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阅读史学经典,丰富历史解释视角

2022-04-21王丽萍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2年47期
关键词:所有权集市观点

王丽萍

《西方世界的兴起》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道格拉斯·诺斯和经济史学家罗伯斯·托马斯的作品。该书阐述的经济增长与制度因素的理论为笔者对于统编版高中历史的相关问题理解与教学引发了新思考,丰富了历史解释视角。

一、宏观视野下,新理论引发历史解释新思考

该书探讨的是西方世界兴起的解释。对于该主题的原因,传统经济史研究通常归因于技术革新和提高。统编版高中历史大体是遵循传统观点的,如,突出强调两次工业革命的技术革新对西方国家经济发展的巨大影响。对于传统观点,该书提出质疑,认为有些社会具备了投资和创新,却如此没有经济增长的结局。为此,該书认为技术创新、规模经济、教育、资本积累等乃是经济增长本身,并非经济增长的原因。该书提出全新的观点——制度因素才是经济增长的关健。所谓“制度因素”,即一种提供适当的个人刺激的有效制度。其中,最为突出的是财产关系作用,私人财产地位与变革直接相关,若没有制度保证及提供个人经营的刺激,就发展不起来近代工业。

该书进一步指出:推动制度创新、变化并由此引发一系列经济增长的最原始刺激就是人口增长。该书以十三世纪的北欧为例论述了具体过程:地区人口扩张促使劳动力规模增大引起报酬递减,由此劳动力增加的部分就会迁移到未开发地,便延伸了拓殖区。但由于居民密度老区依旧高于边区,使得地区之间劳动力与土地比率不同,再加上地区之间自然资源差异,就产生了生产类型差异,从而使得盈利产生在区域间的产品交换,由此促进了城市发展。而市场扩张又催生出职业专业化、革新技术及改善生产工艺这些提高盈利的手段。综上,人口增长创造了贸易基础,紧接着市场经济扩张促使欧洲中世纪的经济出现新变化。这种观点引起了笔者的不解:其它地区与国家同样存在人口增长带来的劳动力报酬递减问题,但为何没有以上一系列连锁反应而产生类似北欧的经济发展?例如古代中国。由此,笔者思考:是否古代中国地大物博,所以人口增长带来的劳动报酬价值递减没有严重到要推动中国农民进行大规模拓荒,所以没有造成大规模的地区间经济差异,也就没有引发大规模市场交易扩大的需求,最终导致古代中国没有向商品经济方向发展?否则如何解释?

二、微观视角下,新观点丰富课堂教学新视角

具体来说,该书论述涉及到人口增长、土地和人的所有权、财政政策和所有权的新观点,为笔者的课堂教学相关问题提供了历史解释新视角。下面,笔者按教材顺序略作介绍。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第一点,关于土地制度演变。该书第三章论述土地和人的所有权时指出,社会资源的短缺需求才会促使出现所有权改变压力。例如,土地资源充足时,花费代价刺激来保养资源或改进资源的利用效率、去发明土地利用的专有权是不值得的。在课堂教学中,可用此观点解释“商鞅变法”中的“废井田,开阡陌”,从而把井田制向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演变原因形象阐述清楚:井田制下,土地不属于自己,所以没有动力去提高生产效率,而后随着土地匮乏,才有了发展土地私有制的必要。第二点,关于“重农抑商政策”。该书指出,创立和实施所有权是政府作为强制统治来源的一项特权。而只有所有权符合财政利益时,这种所有权才会被政府建立。另外,哪些经济部门由国家征税可以最有盈利始终是由经济结构决定的。因此,已创造的实际收益或储蓄与创立新制度的成本差决定了国家发明新所有权的所得增益。而政府不同征税方式的收益成本也由经济结构决定。以上观点,就从经济理论的深度为笔者教学中解释为何古代中国固守“重农抑商”政策提供帮助。课堂上,学生提出:政府同样可以征收商业税获取收入,为何不支持商业发展?以往,笔者主要从政治管理角度,指出商业发展带来人口流动不利于统治进行解释。但根据以上经济理论,就可以得到新解释:在古代中国,最重要的经济部门是农业,这决定了国家从农业征税可以最有盈利。同样,由于小农经济的经济结构关系,固守古老的农业,比发展保护新兴商业的新制度的成本低,收益高。所以,在古代中国固守“重农抑商”政策。

《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课《文明的产生于发展》关于人口增长对经济的作用。《西方世界的兴起》将人口增长视为经济增长的最原始刺激。对于以上观点论述的劳动力增长推动社会分工和产品交换以致城市发展的逻辑关系,事实上在《中外历史纲要(下)》也有类似的论述“农业和畜牧业产生后,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变成食物的生产者。随着农业的发展,人们要求有质量更好、更方便实用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一些人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专门从事手工业生产,出现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不同地区的产品互通有无,促进了交换和贸易。社会经济的发展,让一部分人能够脱离社会生产活动而从事专门的管理和文化创造工作。农耕生产需要人们定居生活,一些较大的居住点逐渐发展为早期城市。”但两者对关键事件的逻辑关系的理解有差异,《中外历史纲要(下)》提出“随着农业的发展,人们要求有质量更好、更方便实用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从而产生社会分工以促进了交换和贸易,而经济发展促使新社会阶层出现,以致城市发展。显然,这是唯物史观的解释,是正确的。但“随着农业的发展,人们要求有质量更好、更方便实用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这里的“要求”似乎有些含糊。由此,课堂教学中可以介绍《西方世界的兴起》提出的“劳动力规模增大引起报酬递减带来人口迁移造成生产类型差异,引发区域间产品交换以致城市发展”的观点,开阔视野,丰富历史解释视角。

《选择性必修1》第16课《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关于赋税制度功能。该书把政府理解为提供保护和公正而收取税金作为回报的组织,对应地把税收理解为是对政府建立和实施所有权服务,国民给予国家获得的回报。课堂教学中,可以先补充赋税制度的概念解析,以说明赋税制度功能与合理性。

《选择性必修2》第4课《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关于灌溉工具改良。该书认为人口密度增长最后导致当地的劳动报酬递减和当地土地价值的相应上升,以致造成家畜饲养比以前费用更高,从而进一步激发了利用自然力来替代役畜。课堂教学中,可用此观点介绍古代中国筒车与风力水车等灌溉工具的出现,理解工具改良的深层动因。

《选择性必修2》第7课《古代的商业贸易》关于集市。该书指出,十三世纪以前的西方社会,交易活动稀少,以致一个有组织的市场都不能维持。到十三世纪时,集市改变了这种状态。集市起到了提供交易时空信息的作用,降低了交易费用,作为一个重要的制度安排,成为了生产率增长的源泉。可见,该书将集市定性为一项制度创新,而不是一项普通的历史事物,来高度评价集市所起的推动经济发展的作用。此观点启示笔者,在讲授集市的出现和发展时,不仅要让学生了解具体史实,更应该阐明集市的重要作用,强调它对古代商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

阅读史学经典,丰富历史解释视角,体会阅读与教学思考相结合的乐趣。

参考文献:

[1]道格拉斯·诺斯,罗伯斯·托马斯.西方世界的兴起[M].华夏出版社,2017.

责任编辑  陈  洋

猜你喜欢

所有权集市观点
热闹的集市
更多观点,请扫码阅读。
更多观点,请扫码阅读
更多观点,请扫码阅读。
一方支付首付购房,婚后双方一起还房贷未取得产权证的,离婚时房屋归谁?
探析所有权在物权体系中的地位和功能
论所有权保留
权利人放弃所有权只能适用注销登记
热闹的集市
热闹的集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