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硬膜外分娩镇痛对产妇产间发热的影响研究

2022-04-15赵晓英修玉芳许琦

中国实用医药 2022年7期
关键词:鼻咽罗哌卡因

赵晓英 修玉芳 许琦

硬膜外分娩镇痛技术是目前临床效果最理想的分娩镇痛手段,可有效的降低分娩过程的疼痛程度[1]。大量研究提示,硬膜外分娩镇痛在降低产妇疼痛同时可能造成一定的产间发热,进而对母婴安全造成一定负面影响[2-4]。考虑可能是因为,硬膜外麻醉对产妇机体的产热与散热平衡进行干扰,引起产热多于散热,进而导致体温升高。故硬膜外分娩镇痛引起的产间发热问题越来越受到临床重视[5],而当前硬膜外分娩镇痛最常使用的药物为罗哌卡因,且不同浓度的罗哌卡因对产妇机能影响不同[6]。本研究则主要探讨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硬膜外分娩镇痛对产妇产间发热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20 年8 月~2021 年2 月本院收治的硬膜外分娩镇痛的产妇80 例作为研究对象,入组前均签署知情同意书且申报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伦理批号:20200511)。纳入标准:年龄18~40 岁;单胎;足月妊娠;胎儿头位;初产妇;胎膜早破后胎头衔接良好。排除标准:存在妊娠高血压、妊娠糖尿病、妊娠甲状腺功能异常;心理功能异常;硬膜外穿刺禁忌证;凝血功能异常;因各种原因改行急诊剖宫产者;分娩镇痛效果不理想。将产妇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 例。观察组产妇年龄18~39 岁,平均年龄(27.7±3.8)岁;孕周36~41 周,平均孕周(38.8±1.0)周;新生儿性别:男23 例,女17 例。对照组产妇年龄19~40 岁,平均年龄(27.8±4.1)岁;孕周37~41 周,平均孕周(38.7±0.8)周;新生儿性别:男24 例,女16 例。两组年龄、孕周、新生儿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均实施硬膜外穿刺置管分娩镇痛,操作前开放上肢静脉,连接心电监护。待第1 产程发动后即行硬膜外穿刺置管,穿刺点选择L2~3,并向头侧置5 cm,穿刺置管成功后给与1%利多卡因3 ml 为试验剂量,观察5 min 后明确导管处于硬膜外及麻醉效果,随后连接ZZB 300 型全自动输注泵,其中负荷剂量为2.5 ml,背景给药速度为2~10 ml/h,锁定时间设定为15 min。观察组采用低浓度罗哌卡因联合舒芬太尼进行持续硬膜外分娩镇痛,将1%罗哌卡因用生理盐水稀释至0.05%,联合0.5 μg/ml 舒芬太尼进行持续硬膜外分娩镇痛。对照组采用高浓度罗哌卡因联合舒芬太尼进行持续硬膜外分娩镇痛,将1%罗哌卡因用生理盐水稀释至0.1%,联合0.5 μg/ml 舒芬太尼进行持续硬膜外分娩镇痛。两组持续硬膜外分娩镇痛直至产程结束。

1.3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不同时间点(干预前、干预4 h 后、进入第二产程时和分娩完成时)鼻咽温及总产程时间、新生儿Apgar 评分、分娩镇痛治疗过程中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鼻咽温正常参考值:36.7~37.7℃。总产程时间是指第一、第二及第三产程总时间。Apgar 评分主要指标为心跳、呼吸、肌张力、神经反射和皮肤颜色5 项,总分最高10 分,<7 分提示新生儿窒息。分娩镇痛治疗过程中相关并发症包括下肢运动障碍、头晕、下肢麻木及宫缩乏力。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不同时间点鼻咽温比较 干预前,两组鼻咽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4 h 后、进入第二产程时以及分娩完成时,观察组鼻咽温基本正常,且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不同时间点鼻咽温比较(,℃)

表1 两组不同时间点鼻咽温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2.2两组总产程时间及新生儿Apgar 评分比较 观察组总产程时间(5.3±0.2)h 短于对照组的(8.9±0.8)h,新生儿Apgar 评分(9.1±0.3)分高于对照组(8.9±0.2)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总产程时间及新生儿Apgar 评分比较()

表2 两组总产程时间及新生儿Apgar 评分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2.3两组分娩镇痛治疗过程中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产妇分娩镇痛治疗过程中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7.5%(3/4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0.0%(16/4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分娩镇痛治疗过程中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n,n(%)]

3 讨论

分娩痛被认为是人类面临的最严重的疼痛之一,其将导致产妇一系列的病理生理变化,对母婴酸碱平衡造成负面影响[7],甚至引起胎儿宫内窘迫等严重并发症[8]。硬膜外分娩镇痛是目前最理想的缓解分娩疼痛的干预方法,然而大量研究提示实施硬膜外分娩镇痛引起产妇产间发热的几率明显增高[9-11],但目前针对其发热机制尚未明确。罗哌卡因是一种新型长效酰胺类麻醉药,有明显的感觉、运动分离麻醉效果,是目前最常用的产科硬膜外分娩镇痛药物[12]。虽然多数产妇使用罗哌卡因实施硬膜外分娩镇痛发生产间发热,但不同浓度引起产间发热几率和严重程度等均有差异。

本研究中,干预前,两组鼻咽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4 h 后、进入第二产程时以及分娩完成时,观察组鼻咽温基本正常,且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实施硬膜外分娩镇痛时使用低浓度罗哌卡因联合舒芬太尼对产妇体温影响较小,其产间发热发生率降低。另外比较两组总产程时间及新生儿出生Apgar 评分发现,观察组总产程时间(5.3±0.2)h 短于对照组的(8.9±0.8)h,新生儿Apgar 评分(9.1±0.3)分高于对照组(8.9±0.2)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证实实施硬膜外分娩镇痛时使用低浓度罗哌卡因联合舒芬太尼对缩短产程时间、确保新生儿出生安全方面有重要意义。最后比较两组分娩镇痛治疗过程中相关并发症发现,观察组患者分娩镇痛治疗过程中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7.5%(3/4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0.0%(16/4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说明实施硬膜外分娩镇痛时使用低浓度罗哌卡因联合舒芬太尼,可显著降低下肢运动障碍、头晕、下肢麻木及宫缩乏力等并发症几率,安全性高。

本研究使用低浓度罗哌卡因联合舒芬太尼对产间体温的影响较小,可能与不同浓度的罗哌卡因对机体体温调节中枢的影响存在差异有关。其中低浓度罗哌卡因引起的外周血管收缩作用相对较弱,进而促进血管扩张后,发生的热量丢失较未实施麻醉时变化较小,同时使用低浓度罗哌卡因硬膜外麻醉后对机体温度觉控制的体温调节中枢影响较小,机体产热与散热平衡得到有效的维持等。

综上所述,低浓度罗哌卡因联合舒芬太尼硬膜外分娩镇痛对产妇体温影响小,在显著缩短总产程时间、提高新生儿Apgar 评分同时,可减少分娩相关并发症,提高安全性。

猜你喜欢

鼻咽罗哌卡因
幼儿罕见鼻咽部异物1例
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对剖宫产产妇镇静效果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芬太尼与曲马多复合罗哌卡因骶管注入在小儿术后镇痛中的应用对比
不同浓度罗哌卡因腰硬联合麻醉在老年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应用
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髂筋膜阻滞在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镇痛效果观察
鼻咽癌的鉴别诊断:反复鼻出血VS鼻咽癌
罗哌卡因、左旋布比卡因与布比卡因低位硬膜外麻醉的比较
探究左旋布比卡因的临床药理学和毒性特征
鼻咽部纤维血管瘤的CT初步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