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环联动”式全科阅读项目化运行机制的实践探索
——以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纸文化”探究为例

2022-04-16陈桂虹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22年3期
关键词:探究活动文化

陈桂虹 杨 鸣

(1.厦门双十中学海沧附属学校庚西分校,福建 厦门 361013;2.厦门市海沧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学校,福建 厦门 361028)

项目化学习,是将项目学习的系统设计思维运用于学科教学之中的一种学习方式。它以学科核心知识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实践活动为学习过程,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其中,直抵核心素养。这与全科阅读课程建设的方向不谋而合,可以最大化提高“阅读育人”的功效。

“纸韵流长”为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综合阅读活动的主题,目的是引导学生探寻纸背后承载的中国韵味。具体做法是以同年级的科学、道德与法治为协同学科,将“溯源、动手、拓展”作为三个学习项目,在活动体验中探究阅读的联结交点因何而来、以何为介、何以融合,为师生的全科阅读活动提供一个可借鉴、易实践的“三环联动”机制,教师由此“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1]

一、“三环联动”的文化意蕴

(一)联动基点

“纸”的历史悠久,折射出华夏民族生活、思想、风俗、习惯等社会行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纸有较广的“思维交点”提炼空间,是树立并坚定学生文化自信的有机载体和有力抓手,也是学生在生活真实情境中,有能力探究并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内容。[2]

(二)联结机理

脑科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学习新事物时,神经元会产生新的关联,这些关联会随着实践和努力变得更加强大。[3]项目化学习的发展机制也能反映这一科学依据,即学习当以学生原有的观念和态度为基础,以镶嵌式、阶梯式与螺旋式教学模式为发展路径,以具有关联性的问题串为载体,以各方的协同支持为条件,以项目作品为核心的综合性评估为保障。

反观学生的阅读学习过程,他们在教师的引导下,调动更多的感官参与其中,并得到某一个或两三个领域能力的重点培育。这能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在逐步深入的项目化学习研究中,全员卷入,共同徜徉知识的海洋。[2]

二、“三环联动”的实践架构

(一)溯源

在项目化学习活动中,教师把握学生思维生长的起点。在语文课上,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纸的发明》并展开研讨。再结合“纸的家族”资料袋,围绕“‘蔡侯纸’有哪些过人之处”“无纸化有何优缺点”等话题,启发学生深入学习。这样不仅能考查学生的学习结果,更为科学课实验“防水性最强的纸船”做好程序性知识储备工作。

(二)实操

项目化学习最常用的学习方式是合作。通过明确的分工与针对性的评价,激励小组成员提升能力,此类活动模式在科学课上更易实践。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纸》一课有两个学习任务:一是研究纸的吸水性、结实程度;二是动手制作纸船。在第二个学习任务中,又有“对造纸材料的开发、节约用纸的呼吁”,与语文学习活动中“纸的家族”探究活动相互呼应。为此,教师可以这样操作:(1)组织和引导学生阅读“资料袋”,以表格形式归纳纸的种类及作用;(2)适当补充并出示有关资料,让学生了解各类纸的制造成本;(3)组织学生讨论发明再生纸、无纸化的合理性。

(三)拓展

在项目化学习中,学生所追求的问题、活动、成果和表现,都要协调服务于关键的理智目的,而不是作为简单的展示、表演、附加实践或作为例证的部分。道德与法治课上的辩论实践,既勾连先前的学习所得,又引导学生的思维走向深入。统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万里一线牵》一课,旨在探讨通信工具变革的过程中,进一步发现与感受通信交往中的文明与规范。这样的学习任务正好与语文课中的程序性知识、科学课中的动手体验遥相呼应,学生能以语文“纸文化”为指引,与制造体验融合,丰富个体感知,拓宽其对道德与法治课中“通信交往的规范性使用”的思辨空间,提升其道德实践能力。

溯源、实操、拓展,既是三个环节,又是三个学习板块,围绕纸张固有的自然特性、社会属性和文化意蕴,为学生营造三种特征鲜明的体验空间,诠释当下融合教育在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努力与探索,反映了师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全新解读,也是对项目化学习的一次有效尝试。

图1 纸文化的联动学科图

三、“三环联动”的运行机制

(一)多课程联动,设计主题

项目化学习需要用真实问题驱动学生、联动多门课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设计时,可筛选出学生感兴趣且带有核心知识的问题,再将这些问题转化为适合全体学生实践探究的驱动性问题。在“纸韵流长”项目化学习的主题设计中,教师捕捉到儿童对纸及其背后文化的好奇心,设计了“纸有哪些作用”这一主要问题。通过项目化学习的开展,实现多学科学习资源的整合,发挥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纸韵流长”的大主题因此而生。具体课程联动方式如下:

1.与语文课程联动——以读溯源,纵览纸的历史。首先要求学生阅读《纸的发明》一文,梳理中国造纸术的发展历程;再借助阅读所得展开思辨,讨论蔡伦造纸术得以流传的原因;最后阅读课后的“资料袋”,了解纸的种类和相应的作用,并从再生纸的定义、无纸化的发展,延续学生对研究纸文化的兴趣。此环节意在引导学生逐层探究本课的核心知识,在查阅资料、辨析各阶段纸文明发展热点的过程中,思考“纸文化”与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中的共生历程,为学生的情感体验提供一个知识性窗口。

2.与科学课程联动——以做为介,亲触纸的特性。组织学生选择“纸”作为实验对象,动手实验,探究纸的吸水性与结实程度,制作纸张类型记录卡。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选择不同类型的纸,开展纸船渗水性挑战赛。此环节意在将程序性知识转化为实战经验。学生主动投入比对、概况、辨析、判断、分类、决策等高阶认知过程,在分析、描述的基础上,比较客观、精准地预见“纸船渗水性”挑战过程中的问题,及时提出改进措施,最后有创见地解决问题。成功的快乐,挫折带来的失落,以及反思、矫正后再有收获的欢欣鼓舞,都能驱动学生的思维向更深处漫溯。

3.与道德与法治课程联动——以心共情,拓展纸的外延。首先通过课本中“历史上的通信”“通信交往中的文明”等内容的感知、比对,让学生对《万里一线牵》这个话题有具体的认识;再出示一个有争议的话题:“‘纸质’书籍是否落后于社会的文明发展?”引发学生对通信方式便捷度的认知冲突,为后续探讨“哪种方式是文化的传承?如何取舍才最文明、便捷”等问题做好铺垫,进而引导学生体会“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二者互为补充、相得益彰,培养学生从思辨中提取信息的意识和能力。本环节意在具体情境、历史性案例的感知与比对中,引发学生更主动、更深层次地联结已有的认识和实践经验,体验纸文化发展历程带来的内心震撼与冲击。这种联结性经验理性客观而不乏情感,产生的情绪体验深刻且持久,有助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培养文化自信。

(二)多历程体验,分解任务

项目化学习遵循“做”“学”“思”合一的实践思路。在“纸韵流长”项目化学习中,学生化身为讲述者、科学家、工程师、辩论家进入学习情境,开展探究性实践活动。

1.活动前:在具体活动任务指引下初步探究。在开展本次综合阅读活动前,针对活动主题《纸韵流长》,设计以下活动任务:(1)提前观看纸文化纪录片,记录观后所得;(2)借助身边人、课外书、网络等多种途径,了解、补充自己感兴趣的纸文化知识;(3)汇总自学所得,完成以《纸韵流长》为主题的手抄报。此过程旨在指导学生在具体活动任务的指引下,对纸文化的源流展开初步探究。学生运用多种途径获取的纸文化信息,不仅让探究过程更为个性化,还有助于拓宽信息的覆盖面。同伴的手抄报、各式记录单,让学生感受纸文化的博大深厚,为学生建构一个探究的“窗口”。

2.活动中:图式呈现“三环联动”式全科阅读项目化联动机制。围绕学生的不足与疑问,教师要整合相关课程内容,将各学科活动任务具体化、精细化,帮助学生找到解决疑问、改进不足的方向,促其进一步思考与自学。课题组采用环式综合阅读导图(图2),呈现学生联结思维的生成过程,进一步明晰“三环联动”式全科阅读项目化联动机制。

图2 环式综合阅读导图

上述模型不仅可以清晰地呈现学科间的思维联结点,还能直观地呈现活动过程的内容与知识结构,把个人思维扩展及创新部分清晰地展现出来,使隐性知识显性化,营造生生互学、共同进步的学习氛围。

图式化思维过程符合大脑神经生理规律,通过分类与阶层化的学习互动模式,引导学生充分整合资源、有效积累、有机融合,加深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打破学科间的壁垒,革新语文、科学、道德与法治三个学科的传统认知方式,锻炼学生异中求同的思维品质,激发学生对纸文化的深层次理解(图3)。

图3 环式综合阅读目标解析图

(三)多维度收束,成果展示

成果展示既是活动的总结收束,也是学生发现自己点滴进步的良机。综合型阅读活动的成果展示形式更为多样,大致可分为如下三类:

1.实物呈现类:布置“纸的‘前世今生’”学习成果展,以活动开展顺序为布展时间轴,将学生前期完成的自学记录单、思维导图、防水纸船、过程性照片等材料分别张贴、摆放在展示处。

2.团体竞赛类:借助阅读所得,组织“‘有纸’or‘无纸’——纸文化发展道在何方”班班辩论赛;或组织防水纸船竞赛,先组织班级竞赛,再派优秀代表进行年段竞赛。

3.技术创新类:运用云直播的形式,直播学生的备赛历程、比赛经过。或通过视频的方式,由学生介绍成果,再通过“红领巾”电视台进行播放,利用新媒体、新技术拓宽学生学习成果的影响面。

多种形式的成果展示,将原本静态的阅读过程转化为动态,拓宽阅读的广度与深度。学生之间有了交流成果的平台,能力也得以训练。这样的评价方式更为有趣、灵活,反馈、甄别、提升等功能都得到体现。

四、“三环联动”的实践价值

(一)立足文化认同,提高阅读质量

“纸韵流长”综合阅读活动以中国悠久、独特的纸文化为根基,让学生在语文课上,借助课文,领略纸张背后的文化知识,感受先民劳动中的智慧结晶,激发学生心中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同时,传统文化的深度认知也能反哺学生自身的阅读能力,促进学生对阅读材料的深度理解,彰显阅读材料的内蕴价值。

(二)实现课程融合,探索教学新路

夏雪梅老师曾指出,项目化学习是“将对重要问题解决中的知识获取和儿童灵活的心智习惯培育,如问题解决、创造性、批判性思维等结合起来,让儿童经历智力上的挑战,让他们进行深度思考”。[5]反观“纸”这一学习对象,不仅具有深厚的文化韵味,也具有无限的开发潜力。这为学科间和能力间的融合创造了可能性。学生在了解纸来源的基础上,感受到纸的来之不易,为科技发展给纸带来的变革充满兴趣。课堂上的动手操作,使学生不仅能得到简易的纸作品,还能根据纸张的科学特性解决生活中的实操问题,彰显不同课程相互融合的学习价值。

(三)培育共情能力,回归教育原点

融合意味着师生们的学习活动更有归属,更有自主发展意识。[6]语文与科学学科的融合学习,促使学生主动探索纸的发展史,了解纸张的形成结构,更在动手实践活动中深刻体验纸的特性,提高认识、发现、解决和再生问题的能力。当然,由于知识储备和认识能力所限,有的学生对纸的认知还停留于“用”的工具层面,不能将个人认识上升到文化传承层面。为此,课题组发挥道德与法治的学科优势,集中辩论、探究:“信息时代,纸质书籍是否应该淘汰?”引导学生对“纸质文明传承与信息空间高度发展”这对矛盾体有更为明晰的认识,获得更高层次的思维技能,最大程度地提升文化传承与实践力,最大范围地彰显教育本质思想与价值。

综上所述,以学科联动为导向的“三环联动”式全科阅读项目化运行机制,有助于更好地实现学科联动、课程融合、思维交汇,培养学生的阅读力、思维力以及实践力,真正做到借项目化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猜你喜欢

探究活动文化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设问引导探究
谁远谁近?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一类特殊不等式的解法探究
该活动活动筋骨了
相似图形中的探究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