐释,社会分工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在劳动分工基础上和生产资料占有上的阶级性分工,一种是建立在剩余产品基础上的社会一般性分工,它形成了一个从事共同社会活动、与直接生产劳动向分离的阶层。[6]改革开放带来了我国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的巨大变化,社会劳动分工不断细化,使得新的社会群体和新的社会阶层不断出现,同时各个社会阶层也越发分化,已经不仅仅是马克思所说的两个阶级及其“中间”阶层。这样的社会现实情况使得人们产生了一些疑问,即马克思主义的社会阶层观是否已经过时、是否已经落后于时代。对这些疑问,我们还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社会阶层分析的根本观点和方法,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创新。只有这样,才能正确把握当前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变迁,才能深刻认识中国社会发展的特点和历史规律,向着建设现代化社会的目标前进。

第一,从马克思主义社会阶层观的观点出发,应该把握以下倾向。(1)当前我国社会仍处于的分化期,如果将国内人均生产总值作为参考,人均收入从1000美元提高到4000美元的这段时期,是社会阶层结构变化最为快速也最为激烈的时期;人均收入从4000美元提高到10000美元的这段时期,社会阶层结构变化则趋于放缓,不会发生较为激烈的变动;人均收入从达到10000美元开始,社会阶层结构就会逐渐稳定或固定下来。目前,我国正处于第二阶段,虽然度过了第一阶段社会阶层结构变动最激烈的时期,但仍趋于复杂变动之中,许多社会阶层还没有“定型”,没有稳固下来,仍然处于不断变动当中。(2)新的社会阶层还在不断出现。随着社会分工不断细化以及职业化的发展,中介组织从业人员、服务工作者、住房租赁层、职业管理层、科技工作者、白领工人等新的社会阶层不断出现。这些新兴社会阶层共同构成了我国多样的阶层结构,他们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能够经济、政治、文化发展上发挥重要的作用,同样是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7](3)在收入差距方面,各个社会阶层之间可能会不断拉大。收入的差距的拉大是由于市场化机制、人们进入市场的时间先后所造成的,率先进入市场的人能够随着经济的腾飞获得超出预期的收入,并保持先发优势,而后来者则难以抢占资源和机会。这是市场化带来的发展问题,可以通过對市场机制的不断完善、政府宏观调控、社会再分配的方式来进行改善。

第二,应该采取正确的态度,采用正确的措施来对待社会阶层结构分化的过程。(1)正确对待各个社会阶层。只要是合法劳动、依法经营的社会阶层,都应该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贡献者。同时,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各个社会阶层应该共同繁荣,某个社会阶层的繁荣发展不能建立在牺牲其他社会阶层的繁荣的基础上。各个社会阶层应该相互支持、相互帮助、相互鼓励,创造各个社会阶层之间交流合作的空间,为各个社会阶层之间的良性互动营造条件。(2)应该加强政策引导,使社会阶层结构趋于合理化。社会学界通常认为,一个合理、稳定、良性的社会阶层结构应该是“橄榄型”的结构,其特征是“中间大两头小”,也就是说,中收入者越来越多,低收入者和高收入者越来越少。在鼓励低收入阶层向中收入阶层转变的同时,鼓励过高收入者支援贫困者,实现先富带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只有这样的社会等级结构才能保障社会和谐。(3)我们要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将其渗透到社会各个阶层之中。目前很多社会阶层、社会群体实际上是属于“政治无意识”群体,即在政治上没有明确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国家应该通过各种方式,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渗透到这些社会阶层中,让整个社会形成社会主义的集体意识。(4)通过“社会组织”促进对社会阶层的整合与治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就业范围不断扩大,就业形式也越来越丰富,大量新的社会群体不断产生,他们游离于政府常规管理手段之外,对于这些群体进行有效整合的方式之一就是通过社会组织或社会团体。因此,为了适应社会阶层变迁的治理要求,我们应该在政策上加以引导,完善立法,支持社会组织的发展壮大,为社会阶层的整合与治理奠定组织基础。[8]

参考文献:

[1]何东亚,张雯琪.马克思主义阶级、阶层理论的当代解读与运用[J].学习论坛,2018,(04):74-79.

[2]列宁.列宁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张荣艳.马克思阶级理论的当代研究[D].吉林大学,2009.

[4]郑杭生.城市社会阶层划分的几个问题[N].人民日报,2007-09-19.

[5]仇立平.社会阶层理论:马克思和韦伯[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05):99-104.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7]王长燕.马克思主义阶层分析与当代中国“新的社会阶层”的历史地位和作用[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28(S1):162-163.

[8]吴理财.论中国社会阶层的划分及分析[J].当代中国研究,2003,春季号.

作者简介:

齐昕,男,汉族,贵州黔东南人,贵州民族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治理。

猜你喜欢

社会阶层马克思主义
砥砺深耕 履践致远——记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谊会会长魏青松
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实现创新发展呈现崭新局面
国家治理视域下新的社会阶层文化引领论析
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
新阶层之歌(外一首)
如何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s the 1995—1996 Taiwan Strait Crisis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