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贝多芬《G大调第四钢琴协奏曲》的音乐创作特点分析

2022-04-18林沛蕾济南大学音乐学院

艺术品鉴 2022年11期
关键词:弦乐大调协奏曲

林沛蕾(济南大学音乐学院)

1807 年,贝多芬在由洛布科维茨王子于皇宫所举办的私人音乐会中,亲自与乐团首演弹奏第四钢琴协奏曲。1808年在维也纳剧院的音乐会才是正式对外的公开首演,贝多芬的合唱幻想曲、第五交响曲和第六交响曲也都在这场音乐会中首次演出。

事实上,在维也纳剧院的这场音乐会也是贝多芬最后一次以钢琴家的身份在公开场合演出,音乐会在当时候并不成功,观众的反应并不如预期,因为贝多芬当时几乎已经听不见声音,钢琴弹奏的声音支离破碎,从此第四钢琴协奏曲没再被演出过而被遗忘。

直到1836 年,在被埋没28 年之后,第四钢琴协奏曲由菲力克斯·门德尔松在莱比锡与乐团合作演出,让这首曲子重见天日,当时欧洲的音乐家们为之惊艳,重新给予极高的评价,罗伯特·舒曼当时也去聆听了这场音乐会,并写下极好的乐评“门德尔松在今天的音乐会中以完美的力量弹奏了贝多芬的《G 大调第四钢琴协奏曲》,使我们听众都感到非常激动。就好像我从未享受过一样,我得到很大的喜悦,我坐在位子上不敢乱动甚至是不敢呼吸,生怕弄出一点声响而打扰如此美好的音乐。”从此第四钢琴协奏曲再度被受到重视且成为音乐会热门选曲之一。

另外钢琴这个乐器在贝多芬时代有非常大的突破与发展。几乎所有贝多芬的作品都能反映出当时候钢琴最新的改变,包括了第四钢琴协奏曲。而钢琴琴键最新的发展让贝多芬能够写出更宽广音域的高音,每个琴键相对应三条琴弦也能让人弹奏出更大范围的声响与力度变化,另外最新的踏板机制(包括柔音踏板)能让音槌改变一次击一根琴弦、两根琴弦或是三根琴弦,第四钢琴协奏曲也是贝多芬第一次在乐谱上写出了如何使用新踏板的指示。这些重大的发展不仅能让钢琴表现更大、更多的音量变化,也让钢琴拥有了更多的音色去诠释音乐,在贝多芬极致的力度变化协作下,达到钢琴音乐交响化的多元效果。

第四钢琴协奏曲总共三个乐章,除了钢琴之外,管弦乐队组成包括了一支长笛、两支双簧管、两支单簧管、两支大管、两支圆号、两支小号、定音鼓和弦乐部,但是这样的编制融入第三乐章才完整出现,小号和定音鼓并没有出现在第一乐章里,而第二乐章只使用了弦乐部分。这样的乐队编制的选用是有别于古典时期钢琴协奏曲的大胆突破,不仅让音响效果呈现更多样化的色彩,贝多芬也在这样的突破中采用钢琴与乐队对话或竞奏的方式大幅提升钢琴在钢琴协奏曲里的主体性地位。

第一乐章贝多芬巧妙地使用钢琴独奏作为开始,这是从莫扎特以来第一次使用钢琴独奏作为音乐的开始而不是由乐队先奏出,这样的创举使大众印象深刻。大部分的听众都期待着贝多芬新的钢琴协奏曲能和前三首钢琴协奏曲有一样的开始,乐队先演奏几分钟的乐段,带出几个主题旋律,让独奏者之后能开始加入。但是,贝多芬创作思想越来越丰富成熟,试图让个人的创作脱离古典时期协奏曲固有的形式与框架,把整个曲式的结构与逻辑前后调换,改由五个小节的钢琴独奏作为开始并演奏着主题,主题动机不断地在第一乐章中能听到,且一改以往钢琴协奏曲的风格,这个主题出乎意料的抒情。根据贝多芬个人的笔记中提到,这个主题动机是与命运交响曲的主题有着相同概念,但是两个主题风格却是极大的反差。钢琴独奏的主题在G 大调主调上,乐队在五个小节之后加入,虽然是演奏一样的主题,但却转到意外的B 大调上,贝多芬其实经常使用调性突然或是模糊转换的概念来增加音乐色彩和效果。菲力克斯·萨尔则(Felix Salzer)在《听觉结构》(Structural Hearing)一书中对于这样的开头片段指出“这是音乐文学中最迷人的调性变换之一,整个乐句突然的出现是非常具有想象力的延伸,这个后面突然出现的乐句以B 大调的和弦大胆地取代了主调调性。”整个第一乐章充满了很多意外的转调还有许多增音程的使用,给予听众很多惊喜的效果,暗示了贝多芬的创作风格从此开始跳脱古典时期音乐的框架走向新的发展,有了很明显的个人特色,浪漫乐派的音乐风格也开始有了发展迹象。

第二乐章在所有贝多芬创作的钢琴协奏曲中是最独特的,如果说第一乐章和第三乐章是华丽的,像幻想曲一样,那第二乐章却是不可置信地简洁。这个乐章还被联想与希腊神话《奥菲斯》有关。贝多芬在谱写第二乐章时并没有使用这个神话作基础,这个联想是由贝多芬的传记作家阿道夫·马克思在1859 年时所提出并深入研究。奥菲斯神话故事中的场景在贝多芬当中经常出现在歌剧题材里,当时候最著名的就是克里斯托弗·威利巴尔德·格鲁克的歌剧《奥菲欧与尤丽迪斯》,而这个歌剧也深刻影响了贝多芬的创作。阿道夫·马克思也对此歌剧非常感兴趣,他发现第二乐章有受到《奥菲欧与尤丽迪斯》第二幕第一场景的故事情节影响。弗朗兹·李斯特和卡尔·车尔尼也认为第二乐章有奥菲斯神话的影子,李斯特指出钢琴独奏的部分与奥菲斯这个角色有关联性,车尔尼甚至比阿道夫·马克思更早说到“这个乐章就像是贝多芬整首协奏曲一样是最富诗意的杰作,演奏者不得不去联想到如此戏剧化悲剧的场景,在演奏时必须去感受到非常悲恸的情绪,而独奏者必须演奏出与乐队富有力量与严肃的片段有很大的对比性。”音乐学者欧文·简尔德(Owen Jander)甚至认为整首协奏曲三个乐章都与奥菲斯神话有关,第一乐章就像是奥菲斯之歌,第二乐章像是奥菲斯在冥府之门的场景,而第三乐章则像是描绘奥菲斯与酒神巴卡斯所在的宴会。

第二乐章的音乐铺陈安排有如奥菲斯与恶魔的对话,乐队很特别地在此乐章只使用了弦乐部分,弦乐部相当于恶魔的角色,而钢琴独奏代表着奥菲斯弹奏着里拉琴,弦乐部与钢琴独奏在音色、情绪、力度变化与和声结构上形成了很大的对比,乐队演奏着很硬、很强的力度与一度或八度音程的跳音,而钢琴独奏则是弹奏着柔美、流畅、富有歌唱性的和声。原版的乐谱上贝多芬还有标记如何在第二乐章持续使用柔音踏板。

此乐章还有另一重点是开头钢琴独奏的片段暗示了“即兴”和“咏叹调”这两个元素,且这两个元素贯穿了整首协奏曲,尤其在第二乐章特别明显,贝多芬在钢琴独奏部分标记“非常富有歌唱 性”(molto cantabile)的术 语,就好像声音、歌曲像咏叹调抒情似的,来对比着尖锐的弦乐部分。第二乐章共有四个特点,第一是全乐章总共只有短短的72 小节,就好像是第一乐章和第三乐章之间的间奏曲似的。一般古典时期的钢琴协奏曲每个乐章大约演奏7 至8 分钟,而贝多芬第四钢琴协奏曲的第二乐章却只有一半的时间长大约4 分钟左右;第二是在此乐章中,管弦乐的编制选用也是很特殊的,只使用了弦乐部分,并没有使用任何管乐或是定音鼓;第三是整个乐章的音乐进行安排,乐队和钢琴独奏轮流交替演出,好像是两个在不同世界里的角色在进行着对话,完全没有任何交集一起演奏的片段;第四是此乐章最后谱上有明确指示到第三乐章之间是“不间断的演奏”(Segue il Rondo),这也是在钢琴协奏曲的历史中第一次出现的标记。

音乐学者欧文·简尔德甚至认为第二乐章极可能原来是钢琴独奏的作品,还有两位著名的音乐家也深信此观点,菲力克斯·门德尔松的姐姐范妮·门德尔松某天拜访了罗马的法兰西学院并在晚上的沙龙音乐会中演出,这场沙龙音乐会的主题是浪漫音乐连篇选曲,例如贝多芬《月光奏鸣曲》的第一乐章,但是作为《月光奏鸣曲》第一乐章的前导,范妮·门德尔松选择演奏贝多芬第四钢琴协奏曲的第二乐章作为特殊但效果很好的开始。李斯特也同样以相同的目的演奏了此第二乐章,李斯特在一场私人音乐会中先弹奏几首肖邦前奏曲,最后演奏了自己的钢琴独奏作品《魔鬼圆舞曲》,但在《魔鬼圆舞曲》之前,他演奏了贝多芬第四钢琴协奏曲的第二乐章,先营造好情绪和诡异的气氛来衔接到《魔鬼圆舞曲》。笔者也相信此乐章极有可能是原先贝多芬以钢琴独奏的概念所构想,而后来再拿到此首钢琴协奏曲里变成与乐队的合作,因为在研读双钢琴版本的第二乐章时,不难发现其实整个乐章可以只用一架钢琴全部从头至尾演奏完毕,中间并没有任何冲突。综上所述,不管这个乐章跟奥菲斯神话有无关联,交响乐团和钢琴的协奏版本更能显现多样化的音乐色彩,引导听众可以有更多的想象力去欣赏这个乐章的歌剧式风格。

第三乐章有着海顿式的幽默明朗风格,小号和定音鼓也首次出现在这个乐章中演奏。开头是轻快安静的,弦乐演奏着类似“号角短曲”(Fanfare)的节奏型,但先使用了C 大调,最终才渐渐回到G 大调主调上。

第三乐章开始只使用了弦乐部和钢琴演奏着安静轻快的两个主题,而管乐和定音鼓则是在回到乐队全部乐器齐奏第一主题前才出现,整个音量也在此时突变成ff 转换风格。就像贝多芬大部分的轮旋曲一样,第三乐章属于“奏鸣曲—轮旋曲式”,属于奏鸣曲式是因为拥有第二主题,而属于轮旋曲式则是因为这些主题不断重复出现,但重复时都有着变化。

《G 大调第四钢琴协奏曲》是贝多芬五首钢琴协奏曲甚至是贝多芬所有作品中最特别的曲风,非常抒情丰富细致,其中的音乐跌宕起伏宛如贝多芬的真实人生经历写照。第四钢琴协奏曲在音乐史上具有一定的历史地位和艺术价值,不仅开启了浪漫乐派风格的先河,也标志着贝多芬的创作风格力求突破。

贝多芬革新了钢琴协奏曲的形式,让钢琴独奏担任音乐的开始,大幅提升钢琴在钢琴协奏曲中的主体性地位,让钢琴能与乐队相互对话或相互竞争抗衡。

另外在乐章间采用不同组合的乐团编制,添增音响色彩的变化;整首乐曲加入歌唱性、咏叹调、即兴等元素,让钢琴协奏曲增加更多的感性与抒发情感的空间,还有使用许多增音程与突然或意外的转调来增加戏剧张力感。

《G 大调第四钢琴协奏曲》也奠定了之后浪漫乐派钢琴协奏曲创作的根基。歌唱性、咏叹调、即兴等元素贝多芬直接沿用到他的《降E 大调第五钢琴协奏曲》中,开头乐队第一音演奏完后,钢琴直接弹奏如即兴似的华彩乐段,而如歌的第二乐章则是贝多芬另一抒情的经典之作。而歌唱性、咏叹调、即兴其实都是浪漫乐派创作中用来增加个人主义抒发情感的常见手法。贝多芬在《G 大调第四钢琴协奏曲》中第二乐章到第三乐章音乐不间断的演奏让之后的浪漫乐派出现了单乐章的钢琴协奏曲,例如李斯特的《降E 大调第一钢琴协奏曲》和《A 大调第二钢琴协奏曲》,在单乐章中呈现所有的起承转合。另外贝多芬使用钢琴独奏作为钢琴协奏曲音乐的开始,浪漫乐派也有不少这样的创作,例如勃拉姆斯的《D 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圣桑的《G 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拉赫玛尼诺夫的《C 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等。由此可见贝多芬《G 大调第四钢琴协奏曲》在西方钢琴艺术史的重要性与其艺术价值,不仅代表着贝多芬个人的创作突破,还承载着钢琴艺术史上重大的变化,贝多芬一代伟大音乐家的贡献值得大众更深刻仔细地去钻研和探讨。

猜你喜欢

弦乐大调协奏曲
一次搞懂吉他常用和弦
G大调随想曲
“跑调”了怎么办
春日协奏曲
让爱传出去
小跳蛙
我的好妈妈
海浪协奏曲(上)
海浪协奏曲(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