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散文阅读指津

2022-04-19贾厚明

初中生世界 2022年19期

文/贾厚明

【课标定位】

这里所说的“散文”,指同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是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景、物,深入挖掘其中的内涵、哲理,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感悟的一种文体。散文阅读是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题中“出镜率”相当高。“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这是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要求,也是中考散文阅读考查的纲领性要求。

【文体常识】

一、散文的定义

散文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散文,是指诗词以外的散体文章;狭义的散文,专指同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是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景、物,深入挖掘其中的内涵、哲理,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感悟的一种文体。我们所阅读的就是这种狭义的散文。

二、散文的特点

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所谓“形散”,主要指散文的取材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一篇散文,往往不局限于一人、一事、一物,可以纵横跌宕,谈古论今。表现方法上,它不拘一格,既可以叙事,也可以抒情,还可以议论。散文在表达方式上是灵活多变的。所谓“神不散”,是从文章的立意方面说的,也就是说文章表达的中心意思必须明确而集中。

三、散文的分类

根据表达方式侧重点不同,我们可以把散文分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议论性散文几大类。叙事散文是以写人、叙事、状物、写景为主的散文。抒情散文是以抒发感情为主的散文,主要是抒发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议论性散文就是用“散文”的笔法“议论”,或者说是以阐述某个观点为中心的“散文”。

四、散文的线索

散文一般情况下都有一条线索。散文中常见的线索有:以物为线索,以人为线索,以某一情感为线索,以事情的发生发展为线索等。散文的线索就是文章结构的红线。有了这条线索,各种材料才能够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五、散文的记叙顺序

类型顺叙插叙倒叙特点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进行记叙。①一般在文章中间,在记叙中心事件的过程中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情的叙述,再接着记叙中心事件;②插叙的内容是一个片段,不是文章的主要内容;③插叙与全文叙事不在一条线上,全文至少有两个故事,这种情况一般出现在文艺作品中。①一般出现在文章的开头段落,将事件的结果或某个重要、突出的片段提到文章前边,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事件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②倒叙的内容是文章的主要部分之一,只是位置移到了前面;③倒叙是一条线索,只有一个故事。作用①叙事完整,有头有尾,条理清楚;②使文章层次清晰、脉络分明。①交代了……内容;②解释了……原因;③推动情节的发展,为下文作铺垫或埋下伏笔;④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⑤突出人物的某种性格,塑造人物形象;⑥突出文章的主题;⑦丰富文章内容,使情节完整;⑧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①开篇点题;②制造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③引出下文;④使文章结构更加紧凑。示例《紫藤萝瀑布》中,作者从见到紫藤萝写起,由远及近,并由此引发感悟。《紫藤萝瀑布》插入回忆十多年前的紫藤萝,因为十多年前紫藤萝也曾凋零,也曾遭遇不幸,可它如今却长得生机勃勃,证明了人和花一样,都会遭遇不幸,可生命是永无止境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开头使用了倒叙,交代了百草园的“结局”——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之后讲述“是我的乐园”,引出了下文。

六、散文中常见的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托物言志对比衬托(正衬/反衬)照应悬念知识归纳特点作用示例答题格式特点作用示例答题格式特点作用示例答题格式特点作用示例答题格式特点作用示例答题格式通过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达作者的志向和意愿。①间接表现主题,意蕴深刻;②寄托情感,言有尽而意无穷。《白杨礼赞》全文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借赞美白杨树挺拔向上、不屈不挠的精神来赞美北方的农民。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通过……,表现了……的特点,赞扬了……的精神。把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形成相反相成的比照和呼应关系。①突出事物的特征,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②强调所要表达的情感,增强语气。《济南的冬天》开头,通过与北平、伦敦、热带的对比,叙写了济南的冬天无风声、无重雾、无毒日的“奇迹”“怪事”,突出它的“温晴”,赞誉济南是块“宝地”。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通过……与……的对比,表现了……的特点,抒发了作者……的感情。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或相反、有差别的事情作陪衬,这种表现手法就是衬托。用类似的事物作陪衬叫作正衬,用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叫作反衬。①形成强烈的反差,使所要描述的事物特点更加鲜明;②增强文章的表现力。《藤野先生》中用日本“爱国青年”的无理挑衅来反衬藤野先生的正直热忱,毫无民族偏见。用……来正衬(反衬),表现了人物(事物)……的特点,表达了……的情感。指文章前后内容有着密切的联系,是对同一情况做出的解释、说明和交代。①情节完整;②结构严谨;③中心突出。《紫藤萝瀑布》的首段“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和结尾段“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首尾呼应,情节完整。运用了照应的手法,使文章情节完整,突出了……的中心。先将疑问抛给读者而又不说明原因,层层设疑,以达到更好地表达主题的目的。①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②引出下文。《一棵小桃树》的开头设置悬念,暗示“我的小桃树”非同一般,“我”常常想写它,但一直没有写,所以感到内疚,要忏悔。这样写,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文章用……设置了悬念,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下文。

联想(想象)抑扬(欲扬先抑/欲抑先扬)虚实结合借景抒情动静结合特点作用示例答题格式特点作用示例答题格式特点作用示例答题格式特点作用示例答题格式特点作用示例答题格式联想是因一事物而想起与之有关的事物的思想活动;由于某人或某种事物而想起其他相关的人或事物。想象是人在头脑里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它是一种特殊的思维形式。①使文章变得更加形象、生动;②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更加鲜明、深刻。《春》中“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作者由闻到的花香,联想到树上结满果实的景象,表达了作者看着桃树、杏树、梨树所产生的美好想象,从而更深刻地突出了本文的主题。运用了联想(想象)的手法,使……更加形象、生动,突出了……的主题,抒发了……的情感。“扬”指褒扬,“抑”指贬低。作者想要褒扬(贬低)某人或物,却不直接褒扬(贬低),而是先从相反处着笔。①使文章情节富有变化;②为文章蓄势,突出所表现对象的特点,使情感更加强烈;③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事物特征。《白杨礼赞》先写白杨树的平凡普通,再写“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欲扬先抑,突出了白杨树不屈不挠的特点。采用了欲扬先抑(欲抑先扬)的手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的特点,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把抽象的述说与具体的描写结合起来,或者是把对眼前现实生活的描写与回忆、想象结合起来。①形象感人,感情强烈;②内涵深广,极富情趣。《济南的冬天》中“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儿,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儿更美的山的肌肤”,运用虚实结合的方法,不但写出白雪覆盖下小山的美景,而且饱含作者的喜爱之情。这段内容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实写了……,虚写了……,使表达对象形象感人,抒发了作者……的情感,极富情趣。通过对事物的描写或对环境的渲染抒发人物的情感。①情景交融,便于表达情感,富有感染力;②景物和情感细腻真挚,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让读者感同身受。《雨的四季》一文通过对雨在四季中的不同特点(春雨的特点:柔情而有生机;夏雨的特点:热烈而粗犷;秋雨的特点:端庄而沉静;冬雨的特点:自然而平静)的描绘,抒发了作者对雨的爱恋之情,感情真挚而浓烈。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抒发了作者……的情感,极富感染力。是一种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形成形象在意境中的和谐统一。①使文章活泼生动,给静态的事物以生命和活力;②以静写动,以动衬静,塑造出栩栩如生的形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表现了作者对百草园的喜爱之情。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将静态的……写得富有活力,形象地刻画出了……的形象。

七、散文的主题

散文的主题归根结底就是作者对自然、社会或人生的感悟,把握住了作者融会在文章内容中的主观感受,就能挖掘出文章的深刻意义。

八、散文的语言

质朴、自然;生动、形象;深刻、隽永。

【考情综述】

在历年全国各省市中考语文试题中,散文阅读往往被作为与小说阅读按年轮考的内容。

散文也被俗称为“美文”,因此,散文文本除了可以作为检阅考生阅读能力的材料之外,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还对考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引领熏陶作用。从近几年中考情况来看,以下几类散文文本较受命题者的青睐:人物风采类散文、至爱亲情类散文、回首往事类散文、生活哲思类散文以及即景抒怀类散文。

近几年来,各省市中考散文阅读逐渐形成了较为固定的考点,其高频考点主要包括:内容提炼概括、赏析作品语言、分析句段作用、分析探究标题、文意理解阐释等。

近几年来,各省市中考散文阅读设题以4~5题居多,题型以简答题为主,另有选择题、填空题穿插其中。

【考点突破】

考点一 内容提炼概括

■考点分析

所谓内容提炼概括,就是通过阅读全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从中提取相关信息或概括某些内容要点。

在全国各省市中考散文阅读中,“内容提炼概括”考点多出现在第一题,作为整体感知散文内容的主打考点出现,其主要设问方式有:第一,本文回忆了××××的几个片段,请在横线上补全相关内容。第二,文章写了××××的哪几件事?请简要概括。第三,阅读第×段,分别用本段中的一个词概括××××的特点等。如2021年湖南省郴州市中考第17题,2020年江苏省盐城市中考第20题等。

■方法点津

应对此考点,可采用三种方法:

1.摘取法。归纳的内容往往是段落中重要的词语或句子,这些词语往往嵌在重要的语句中,重要的句子常常出现在段首或中间。在这种情形下,我们可以采取直接摘取法。

2.合并法。把每层大意综合起来加以概括,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这种概括方法,常用于对文本的整体感知,使用起来要因文而异,因题而变。

3.舍取法。需要归纳的内容,本身有主次之分,而题目只需要回答要点,这时就需要对次要信息和同类信息进行舍弃。

■答题模板

这类题没有固定的答题格式,根据题干要求组织语言即可。

考点二 赏析作品语言

■考点分析

散文以语言生动优美见长。因此,在散文阅读中,赏析作品语言几乎是必考的考点。这里的“语言”又可细分为词语和句子两个维度,当然,也包括语言特色的分析。

全国各省市中考散文阅读中,对作品语言赏析的主要设问方式为:(1)赏析(品味)第×段加点词的表达效果。(2)朗读下面这句话时,“××”一词用重音朗读,请简析理由。(3)从修辞角度赏析第×段的画线句。(4)该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表达效果?(5)赏析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等。如2021年四川省达州市中考第23题,2021年江西省中考第15题等。

■方法点津

应对“品味生动词语”题,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结合语境品析。俗话说:“字不离词,词不离句。”这其实就是强调语境的限制作用。品析词语,在理解词语表面的含义之后,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将指定词语放到其所处的语境中,对其所产生的准确性和生动性进行挖掘。

2.紧扣修辞品析。一些词语,尤其是动词和形容词,在运用过程中常被作者融入修辞手法因素。我们在品析时,就必须先对其所运用的修辞手法作出准确判定,辨别其所属类型,再联系该修辞手法的一般作用,去推想其在语境中的具体表达效果。

3.锁定对象品析。记叙文中一切词语的运用,归根结底还是为写人、叙事或咏物服务的。我们在品析词语时,应锁定其着力表现的对象,考虑该词对人物塑造、景物描写以及意境营造等方面的作用。

应对“品析生动语句”题,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从句子形神入手品析。面对需品析的句子,我们首先要从句式(形)与内容(神)两个方面对其进行审视:明确该句句式特点,分析其是长句还是短句,是整句还是散句,是陈述句还是反问句,是肯定句还是否定句,是常规句还是倒装句等。另外,聚焦句中的关键词语,准确理解其所表之意。两相结合,进而有效品味该句在外在形式和内在意蕴方面绽放出的“闪光点”。

2.从捕捉手法入手品析。一些重要句子中往往承载着众多的“手法”,如:修辞手法——拟人、比喻、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等;表现手法——对比衬托、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联想想象、虚实结合、动静相衬、以小见大、点面结合等。我们可以在判断语句所用手法的基础上,采用“共性(手法的一般作用)+个性(语境中的具体作用)”的思路,对该语句的表达效果作出品味赏析。

3.从审视全文入手品析。整体审视全文,分析句子所处的位置,从篇章结构方面把握其作用:若句子处在文章的开头,应思考该句是否点题,总领全文,奠定感情基调,为下文做铺垫等;若该句处在文章的中间,并且在段落的首尾,应揣度其是否起过渡(承上启下)作用,是否是某段的中心句;若该句处于文章的结尾,则应从呼应开头、总结上文、升华(深化)主旨等方面品味。

■答题模板

1.“××”一词是指……,运用了……的修辞手法(描写方法),表现(揭露、突出)了……,形象(准确、富有情趣)地写出了……的特点,表达了……的情感。

2.这句话运用了……的描写方法(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抒发了……的情感。

考点三 分析句段作用

■考点分析

从语言表达与谋篇布局来看,散文的一些语句与段落安排有着特殊的作用。句段作用分析,是中考散文阅读的重要考点之一。

从近几年全国各省市中考散文阅读来看,“分析句段作用”考点时有出现,其考查时的设问方式主要表现为:(1)文章第×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请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进行分析。(2)有人认为文章第×段可以删去,你是否赞同?请简要说明理由。(3)第×段画线句子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等。如2021年山东省临沂市中考第19题,2021年湖南省郴州市中考第19题等。

■方法点津

句段作用的分析,可以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入手。

1.结构(先确认指定句段在文中的位置)。

开头句段作用:统领全篇;引起下文,为下文做铺垫;营造氛围或渲染气氛;开篇点题;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中间句段作用:单独成段,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位于段末,起总结上文、引起下文的作用;对比反衬;埋下伏笔或做铺垫;总领全段(部分)。

结尾句段作用:与开头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严谨;总结全文;篇末点题;深化主题;引人深思,给人启迪,令人回味。

2.内容。

概括段意(方法:抄原句,提取重组,自己概括),联系主旨情感。

■答题模板

结构(包括表现手法)+内容(表现什么内容,抒发什么感情)。

考点四 分析探究标题

■考点分析

标题是文章的眉目,也是我们把握文章内容和主旨的“窗口”。“分析探究标题”考点一般涉及对标题含义(内涵)和表达效果(作用)的考查。

“分析探究标题”是近几年全国各省市中考散文阅读中的常规考点,其考查时的设问方式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1)文章题目中“××××”有哪些含义?(2)结合全文内容分析,以“××××”为题有哪些作用(妙处)?如2021年山东省威海市中考第12题,2021年四川省达州市中考第25题等。

■方法点津

应对“分析探究标题”考点,可从下述两方面入手:

1.由表层到深层,全面理解标题含义。文章标题的含义,一般有表层含义与深层含义之分。“表层含义”指文章标题所呈现出的字面意义;而“深层含义”则指作者所要表达的与文章主旨有关的比喻义、象征义以及引申义等。解答此类试题,不能仅停留在对标题“表层含义”的理解上,而应由表及里,在研读全文的基础上,感知文章内容,把握作者意图,紧扣标题中关键词语去揣摩、探究标题的“深层含义”。

2.由共性到个性,精准分析标题作用。这里所说的“共性”,指文章标题的一般(常见)作用,如:形象生动,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概括主要内容,关联主要情节;揭示文章中心,点明写作意图;表明写作对象,彰显人物形象;作为线索,贯穿全文;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等。而“个性”则指不同文本特定的考查语境。分析标题作用时,应采取“共性+个性”的方式去思考——先回忆标题作用的共性,再针对不同文章去辨析明确个性。

■答题模板

1.该标题不仅指……,还指……(比喻义、象征义、引申义等)。

2.该标题的表达作用有:①……;②……;③……。

考点五 文意理解阐释

■考点分析

“文意理解阐释”考点考查的是阅读的悟意明理能力,是由认字识词的感性阶段到理解内容的理性阶段的深化。在中考散文阅读中,这一考点指向散文内容、主旨等的理解与阐释,着重回答“为什么这样写”的问题。

近几年来,全国各省市中考散文阅读对“文意理解阐释”考点的考查时有出现,其设问方式主要表现为:(1)作者为什么说“……”?请联系全文简要作答。(2)文中写……,目的是什么?(3)选文写“……”的用意是什么?如2021年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中考第24题,2021年河北省中考第16题等。

■方法点津

1.咬住语境。所谓“语境”,既指整个文本的“大环境”,也指一定的上下文和具体的人物、时间、地点、场合、写作背景等。在散文解读过程中,无论是什么类型的文意理解,都须结合具体的语境去分析。

2.精细分析。“文意理解阐释”考点所涉及题目的解答,必须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走综合分析之路。

3.学会阐释。所谓“阐释”,包含解释和阐发两方面:首先,对比较含蓄的重要内容能够加以“解释”。其次,对比较抽象的重要内容能够加以阐发——第一,要确定阐发的方向;第二,阐发的内容要切合文章中心和写作意图;第三,阐发的内容应适当,言之成理。

■答题模板

这类题没有固定的答题格式,根据题干要求组织语言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