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华日报》报道新四军东进苏南敌后抗战

2022-04-21经盛鸿

铁军 2022年4期
关键词:溧水敌后新华日报

经盛鸿

1937年8月初,中国共产党的代表周恩来、朱德、叶剑英飞抵南京,与国民党进行国共第二次合作的谈判,获得很大的成功,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其中,包括将南方8省14个游击区中共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在国统区筹办出版《新华日报》和《群众》周刊。

1937年10月12日,新四军正式成立,叶挺为军长,项英为副军长。1938年4月,新四军军部遵照中共中央的指示,移驻皖南。南方8省各地区的红军游击队,经过长途跋涉,分别到达皖南和皖西,编成4个支队,共10329人,投入抗战。

约在同时,1938年1月11日,中共长江局在武汉创办机关报《新华日报》,社长为潘梓年,总编辑为华西园(华岗)与吴克坚。《新华日报》成为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的言论代表,站到了抗战宣传的最前线,在宣传全民抗战,揭露日军侵华暴行,特别是报道新四军东进敌后,开展游击战争,奋勇杀敌,作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

《新华日报》与新四军几乎同时诞生,两者关系密切,是中共领导抗战的一文一武的两个方面军。

《新华日报》报道新四军东进苏南敌后

中共中央在组建新四军的同时,就调查研究和确立新四军的作战方向与兵力部署。根据日军占据上海、苏州、南京等大中城市,而国民政府军队主力撤向皖浙赣山区,苏南广大农村地区空虚、混乱的形势,中共中央指示新成立的新四军,迅速分兵,从皖南向东挺进,首先在苏南广大农村地区建立抗日根据地,然后向北发展,渡江进入苏北地区,开展抗日游击战争。

1937年12月14日,即在南京沦陷后的第二天,毛泽东就致电新四军军长叶挺,指示新四军长江以南各部队,可向东开进。这是中共中央与毛泽东第一次向新四军发出从皖赣地区东进苏南敌后的指示。1938年2月15日,毛泽东复电项英、陈毅指出:“目前最有利于发展地区,还在江苏境内的茅山山脉,即以溧阳、溧水地区为中心,向着南京、镇江、丹阳、金坛、宜兴、长兴、广德线上之敌作战,必能建立根据地,扩大四军基础”。4月24日,毛泽东致电项英,指示新四军“主力开泾县、南陵一带,先派支队去溧水一带侦察甚妥,惟须派电台及一有军事知识之人随去”。毛泽东与中共中央多次指出了在溧水与茅山地区建立根据地、开展抗日游击战争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新四军军部根据毛泽东的电示,从在皖南集中的第一、二、三3个支队中,各抽调一个连的侦察人员,共计400余人,组成新四军先遣支队,以第二支队副司令员粟裕为先遣支队司令员兼政委,钟期光为政治部主任,先往苏南敌后,实施战略侦察,为主力部队开赴苏南敌后抗日作准备。4月28日,粟裕率新四军先遣支队,从皖南岩寺出发,越过宣城芜湖公路封锁线,向苏南敌后挺进,进行战略侦察,于5月间,进入南京近郊高淳、溧水、溧阳、句容、江宁横山、当涂间的广大农村地区。

《新华日报》在1938年7月5日第2版“江南通讯”栏内,刊登马骏写的《迂回南京——新四军通讯》,生动地报道了新四军先遣支队挺进苏南、实施战略侦察的情况:

一、突过封锁线

……在1月前,(新四军)已派遣一个先遣支队,突破敌人的封锁线,挺进到敌人的后方,迂回在南京一带,侦查敌情和布置一切。现在记者将新四军在敌人陷落区内一月来的情形,扼要地记录在后面。

新四军先遣支队在4月27日由后方岩寺出发,5月10日到达南陵。这时敌我正对峙在沿江横山镇、奎潭、马家国至宣城、孙家铺一线。要挺进到敌人的后方,不得不通过这条线。京芜铁路虽至宣城孙家铺陷落后,整个控制在敌人的手中,但随着战区的扩大和战线的延长,敌人兵力尤其在东战场方面,只能死守据点,在京芜路的湾沚和庙铺之间,敌人据点中间的间隙很大,最长有10里。白昼,敌人以骑兵沿公路,装甲车沿铁路梭寻,禁止往来;可是一入夜,敌人怕我们的袭击,躲在几个据点内,不敢出来,这时我们的部队便可以自由出入,一点儿限制都没有。就在这样的情形下,新四军的先遣支队便在5月11日的夜间安全地通过了。

二、迂回南京

突过封锁线后,新四军的先遣支队便沿着麦公渡、黄池镇、青山街、当涂,向秣陵关挺进。

日寇虽然占据了南京、当涂、芜湖、句容、镇江、金坛、丹阳等城镇,但它除了控制着铁道线及公路线外,轻易不敢离开这些城市一步。据先遣支队所得到的消息,在南京城内的敌兵只有1万人左右,里面有骑兵500多人。有2000多敌人和29辆坦克车住在大行宫附近三十六标的交通辎重学校。在郊外机场驻有1000多人(连工人及驾驶兵)。余分驻在下关、仪凤门、广播台等处。

新四军在陶吴秣陵关一带时,曾将宣传品交老百姓偷偷带进南京城内,散发张贴。日军发觉惊恐万分,便逐日派飞机10余架,在这一带天空,整日盘旋侦察。城内敌兵更轻易不敢离城一步。

……

《迂回南京》这篇1600多字的通讯,真实而又生动地记录下新四军先遣支队从皖南向东进发这一关键节点。新四军先遣支队从皖南出发、向苏南敌后挺进时,日军已经从南京向西占领了马鞍山、当涂、芜湖等地,并在这些占领地区建立了封锁线。新四军先遣支队在粟裕的指挥下,满怀抗战救国热情,不畏强敌,不怕牺牲,有勇有谋,在1938年5月上旬,巧妙地利用日军封锁线的空隙,在夜间成功地穿越生死线,到达高淳、溧水等地,以李巷为中心,开展战略侦查。

新四军在南京郊区农村建立抗战根据地

1938年5月4日,毛泽东在致项英的电报,即著名的“五四指示”中,进一步指示新四军在苏南如何开展游击战争与今后的战略计划:“在侦察部队出去若干天之后,主力就可准备跟行。在广德、苏州、镇江、南京、芜湖五区之间广大地区创造根据地,发动民众的抗日斗争,组织民众武装,发展新的游击队,是完全有希望的。在茅山根据地大體建立起来之后,还应准备分兵一部进入苏州、镇江、吴淞三角地区去,再分一部渡江进入江北地区”。在毛泽东的战略部署中,茅山及其周边地区,不仅应成为新四军在苏南建立的最重要的抗日游击根据地,而且要成为新四军向江苏的江南、江北其他地区,发展抗日游击战争的发源地和前进基地。

新四军军部根据中央电报指示精神,在粟裕率新四军先遣支队进入苏南后不久,由第一支队司令员陈毅率领所属第一团、第二团,于5月12日从皖南岩寺出发,于6月3日,抵达南京南部的高淳与安徽宣城交界的狸头桥,夜渡固城湖,在6月4日凌晨进入高淳县城淳溪镇,踏上了进抵苏南敌后的第一站。陈毅满怀豪情,当即写下题为《东征初抵高淳》的诗篇:“芦苇丛中任我行,星星渔火水中明。步哨呼觉征人起,欣然夜半到高淳”。

第一支队在高淳驻了4天。苏南地区的美丽、富饶,给新四军官兵留下深刻的印象。第一支队第一团副团长、时年28岁的江渭清后来回忆:“我们初到高淳,一切都感到很新鲜。这里属于苏浙皖边区,丘陵不多,基本上是水网平原地区。这与我们红军过去活动的大山连绵、人烟稀少的湘鄂赣边区大不相同,生活条件也比我老家平江富庶得多”。但是,日军的烧杀淫掠,给大好河山造成满目疮痍,“到处断垣残壁,满目疮痍,河沟里浮着尸体,有的断了头,有的砍了四肢,都是被日本兽兵残杀的中国军民,真是惨不忍睹。”“干部战士,对于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杀戮我30万同胞的日本军国主义及其兽兵,无不义愤填膺、怒发冲冠,恨不能立即与之决一死战”。

1938年6月8日,第一支队进抵溧水县境的新桥(今晶桥乡),与先到该地活动的粟裕先遣支队胜利会师。粟裕向陈毅作了整整5个小时的关于敌后情况的汇报。大家认为,根据沦陷区的黑暗和民众情绪的低沉,必须尽快地打几个胜仗,以打击日军的骄横气焰,鼓舞民众的抗战情绪,震慑汉奸,团结友军,树立信心,振奋士气。江渭清说:这时驻防南京与苏南一线的日军,因为取得攻占南京的巨大胜利,“更加骄横不可一世,根本不把中国军队放在眼里。他们所到之处,一路奸淫掳掠,驻地不放哨,行军无警戒,三三两两的散兵下乡骚扰,横冲直撞……”。这正好给擅长游击战的新四军创造了杀敌的机会。

《新华日报》报道新四军韦岗初战的胜利1938年6月中旬,第一支队第一团傅秋涛、江渭清部,在京杭国道以西的江宁、溧水、小丹阳、当涂地区展开活动。很快,在溧水新桥地区,以大李巷为中心,在溧(阳)、溧(水)、高(淳)和江(宁)、溧(水)、句(容)边区,初步建立起根据地,团部设于大李巷村,所属部队分驻于云鹤山、杭村、经巷、南曹、大树下和毕家山等村庄。第一团在新桥组建中共溧水县工委,刘亚奇为负责人,领导开展地方党政各项工作。随第一团行动的战地服务团第三大队1个分队,约七八人,在分队长余伯由带领下,同期到达溧水,驻于岗上村。溧水大李巷,地处茅山山脉西端,地势偏僻,地形复杂,群山环抱,物产丰富,农民吃苦耐劳,抗日爱国热情高涨,是建立抗日游击根据地的理想地方。在这同时,第一支队第二团张正坤、刘培善、王必成部,直指茅山,展开于镇江、句容、丹阳、金坛等县。

1938年6月14日,陈毅率第一支队司令部,进入茅山地区;6月15日,继续前进到宝堰前隍村。茅山是中国名山,位于苏南西部句容、金坛、镇江、丹阳、溧水、溧阳数县之间,北望长江,东邻太湖,西近南京,主峰南北20里,东西10里,逶迤成脉,峰峦起伏,林草茂盛,连绵200余里,有丘陵、平原、水网,地形复杂,土地肥沃,物产丰饶,人口稠密。1937年11月间国民党军西撤时,遗留下大量枪支弹药,确如毛泽东所说,是最有利于新四军发展、建立根据地的地区。

1938年6月11日,新四军先遣支队司令粟裕接到新四军军部转来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的电令,要其所率之先遣支队破坏南京、镇江间铁路,以阻京、沪之敌,游击策应武漢会战。新四军军部指示,第一支队第二团调派两个连,加强先遣支队,在下蜀将京沪铁路一段破坏。

1939年6月17日,粟裕指挥所部,在镇江通往句容的公路上的韦岗,设伏袭击日军,击毁日军汽车4辆,击毙日军少佐土井以下官兵13人,伤日军8人,缴获枪支等军用品。这是新四军挺进苏南敌后首战告捷,规模虽不算大,但在国民政府几十万正规军连打败仗,上海、苏州、镇江、南京等大中城市相继被日军侵占的形势下,新四军在江南首战告捷,旗开得胜,国人倍受鼓舞,抗日军威大振,意义重大;同时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迫使日军此后胆战心惊,在这一地区,每距三五里地就筑一碉堡,每个据点的兵力增加到60人以上,从而分散与削弱了日军正面战场的兵力。蒋介石致电新四军军长叶挺:“叶军长所属粟部,袭击韦岗,斩获颇多,殊堪嘉尚,仍希督饬继续努力,达成任务”。

新四军第一支队司令员陈毅欣然命笔,写成《韦岗初战》诗:“故国旌旗到江南,终夜喧呼敌胆寒。镇江城下初遭遇,脱手斩得小楼兰”。

1938年10月16日,《新华日报》刊登战地通讯《活跃在江南敌区的新四军》,报道了新四军江南第一仗——韦岗伏击战,并对指挥这场战斗的指挥员粟裕进行了细腻的描写:

到第二天(十八日),先遣支队的另外一部,正沿着镇江南面的××公路行进,不意中,一辆大卡车载着8个日本兵急速地驶了过去。于是队伍便松散开来埋伏着,等待着第二次的袭击机会。不久,一辆非常漂亮的小包车和4辆大卡车先后开驶过来,就在镇江南面30里地方的韦岗展开了“截击”的白刃战。结果当时打死了敌军土井少佐和1个大尉,兵士伤亡了30多名,夺获了步枪10余支,驳壳枪手枪各一支,1000多发子弹,还有其他的军需药品等等。

随着《新华日报》这篇报道的传播,新四军韦岗伏击战的捷报,传遍了全中国,振奋了人心,也提高了新四军的声誉,意义重大。

此后,随着新四军的发展壮大与艰苦战斗,《新华日报》始终关注与真实报道,先后发表了《陈毅将军访问记》《大江南北健儿扬威,新四军袭击南京》等报道与文章。据初步统计,在抗战期间,《新华日报》对新四军的战斗历程,作了200多次重要的报道和记录。昨天的新闻就是今天的历史。《新华日报》关于新四军战斗历程的报道,成为新四军光辉历史的最重要文献和历史佐证,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作者系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责任编辑 孙月红)

猜你喜欢

溧水敌后新华日报
心手相连克难关,在溧水台胞台企助力抗疫在行动
南京溧水虎头鞋:“四根针”里有文章
溧水区小麦不同施肥模式效果试验
小寒,以及溧水的形式
治癌,深入“敌后”包抄
《新华日报》首报 “敢死队”英勇事迹
左中右三报抗战时期想象的共同体建构
敌后抗日游击战争
添笔游戏
巧组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