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催眠师管玲:失眠只是一种“表象”

2022-04-21程一帆

人生与伴侣·共同关注 2022年4期
关键词:表象楼梯恐惧

程一帆

在催眠治疗师管玲看来,失眠在今天已成为一个常被讨论的话题。管玲从事心理咨询工作已有十多年,接触了近千个患者,近80%都存在失眠问题。她说:“有近一半的患者明确表示自己就是来治疗失眠的,还有一些患者虽是治疗其他问题,也仍然存在不同程度的失眠现象。”

大概因为“催眠”与“失眠”都有一个“眠”字,很多失眠患者会因此向管玲求助以治疗自己的失眠问题。管玲认为,催眠作为心理学的一个流派,在治疗很多心理疾病的同时,也是治疗失眠的有效方法,她很认同某位专门研究睡眠的日本博士曾说过的话:“睡不着的夜里,是你的潜意识在提醒你,起来想一想,心里到底有什么事情。”在她看来,解决心理问题,可以实现对长时间睡眠障碍的最终治愈。

“睡不着女士”,与童年时期的自己对话

“睡不着女士”是管玲的患者之一。这是一位40多岁的女性,有超过10年的睡眠障碍。管玲为她做催眠时,她始终无法放松下来,身体持续僵硬,甚至不停颤抖。管玲说,在这种情况下要想展开催眠治疗,就必须了解“睡不着女士”的生活轨迹。

两人交谈后,管玲得知,在小学二三年级时,“睡不着女士”的父母希望她将来能作为特长生完成高考升学。从那时开始,每天在家花费大量时间练习乐器,便成了她的日常,此后她的生活轨迹和同龄人很少有交集,因此丧失了很多社交机会。

刚进入初中,“睡不着女士”就已经出现失眠、头疼的现象。她告诉管玲:“我一睁眼就头疼,只有睡着的时候才能缓解。但我基本上睡不着,只能在床上闭着眼睛,就连吃药也不管用。”

管玲推测,这位在催眠中都保持紧张的患者,在生活中一定也长期处在紧张状态。因此,管玲的第二步是通过专门的催眠手段,如渐进式放松法,让她身体放松,再通过童年回溯的方式,将她的心结以清醒梦的形式呈现出来,转化成画面,处理她的感受,达到治疗的目的。

在治疗中,管玲引导这位女性在脑海中进入一个“向下的二十级楼梯”,即一个连接患者主观想象与潜意识的楼梯。刚开始的楼梯,是“睡不着女士”想象出来的,但在管玲的不断引导下,这位女士脑海中的楼梯慢慢从她想象的楼梯转变成她内在潜意识里真正出现的那个楼梯形状。管玲说,这一阶段,也意味着“睡不着女士”已经进入中度催眠之中。

管玲引导她走下楼梯——“睡不着女士”已基本在催眠中进入了清醒梦的状态。接下来,管玲给她设置一个心锚,边数“123”,边打开门。此时,“睡不着女士”看到了一个画面——在她小时候住过的那个位于偏远郊区的家里,有一个空荡荡的、漆黑的房间。四周空无一人,只有童年时期的“睡不著女士”正用双手抱着腿,且将头埋进腿里,蜷缩在房间中央。

管玲发现,从小学二三年级就缺乏社交的“睡不着女士”,内在的体验是孤独。管玲开始引导她以成年人的视角去跟儿时的自己对话,将自己成年人的力量、智慧、心智带回到童年,去弥补童年时缺失的感受。

在管玲的不断引导下,“睡不着女士”经历了和自己简单对话、学会安慰童年时期的自己的阶段,在后期的催眠中,她甚至在意象中主动提出送给童年时期的自己一个棕色泰迪熊。这个由成年自己给予童年自己玩具的行为,如同形成了一个内在的“自我支持”,促进了心结在内心底层得到缓解,对外则表现为表层的失眠得到缓解。

失眠的原因之一,是缺乏安全的心理体验

管玲曾在《催眠师的睡眠课》一书中写道:“如果你曾观察过动物,当它们睡着时,对于外界的声音和环境依然保持敏感,如果你发出声音或者贸然接近,它们会马上睁开眼睛甚至有所行动,我经常怀疑,动物是否能睡一个8小时的好觉?”之所以提出这个疑问,是因为管玲发现,即便人类已经处于安全、稳定的环境之中,却依然会因为缺乏安全的心理体验而产生睡眠障碍。

管玲有一个失眠患者是位30多岁的男士,出生在偏远乡村。从小父母就告诉他,“要想走出咱们这个地方,你只有一条路,就是学习”。从小到大,他都全身心投入学习,一直保持在年级第一名,最后也不负众望进入了清华大学。

当管玲第一次对他进行催眠,引导他到楼梯意象的那步时,这位男士眼前出现的不是身在楼梯的画面,而是自己正处在一座高山上。在他面前,没有任何一个能向下走的台阶,甚至连一个坡也没有。在一次次催眠引导后,他的眼前终于出现了一条山路,于是这位男士踉踉跄跄地往下走。

在他往下走的途中,管玲让他观察周围的环境,对方表示,他看到这座山是活火山,山体呈黑色,脚底下踩的都是火山石,黑色的石头中间还有一闪一闪的红光。不远处,火红的岩浆正在不断向外喷出。

这些描述让管玲敏锐地察觉到这位男士所缺失的安全感。他永远站在高山上,且这座高山没有任何退路,因为“被父母寄予的厚望”已经沉重到让他不能有一刻的“退缩”。面前仅有的路,也途经一个随时有危险、有可能喷发的活火山,如同在刀尖上行走。

“你要想活得好,就必须往前。”父母的这句话,就是他不安全感的来源。

在管玲接触的无数个失眠患者里,还有一位年轻女孩,在每一段恋爱关系中都会丧失安全感。尽管她不断讨好对方,却依然难以获得长期稳定的感觉。管玲在给女孩催眠的过程中,将手搭在了她的肩膀上,问她:“感觉这是谁的手?”女孩流下眼泪,说道:“是我爸爸。”管玲继续追问:“你(在清醒梦中)回头看看爸爸的手什么样子,爸爸是什么样的表情?”

对方回答:“爸爸的手是粗糙但温暖的。爸爸的头上有白发,正带着坚定的眼神看着我。我从他的眼神中,能感受到温暖,我觉得他是爱我的。”不仅如此,她还继续补充道:“我真没想到脑海中出现的是我的爸爸,因为我解决的是我和男朋友的问题。”

对此,管玲表示十分理解。这位女孩长期处于争吵不断的家庭之中,从童年时期起,便一直在体会父母之间不稳定的夫妻关系,也认为自己随时会被抛弃。因此,当她进入亲密关系后,将童年时期“被父母抛弃”的恐惧转移到如今“被男友抛弃”的恐惧,极大地丢失了在恋爱关系中本该有的自信。F7687654-568A-4C1E-B48A-F34282DFC02F

管玲的方案是,通过一次次强化女孩的意象,借助她的描述,增强她的自我体验,让她理解到爸爸其实很爱她,来治愈她的不安全感。

失眠是表象,通过催眠看见的内在问题才是真相

影视作品常会出现这样的催眠过程:在一个专业心理咨询工作室里,一位需要被治疗的患者,眼珠正随着催眠师手中的钟表左右摇摆,伴随着催眠师的念念有词,患者的内心活动呈现得一览无遗,而患者甚至会被催眠师控制意识……

在接受采访时,管玲告诉记者,自己催眠时也会拿钟表、笔、水晶球等道具放在对方眼前,让其眼珠跟随物体摆动,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目光凝视或者眼摆。但实际上,催眠的内在体现不会像影视里表现得那么神奇,而是帮助患者进入到一个相对放松的状态,能跟随催眠师的引导,通过察觉自己在催眠中的反应,来进一步了解自己。

曾有一位患者告诉管玲,自己感受到了巨大的、无法消除的恐惧,但却说不出这恐惧具体是什么。管玲让这位患者将内心的恐惧想象成一团球,并描述出其模样。这位患者最终看到的画面是一顆不停晃动的鲜红色的球体,球体边缘簇拥着动态的、极其不稳定的、类似于太阳光波一样的彩带。

和一般象征恐惧的黑色意象不同,管玲认为,也许这个鲜红色的太阳有其他意义。于是,她不断引导这位患者寻找这颗球对于自己的意义,最终得到的答案是:“能量,一个让他害怕且不断压抑的能量。”

在治疗过程中,管玲发现,这颗鲜红色的球,代表着这位患者想要淘气和恶作剧的内心。因为从小被教育要成为正直、优秀的孩子,他一直压抑着自己的天性。但他恐惧的对象实际上不是“能量球”,而是自己对这份能量无法控制。

管玲通过催眠的方式带他进入到深度放松的状态,以达到自我察觉——让他了解到淘气与恶作剧的性格,并非丑陋不堪,关键在于他如何运用,如果运用得当,反而会成为非常正向的、积极的、鲜活的能量。

在这次采访中,管玲还分享了一个特殊的案例。一位女性和自己的孩子平时见面很少,关系也不够亲密,她十分想念孩子,被催眠时出现的意象也是这个孩子。管玲引导她与这个孩子展开了一段对话,但神奇的地方在于,这位母亲代入了孩子的角色。

她站在孩子的视角,以孩子的口吻说道:“我不需要你给我讲那么多道理,我只想让你抱抱我,我就想让你爱我。”这也是作为母亲的一种自我察觉——她通过代入孩子的角色,意识到自己平时给孩子讲了太多道理,真实地体会到孩子的内心是委屈的——这会让接下来的母子关系修复更进一步。

接触了无数个失眠患者,管玲认为,人最能达到良好睡眠状态的时刻,也就是我们内心最自然的东西被唤醒的时候。因此,不要只盯着失眠这种表面的现象去做功课,而忽略了它其实正是一个思考的机会——你的内心到底需要什么?F7687654-568A-4C1E-B48A-F34282DFC02F

猜你喜欢

表象楼梯恐惧
与内心的恐惧交朋友
想象中的恐惧
被贫穷生活支配的恐惧
表与里
表与里
透过表象看公式
上下楼梯时要注意什么 ?
原来楼梯还可以是这样的
表达恐惧之情
表象与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