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遗“傩文化”进校园

2022-04-19赵贤芬吴小博

教育界·A 2022年2期
关键词:非遗激励机制传承

赵贤芬 吴小博

【摘要】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保护与传承非遗文化,而永靖傩舞作为非遗文化之一,也得到了很好的传承与保护。为了更好地促进永靖“傩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课题组努力推进校园“傩文化”社团课的开展,并以多种实践形式来完成“傩文化”社团课的授课,本篇论文主要探究了哪种实践方式最受学生们的喜爱、最值得被广泛推广,并结合激励机制的相关研究,分析改善永靖非遗“傩文化”进校园的实践形式与激励机制的策略。

【关键词】非遗;傩文化;传承;社团课;傩舞;实践;激励机制

【基金项目】“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一般课题”

【课题名称】《新时代非遗文化传承—永靖“傩文化”元素在校园社团课的应用实践与激励研究》,课题立项号:GS[2020]GHB2434。

一、研究背景

(一)基于對非遗文化保护和传承的需要

永靖傩舞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早在2007年,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永靖县就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傩文化之乡”,永靖傩舞作为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古代先民的智慧结晶,同时也是河湟民俗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解读和传承永靖傩文化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让人们在很大程度上了解河州北乡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等。

进入新时代以来,随着民族文化自信的提升,国家对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更加重视,因此,保护和传承相应的民俗非遗文化具有深刻的时代意义。

(二)基于丰富和发展校园社团课的需要

校园是学生们主要的学习场所,除了在家之外,学生们在学校度过的时间最长。在学校,学生学习文化知识并且发展完善自己的品格,与此同时,了解当地的民俗文化对学而言也是十分必要的。将“傩文化”元素融入校园社团课,会让学校社团课变得更有趣、更有价值。永靖“傩文化”以祈祷五谷丰登、祈求平安为源头,旨在弘扬刘关张等将军的舍生取义,农耕老人的辛勤耕作、吃苦耐劳等精神,这些精神为劳动人民赞扬和弘扬。开展永靖“傩文化”社团课,既能够突出以农耕文明为代表的地方特色文化,又能让学生学习忠义爱国、勤劳实干等精神,这些精神对学生的性格塑造尤为重要,也是校园文化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三)校园文化与非遗傩文化的契合性

“傩文化”是永靖县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且还有传承人,学校应抓住有利时机开展永靖傩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将永靖傩文化与校园文化相融合,目的是实现本地非遗项目的有效宣传,加强当代青少年保护本土非遗文化的意识,构建蕴含非遗文化的校园文化,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视野得到拓展。而且傩文化蕴含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的理念,包含爱国爱乡精神,倡导忠孝、团结族群等,这些都与校园文化的需求相契合。将这些理念、精神相结合,既丰富了新时代的校园文化,又满足了素质教育的需求。

二、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研究应用了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深度访谈法、卡诺模型分析法进行各个层次的研究。笔者通过研究国内外相关文献,分析社团课的优点和适合推行的方式;结合问卷调查法和卡诺模型分析法,分析什么样的激励机制更能够促进学生学习和传承“傩文化”;通过采访非遗文化传承人,了解永靖“傩文化”的特色,在此基础上制定适合学生吸收的多种课堂实践形式;通过校园问卷调查和学生访谈,探索什么样的课题实践方式更有利于学生吸收和传承“傩文化”。

三、研究结果

(一)卡诺模型结果以及分析

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研究发现,调查学生对“傩文化”社团课的满意度可以采用卡诺模型分析法。卡诺(KANO)模型的原理来自赫兹伯格双因素理论,反映了满意度的二维模式,它是由日本学者狩野纪昭(Noriaki Kano)教授提出并建立的,是对质量特性满足状况和客户满意程度的双重维度认知,他将产品服务的因素分为魅力型因素(A)、期望型因素(O)、必备型因素(M)、无差异类因素(I)、反向因素(R)、疑问类因素(Q)6类。

卡诺模型的主要优点是可以通过建模帮助学校了解不同类别的学生的需求,分析决定学生满意度的因素,找出提高学生满意度的切入点,为提高课堂教学服务质量提供方向,满足学生的需求。

在运用卡诺模型进行调查的过程中,笔者将激励因素分为四个,即发展性激励、精神性激励、保障性激励、物质性激励。对所在地区参加“傩文化”课程的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采用Excel建立数据库,再根据卡诺模型的计算方法,计算出Better/SI和Worse/DSI的值,Better/SI=(A+O)/(A+O+M+I) Worse/DSI=-1×(O+M)/(A+O+M+I)。

结果显示,对于参与调研的学生来说,发展性激励和精神性激励是魅力型因素(B/SI=0.82,位于第一象限),即一旦提供学生发展自身文化素养的非遗文化养料,学生的满意度就会明显上升;保障性因素是一种必备型因素(B/SI=0.08,位于第四象限),即在教学过程中,学校需要提供完善的设备、充足的师资、多样的社团方式、有趣的课堂活动等,营造良好的氛围。如果做不到这些,学生的满意度就会大幅度降低。而物质性激励是一种期望型因素(B/SI=0.56,位于第二象限)。物质性激励即奖励日常学习用品等,对于小学生而言,是一种较有效果的激励方式,但是考虑到学生可能会对奖励产生依赖,教师可以逐渐减少使用这种激励方式。

(二)深度访谈结果以及分析

根据对永靖非遗“傩文化”传承人采访的内容笔者了解到,“傩文化”的主要形式是舞蹈,傩舞是在先民们驱鬼逐疫、酬神纳吉祭祀仪式中产生的舞蹈。传说跳傩舞是为了在不伤害人的情况下,恐吓入侵的蕃人们以保护辛苦耕作得到的粮食。

永靖傩舞有《会手踩场》《斩貂蝉》《单战》《二郎赶祟鬼》《二鬼闹判》《二郎牵单猴》《存孝打虎》《五将》《三英战吕布》《庄稼佬干农活系列》等表演内容。这些表演展现了先民们在外保家护国、在内踏实能干的精神。这些“傩文化”的起源传说和对傩面具的认识,对校园“傩文化”社团课的实践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采访中,笔者得知永靖“傩文化”面临传承断代、文化消亡、传承人所剩无几的情况。所幸在上级政府和文化部门的关心下,“傩文化”展览馆建成并开馆,使得“傩文化”这一瑰宝得以保存。而“傩文化”传承断代和鲜为人知的局面将会在“傩文化”社团课进校园后得以改善。

(三)实践形式的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结果以及分析

此次问卷调查共发放了400份问卷(小学生200份,高中生200份),其中作废的问卷25份,所以总计回收的有效问卷375份,有效问卷的回收率为93.75%。

由下列问卷调查折线分析图可以看出,在所有校园“傩文化”的教学方式中,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学方式是“傩面具”认识与绘画课和“傩文化”欣赏与传承课。分析数据后可知,选择“傩面具”认识与绘画课的以小学生为主,而选择“傩文化”欣赏与传承课的以高中生为主。由此可以看出不同年龄层的学生对于校园“傩文化”社团课实践形式的需求不同。

通过对学生进行抽样访谈后可知,对于小学生而言,“傩面具”认识与绘画课将绘画和“傩面具”的认识及发展联系在一起,具有趣味性,通过几节课的学习了解,学生们往往能夠记住每一个“傩面具”所代表的人物,并对“傩面具”产生兴趣,从而愿意去了解人物背后的故事与文化,感受“傩文化”与美术结合带来的力量。

对于高中生而言,“傩文化”欣赏与传承课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永靖“傩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以及永靖“傩文化”与其他地区的“傩文化”有什么相似或不同之处,从而更好地了解自己家乡的“傩文化”。例如采访中刘同学提到,在这门课上他可以深入了解永靖“傩文化”,避免上大学后在介绍家乡时因对自己家乡的“傩文化”一无所知而出洋相。在这个过程中,他逐渐对“傩文化”产生了强烈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四、对“傩文化”实践形式和激励机制的改善建议

(一)根据年龄段因材施教

在推动“傩文化”进校园的过程中,教师们探索了多种多样的实践形式。其中,根据问卷调查与学生反馈结果,建议在小学“傩文化”课堂推行“傩面具”认识与绘画课,在中学“傩文化”课堂推行“傩文化”欣赏与传承课。“傩舞”表演与实践课与“傩舞”唱曲鉴赏课由于专业性太强、学生了解度不足以及略显枯燥和缺乏趣味,不适合在中小学课堂推行。但教师可以让学生欣赏“傩舞”、了解“傩舞”传承人的现状,增强学生们保护非遗“傩文化”的意识。而且在抽样访谈中,有些学生还表示,虽然学习傩舞看起来比较困难,但是可以在课间操时间接受“傩舞”教学,这样的实践形式对推动非遗“傩舞”的发展有一定的益处。因此,建议教师开展“傩舞”表演与实践的选修课,或者在课间操时间教学生跳傩舞以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

(二)确保保障性激励、加强发展性激励与精神性激励

对于学生而言,保障性激励因素是一种必备型因素,即在激励教学过程中,学校必须首先保障相应教学设备充足、提高教师讲解的生动性,“傩文化”社团课的课堂需要活跃的课堂氛围来调动学生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营造校园社团课的学习氛围。教师可以通过参观杨塔乡“傩文化”展览馆、参加非遗“傩文化”传承人的系列讲座等方式加强自身对“傩文化”知识的了解,只有深入了解传承内容与传承方式,教师才能在课堂上做到游刃有余、运筹帷幄。

发展性激励和精神性激励是魅力型因素,这两大魅力型因素需要教师着重加强。学习“傩文化”不仅可以拓宽学生们的视野、让学生认识这一独特的非遗文化,对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也有一定的益处。教师可以通过开展了解本地“傩文化”起源的活动,让学生以参加同乡非遗“傩文化”传承人的讲座、“傩文化与永靖县的故事”实践活动等形式,对自己家乡的非物质遗产文化产生强烈的认同感,激发学生了解与传承非遗文化的愿望。

物质性激励是一种期望型因素,但是由于小学生可能会对日常学习用品等物质奖励产生依赖,教师应弱化物质性激励,增加发展性激励和精神性激励。

(三)举办相关活动

目前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生硬地讲解课本上的知识,这样的教学方式并不适合学生的发展,也不利于学生了解本民族的文化。因此,教师应改变教学方式,举办相关活动,在丰富学生活动的同时,让学生能够传承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

例如,教师可以举办“傩文化”的表演活动,在表演前,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感兴趣的曲目进行练习,对练习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解决,让学生亲身体验“傩文化”的魅力,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所以能够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因。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采取多种表演形式让学生了解“傩文化”,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朗诵表达对傩文化的喜爱及感悟,也可以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背景,还可以请专业人士去校内表演,让学生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小组合作制作傩文化面具

傩面具是“傩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很多学生并没有制作面具的经验,所以教师可以让他们小组合作制作面具。在制作面具的过程中,他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会有更深的了解,并学会与他人合作、和他人交流自己的想法,还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制作出包含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解的面具。

例如,教师可以在手工课上为学生提供空白的面具和各种颜料让学生画面具。在绘画之前,教师可以让小组成员先将自己的想法画在白纸上,经过商量和分析之后再进行面具的绘画。同时,教师要帮助小组成员选择合适的颜色,并且告诉学生每种颜色有什么含义。当学生绘画结束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小组合作对绘画的内容进行总结,说明自己小组的面具塑造了什么样的形象。

非遗“傩文化”的传承任重而道远,通过推动非遗“傩文化”进校园、进社团课,可以使中小学生更好地了解非遗文化,使其能够积极、主动地了解和传承“傩文化”,增强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增强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

【参考文献】

[1]高洁.傩狮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校园传承与发展[J].今古文创,2021(21):71-72.

[2]刘丽佳,田洋,刘思羽,等.森林康养基地服务的消费者需求类型研究—基于卡诺模型及顾客满意度与不满意度系数分析[J].林业经济,2021,43(04):83-96.

[3]任丽平,侯建成,郑中华,等.卡诺模型在高校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中的应用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8,36(16):68-70.

[4]王艺蓉.甘肃永靖傩舞现存形态与文化探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8.

[5]孔樱子.永靖傩舞面具—传统漆艺与绘画的结合[J].大众文艺,2013(20):52-53.

作者简介:赵贤芬(1975—),女,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永靖县黄河中学,高级教师。

吴小博(1999—),女,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在读。

猜你喜欢

非遗激励机制传承
浅谈学校管理中的激励机制
“非遗”走进高校
官渡古镇“非遗”联展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缴费激励机制及其实施效果研究
温州日报报业集团:以激励为支点撬动转型发展创业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