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慢性胃炎的相关性分析

2022-04-15李君

中国实用医药 2022年7期
关键词:证素病位浅表性

李君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属于Cram 阳性螺旋形细菌中的一个类型,该菌种自上世纪80 年代由2 名澳洲的科学家首次发现,其主要提取自慢性胃炎(chronic gastritis,CG)患者的胃黏膜中,并经微需氧量环境培养得到,这一发现显示Hp 感染与CG 间存在较为紧密的关联[1-3]。为了进一步分析Hp 感染与CG的相关性,此次研究主要以本院收治的114 例CG 患者为研究对象,具体内容整理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8 年10 月~2020 年10 月间本院收治的114 例CG 患者纳入观察组,另选取同期到本院进行体检的100 例健康体检者纳入对照组。观察组中,男62 例、女52 例;年龄23~69 岁,平均年 龄(45.52±7.78) 岁;病程0.5~11.0 年,平均病程(4.23±2.67)年;病症类型分别为慢性浅表性胃炎37 例、慢性糜烂性胃炎42 例、胆汁反流性胃炎35 例。对照组中,男55 例、女45 例;年龄22~65 岁,平均年龄(45.11±7.78)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诊断标准:①CG:参考《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中关于CG 的诊断标准进行评估,同时经内镜检查及病理组织学检查复核;②Hp 感染:参考《第五次全国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共识报告》[4]中相关诊断标准进行评估,具体项目如下:a.经胃黏膜组织RUT 呈阳性,同时组织切片染色显示呈阳性;b.胃黏膜组织RUT 呈阳性,同时13C-尿素呼气试验(13C-UBT)呈阳性;c.13C-UBT 呈阳性。满足上述任意一项即可诊断为Hp 感染。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均与CG 诊断标准相符;②年龄18~70 岁;③研究对象对此次研究内容知情,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④研究内容经医学伦理委员会核准后开展;所有受检者自入院4 周前未接受过抗Hp 感染、抑制胃酸、质子泵抑制剂等相关药物治疗;⑤患者均经胃镜检查确诊,且均有腹胀、嗳气、反酸等症状表现;健康体检者则均无胃部及上消化道症状表现。排除标准:①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②既往有胃大部切除史,或严重胃溃疡,或经病理诊断疑似恶变者;③伴有严重造血系统病症,或合并心肝肾脑等严重病变者;④难以耐受胃镜检查者;⑤难以主观表达感染或合并认知功能障碍者;⑥难以配合研究开展,或中途退出研究者。

1.2方法 胃镜检查:应用电子胃镜进行胃镜检查,经鼻、口插入电子胃镜,对患者的胃黏膜以及胃体、胃窦、贲门、球部进行观察。不同类型胃炎诊断标准如下:①慢性浅表性胃炎:经胃镜检查可见片状、点状及条状红斑出现,且胃黏膜表面有粗糙出血点,存在黏膜糜烂,但未见胆汁反流;②慢性糜烂性胃炎:经检查有因黏膜缺损所致的浅表凹陷及糜烂;③胆汁反流性胃炎:观察胃腔内存在较多胆汁附着,或静息下逆向经十二指肠到幽门至胃窦。RUT 试验:在胃镜检查中取胃窦-幽门2 cm 处以及胃体前后壁各1 块样本,此后在10%的甲醇下进行24 h 固定,最后将其大量接种在液体培养基管中,摇匀后将其置于温度37℃,环境pH值为7 的条件下进行培养,最终变为粉红色即为阳性。

1.3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对比两组受检者Hp 感染情况,对比观察组中不同类型CG 患者的Hp 感染情况,分析CG病位证素分布特征及其与Hp感染间的相关性。病位证素判定标准:参考“临床常见600 症状的辨证意义”采集四诊信息,设计统一的四诊信息采集表,由2 位中医人员依据传统中医中的四诊方法进行标准化采集并记录。证素辨证标准则参考《证素辨证学》中的相关标准,依据四诊信息在诊断中的权重,通过加权阈值法对证素进行确定:以证素积分70~100 分(不含)为轻度病理变化(1 级);积分100~150 分(不含)为中度病理变化(2级);积分≥150分为严重病理变化(3级)。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5.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相关性采用Spearman 相关分析。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受检者Hp 感染结果对比 观察组Hp 感染阳性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受检者Hp 感染结果对比[n(%)]

2.2观察组不同类型CG患者Hp感染阳性率对比 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糜烂性胃炎及胆汁反流性胃炎Hp感染阳性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糜烂性胃炎Hp感染阳性率最高,其次为慢性浅表性胃炎,最后为胆汁反流性胃炎。见表2。

表2 观察组不同类型CG 患者Hp 感染阳性率对比[n(%)]

2.3CG 患者Hp 感染情况的病位证素分布特征 观察组中Hp 感染阳性患者病位证素主要为胃、脾、肝,分别占比88.24%、61.18%、29.41%;Hp 感染阴性患者病位证素主要为胃、脾、肝,分别占比72.41%、37.93%、24.14%。见表3。

表3 CG 患者Hp 感染情况的病位证素分布特征[n,n(%)]

2.4CG 病位证素与Hp 感染相关性 CG 病位证素胃、脾与Hp 感染存在相关性(P<0.05),CG 病位证素肝与Hp 感染无相关性(P>0.05)。见表4。

表4 CG 病位证素与Hp 感染相关性

3 讨论

在临床上,CG 是较为常见的一种消化内科病症,具有较高的病发率,且易发人群较为广泛,病发后可对患者带来较为严重的生理及心理痛苦,极大程度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5-8]。对此,针对CG 的致病因素进行合理性分析,进而结合患者实际病因及病症表现采取针对性治疗措施加以干预十分重要,这也是提升疾病诊疗有效性及准确性的重要途径[9,10]。Hp 在胃黏膜上皮细胞表面一般呈螺旋形或弧形,其能够在进入胃部后借助自身一侧鞭毛提供动力,从而达到穿过黏膜层的目的。在该病原菌到达上皮表面后,可通过黏附素与上皮细胞进行紧密连接,从而避免跟随食物一起排空的过程,再加上其分泌的过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还能够进一步确保其不被中性粒细胞杀伤,达到保护杆菌生命的作用[11,12]。为了进一步证实Hp 感染与CG 间的相关性,此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Hp 感染阳性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糜烂性胃炎及胆汁反流性胃炎Hp感染阳性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糜烂性胃炎Hp 感染阳性率最高,其次为慢性浅表性胃炎,最后为胆汁反流性胃炎。观察组中Hp 感染阳性患者病位证素主要为胃、脾、肝,分别占比88.24%、61.18%、29.41%;Hp 感染阴性患者病位证素主要为胃、脾、肝,分别占比72.41%、37.93%、24.14%。CG 病位证素胃、脾与Hp 感染存在相关性(P<0.05)。这一研究证实,CG 并Hp 感染与胃部及脾脏间存在一定关联。

综上所述,在CG 诊疗中建议通过Hp 感染检测及病位证素辨证法对患者病因及病位进行准确把握,从而开展针对性治疗,提升临床诊疗有效性。

猜你喜欢

证素病位浅表性
证素辨证理论体系与方法学研究述评
膝骨关节炎患者中医证素及证型分布特征研究
联用建中和胃汤与温针灸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虚畏寒型价值研究
运用证素理论探讨从心小肠藏象系统论治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必要性的临床研究*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医证型及证素研究
慢性浅表性胃炎如何治疗
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案例举偶
中医对痛风的认识
消渴病合并抑郁症之病位探析
奥美拉唑合多潘立酮治疗浅表性胃炎32例临床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