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现状与优化路径

2022-04-19韩晓静

农村农业农民·A版 2022年4期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

韩晓静

摘 要: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具有重大时代意义,有助于形塑乡村文化生态新平衡。目前,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各种服务创新更为丰富,但也存在名实偏差、公私偏差、资源受限等发展困境。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优化发展需要注重公共性与地方性的深度结合,参与主体的多元融合以及多元资源整合。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文化振兴;路径

党的十九大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兴,文化强则国强。”乡村文化建设是国家文化建设体系的关键内容,是国家“软治理”功能有效发挥的重要保证。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乡村文化建设,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到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目标转换过程中,唯有“乡风文明”是一以贯之的要求与目标。政策文本的连续性表明乡村文化建设的长期性与系统性,另外也表明乡村文化建设的根本性与关键性,可以说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根”与“魂”。在新时代背景下,审视乡村公共文化服务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与新情况,补齐建设短板、夯实治理基础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一、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发展现状

党历来把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放置于国家治理现代化发展的战略定位下给予高度重视,在历年中央一号文件的文化建设政策指引下,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得到持续发展,为农村基层社会发展奠定了良好厚重的人文环境与文化基础,厚植了农民的精神文化家园,丰富了农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及其规范。同时使之成为国家整体文化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为国家现代化提供了更好的现代乡村精神文化资源。

第一,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由文化供给机构、文化惠民政策项目、文化服务机制等构成的综合体系。据对河南多个乡镇的田野调查,经过文化扶贫政策、乡村文化振兴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的持续建设,每个乡镇均建设了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能完成各级公共文化项目,提供展览、党员群众活动等公共文化服务。乡镇下辖的乡村也基本上建设有文化活动室以及文化广场可供村民娱乐活动。乡村两级基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与完善,极大地丰富了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

第二,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创新丰富多元。时代在变、观念在变,流动性、多元性、复杂性正在重塑新时代条件下的乡村社会生态,这意味着公共文化服务也需要作出适应时代要求的变化。目前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创新丰富多彩,多样多元。一是在服务形式创新方面。群众点单、团队接单、政府买单的公共文化服务机制,通过文化数字化更有效地运行,并开始催生新的文化空间,乡村居民在家里通过网络即可获取各类文化资源;此外,服务的组织形式也有所变化,大量的群众文化组织在政府引导下逐步建立并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二是在服务内容创新方面。最明显地体现在公共文化与传统文化、乡土文化、民族文化等融合发展的创新探索,有效地破解了“泛意识形态化”的思维局限,既能弘扬主旋律,又能实现地方文化的深度挖掘。这正是公共文化“传播社会核心价值,熔铸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凝聚共同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的根本宗旨之所在。例如,借助传统节日举办民俗活动、节庆活动,宣扬仁爱互助文化;借助鄉土文化举办巧媳妇、五好家庭等评比,宣扬亲爱孝顺理念。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的服务创新,都不同程度地丰富了乡村公共文化的服务内涵与社会价值,保障和实现了乡民的文化权益,同时也有效回应了乡村文化振兴的战略诉求与公序良俗的国家治理诉求。

二、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困境

第一,名实偏差即服务形式完备,实际效果不足。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机构、场馆等已经建立,标牌上门、宣传图片上墙、基本规定进框的视觉设计也很完整,但是空心化、空壳化明显,活动室上锁、阅览室落灰、图书室紧闭,仅仅用于接受文化项目验收与上级检查时才开门,而且还要花钱雇人在文化服务中心活动或摆拍。基层行政村农家书屋、文化大院实现全覆盖,不过服务效果并不如宣传的乐观,很多接受访谈的村民不知道本村有农家书屋,知道的也明确表示没有去过,不知里面有哪些图书,而且在村图书室的书架上落满灰尘,摆放图书不足百本,有村民表示上级检查完,担心丢书就落锁了。

第二,公私偏差即公共文化服务存在官热民冷导致公退私进的偏差问题。多数公共文化服务是以项目形式推行,主要由乡镇政府承接执行,任务导向、向上负责特征明显。为了完成项目,乡镇政府通常投入极大热情统包统办,致使很多服务对象常常是被动参与,作为摆设的花瓶,以满足项目要求为目标,其自身需求却被遮蔽,这样公共文化服务的官热民冷就成为必然。公共文化无法占领农民文化生活空间,私性文化自然取而代之。玩手机、打麻将成为农民的休闲娱乐,甚至庸俗、低俗、媚俗的文化内容开始充斥乡村生活。这样不可避免造成乡村文化公共性的消解和公共文化服务功效的弱化。

第三,发展资源困境。公共文化服务发展资源困境主要表现在组织资源、人才资源和文化资源等方面。组织资源方面,政府主导公共文化服务全过程,尽管也有一些社会组织参与,但是 “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的现象仍然存在。因此,组织资源比较分散,缺少整合直接影响到乡村文化建设的参与主体。人才资源方面,城乡人员流动加剧导致乡村人才流失严重,这也影响到乡村文化建设,导致乡村文化服务人才匮乏,很多非遗文化甚至到了后继无人的窘境。文化资源方面,尽管地方政府也在积极拓展新的文化资源,但是政策资源依然是主导来源,行政逻辑下的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单一,不能满足多元化需求,也难以激发各类地方文化资源参与。

三、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的优化路径

第一,在公共性与地方性深度结合中提高乡村公共文化服务质量。主要包含三个层面,首先是前置乡村文化需求,在既有的行政逻辑中融入服务逻辑,即在调查农民文化需求之后再进行文化项目的设计与执行。其次是调整文化内容创新,在既有公共文化内容中融入地方性村社文化内容,实现公共文化内容的精准供给。最后是服务机制的建管服相结合,即硬件建设与软件服务并重,同时进行全过程文化服务管理,以实现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供给与发展。

第二,在参与主体多元融合中优化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政府是公共文化服务“领头羊”,但不是“全能保姆”,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与形式创新需要更多主体力量的共谋共建共创。因此,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主体多元融合首先需要行政上突出县域政府的统筹谋划,实现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发展;其次是社会层面突出文化组织专业性与公益性;最后是乡村层面突出村民的参与,完善建立便于参与的文化网络平台。此外,需要引入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机制、文化产品品牌化市场运营机制等多重服务融合机制增进各类文化主体的文化产品生产和服务的积极性。

第三,在资源整合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的配置资源主要来自政府公共资源。另外,乡村社会内生性资源也是重要来源,其中最重要的是村集体要投入人力、物力与财力。因此,发展乡村集体经济无疑是促进乡村公共文化建设的重要保证。同时,政府需要利用项目、优惠政策引导公益组织、企业等社会组织的资源投入,也需要强化管理。“确立群众文化生活、民间文化活动正确的文化价值和道德标准,确保乡村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与合理路径”。避免过度的文化商业化操作遮蔽甚至消解公共文化服务的公共性价值。

参考文献:

[1]宋小霞,王婷婷.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根”与“魂”——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性分析及现状和对策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9(04).

[2]郭建宁.中国文化强国战略[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9-10.

[3]张谨.激发文化创新活力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文化治理机制及其路径选择[J].学术研究,2018(2).

基金项目: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乡村公共文化建设与传统文化协同发展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019BKS003);河南省软科学研究项目“河南省科技支撑基层社会治理创新问题研究”(项目编号:212400410357)

(作者系河南大学讲师,研究方向:公共文化服务)

猜你喜欢

公共文化服务
湖北省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机制建设研究
均等化视域下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新探索
浅谈社会文艺团体的作用及发展对策
浅谈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城市社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利用率提升策略
PPP: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新路向
公共文化服务视角下的青少宫青少年阅读推广
政府公共文化服务的法理分析与法律构建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评价指标的国际经验与启示
搞好公共文化服务,推动艺术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