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物技术在植物保护中的应用探究

2022-04-15余金维

南方农业·下旬 2022年2期
关键词:植物保护生物技术应用

余金维

摘 要 生物技术在植物保护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能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微生物农药、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等提升植物保护水平,为良种培育及植物保护等发展提供可靠支持。概述生物技术并探究植物保护中生物技术的应用,分析生物技术在植物保护中的应用趋势。

关键词 植物保护;生物技术;应用

中图分类号:S4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2.04.014

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给植物保护带来了新的契机,利用生物技术能为农作物的健康及环境保护作出贡献。为提升农作物产量与品质,需加强生物技术的创新与研究,并将其运用到植物保护中,为植物的健康生长及我国农业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1 概述

生物技术在我国虽然起步较晚,但在各行各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1]。生物技术是集生物学、化学、工程学等于一体的综合技术。20世纪70年代生物技术出现到现在,逐步形成了现代生物学,涉及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免疫学等多学科技术,为社会发展及人们活动提供服务。随着生物技术研究的深入,生态环境保护、现代农业发展中生物技术的作用越来越明显,能实现对有害生物的科学防控,强化农产品安全检测等。

植物细胞的全能性是植物细胞工程的基础,遗传改造需建立在植物细胞或亚细胞水平上,为使植物得到有效改良与利用,在无菌操作下,通过植物组织培养与植物体细胞杂交等技术得以实现。植物细胞培养、植物组织培养等是植物细胞工程的主要内容[2]。植物细胞工程在现代农业中得到广泛应用,并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技术体系,能在植物保护中发挥其重要作用。

2 应用

2.1 基因工程技术

基因工程技术在植物保护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当下生物技术中比较有效的技术之一。植物在生长过程中只有具备较强的抗性,才能减少病虫害的影响,确保健康生长,为提升农作物产品品质提供支持。基因工程的理论基础是分子遗传学,所使用的方法为将外源基因通过体外重组后导入受体细胞内,对生物原有的遗产特性进行改变,最终获得新品种及新产品[3]。直接转移法和间接转移法是我国当下比较常见的基因工程技术。在植物细胞内将基因直接转入,并利用植物细胞的特性达到目的属于直接转移法;间接转移法是利用载体将基因导入植物细胞内,常见的载体为原原菌或植物病毒。

植物保护还可以在抗除草剂育种、植物抗病育种的方式下实现。植物病害预防中,最难预防的病害为植物病毒病,通过植物基因工程技术的有效应用,能对植物病毒病进行有效预防,相比于传统防疫方式,此方法直接利用植物抗病育种,抗病效果更好。通过该技术的应用,植物抗病害能力得到极大提升,且在环境保护、成本控制中作用显著。

2.2 微生物农药

在对病虫等各类有害生物进行防治过程中,微生物农药发挥着重要作用,其有效成分为细菌、真菌或经基因修饰的微生物活体等。植物通过微生物农药的有效应用,能提升抗病能力,对病虫害进行有效抑制,且能降低病原菌和虫害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与为害[3]。有益微生物在植物中需营养成分才能存活,所以微生物农药的合理应用,使有益微生物可以与病原菌争夺营养,有效抑制病原菌的生长。为实现“碳中和、碳达标”的目标,微生物农药的应用十分关键,由于其属于无害农药,能在保护植物的同时,提升植物产量[4]。未来微生物农药是农业种植中农药的主要发展方向,能满足我国“绿色发展”要求,减少环境污染,加强环境保护。

传统农药在使用过程中,植物会产生耐药性,难以实现长期植物保护的目的。但微生物农药的应用能避免耐药性的产生,且能为植物的长期健康生长提供支持。在微生物农药应用前,需针对不同植物特性选择合适的农药。微生物杀菌剂和微生物杀虫剂是比较常见的微生物农药,具有良好的杀虫效果。通过微生物农药的合理应用,开展微生物培养,生产微生物农药,提高植物生产效率。

在“绿色发展”理念的实践下,需克服传统化学农药对生态环境产生的污染,但是微生物农药使用期间,也需掌握一定技巧与方法:1)微生物农药喷施的温度需控制在25~30 ℃,能有效保证微生物活体农药的效果;2)微生物农药需选择合适的天气施用,避免在晴天的10:00—16:00施用,最好选择阴天施用;3)避免在雨天施用,防止雨水将菌液冲刷掉;4)不要与化学农药、酸性与碱性物质混合施用[5]。

2.3 培育无病种苗

在生物工程的快速发展过程中,需在抗病虫害基础上通过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培育无病种苗,确保植物具有较强的有害生物抗性,提高农作物产量与品质。培育无病种苗,首先要筛选抗病虫种苗,培育抗病虫植株,在体外栽培植株的离体培养下将病虫、病毒的浸染分离,获得无病种苗,提升种苗抗病能力[6]。无病毒苗木的培育意义重大,能去除病毒为害,提升作物产量与品质,减少环境污染。为获得无病毒繁殖体,需引进无病毒种苗,对无毒个体进行筛选,做好脱毒处理并培育无病毒株。

无病毒苗木在培育时,需合理选择培养基,常见的培养基有White、MS等。在培育时,先对幼叶茎叶进行消毒,然后对茎尖进行剥离与接种。培养期间温度、光度、光照时间分别控制在22 ℃、2 000~3 000 lx、16 h。此外,也可采用愈伤组织培养脱毒、茎尖微体嫁接、化学疗法脱毒等方法进行脱毒处理。

为提高植物的抗病性能,可以使用“人工种子”,以避免种子带病。人工种子具有发芽整齐、生长性能好等特点,为避免种子出现霉变、干裂等问题,可以使用藻酸钠将所需繁殖的胚状体包裹,然后将Elvax膜包裹在上面。

2.4 植物细胞工程

部分名贵花卉在生长过程中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生存能力相对较弱,单纯使用病虫害防治技术,难以对花卉进行有效保护[7]。但是植物细胞工程的应用,能为名贵花卉的生存提供支持,在细胞全能性的帮助下,对植物细胞内遗传物质进行复制,并将优良性能遗传给下一代。植物细胞工程技术在应用时,需通过整株繁殖将病毒消除,使植物能健康生长。在实际应用中植物细胞工程体现出的特征是快速繁殖,培育周期有效缩短,且能得到植物良种,为植物健康生长提供支持。

以花药培养或花粉培养为例,在合理的诱导下,让花药中的花粉囊分化而发育成单倍体胚,形成单倍体植株,整个过程对环境有一定要求,需在光照与阴暗环境下交替进行。培育过程表现为:7 ℃冷处理(花蕾或幼穗)→于液体培养基中培养(14 d后)→离心收集(花药开裂散落出花粉后)→培养基上生长。花粉培养优势明显,能对单倍体植株有判别,且花粉培养其愈伤组织诱导率较高。

2.5 发酵技术

发酵技术逐渐得到人们的熟悉与了解,在应用中是通过含有抗生素的农药对害虫进行防控。使用抗生素制造农药不仅整体成本低,还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且对环境污染较低。发酵技术在食品加工中比较常见,但随着生物学的快速发展,现代发酵技术得以出现并将其运用到植物保护中。

如杀虫微生物的发酵生产。苏云金芽孢杆菌实现杀虫的主要毒素为伴孢晶体,当敏感性昆虫将这种蛋白质晶体吞入后,蛋白质晶体就会通过水解转化为毒性肽,然后产生毒性,让幼虫出现麻痹并致败血症死亡。鳞翅目、双翅目等的幼虫是伴孢晶体的主要毒害对象。

2.6 植物病原鉴定与昆虫分类

现代生物学的核心技术之一为PCR(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在植物病原鉴定、昆虫分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PCR技术的快速发展过程中,也衍生出很多新技术,如实时荧光PCR技术、多重PCR技术、巢式PCR技术等。在对多种病害的分子进行检测时,多重PCR技术能一次性完成检测,有效缩短检测时间,降低检测成本。在防治植物病害前,需对植物病害进行快速诊断与判别,在酶链免疫技术的有效应用下,能快速、精准针对各类植物病原菌。同时,基因芯片技术可以在支持物上固定大量探头,然后对样品进行标记,以获取样品分子的数量与序列信息。

3 应用趋势

未来生物技术在植物保护中的应用会得到有效推广,并能为解决粮食安全、环境等各种问题发挥其作用。尤其是在实现“碳中和、碳达标”过程中,绿色种植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目前在农作物种植管理过程中,由于农药、化肥等的应用,对生态环境污染较大,影响我国实现“绿色发展”。所以在未来,生物技术在植物保护中的应用将成为主流。现代生物技术与传统技术的结合,将为植物保护提供一个新的发展方向。

转基因技术得到快速发展的同时,全球转基因作物在不断增加,由于市场前景广阔,种植面积在不断增加。在基因工程技术的快速发展下,植物能产生抗虫性,有效减少传统农药的使用,减少环境污染。

微生物农药也在植物保护的应用与发展中得到推广,主要是由于该技术不会对人、动物及生态环境产生污染,也不会让植物产生抗性。但也存在一些缺点,如药效发挥速度慢、专一性强等特点。所以,在未来需强化微生物农药的研究,克服当下的问题与缺陷,并确保其在植物保护中的作用。

对于植物抗病、致病机制的研究,可以在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下得到极大发展,并能开启昆虫行为的调控。生物源农药活性物质的研究与推广,能有效减少传统农药的应用。生物活性物质的提升,可以通过生物活动物质的大规模生产得到极大提升,且能有效降低农药生产成本。

植物保护中生物技术的创新是实现“绿色发展”的关键所在,也是保障植物病原鉴定等的重要手段。在植物保护过程中,生物技术的应用会在未来成为主流,并发挥其积极作用。同时未来对于生物农药外源的不稳定等都会成为研究的主要方向,以做好新品种的选育。

生物技术在植物保护中的应用与研究,需加强抗病、抗虫新品种的培育,提升农作物产量;加强抗真菌、病毒新品种的培育,降低真菌与病菌对植物的影响,减少作物损失;加强抗虫害新品种的培育,在虫害防治与作物保护过程中,也能降低农药使用量,强化环境保护;积极开展生物防治,在降低成本的同时,更要减少对生态环境产生的污染与影响。

4 结语

生物技术在植物保护中的应用是一场绿色革命,能确保植物健康生长的同时,更能减少传统化学农药的使用,实现保护环境的目的。当下在植物保护中生物技术得到广泛应用,且成为应用的主要方向。未来需加大对生物技术的投入与研究,不断加强技术投入,创新技术研发与应用,将生物技术高效应用到植物保护中,确保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实现。

参考文献:

[1] 陈德来,刘长仲,张挺峰.近10年来绿色防控技术在我国植物保护中的应用[J].安徽農业科学,2019,47(5):37-40.

[2] 李婷婷,尹跃艳,兰梅,等.露地栽培番茄斑萎病毒病发生流行规律调查及TSWV重要寄主植物监测[J].植物保护学报,2020,47(2):339-346.

[3] 季雪婧,寇远涛,张礼生.基于文献计量学的国际生物防治研究发展态势分析[J].中国生物防治学报,2019,35(1):122-128.

[4] 涂雄兵,李霜,杜桂林,等.沙漠蝗生物学特性及防治技术研究进展[J].植物保护,2020(3):22-28.

[5] 张大琪,颜冬冬,李青杰,等.二甲基二硫的生物活性评价及对土壤养分的影响[J].植物保护,2020(1):151-156.

[6] 吴沛鸿,邱雅静,张欣磊,等.AM真菌对加拿大一枝黄花与菌根植物和非菌根植物种间作用的影响[J].植物保护学报,2020,47(2):312-323.

[7] 常佳迎,田兰芝,刘树森,等.新月弯孢变种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对药剂的敏感性[J].植物保护学报,2020,47(5):92-101.

(责任编辑:刘宁宁)

猜你喜欢

植物保护生物技术应用
浅谈植物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如何提高植物保护与维护生态平衡
试论信息化技术在植物保护中的应用
生物技术在环保工程中的应用
浅析生物技术在水污染治理中的应用
高职院校生物技术专业《生物化学》教学现状与对策
GM(1,1)白化微分优化方程预测模型建模过程应用分析
煤矿井下坑道钻机人机工程学应用分析
气体分离提纯应用变压吸附技术的分析
会计与统计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