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工科创新型人才链式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2022-04-21周泳吴聪毅李子蓉

职业 2022年7期
关键词:实训基地技工院校产教融合

周泳?吴聪毅?李子蓉

摘 要:新工科创新型人才培养是目前各类技工院校、高职院校专业向应用型转型,深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校企深度融合的一项系统性的改革举措。这些举措包括:跨校组建师资团队、成立职业教育“学分银行”、引导技能创业实现优质就业等新观念与新方法。本文结合2021年人社部《关于扩大院校毕业年度毕业生参加职业技能培训有关政策范围的通知》等文件精神,提出“学业—专业—职业—创业—事业”的链式人才培养模式,重点研讨“校、校、企”混合制组建高等职业教育联盟的新思路,以及“学业扎实、专业精湛、职业提升、创业卓越、事业终享”的复合创新型人才培养路径,以期为全国各类院校开展新工科创新型人才培养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技工院校 产教融合 实训基地 人才培养

课 题:本文系福建省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FBJG20210254)、泉州市社科基金项目(编号:2021D28)、泉州师范学院教育教学研究重点项目(编号:JGX2019082)研究成果。

为探索中国经济社会科学稳定发展的道路,助力工程类专业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并逐步形成中国特色模式和中国经验,自2017年开始,人社部、教育部、财政部等部委积极筹划,大力推进新工科建设,目前新工科建设已在我国各所高校中如火如荼地开展,今后一段时间内还将引领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科学有序发展。2020年,为进一步促进新工科建设,产教育人深度融合,加快地方高校及技师学院体制机制创新且再深化、再突破、再拓展,多部委联合发文鼓励有条件学校培育建设一批现代产业学院和未来技术学院,这为进一步落实新工科发展战略、科学推进新工科建设指明方向。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经过多年努力与探索,新工科创新型人才培养依然面临诸多困难,任重而道远,科技发展的速度和专业细化程度远高于高校课题体系建设、专业群建设、“一流学科”建设、技能培训机制探索等新工科人才培养核心要素的创建与完善程度。在新时代大变革机遇期,新工科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依然处于起步摸索阶段,过程重形式轻内涵、手段偏离创新目标、创新教育资源严重不足等矛盾依然存在,问题的成因较多,归结到根本是人才培养链及其育人管理体系不健全。基于此,在国家政策文件指引下,思考新工科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与路径,探索并明确职教联盟组建过程中各方权责,是当前做好新工科创新型人才培养工作的关键。

一、 新工科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意义

建设教育强国是一项重要的事业。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要让人人有舞台、有平台,让每个学生学得真本领、个个能出彩。但如何通过教育实现强国梦、实现每个学生都出彩呢?经过多地走访和调研,笔者了解到,经过七十余年几代人不懈努力,我国已构建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工业经济规模跃居全球首位。但在工业高速发展的同时,一大批传统制造业企业也处于弯道边缘:一线操作人员平均年龄已近50岁,企业提供高薪岗位却依然面临招工难、用工荒这一严峻局面。

为应对新工业革命带来的挑战,新工科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应运而生。为更好地协调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关系,进一步促进职业教育发展,2019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第一句话就明确提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并在此方案第五部分中明确提出“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待遇水平”。

与此同时,国务院《统筹推荐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中也指出,要加快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进科教协同育人,完善高水平科研支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用好用活各类人才,建立以信任为基础的人才使用机制,矫正唯名校、唯学历的用人导向,建立以品德和能力为导向、以岗位需求为目标的人才使用机制,特别是有职业技能等级要求的岗位,可以适当降低学历要求,或者不再设置学历要求。这些体现了举荐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各尽其能的正确选人用人理念。

在国家政府层面,满足用工需求,促进劳动力发展,提高劳动者就业水平,使受教育者受益,用工企业满意,成为新工科创新型人才培养新的突破点,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二、 新工科创新型人才培养现状

(一)创新基础教育力度不够大

长期以来,在诸多家长眼中,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是在进行好学生与“差生”的分流。“中级职业学校招上来的都是那些考不上中学的学生,而高级职业学校则是那些考不上大学的学生。上不了‘正牌学校的孩子才‘无奈选择职业教育”是很多人的想法。市场的需求成为无形之手,促进大量民间资本进入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大学本科教育市场化程度日益提高,民办高校规模盲目扩张;一些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技术人员以兼职形式补充校内师资不足,导致师资水平参差不齐;重实践轻理论、重应用轻基础,使创新基础教育水平有所下降。

(二)创新实践教学程度不高

现阶段,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流程大体分為创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部分。

创新理论教学主要在教室由任课教师以课堂讲授的形式完成。创新理论课程主要包括:创新创业的时代背景与意义、创业者与创业精神、创新创造与创业过程、团队组建与管理、创业融资与风控评估等章节内容。

创新实践教学部分,则需要学生模拟企业管理模式,自行设置角色定位,按项目制形式,团队协作完成某一特定创业创新项目。因受教学课时数、教师工作量、学生课外生活、社会认可度等约束,创新实践教学常常流于形式,任由学生自行量力而为,导致学生作为受教者,无实际工作经验,遇到问题无法解决,最终无功而返,不仅不能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热情,反而会使学生形成自暴自弃的人格心理。

(三)创新课程体系不健全

新时代新工科建设期间,各专业教师虽已从认知层面逐渐了解到学科交叉会崛起一批新业态、新技术、新工种、新职业,但在各学校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以任课教师擅长领域拟定人才培养方案的工作思路仍较为常见。如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同机械专业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空气净化涵盖各类除尘器、风机、管道等设备,污水处理过程中会使用大量搅拌器、水泵、阀门,固体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需要使用各类污泥脱水装置、球磨机、粉碎机、焚烧炉等,甚至生活中常见的生活垃圾分类箱、扫地机器人、巡河无人机等智能型专有设备也都与机械专业联系紧密。

大量事实早已证明:“碳中和、碳达峰”相关新的理论、技术与工艺也都需要依托专业设备实现既定目标,因此,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更需要实现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但现实情况中高校的课程体系过于单一,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路线依然单调,新工科创新型人才培养工作依然在路上。

(四)教育教学与社会需求脱轨

公办高校以教书育人为办学初衷,民办高校更需要兼顾收支平衡,而企业则完全是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的。在探究产教深度融合育人机制背景各方诉求后,便可发现各校尚未建立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工作机制,调整专业培养方案时很少采纳专业所对应的产业企业需求的真正原因。现阶段在相关政策的引导下,现代产业学院和未来技术学院在国内多地高校如雨后春笋,展现勃勃生机,但也依然存在如下问题:一是基础课教师课酬的合理性问题没有解决;二是专业课教师团队的兼容性不高;三是实践实训课程学分互认的公平性尚需探索;四是毕业证书的权威性不大;五是校企合作的稳定性不强。高校育人成果与社会认可度不高的矛盾依然存在,新工科创新型人才培养工作举步维艰,最终导致走出高校“象牙塔”的讨论多停留于理论层面。

三、 链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面临的挑战

(一)链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义

针对以上问题和不足,课题组提出构建“学业—专业—职业—创业—事业”链式育人模式,探讨专业破壁、课程重构途径,以学业发展为中心,以专业群建设为重点,以创业带动高质量就业为目标,架构创新人才培养链式育人体系,助力高校人才创新培养模式发展。

具体而言,就是以国务院各部委高等职业教育文件精神为纲领,本科教育学生在校学习阶段做好职业教育与培训标准化工作的顶层设计。人社系统公办技工院校主动与当地应用型本科高校及地方产业龙头企业结成职业教育联盟(或职教集团),“校、校、企”混合制高等职业教育联盟共同研讨创新标准建设机制,编制标准化职业技能实习实训工作指南,在本科高校指导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开发。

另外,试点高校本科教学质量可以国家标准为纲领,以培养“学业扎实、专业精湛、职业提升、创业卓越、事业终享”的复合创新型人才为目标,依托工程教育认证体系建设提高实训课程、创业课程教学质量,依托高水平科学研究与职业技能培训强化学生创新和创业能力。

(二)链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为实现新工科创新人才培养既定目标,链式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主要举措包括以下五大方面。

一是改变课堂以讲授为主的模式,由学生自行成立项目组,指导学生项目组以具体项目为切入点,开展高水平科学研究,并组建校企导师团跟班指导,定期进行小组进度汇报、师生交流与答疑。

二是厘清地方高校“1+X”证书工作任务与支撑课程之间的关系,引入与专业相关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研究培训重点,确立培训目标,实施跨专业人才培养机制,与校外公办技工院校或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合作,搭建专业复合型人才培训通道,提升高校毕业生职业素养和创业综合实力。

三是以学业促进专业积累,以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打开创业新局面,在双创课程授课过程中融入交叉学科知识与技能,通过鼓励学生思维创新、专业创新、技能创新,让本科高年级学生深化其在跨学科领域之所学,进一步提升学生整合交叉学科知识与技能的能力。

四是在链式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过程中,“校、校、企”混合制高等职业教育联盟结合企业用工需求、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要求和相关专业建设需要,改善实训条件,盘活教学资源,提高培训质量,积极探索“校、校、企”协同育人新模式。试点高校可根据社会、市场和学生技能考证需要,对专业课程未涵盖的内容或需要特别强化的实训,组织公办机构开展专门培训。

五是及时总结实施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不断完善创新型人才“学业—专业—职业—创业—事业”链式育人模式,收集整理编写相关学术文件,与课题组成员密切联系,加强沟通交流,结合社会用工需求和学生学情的波动实时调整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工种、培训方式、评价方式、考核方式等,实现学有所依、学有所用的新工科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并最终实现专业理论学分与职业技能等级评价学分互认,探究构建符合国情的国家资历框架。

(三)链式人才培养模式面临的挑战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并处于取得关键突破的历史关口,在此关键时期,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为链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带来新的机遇。例如,课程体系以在研课题为切入点,要求大幅提高“双师型”教师临场应变与协调能力,对教学及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也有较高的要求,在有限的学时数内引导学生完成课题所设置的各项具体指标,实施难度较大,这对教学者传道、授业、解惑、掌控局势的能力及各项综合能力将是较大的考验。另外,建立目标导向的育人机制、协调校内校外导师团紧密配合、顶层设计校企深度融合教学模式等方面也都存在顶层设计不足、各方投入机制不健全、证书社会认可度较低等问题。

四、 小结

国内外教育教改研究专家与学者在谈及教育本质时观点几乎一致:教育不是灌满一桶水,而是点亮一盏灯,让学生借助灯的光芒前行。新工科创新型人才“学业—专业—职业—创业—事业”链式育人模式在发展中也需要不断自行完善,如适当扩大职业技能提升行动专账资金补贴覆盖范围;统筹完善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目录管理;推动落实职业院校开展培训的激励政策;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相互协调的工作机制等,以共同做好新工科创新型人才培养工作。

参考文献:

[1]程春红,方德明.“跟单”人才培养策略及其实施路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21).

[2]肖珊.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粮食人才培养模式探析:以地方高校为例[J].粮食科技与经济,2020(45).

[3]王尚银,贾军,孙睿霞.加强职业培训促进创业就业的研究与实践[J]. 现代职业教育,2017(6).

[4]罗丹杰.面向全日制本科生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的一些思考[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5]周泳,張云峰,杨诗源,曹满. 中外顶石课程教学模式比较与探讨[J]. 高教学刊,2021(1).

[6]张宏亮.统筹、协同、竞合发展: 我国“技工教育与职业教育”关系及未来走向[J].成人教育,2021(4).

(作者单位:周泳、李子蓉,泉州师范学院;吴聪毅,泉州市高级技工学校)

猜你喜欢

实训基地技工院校产教融合
基于现代学徒制的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实训基地建设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我国高职院校实训基地主要类型及其存在价值初论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加强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 培养新型技能型人才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
关于技工院校学生德育课堂学习兴趣的调查与研究
中俄联合计算机应用实训基地实施策略与路径研究
技工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基于技工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一体化实践教学方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