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耳内镜下鼓膜置管术治疗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的效果观察

2022-04-15崔岩辽阳市中心医院辽宁辽阳111000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22年5期
关键词:管术听阈鼓膜

崔岩 辽阳市中心医院 (辽宁 辽阳 111000)

内容提要: 目的:研究分析耳内镜下鼓膜置管术治疗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的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9月~2019年9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80例慢性中耳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性药物治疗,观察组采取耳内镜下鼓膜置管术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气导听阈和气骨导差、不良反应。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0%,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0%,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1.16,P=0.000)。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7.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08,P=0.000)。两组治疗后气导听阈和气骨导差均改善,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4周、12周和6个月语言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患耳分泌物改善时间、干耳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耳内镜下鼓膜置管术治疗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的效果、安全性高。

慢性分泌性中耳炎主要以中耳积液、听力下降为主要特征,如果不及时采取相应的干预,患者的听力功能会受影响[1]。通常病灶以及邻近组织的治疗为治疗原则,临床干预中一般以药物治疗,但常规药物比如麻黄素制剂等证实效果不理想,且长期用药容易引起高血压以及糖尿病,不良反应较大,不易长期使用[2]。耳内镜下鼓膜置管术治疗方式是通过降低患者中耳鼓室压力来改善听力的,临床治疗效果理想。根据以上情况本次重点分析耳内镜下鼓膜置管术治疗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为2018年9月~2019年9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80例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80例患者分组方式为随机数据原则,将其分成对照组及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女性21例,男性19例,年龄25~58岁,平均(41.1±2.1)岁,病程6~19个月,平均(12.2±3.1)个月;观察组女性18例,男性22例,年龄26~59岁,平均(42.3±2.0)岁,病程5~18个月,平均(13.1±3.0)个月,对于合并肿瘤等疾病患者需要排除在外。使用统计分析软件对两组患者的年龄等数据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差异不显著,本次治疗方法患者知情同意;本次研究方案经过本院院办批准。

1.2 方法

采取头孢以及克拉霉素等常规的抗菌药物治疗对照组患者,若存在耳膜穿孔则使用敏感抗生素。

观察组采取耳内镜下鼓膜置管术治疗:术前准备好耳镜、吸管、鼓膜切开刀等物品,使用比例为1:1000的硫柳汞酊消毒耳道,并根据积液的浓稠程度进行吸液,鼓膜切口将通气管置入,并将引流装置安装及连接完毕后确认胶管等位置是否正确,若位置不理想则采取细针微调。术后饮食要求清淡,减少辛辣刺激食物摄入。

1.3 观察指标与判定标准

1.3.1 疗效判断

耳鸣以及耳痛等相关的症状均消失为显效;听力下降改善,耳鸣、耳痛等临床症状仍然存在为有效:无效:相关症状及体征未明显改善[1]。

1.3.2 气导听阈和气骨导差

记录治疗前后气导听阈和气骨导差的效果。同时,测评两组语言频率(500/1000/2000Hz)变化,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4周、12周和6个月后语言频率指标差异[2]。

1.3.3 干耳情况监测

治疗后,密切观察患者患耳分泌物情况,记录分泌物减少时间,记录干耳时间,统计治疗8周后未干耳者,并记录发生率。

1.3.4 并发症

记录术后感染、面瘫等不良反应发生率。

1.4 统计学分析

统计软件包为SPSS20.0,计量、计数资料检验方式分别为t检验以及χ2检验,P<0.05为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疗效比较

对照组40例患者中显效17例,有效13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为75.0%;观察组显效20例,有效1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5.0%,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1.16,P=0.000)。

2.2 气导听阈和气骨导差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气导听阈和气骨导差均改善,观察组优于对照组,结果见表1。

表1.两组气导听阈和气骨导差对比(n=40,±s,dB)

表1.两组气导听阈和气骨导差对比(n=40,±s,dB)

气骨导差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45.01±15.2 31.21±10.18 25.52±10.1 13.21±9.54观察组 45.12±12.6 22.08±5.24 25.01±8.92 6.52±3.35 t 0.015 4.15 0.019 2.26 P 0.65 0.015 0.61 0.029组别 气导听阈

2.3 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对照组40例患者中2例局部组织器官脓肿,5例颅内并发症,不良反应发生率17.5%;观察组1例局部感染,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显著(χ2=11.08,P=0.000)。

2.4 两组治疗后语言频率改善情况比较

治疗前两组语言频率差异较小(P>0.05)。观察组治疗后4周、12周和6个月语言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两组治疗后语言频率改善情况比较(n=40,±s,dB)

表2.两组治疗后语言频率改善情况比较(n=40,±s,dB)

语言频率治疗前 治疗后4周 治疗后12周 治疗后6个月观察组 36.85±6.53 22.51±4.18 20.19±5.23 19.68±4.26对照组 36.25±7.09 30.11±5.65 28.62±4.98 27.56±3.05 t 0.326 7.323 6.358 7.263 P 0.658 <0.001 <0.001 <0.001分组

2.5 两组治疗后干耳情况比较

观察组治疗后患耳分泌物改善时间、干耳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治疗8周后,观察组未干耳者仅为3例,对照组为18例,观察组未干耳率(7.50%,3/40)显著低于对照组(45.00%,18/40),P<0.05,见表3。

表3.两组治疗后干耳情况比较(n=40,±s)

表3.两组治疗后干耳情况比较(n=40,±s)

治疗前 患耳分泌物改善时间(d) 干耳时间(周)观察组 22.51±4.18 20.19±5.23对照组 30.11±5.65 28.62±4.98 t 7.323 6.358 P<0.001<0.001

3.讨论

目前对于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病机制尚未清楚,而咽鼓管功能障碍被认为是分泌性中耳炎的常见原因,引起咽鼓管功能障碍诱发因素包括炎症、病毒感染以及腺体肥大等。对于该疾病传统采取药物治疗,但咽鼓管功能锻炼起效比较慢,导致效果不理想。随着医疗技术发展,新技术治疗获得应用,比如激光打孔、双孔式鼓膜穿刺等,其治疗的基础原理均为改善咽鼓管功能,清除中耳积液,恢复中耳鼓是通气以及引流,从而恢复鼓室黏膜上皮以及纤毛的运动[3,4]。

慢性中耳炎虽然治疗方式多,但获得理想效果的较少,药物保守治疗在慢性中耳炎治疗中应用较多,采用抗生素等药物可有效对抗感染症状,但是其对慢性中耳炎控制效果较为有限,临床症状改善不理想,较多患者经药物保守治疗后,仍不能有效改善耳鸣、耳痛、耳分泌物等症状,因而需行手术治疗。手术治疗可有效清除局部感染病灶,改善咽鼓管功能障碍,手术方式较多,而耳内镜鼓膜置管术治疗不仅具有理想效果,还是微创治疗,对于患者损伤程度小,因此受到患者欢迎[5]。但由于鼓室生理结构比较复杂,在手术过程中对于医师技术要求较高,如果在治疗期间存在操作不当,将发生明显的感染等并发症,并增加鼓膜硬化,不利于患者的恢复。此外该种治疗措施在实际应用中,会改善耳内镜下穿刺中的不足,一次性导管的使用可将内部积液有效吸出,对于调节内道压力具有积极意义,此外还可以改善患者的咽鼓管功能[6,7]。慢性中耳炎的治疗难度较大,姚清华等[8]同样将耳内镜鼓膜置管术作治疗分泌性中耳炎患者,文献报道显示,耳内镜下鼓膜置管术可清除中耳积液,改善中耳鼓通气、引流作用,促进咽鼓管功能提升,治疗效果较好,与常规药物保守治疗相比,治疗效果显著提升,结果总有效率达到93.7%,治疗效果较好,而药物保守治疗者总有效率仅为60%~80%。在本次临床研究中,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0%,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0%,两组差异显著,观察组效果更为显著,可知采取耳内镜鼓膜置管术治疗更佳,观察组总体效果优于药物组,提示耳内镜鼓膜置管术疗效可靠。此外,本次研究还发现,观察组治疗后4周(22.51±4.18)dB、12周(20.19±5.23)dB和6个月语言频率(19.68±4.26)dB显著低于对照组(30.11±5.65)dB、(28.62±4.98)dB、(27.56±3.05)dB,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气导听阈(31.21±10.18)dB和气骨导差(13.21±9.54)dB均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22.0±5.24)dB、(6.52±3.31)dB,可知耳内镜鼓膜置管术可更好地改善患者听力,对语言频率、气导听阈和气骨导差改善效果均较好,预后效果更佳。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耳分泌物控制难度较大,较多患者治疗后仍存在不干耳情况,治疗效果不佳,而本次研究监测患者耳分泌物症状发现,观察组治疗后患耳分泌物改善时间(22.51±4.18)d、干耳时间(20.19±5.23)周显著少于对照组(30.11±5.65)周、(28.62±4.98)周,P<0.05,治疗8周后,观察组未干耳者仅为3例,对照组为18例,观察组未干耳率(7.50%,3/40)显著低于对照组(45.00%,18/40),P<0.05,可知耳内镜鼓膜置管术后耳分泌物改善时间较快,干耳时间较短,且有效降低了不干耳风险,有效提升了治疗效果,临床应用价值较高。在安全性方面,本次研究监测患者不良反应发现,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达17.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仅为2.5%,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可知耳内镜鼓膜置管术的疗效理想、安全性高,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综上所述,慢性分泌性中耳炎临床治疗中采取耳内镜下鼓膜置管术效果理想、安全性高。

猜你喜欢

管术听阈鼓膜
Seldinger法经皮穿刺腹膜透析置管术与开腹置管术的临床效果比较
上海市青浦区噪声作业人员听力状况分析
分析比较经耳内镜鼓膜切开与耳内镜鼓膜穿刺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
更正启示
外伤性鼓膜穿孔的护理效果
耳内镜下鼓膜修补术36例临床分析
内镜下鼓室成形术治疗慢性中耳炎的临床效果
腺样体切除联合鼓膜置管术治疗儿童分泌性中耳炎有效性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
高位腹膜透析置管术与改良型低位腹膜透析置管术的临床应用比较
深静脉穿刺置管的常见并发症及护理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