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孩子发脾气时

2022-04-21王亚珺

早期教育(家庭教育) 2022年3期
关键词:消极情绪脾气情绪

王亚珺

孩子爱发脾气,是让很多家长头疼的事情。当孩子发脾气时,我们本能地想让孩子立马停下来,回到安静乖巧的模样,可现实情况常常是:大人费尽口舌却收效甚微,倍感挫败的同时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最终忍无可忍,似乎只能“拍案而起”,冲孩子一通威胁喊叫,或者干脆揍一顿了事。事后,我们往往懊悔不已,既为之前的面目狰狞、风范全无而惭愧,又为可能对孩子造成的伤害而担忧。也许复杂煎熬的心情还没有来得及疏解,新一轮的“拉锯战”便要再度上演。久而久之,这不仅影响到亲子关系,减少了家庭中的快乐和爱意,更让家长的教育陷入“到底管还是不管”的两难境地。

一、重视情绪智力的发展

如遇上述情形,确实需要我们静下心来,对其加以重新审视和思考。虽然让人发脾气的净是些生活里的“鸡毛蒜皮”,但化解“脾气”却不是个体发展中的小事情。

首先,有“脾气”是儿童身心发展的正常表现。家长们时常感慨,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当初那个跟在自己身后亦步亦趋、软糯可爱的“复读机”,变成了一个随时鸣笛尖叫、弹压不住的“开水壶”。事实上,个体发展都要经历从低级向高级转化的过程:从最初的一切需要都用哭声传达,到通过语言表达愉快、喜爱、惊奇、厌恶等各种各样的情绪;从被动地接受外界的安排,到逐渐建立起自己的认知,拥有自己的想法;从凡事都要大人照顾,到后来逐渐培养起各种技能。从这个角度来说,有“脾气”是儿童身体动作、自我意识、情绪情感、社会交往等各方面有所发展的体现,源于他们想要表达不满情绪,寻求关注和安慰,争取更多参与机会和掌控权的强烈内在动机。

其次,发“脾气”是儿童需要帮助的信号。儿童的情绪具有冲动性、不稳定性和外露性的特点,再加上受发展水平和语言能力所限,年幼的儿童不知道该如何恰当地表达情绪,也不善于从他人的角度看待问题,一旦感到不满,就会立即毫不掩饰地表現出来。不仅如此,不同孩子在产生消极情绪时的反应也不同,越是年龄小、外向急躁、开口说话较晚的孩子,就越难以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及外在表现。所以,不合心意就发“脾气”是儿童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的应激反应,愤怒、吵嚷、哭闹等一览无余的情绪正是他们痛苦无措的信号。众多研究表明,忽视或阻止儿童消极情绪的表达,会导致出现更高频率和强度的消极情绪,不利于儿童智力、性格、社会能力的发展,还会危害身心健康。

因此,我们要坦然面对孩子发脾气的问题:“坦然”意味着冷静、理智,不要害怕孩子发脾气,应该带着中立的、发展的眼光,将其看作孩子成长中的一项重要课题;“面对”则意味着不要回避,不要一看到孩子发脾气就想着简单平息或斥责,应该耐住性子,密切关注、及时了解孩子的情绪状态,并给予正确的引导,帮助他们获得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力。

二、学会跟孩子讲道理

我们总说,最好的家庭教育就是言传身教,可见父母语言和行为的重要性。在日常生活中,孩子发脾气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不愿意听从家长的指令,呈现出“坏脾气—不听话”综合征。当父母的苦口婆心遭遇孩子的无视或对抗时,“不听话”的责任一般落在孩子身上——“到底听到没有?”“还要让我说多少次才行?”“这孩子怎么这么不听话!”

其实,“听话”离不开“说”和“听”两方面的参与者,既要孩子肯听,更要家长会说。用说理性语言引导孩子的行为是一件技术含量非常高的事情,想要实现与孩子的心智相适应的沟通,需要掌握很多儿童教育的知识和技能,并不是光有热情和耐心就能做到的。

(一) “言传”不等于讲大道理

很多人将家庭教育中的“言传”误解成要教授孩子一些深邃的大道理,如格言、家训、经书、古文等。然而,这些空洞抽象的大道理超出了学龄前儿童的理解水平和生活经验,对幼小的孩子并无助益,喋喋不休的说教还会降低父母在孩子心中的亲密度和魅力值。有意义的“言传”在孩子与家长的日常对话中,是随机发生、无处不在的,是具体生动、有趣实用的,均来自家长充满智慧的无心插柳、润物无声。

(二)“哄”不是正确的打开方式

当孩子一言不合哭闹起来,很多家长的第一反应是赶忙去哄。这个行为透露出家长的慌乱,甚至莫名带着几分理亏和讨好的感觉,仿佛家长犯了错,在恳求蒙受不白之冤的孩子原谅,使原该清晰的道理变得模棱两可。家长的紧张和弱点被孩子看得一清二楚,察觉到仍有得寸进尺、讨价还价的余地,可以用更激烈的纠缠和反抗来迫使家长让步,而这些都给接下来的劝导埋下了失败的伏笔。

另外,“哄”还带有哄骗、逗引、蒙混过关的意味,本质上是一种回避的、忽视的、不平等的回应方式。为了尽快摆脱麻烦、制止孩子的“不良”表现或太想让孩子的心情“阴雨转晴”,家长在哄的过程中难免说出一些凭空捏造、漫不经心、威逼利诱的话语,令孩子无法信服,觉得自己的感受没有受到尊重和认真对待,进而情绪变得愈发糟糕。

(三)适时沉默也是有力的说理

学会跟孩子讲道理,不单要做到合情合理地“说”,也需要领悟“不说”的艺术。

其一,孩子情绪失控时不说。如果孩子的坏情绪已经升级到拒绝任何正常交流的程度(比如尖叫、哭闹、摔打、撒泼等),家长就需要暂时沉默。这时,家长可以用不动声色的注视或数数的办法暗示孩子——“发脾气也没有用,我不会妥协”,而场面突然安静所带来的压力感也在变相地提示孩子——“我们在等你安静下来”。假如孩子的无理取闹发生在公共场合,家长依然要勇敢面对,可以带孩子到洗手间、楼梯间或停车场等相对僻静的角落进行“冷处理”。

其二,家长情绪失控时不说。父母在管教孩子时务必保持心平气和。倘若家长在孩子面前情绪失控,甚至跟孩子力拼嗓门拳脚,实际上释放出的是理屈词穷、束手无策的信号,那么任何教育方法都会失去应有的作用。当家长预感到快要遏制不住自己体内的“洪荒之力”时,可以在爆发之前转身离开,直到内心的“暴风雨”平息为止。

三、树立良好的情绪示范

在家庭教育的很多方面,特别是对低龄幼儿而言,父母“身教”的意义皆胜于“言传”。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若父母能为孩子提供适合的环境,那么即便没有专门教,孩子也会自己观察模仿;相反,若父母言行“双标”,那么即使花费再多力气,也会顷刻间土崩瓦解、抵消归零。

家长处理问题的态度和方式是孩子学习应对负面情绪的第一手资料,当孩子的各种情绪袭来时,家长应该首先反思自身的情绪特征、情绪管理能力以及家庭成员的相处模式。如果父母存在不善表达、急躁易怒、喜欢抱怨、情绪不稳定、常迁怒他人等情况,或是家人之间不能好好说话,遇到矛盾不是冷战就是热战,孩子便会误以为那样就是解决问题的方法,致使他们在遭遇情绪困境时,缺少值得借鉴的范例。

孩子并非天生了解情绪,需要在与父母的互动中发展情绪智力。家长应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情绪认知,积累丰富的情绪经验:向孩子解释自己的欢笑与悲愁,展示自己调节情绪的策略;有意识地发现、询问孩子的情感体验,鼓励他们描述内心的感受,哪怕是消极情绪,以此为契机,共同讨论积极的应对之法;引导孩子通过表情、动作、姿态、声音等识别和理解身边人的各种情绪,试着换位思考,与他人共情。

对于原则性的问题,家长还是要温和地坚持,用行动让孩子明白“我们都要经历不喜欢也要做的事情”,但是“我能理解你的感受,相信你可以做到”。有一点必须澄清,教育中允许使用的惩罚,绝不是用暴力压制孩子的反抗。在幼小的孩子面前,家长占据着身量和能力上的绝对优势,孩子的偃旗息鼓完全是出于畏惧和现实的需要,不得不屈从家长的权威,而不是真正学会了如何恰当地表达和调节情绪。家长的过激做法其实是凭借更大的脾气战胜孩子的脾气,无异于向孩子证实:发脾气是多么管用,小朋友,你只是没我脾气大而已。终有一天孩子会长大,建立在个人威权上的管教不会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家庭教育不是一连串固定的技巧,而是真诚用心地陪伴孩子走过一段人生道路。想教育好一个孩子,也不是要求家长成为满分父母,最重要的是要有改变自己、跟孩子一道探索前行的勇气和毅力。

猜你喜欢

消极情绪脾气情绪
如何教孩子正确应对消极情绪
静心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例谈小学体育教学对学生消极情绪的调节策略
二则
酒精脾气等
情绪认同
孩子的消极情绪需要用心疏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