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翻译美学视域下的文学翻译

2022-04-22刘莹许加文

今古文创 2022年16期
关键词:文学翻译美学

刘莹 许加文

【摘要】 文学语言寓意丰富,多种多样。文学翻译的实质在于译者将源语言的意象转化为目标语的意象,其中包含众多美学翻译。而我国当代翻译美学理论的发展也与中国传统的翻译理论渊源较深,密不可分。本文从翻译美学理论角度出发,探讨文学翻译中有关翻译美学的标准及翻译原则。

【关键词】 文学翻译;美学;文学翻译原则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2)16-0114-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2.16.036

一、目的与意义

自翻译活动出现伊始,各种翻译内容类型层出不穷,文学翻译是接触学习翻译以来最美,但也是难度最高的翻译活动,日常的翻译所需要的可能为忠实表达原文,让目标语受众正确理解其含义。而文学翻译要求极高——美、文体美、语言美、意境美等等。翻译是不同语言之间的转换,不同语言包含的文化背景、思维、审美等各有差异,在翻译时,要准确传达出原作的美。

马克思曾经在《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表示:人类“依照美的规律来造形”。除去大自然浑然天成的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与美有着密切的关系:衣着打扮的美,人类品行的美,建筑设计的美,当然,文化的美也包含在内,文学创作必定离不开审美。当今世界全球化不断加深,跨文化交际活动盛行,为使全球更好地理解國家的文化,翻译便成为促进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

刘宓庆在《文体与翻译》中指出:美学是文学翻译的核心部分,美学运用得越自然,文学翻译才能越准确。文学翻译必然需要译者的审美能力,将源语言中的美完完全全地转化到目标语言中,实现文学作品的审美再现。

目前,国内有众多研究翻译,研究美学的著作,但将二者结合起来,从翻译美学角度出发研究文学翻译的作品不多,美学的研究角度主要集中在翻译理论的选择,意象的体现,且大部分为翻译实践报告,专门探究二者联系的著作寥寥无几,因此,本文从翻译美学角度出发,研究文学具有重要意义。

二、翻译美学的定义与发展

方梦之在《译学辞典》中,将翻译美学定义为:“揭示译学的美学渊源,探讨美学对译学的特殊意义,用美学的观点来认识翻译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并运用美学的基本原理,提出翻译不同文本的审美标准,分析、阐释和解决语际转换中的美学问题。”

文学翻译与美学关系密切。中国的翻译最早是翻译宗教的典籍,而后是中国的传统哲学与美学,中国传统文化与之融合,美学融于其中,不论是什么学派的翻译理论,都受美学的影响。

中国古典美学思想在先秦时期,《易》代表着古人对自然以及世界的理解,是中国美学思想的精神基础。《易》又衍生出儒家、道家两个不同的思想学派。儒家认为文化要与教育相结合,倡导礼乐文化,要求诗歌艺术要具备“美教化”的社会功能,其“情志说”:文体表达作者的情志,作者的情志影响着社会的教化。对于美学,其“思无邪”“充实之为美”体现了世界观。对道家来说,强调与自然相结合,超越儒家思想,是对思想的补充。

后来,到秦汉时期,阴阳五行学说的“气”“天人合一”“神韵”等学说。魏晋南北朝时期,传播佛教,注重玄学,发展文学、书法、山水画等抽象艺术。唐宋时期的“意境说”、明清时期的陆王心学,《红楼梦》的问世。再到清末,“美学”一词流入中国,中国知识分子中早期介绍西方美学较显著者为王国维、蔡元培、梁启超、颜永京等人。

现代翻译美学中,刘宓庆在《翻译美学导论》一书中展开分析了从审美客体的两个系统七个层面到审美主体的基本属性,再到审美价值、审美意识、审美原则、审美理想的探讨,可谓是中西比较美学的奠基之作。

三、翻译美学视域下文学翻译类型及原则

本雅明在《翻译的任务》中强调,翻译绝不只是两种僵死语言的简单转化。伟大的翻译注定会变成自己母语发展的一部分。在各种文学形式中,翻译承担着监视原作语言的成熟过程和自己语言的生产阵痛的这一特殊使命。

茅盾认为文学翻译是指将一种语言的文学类作品翻译成另一种语言的行为,文学翻译与接受者之间相互影响,因此,文学接受者对文学翻译的影响更为明显。

文学翻译所涉及的问题杂且难,因为文学作品种类众多,技术上来说,大多数的写作皆可称为文学。不同体裁,例如新闻、公文、应用文、小说、诗歌等,但文学更普遍公认的定义是能显现长久价值的优秀艺术作品。这些作品不仅有书籍或诗作,还有开启眼界、让人们看见自身以外世界的作品。因此,翻译不同体裁的文体要正确进行翻译,不可一概而论。在翻译时,牵扯到的美学问题也不尽相同,要依据特点,避免错误发生。

诗歌是文学中最精炼的形式,诗歌言简意赅、节奏分明、情感丰富、意境深远。如唐诗是我国古代文学的精华,是中华民族最珍贵的文化遗产,其存在与繁盛不仅丰富了我国文化的内涵,也对周边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在世界文学艺术中占有重要地位。其独特的音韵结构,多样的形式,精炼的文字令人回味无穷,给读者带来了极大的美感与享受,但同时也给唐诗的英译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然而,由于如许渊冲这样的杰出翻译家的努力,唐诗仍在国际上得到了广泛的传播。无论是以诗译诗,还是以散文译诗,诗歌的翻译都是一种艺术创作,译出的诗歌也被读者期待着能够拥有和原诗一样的艺术表现手法,所翻译的诗歌应达到和原诗同等高度的美。

因此,诗歌翻译要注意音律节奏之美:押韵、声调、节奏,平仄、抑扬顿挫,音节的快慢,长短等格律的翻译,不能因为译者主体性就将原来的格律变为自由体。再者,语言也要美,不能光顾形式对等,还要追求意义对等,完美地传达出原作者要表现的意境,要传达的精神。

诗歌翻译还要注重形式之美,风格是不可以被忽略的,翻译的美是原作本身包含的美,传神以及“鉴赏五象美”结合才能实现文学精神的传播。就诗歌翻译的意境来说,是有形无形、实境虚境的有机结合。

散文包含记叙、抒情、议论性等种类,篇幅较短,意味丰富。在对散文进行翻译时,也存在一定难度,原文理解有时存在问题,由于一部分散文距离现在时间相对久远,虽然中文是母语,某些不太常见的词句仍然存在理解问题,需要读者仔细推敲,明白其中的含义。再者,语言表达存在困难,原文由于中文松散的特点,往往一句中从句套着从句,形容词套形容词,要把这些句子成分安排得有条不紊有一定难度。

此外,选词也是一个难点,很多词是日常生活中不多见的,使用率较低。最后,一定要注意时态和隐藏的因果关系。如果没有明确的指示词,在翻译时,极易忽略这两点。要传达出原作的风格及内涵的思想文化、意蕴,至于如何翻译意蕴,首先要了解原文语言结构,时态问题,其次是分析逻辑,再者要将隐含的意义清晰地表达出来。

小说翻译包含对具体的人物、事件、场景、环境的翻译,内涵修辞、对话、注重情节、细节,也注重时间与空间的转换。还需要考虑到作者的感情,小说中人物的思想感情,注重多角度、多层次的传达。即忠实于原著,贴合小说原作的风格并适当地再创造。

中国翻译历史源远流长,不同时期翻译家对文学翻译也有着不同的见解。三国时期著名翻译家支谦被誉为中国汉译大乘佛典的奠基人。其在评论竺将炎的佛经翻译:座中咸曰:“老氏称:‘美言不信,信言不美。”其中老子的“美言不信,信言不美”意义为:真实可信的话不美,美的话不真实。这其中便体现出语言文化的美。

《天演论·译例书》是马克思主义传播中国以前的所有译作中影响最大的一本书,我国近代启蒙思想家、翻译家严复(1854—1921年)在此著作中提出译事三难:“信达雅”。“信达雅”翻译理论在我国翻译界引起了十分持久和激烈的讨论,各大翻译家与翻译学派争论不休,褒贬不一。但严复的翻译标准为人们创建翻译标准奠定了基础,各翻译学者在对翻译标准的不断研究与争论中,加深对翻译标准和翻译本质的认识。严复所提出的是美学意义上的翻译标准,相对完整且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

在翻譯美学角度下,“信”指的是真实展现原文内容;“雅”意味着译者们要追求形式的塑造;而“达”是将“信”与“雅”结合起来,从而联结为“信达雅”。

在严复之后,作家兼翻译家茅盾(1896—1981年)认为在文学作品的翻译中,译者仅仅用相对流畅的译文忠实地传达原文内容是远远不够的,而是要通过合适的翻译方法,反映作品的神韵,把握原作的精神,再现原文的艺术色彩,使读者感受到原作的艺术意境。

中国现代卓越的诗人、戏剧家翻译家郭沫若(1892—1978年),总结了诗歌的翻译方法——“风韵译”,郭沫若认为“不仅要能够不走样,能够达意,还要求其译文同样具有文学价值。”其以严复的“信达雅”为准则,追求“雅”,以诗译诗:“诗的生命,全在它那种不可捕捉之风韵,所以我想译诗的手腕于直译意译之外,当得有种‘风韵译。”

罗新璋在一次访谈中提到著名诗人、翻译家朱生豪(1912—1944年)的“神韵说”:朱生豪的“神韵”可以说是傅雷“神似”的前奏,主要讲的是不拘泥于原文的字句。“神韵说”本质上是“不对照翻译”或者说是“得意忘言”,因此要求译者对原文意思把握准确。傅雷(1908—1966年)根据自己长期的译事经验, 提出译文“要求传神达意”的论旨,“在文学翻译界,独树一帜,卓然成家”(罗新璋,参见怒安,2005:2)对于“神似”译论的内涵,大致可以用“精气神”三字撮要概括,细言之:“精”即“精神”,“气”即“气息”,“神”即“神韵”。

我国著名作家、文学研究家钱钟书(1910—1998年)认为:“文学翻译的最高理想可以说是‘化。把作品从一种语言转化为另一种语言,既不能因语言习惯的差异而出现错误,词不达意,又能完全保存原作的风格,才算做‘化境。”其要求作者忠实于原作,但创造性不可忽略。

文学翻译不似其他形式的翻译。若希望能忠于原著,译者便需能深得作者精髓,以移植作品的心跳与生命,而非单纯文字上的意义。

文学的精准翻译不同于有效的翻译。真正的文学翻译会包含根据作者的意图添加、删去、改述与重新刻画角色。

但不论何种体裁的文学翻译都要遵循以下几点要求:首先,深刻理解原作。译者要准确生动地翻译出作品;其次,必须深切理解原作,才能进一步传达原文的思想;再者,掌握原文的写作风格,了解原作家的性格特点与其写作风格。文学作品翻译质量还取决于作品本身的好坏与译者的翻译能力,因此,译者要具有优秀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了解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不同的文化背景,否则会影响译者的正确表达。此外,还要具有良好的语言素养,目的语的表达要准确无误。

四、结论

就文学翻译来说,文学翻译是所有翻译活动中最具有难度、最具挑战性的翻译活动,但也是众多翻译家、翻译爱好者所向往的翻译材料。在全球化的今天,跨文化翻译涉及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文学占据区域、国别间文化互动、交流融合的重要地位。本文以翻译美学角度研究文学的翻译,探讨文学翻译中的原则及方法,文学翻译离不开美学。

综上所述,文学翻译的标准是要还原文学作品的真实,同时根据不同的文本类型结合多种表达方式,掌握两种语言不同的文化社会背景,相对真实地呈现原作之美。

再者,要选择性地根据不同文体吸收众翻译家的原则与方法,博采众长。最后,结合译者、读者、原作者的审美,创作最好的文学翻译作品。

参考文献:

[1]方梦之.译学辞典[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296.

[2]胡慧.美学视域下的文学翻译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2.

[3]贾玉成,刘开亮.美学视野中的“信达雅”[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5,(02):57-60.

[4]李程.诗歌翻译的美学渊源——从文学翻译到汉语古诗词英译[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9,(06):84-85.

[5]李志岭.本雅明的文学翻译诗学与哲学——文学的本质、纯语言和译者的任务[J].外语研究,2021,38(03):73-78+112

[6]刘波涛.美学视角下的文学翻译审美“三原则”[J].语文建设,2016,(36):76-77.

[7]刘宓庆.文体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191.

[8]怒安.傅雷谈翻译[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 2005:2.

[9]潘海鸥.英语文学翻译中的美学价值研究[J].海外英语,2021,(02):56-57.

[10]钱钟书.钱钟书散文[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7:296.

[11]沈苏儒.论信达雅[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12]王玉春.郭沫若的文学翻译观[J].郭沫若学刊,2006,(01):46-50.

[13]吴丽聪.茅盾的文学翻译标准及方法探析[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3,22(04):96-98.

[14]谢华.翻译美学的文化考量[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

[15]杨全红.傅雷“神似”译论新探[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0,(03):49-53.

[16]张汨.朱生豪“神韵说”:中国翻译思想史中的遗珠——罗新璋先生访谈录[J].山东外语教学,2020,41(06):

3-8.

[17]郑海凌.钱钟书“化境说”的创新意识[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03):70-76.

作者简介:

刘莹,第一作者,女,汉族,山东临朐人,聊城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笔译。

许加文,女,汉族,山东博山人,聊城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笔译。

猜你喜欢

文学翻译美学
盘中的意式美学
印花派对
相悖美学
纯白美学
浅谈文学翻译之语言美
翁显良翻译思想研究综述
以《傲慢与偏见》为例探讨情景语境理论观下的文学翻译
文学翻译中的文化缺省及其翻译策略探究
春食色彩美学
“妆”饰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