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作业优化设计策略

2022-04-16高香琴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22年3期
关键词:桌布作业素养

高香琴

(福州市长乐区营前中心小学,福建 长乐 350200)

数学作业,既是夯实学科基础的重要手段,亦是培养学生理性思维、锻炼其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渠道。但是一直以来,由于受到“功利性教育理念”的影响,不少一线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常常以无差别化的“题海战术”为主,作业形式单一、内容乏善可陈、缺乏层次感和针对性。这类作业不仅无法满足各层次学生的需要,更加重了他们的学业负担,继而在过量、过难的作业中丧失学科热情和学习信心。正因如此,随着“双减”政策的不断推进,如何在小学教学中有效优化学科作业质量,做到“控量减负、提质增效”,帮助学生从机械化、无效化的重复性作业中摆脱出来,[1]已经成为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为了落实这一目标,本文围绕如何在“双减”背景下优化小学数学作业设计展开探讨。

一、知识迁移,凸显作业的前导性

前导性作业是教师在授课前,鼓励学生在预习新课的同时,尝试运用已学知识推导新知、理解数理知识,以达到高效地吸收新课的目的。在以“生本”理念为核心的“双减”背景下,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适当设计一些前导性作业,引导他们利用知识迁移,对新课内容进行自主探究,继而在适当的“挑战”中,获得能力提升。值得注意的是,为避免给学生加重负担,在设计该类作业时,教师应当遵循“量少而精”的原则,确保作业的针对性。

例如,在学习《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时,结合教材例题及儿童感兴趣的话题,设置了以下作业:

题1 是针对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算法与算理进行复习、强化,有助于学生新旧知识的衔接,以实现方法与技能的迁移。题2 是让学生在掌握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后,自主探究,尝试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以此提升学生的推演能力。

在教学中,适当引入前导性作业,不仅能够巩固旧知识,还能够引导学生在“熟悉与陌生”的中界线上,运用合情推理法,对新知展开探究,促使他们在知识迁移的过程中,真正吃透除法的算理,突破教学难点,完善学科知识结构。

二、聚焦生活,增强作业的趣味性

“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将学科作业与生活相联系、相渗透,不仅能够让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具体可感,增强学科作业的趣味性,减轻学习数学的枯燥感与畏难情绪,拉近学生与数学作业之间的心理距离;还有益于转化学生的视角,引导他们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用数学的思维解决生活问题。应用性强、趣味性高的学科作业有助于逐渐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内在驱动力。

例如,在人教版六年级“圆的面积”一课中,为切实提升作业的趣味性,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笔者将数学知识与生活问题合理融合,以“餐桌上的数学问题”为主题,设计了以下趣味性作业:

李阿姨想给家中圆形餐桌铺上一张桌布(桌布大小与餐桌面积一样),她测量了三组数据:

A:桌子边缘周长是3.768 米;

B:桌布对折一次后折痕长1.2 米;

C:桌布对折两次后折痕长0.6 米。

1.如果你是李阿姨,你会选择哪个数据,购买合适的桌布?说说你的理由。

2.圆形桌布是从一块正方形的布料上剪下来的,你觉得正方形的边长至少要多少米?剪下圆形桌布后剩下的布料是多少平方米?(请先画出示意图,再列式计算)

3.(1)如果在餐桌中间摆一个圆形转盘(见图1),转盘的半径尺寸有:①6.5 分米②5 分米③2 分米。你觉得选哪一种比较合适?请说明理由。

(2)李阿姨家的圆形菜盘子直径是20 厘米,这张转盘最多能摆下25 个盘子吗?说说你的想法。(请动手画一画、摆一摆)

第1、2 小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第3 小题的第(1)问,学生根据题目提供的数据,要结合生活实际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第(2)问,虽然学生都能通过计算求出转盘的面积和25 个圆盘的面积总和,但是由于部分学生缺乏一定的生活经验,忽略了圆形之间的摆放要有空隙,即圆不能密铺的特性,容易做出错误判断。本题通过创设贴近生活、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探究兴趣,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乐学数学、善学数学。

三、关注差异,体现作业的层次性

遵循教育规律,以“学生为本”,是贯彻“双减”政策的基本原则。由于个体间的思维方式、知识基础及认知能力存在较大差异,学生的数学学科素养也有较大差距。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必须正视并尊重这种差异性,以“学习能力”为切入点,通过合理设计适量的、具有不同梯度和难度的作业,满足各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2]不仅帮助学生摆脱无效的、不符合其学情的作业,还促使他们在个性化的数学作业中,逐渐强化自身的学科素养,进而落实“让各层次个体均有所益”的施教理念。

例如,在教学《圆锥》时,为了使每个学生都能学有所得,笔者根据不同层次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及自身的思维水平,设计了以下一组难易有别的梯度性作业:

请根据图2 的直角三角形,完成《圆锥》学习作业单(见表1)。

图2

表1 《圆锥》作业单

本道题组中,因为之前在认识圆锥时,通过多媒体动态演示,学生已直观地看到直角三角形快速旋转形成圆锥的过程,所以大部分学生都能比较轻松地完成第1、2 两道基础题,既巩固所学知识,又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自信心。题3、题4 有一定的难度,富有挑战性,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一些优秀的学生具有丰富的空间想象力,能想象出以斜边为轴旋转时形成的图形形态——两个有公共底的圆锥,它们以斜边的高为底面半径,高的和为斜边的长。这样有层次性的作业设计,有助于深化学生灵活运用学科知识的素养,提升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探究精神。

教学实际中,教师秉持因材施教的理念,通过适量、适度、有弹性的分层作业,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梯度训练,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精准提升其数学素养,进而实现优化提质、分层增效的作业设计目标。

四、发散思维,强调作业的开放性

从以往的教学经验来看,很多教师倾向于布置一些形式单调、解法单一的单向式作业。这不仅容易让学生陷入思维定势与学科知识应用能力不足的困境,还有碍于其发散思维与多向思考能力的发展。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中,为有效转变这一现状,教师可以适当设计一些多向发散型的开放题,引导学生在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和一题多思中,学会抓住数学本质,懂得灵活变通,突破思维惯性,进而形成多维度思考的横纵联想能力,以达到强化发散思维、拓宽思考广度、提升解题能力的目的。

例如,教学《轴对称图形》后,为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教师设计了以下开放性作业(见图3):

图3

下图是轴对称图形的一半,你能用哪几种方式补全这个轴对称图形,并画出它的对称轴?

本题的解法与思考方向具有多元化的特征,开放性较强。在具体解题过程中,学生的解法如下:

(1)根据“横纵方向的直线为对称轴”的常规思路,多数学生都能以线段“AD”“AB”和“BC”所在的直线为对称轴,画出轴对称图形;

(2)部分学生对上述方法进行发散拓展,补充了以斜边“DC”为对称轴的轴对称图形;

(3)个别学生突破“以现有直线作为对称轴”的思维模式,对已有解法进行深度发散延伸。即先根据解法(1)(2)得到对称图,再以某一公共顶点为中心,将梯形ABCD 旋转90°,便得到以其旋转角的角平分线为对称轴的轴对称图形。

通过开放性作业的设计,引导学生从多维度分析数学问题,从多层面探究数量关系,拓宽学生的思维广度,强化其发散性思维与逻辑推理能力。

五、深化素养,提高作业的探究性

探究性作业是指学生在具有一定探究性的数学问题的引导下,根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储备及思考模式对知识展开探索,从而深化数学素养的一类作业。在以“学生为本位”的“双减”背景下,为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培养实证精神与理性思维,在日常的作业设计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设计一些具有“探究性”的作业,引导小学生充分调动自身已有的知识经验及思考能力,探究、发现规律,解决数学问题,培养探究素养与实践能力。[3]

例如,在教学“长方形的周长”一课后,为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数学表达、创新思考等综合应用能力,笔者设计了以下作业:

刘大爷想用16 米长的篱笆靠墙围成一个长方形的鸡舍(如图4),可以有几种不同的围法?哪种围法的面积最大?是多少平方米?请说明理由。(鸡舍的长、宽取整厘米数)

学生小组合作,采用列表法和枚举法,把不同的围法一一呈现(见表2)。通过对数据的观察、分析、思考、合作交流,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结论:(长+宽)的和一定时,长与宽的差越小,长与宽的乘积即长方形的面积就越大。

表2 不同的围篱笆方法的数据

教学中,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共同完成实验探究性作业,不仅有益于培养合作意识、勇于探索的实证精神,而且在切实拓展思维能力、培养思维素养方面亦有显著成效。

在“双减”背景下,为了提升数学课业的质量、减轻学生负担、增强教育的实效性,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应当注重因人而异,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适量的、符合其学情的梯度性作业。通过创新作业形式,引入前导性作业、将作业生活化以及设计具有探究意义的实践作业等策略,以优化学科作业,贯彻“双减”政策。

猜你喜欢

桌布作业素养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我家来了个陈巫婆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大海桌布
大海桌布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小猴卖桌布
作业
我想要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