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继往开来的侨务工作

2022-04-16

党的生活·青海 2022年3期
关键词:海外侨胞陈嘉庚侨务工作

1922年7月16日至23日,党的二大通过《关于“民主的联合战线”的议决案》,这是中国共产党最早提出统一战线的思想,初步提出统一战线的方针,亦成为我党关于统一战线的第一个专门文件。党的统一战线政策提出100年来,统一战线发挥重要法宝作用,彰显伟力,取得硕果,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侨务工作作为党的统战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经历了不平凡的发展历程,既源远流长、波澜壮阔,又感人至深、催人奋进。

中国人民移居国外的历史源远流长

在唐宋以前,移居国外的华人,没有固定的称谓。从秦朝开始,陆续有中国人移居日本,到南北朝时期,移居日本的人数逐渐增加,日本称他们为秦人。晋朝时期,也称移居国外的人为汉人或侨人,《隋书·食货志》载:“晋自中原丧乱,元帝寓居江左,百姓之自拔南奔者,并谓之侨人。”唐宋以后,由于经济文化的发展交流、对外贸易的扩大,交通的发达,移居国外的人数急剧增多,他们多被居住国的人民称为“唐人”,明清时期,仍多称“唐人”“唐山人”。“唐山”是海外游子们对祖国的一种习惯称呼,也有的称为“华人”“中华人”等。清代有“汉人”“闽粤人”“中华人”等称呼,到清末以后,又有了“华民”“华工”“华商”“华人”等称谓。

“华”是中国的古称,“侨”是寄居、客居之意。中国古代很早就把寄居他乡的人称为“侨人”或“侨士”。随着移居国外人数的激增,“华”“侨”二字就被联系在一起,用来称呼在国外寄居、客居的华人。华侨与华人是有着历史的因果联系的,外籍华人是从华侨演变而来。

1878年,清朝驻美使臣陈兰彬在奏章中把中国寓居国外的人称为“侨民”。此后,“侨民”便成为一种专称。1883年郑观应在给李鸿章的奏章中使用了“华侨”一词。1904年,清政府外务部又在一份奏请在海外设置领事馆的折子里提到“在海外设领,经费支出无多,而华侨受益甚大”。从此以后“华侨”一词普遍成为对寄居海外的中国人的一种专称了。

晚清民国时期,“华侨”这一术语,曾被使用来泛指在国外居住的具有中国血统的人。清政府《大清国籍条例》(1909)、北洋军阀政府《修正国籍法》(1914)和国民政府《国籍法》(1929)等三部中国国籍法,均有规定:对于“数世不归”的华侨,继续保留其中国国籍,即所谓“冀其后裔绵延”,无论若干世系仍属中国国籍。因此,凡是具有中国血统而居住国外的人,都被认为是华侨。

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做好侨务工作

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的不同时期,注重做好面向海外华侨华人以及归侨、侨眷的工作,始终把争取和团结广大华侨和归侨、侨眷作为统一战线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中国共产党与海外华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20世纪初,华侨、留学生中的部分先进分子积极参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他们当中有共促时代觉醒、相约建党的陈独秀、李大钊,有“万里拓荒”、牵线建党的杨明斋,有组织旅俄华工、三见列宁的刘泽荣,有深品真理味道、苦心翻译《共产党宣言》的陈望道,有远赴欧洲勤工俭学的蔡和森、周恩来、邓小平。中共早期的主要领导人很多都有侨居海外的经历,对促进马克思主义学说在中国的传播,推动中共的创立和发展,加强中共与共产国际的交流都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共产党”这一名称是1920年正在法国勤工俭学的蔡和森与毛泽东通信时最先提出的。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不少中共党员在海外侨胞中进行革命宣传,组织发动华侨支持国内革命。1928年6月18日至7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莫斯科郊外五一村的庄园召开。这是我党第一次也是惟一一次在国外召开党代会。

20世纪30年代,为了建立和壮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动员国内外一切力量进行全民族的反侵略战争,中国共产党就开始制定对海外华侨工作的方针,并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海外侨胞爆发了空前的抗日爱国热情,踊跃捐款捐物,支援国内抗战。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历史关头,中国共产党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团结中国各党派、各民族、各团体以及海外华侨华人等共同抗击侵略、救亡图存,党的侨务工作也由此全面开展起来。1935年,中共中央發表《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号召“一切关心祖国的侨胞们”参加“最广泛的反日民主统一战线”,并将保护华侨权益作为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之一,强调“保护侨胞在国内外生命、财产、居住和营业的自由”。此后中共中央在有关文件中,强调做好侨务工作,争取海外华侨对抗日战争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的支援,获得了海外侨胞的广泛认同,海外华侨逐步成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定支持者和重要力量。中共中央于1938年初组建了八路军、新四军驻香港办事处,在海外华侨中宣传党的抗日主张,开展华侨群众抗日运动,接受华侨捐款捐物,动员输送了大批青年华侨和专业技术人员回国参战,其中不少是八路军、新四军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

1940年2月,为加强对侨务工作的领导,党中央成立中共中央华侨工作委员会,朱德同志曾兼任书记。这是党中央成立的首个侨务机构。1940年9月5日,在延安成立了“延安华侨救国联合会”。这时期我党对海外侨情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建立了侨务工作机构和决策机制,扩大了党在海外侨胞中的影响,培养锻炼了一批侨务工作干部。中共中央坚持扩大华侨统战工作范围,强调争取“有名望的有正义感的”爱国侨领开展组织动员工作。当时中共中央先是设立了海外工作小组,后又升级为海外工作委员会,都由朱德担任领导。毛泽东、周恩来都亲自做过著名爱国侨领陈嘉庚、司徒美堂的工作。1945年4月,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指出“要求保护华侨利益,扶助回国的华侨”。中国共产党的一系列工作,极大地调动了海内外华侨华人的积极性,据统计抗战期间侨胞捐款总计逾13亿元,侨汇超过95亿元,占抗战期间中国军费的3/4。

全国抗战期间,成千上万华侨青年怀着“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满腔热血,毅然回国参军参战或到后方为抗战服务,仅东南亚回国抗战的粤籍侨胞就有4万余人。1938年10月后中国东南海陆交通被切断。陈嘉庚先生在新加坡组织了“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动员招募3900多名华侨司机和修理工(通称“南侨机工”),毅然抛弃海外较为优裕的生活慷慨回国。这些南侨机工在爱国号召下共赴国难,在我国西南大后方惟一的国际通道——滇缅公路闯过“生死关”,修理机车、运送人员物资。从1939年3月至1942年5月,南侨机工们运送了10万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抢运了约50万吨军需物资、15000余辆汽车,还有无法统计的其它物资用品,抗战中中国军队的物资和装备几乎有一半是通过滇缅公路运进来的,而运输着这些物资的汽车,正是由南侨机工们和其他司机一起驾驶的。其中1800多名南侨机工为国捐躯。

1940年,陈嘉庚率领南洋华侨回国慰劳考察团抵达重庆后,对国民党当局奢侈浪费、消极抗战非常失望。当突破重重阻碍来到延安访问时,毛泽东坐在杨家岭窑洞前未经打磨的石桌旁,向陈嘉庚描绘未来的中国,陈嘉庚深感震撼,毛泽东简朴、真诚、亲切、民主的作风令陈嘉庚先生深为折服,延安清新、向上的风气令他耳目一新。在延安考察一周后,他得出了“中国的希望在延安”的结论,成为海外华侨政治转向的重要转折。新加坡《南侨日报》是1946年11月由陈嘉庚发起、由一些华侨民主人士创办的侨报。该报一诞生就旗帜鲜明地反对和抨击蒋介石国民党发动内战、实行专制独裁的行径,拥护中共和平民主建国方针。1949年11月20日《南侨日报》创刊三周年,5000多名侨胞集会纪念,表示对新中国中央人民政府的无限忠诚和拥护。

1948年4月中共中央发布“五一”号召,迅速得到海外侨胞的广泛热烈响应。1948年10月,中共中央公布《关于召开新的政治协商会议诸问题》,确定“海外华侨民主人士”作为新政协筹备会和新政协的参加单位之一。1949年1月,毛泽东同志亲自电邀爱国侨领陈嘉庚、司徒美堂回国参加新政协筹备工作。当时侨居美国的司徒美堂老人已是83岁高龄,陈嘉庚也年逾76岁高龄,但他们老当益壮万里迢迢回国共商建国大计。在新中国成立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真诚听取和采纳海外华侨代表的意见和建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应尽力保护国外华侨的正当权益和利益,保护归侨、侨眷的合法权利和利益。”自此中华民族迎来了新纪元,党和国家的侨务工作也进入了新阶段。1949年10月1日,华侨代表与其他代表们一起登上天安门城楼参加了开国大典。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政府为了妥善解决历史遗留下来的华侨问题,以利于与各有关国家建立友好睦邻和互相信任的关系,于1955年万隆亚非会议期间,正式宣布不赞同华侨的双重国籍。1980年9月我国公布施行《国籍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不承认中国公民具有双重国籍”“定居外国的中国公民,自愿加入或取得外国国籍的,即自动丧失中国国籍”。侨务工作既要遵守《国籍法》,注意外籍华人与华侨的国籍区别,又要尊重外籍华人的族裔感情和他们与祖籍国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实际,增进同他们的亲情乡谊。

1949年10月22日,中央人民政府华侨事务委员会(简称“中侨委”)在北京成立。1978年,党中央批准成立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为国务院办事机构,行使原中侨委职能。1956年10月,第一次全国归国华侨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并成立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中侨委”和“全国侨联”为做好侨务工作提供了组织保证。从1949年到1954年,冲破道道阻挠、克服重重困难回到祖国的留学人员和归侨学者有1334人,至50年代末回国者达到约2500人,约占当时海外留学人员和华人科学家的一半。他们为开拓发展新中国教育、科技、国防等事业做出卓越贡献。20世纪50年代中期,我国作出发展“两弹一星”的重大战略决策,许多归国学子,在国外已是有杰出成就的科学家义无反顾回到祖国,不计名利、隐姓埋名,奋力拼搏、协同攻关,大大加速了“两弹一星”研制进程,“两弹一星”工程的成功,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促进了科技的发展,振奋了民族精神,提高了国际地位,也孕育和形成了“两弹一星”精神。

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在中国共产党侨务政策的引导下,广大华侨华人掀起支援改革开放的高潮,共同书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辉煌篇章。海外华商踊跃来华投资,一大批高层次人才回国后成为各领域的技术骨干和各学科的领军人物,华侨华人广泛开展中外文化交流,大力兴办公益福利事业,支持“一国两制”,维护祖国和平统一等,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改革开放40多年来广大海外侨胞和归侨侨眷的家国情、桑梓情得以充分展现。

新时代侨务工作任重道远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做好新时代侨务工作、凝聚侨心侨力同圆共享中国梦提出了新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长期以来,一代又一代海外侨胞,秉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不忘祖国,不忘祖籍,不忘身上流淌的中华民族血液,热情支持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增进中国人民同各国人民的友好合作作出了重要贡献。祖国人民将永远铭记广大海外侨胞的功绩。”“团结统一的中华民族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梦。共同的根让我们情深意长,共同的魂让我们心心相印,共同的梦让我们同心同德,我们一定能够共同书写中华民族发展的时代新篇章。”“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努力。把广大海外侨胞和归侨侨眷紧密团结起来,发挥他们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积极作用,是党和国家的一项重要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侨务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為新时代侨务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2018年3月,中共中央印发《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明确中央统战部统一领导海外统战工作、统一管理侨务工作、统筹协调有关部门和社会团体涉侨工作,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并入中央统战部,顺应了时代要求,为理顺相互关系、发挥各自优势特点形成合力、构建有关方面各负其责的“大统战”“大侨务”工作格局提供了条件。省市县各级党委按照中央精神也进行了改革。2020年12月,中共中央新修订发布的《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中,专门增加了一章《海外统战工作和侨务工作》,指出侨务工作要引导华侨、归侨、侨眷致力于祖国现代化建设,维护和促进中国统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致力于增进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的友好合作交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中国共产党的文件中第一次正式将华侨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联系在一起,是中国共产党重视侨务工作的新体现。各地积极贯彻条例精神,认真落实侨务职责。侨务部门将始终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始终胸怀党和国家工作大局,肩负新时代侨务工作新使命,在更高层次、更广领域履职尽责,最广泛团结联系海外侨胞和归侨侨眷,凝聚侨心、汇集侨智、发挥侨力、维护侨益,为侨服务,继续发挥好其独特优势和作用。

(青海省侨务办公室供稿)责任编辑:陈奇

猜你喜欢

海外侨胞陈嘉庚侨务工作
以“网格+”模式不断开创侨务工作新局面
知侨暖侨,多措并举,激发社区侨务工作新活力
我的十年侨务工作
秦淮:“123”工作法打造有“情怀”的侨务工作
陈嘉庚选采办
陈嘉庚一诺
陈嘉庚选采办
阿里健康联合支付宝开通海外侨胞在线 医疗咨询专区
爱国华侨陈嘉庚
海外侨胞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