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度工作能力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的实现路径探索

2022-04-15张洁

大学·研究与管理 2022年3期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

张洁

摘  要:自1999年大学扩招以来,大学毕业生人数持续增长。进入21世纪,毕业生人数更是从2001年114万急剧增长到2021年的909万,且这个数字将在2022年突破千万大关。2020年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和受疫情影响的全球经济下行趋势使得大学生就业市场竞争异常激烈。提高大学生的职业竞争力是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绕不开的重要课题。大学生深度工作能力的培养作为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大学生职业竞争力的一条有效途径。然而,网络信息技术带来便捷多元的同时也使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呈现出碎片化的趋势,难以建立深度工作能力和习惯。因此,帮助学生明确深度工作对于职业生涯的重要意义,有必要制定一个行之有效的网络信息工具使用规则,建立起一套完善的深度工作程序,切实提高大学生的深度工作能力,帮助他们提高职业竞争力,更好地开展职业生涯。

关键词:深度工作能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网络工具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2)07-0101-04

一、深度工作能力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概述

(一)深度工作能力

深度工作理念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卡尔·纽波特在《深度工作》这本著作中首次提出的。所谓深度工作是“在无干扰的状态下专注进行职业活动,使个人的认知能力达到极限。”[1]与需要高度专注的深度工作不同,日常生活中的收发电子邮件,参加会议或者是公关活动等形式的工作并不需要高度的专注,往往可以在受干扰的情况下完成。然而,如学习新的专业技能、操作复杂智能机器等工作则需要在不受干扰的情况下高度专注地完成。相对于肤浅工作,这种需要较高认知水平和高强度的智力投入的深度工作更容易创造出新的价值,反之,肤浅工作因为操作简单非常容易被替代和复制。纽波特认为,在当今这个外部干扰越来越多的社会环境中,拥有深度工作能力的从业者日益稀少。在这个信息洪流时代,培养自己的深度工作能力,不断提升自己的自控力和专注力,将使个人在职业竞争中占据巨大优势。

(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职业生涯是指一个人一生中所有与职业相联系的行为和活动,是一个人从入职到退休的整个工作历程,也是一个人一生中职业、职位的变迁和工作理想的实现过程。所谓规划,就是个人或组织制定的比较长远的发展计划,是基于对未来长期的、整体的思考和考量而设计出来的行动方案。职业生涯规划就是基于职业生涯而制定的发展计划,也叫职业生涯设计。首先,需要个人全面地进行自我剖析,认清自我的职业兴趣、职业价值观、职业性格倾向、职业能力等内部环境。其次,需要个体进行外部环境评估,了解家庭、学校、社会、行业、职业环境的特点,发展趋势等。再次,需要个体在客观认识主客观环境的基础上,进行自我定位,并设定各个阶段职业生涯发展目标。最后,需要个体为各长、短期的职业目标制定实施策略,并通过行动去实现职业生涯目标。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对大学生进行职业指导,提升大学生的职业竞争力,寻找到能实现人职匹配,最大程度上实现个体价值的职业。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大学生能够提高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和全局意识,能够较为清晰地认知自我和环境,掌握基本的职业常识并据此制定适合自己未来发展的职业生涯规划。通过对深度工作能力、职场沟通技能、职场礼仪等方面的训练,提高学生职场通用技能,为踏上工作岗位开启职业生涯做好准备。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助于大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位。大学生在校期间通过接受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一方面有助于大学生明确自我的职业倾向,找到自己与职业的匹配点,确立职业目标,也有助于他们更早地确立职业目标,找准职业角色,为进入职业世界做好充足准备。另一方面,职业生涯规划目标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更早地用职业要求来规范自己的大学生活,实现职业和学业的水乳交融。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规划有助于大学生找准自己的职业发展路径。如果说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只是职业生涯的开始,那么职业发展路径关系大学生的整个职业生涯过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帮助大学生了解自己并筹划未来,确定一生的职业发展方向,为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大学生安装上了事业发展的导航仪,使学生能找准自己的职业路径,取得更为长足的职业发展。

二、深度工作能力对大学生职业生涯的重要作用

(一)深度工作能力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职业竞争力

大学生就业市场已经进入了全球化竞争时代。然而,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给大学生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远程工作成为可能,大学生人才市场面临全球化竞争。另一方面,2020年起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和全球经济下行的压力使得大学生就业更是雪上加霜。因此,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竞争力是当前大学生不得不面对的重要课题。

此外,跨越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所带来的数字鸿沟对大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有两类人群会在全球化浪潮和科技洪流中占有一定的竞争优势,一类是能创造性地使用复杂智能工具的从业者。另一类则是各行各业的技术“超级明星”,同娱乐明星一样因为科技带来的技术明星效应会使行业翘楚被世界所见,获得远超于其他从业者的机会。正是因为科技发展带来的数字鸿沟让普通从业者难以逾越,大学生更需要提升自己的职业竞争力,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然而引导经济大重组的智能机器和技术是复杂的,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去理解、掌握和运用。在高速发展的社会中,能实现大学生跨越数字技术鸿沟从而占据职业竞争优势的途径都離不开个体的深度工作能力。

(二)深度工作能力有助于提升从业者的工作满意度

神经学家加拉格尔发现人的注意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人们的生活质量。通过掌控自己的注意力让其聚焦于积极的信息,忽略负面信息,可以改善人们对世界的感知。通过培养一种全神贯注的能力,可以让自己的注意力集中于某项有难度的任务上,从而回避生活中那些无关紧要的琐事,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帮人们过滤掉了生活中的负面信息,提高了生活的满意度。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将很大一部分时间用于诸如电子邮件、通信软件、开会等肤浅关注点上的交流。虽然这些肤浅事务看上去无害或轻松,但是靠着肤浅工作度过的一天也可能使人们产生无价值感。

心理学家契克森米哈赖在《心流》中指出生命的最优体验通常发生在“一个人为了某项艰巨的任务而辛苦付出,把体能和智力都发挥到极致的时候。”[2]米哈赖提出了一个与常识完全相反的结论,工作比休闲更容易带来享受,原因在于工作目标、反馈规则和挑战更容易让人们获得心流体验,也正是这种心流体验决定了人们对生活的满意度。工作中的心流体验越多,从业者的生活满意度就越高。相对于肤浅工作,只有深度工作才能产生心流状态,米哈赖从深度工作的感受本身来说明深度工作对从业者的意义。因此,无论是在提升大学生的职业竞争力方面,还是在提高大学生未来工作满意度方面,深度工作能力对于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大学生深度工作职业能力发展现状

(一)肤浅的信息化生活方式削弱了大学生深度工作能力

所谓深度工作就是要将注意力全部投入到目标任务上,并排除一切干扰因素。当今社会深度工作能力是稀缺的,尤其是对于生长在网络信息时代的当代大学生。他们是这个崭新的数字时代的原住民。QQ、微信成为大学生日常社交的主要工具,微博、知乎成为大学生学习新知交流思想的重要载体,抖音、bilibili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休闲娱乐的重要平台,淘宝、美团网上消费是大学生购物消费的主要形式,网络游戏更是成为大学生们消遣娱乐的主要内容。

数字时代不仅带来了科技的发展和技术的革命,也改变着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习惯。一方面他们沉浸在海量的信息中,思维活跃个性鲜明;另一方面以上种种网络信息化工具使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呈现碎片化趋势,严重削弱了大学生的深度工作能力。QQ、微信等即时通信软件虽然提高了信息传播速度,但也放大了干扰,使干扰随时出现、无孔不入。抖音等娱乐社交媒体上只言片语的肤浅内容也使人逐渐丧失了思考力和判断力。更可怕的是信息的肤浅零碎和具象化就像思维可卡因一般满足了人类思维的惰性。如今的大学生越来越难以形成深度工作的能力和习惯。

(二)心理惰性和速度文化阻碍了大学生形成深度工作习惯

面对信息技术带来的负面影响,需要帮助大学生重新审视自己对待互联网的方式,从而在享受网络信息化技术带来的便捷和多元化的同时,培养大学生深度工作的能力和习惯。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有不自觉地选择简单工作的心理惰性。相对于需要持续专注、制定计划和深入思考的深度工作,人们更愿意做一些如回复邮件、开会等肤浅的事情,因为这样更简单。同样,对于大学生来说,学习新专业知识和技能,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等都是需要持续专注和高度计划的深度工作,和即时通信、网络游戏、娱乐社交等相比困难得多,在日常学习中时不时的拿起手机回复消息,刷刷抖音朋友圈,玩会儿游戏是大学课堂中非常常见的现象。然而,这些看似细小的心理惰性却是当今大学生难以形成深度工作能力和习惯的最大障碍。

现代社会中存在一种追求速度的联结文化。这种文化期望人们能够迅速阅读和回复信息。在这种速度文化下,即时通信将人的心理惰性推向极致。在人们的日常工作中,趋向肤浅工作的心理惰性和追求速度的社会文化驱使人们在这个深度工作能力愈发稀缺和珍贵的形势之下一味满足于肤浅的事务。如何提升大学生深度工作的职业能力是大学教育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问题。

四、深度工作能力在大學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的实现路径

心理学家纳斯以数字时代人类行为研究而闻名,他认为网络不断切换注意力的方式会对人类大脑产生长久的负面影响。如果不减少对分心事物的依赖,或有点无聊就打发时间,那么大脑就会习惯这种多任务切换的工作模式。这种分心模式会重新编排大脑,形成一种无法集中注意力的心智残疾。一旦被重新编排为分心模式的大脑遇到重要的事情想要专注,也会因为大脑丧失了专注能力而无法实现。因此,高度专注并非人类天然就有的,而是需要刻意训练的。将大学生深度工作职业能力培养内容纳入职业发展教育类课程中,有助于大学生明确深度工作的意义和价值,并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网络使用规则。

(一)引导大学生对目标网络工具进行充分的利弊分析

人们常常把网络和科技联系起来,认为网络代表进步。其实不然,就像农具之于农民一样,网络对于大学生来说也仅仅是一款工具。任何一款工具在被使用时都应当被仔细的考量使用成本和使用收益,尤其是对于占有人们大量时间和注意力的网络工具,在选择时更是需要充分考量权衡利弊。

大学生在选择网络工具时,一是明确个人学习和生活中主要的高层次目标。二是需要思考当前使用的网络工具对自己主要目标的正面和负面影响。三是需要权衡利弊,当消极影响大于积极影响时选择放弃。在对网络工具进行考量之前,需要大学生对自己当前学习和未来有一个清晰的认知和规划,学习生活目标的不同直接影响到选择结果。社交媒体对于一个生活目标是维持深度亲密关系的朋友的人来说可能弊大于利,但是对于一个大学一年级新生来说可能是利大于弊的,因为对于进入一个刚进入新环境中的学生来说,建立新的友谊可能比维持已有关系更迫切、更重要。

(二)指导大学生对网络使用时间进行有计划地合理分配

人们常常不假思索地认为网络本身是令人分心的根源。但实际上并非如此,网络本身并不能减损人的注意力,真正使人注意力涣散的原因在于注意力的不断切换。人们常常“稍有无聊或者遭遇一点点认知上的挑战,就从低刺激、高价值的活动转向高刺激、低价值的活动,这使得大脑不能容忍没有新奇性的东西。这种经常性的转换可以理解为削弱组织各个部分集中注意力的心理力量。”[3]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分割网络使用时间就是减少这种切换。

指导大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有计划地使用网络。对于一天中触及网络的时间进行统筹安排,预先计划使用网络的时间段,避免在这些时间之外完全使用网络。对于一些必须要回复的消息和电子邮件等,可以在每天预留固定时间段来处理。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减少大脑的多任务切换。对于工作之外的时间使用网络也需要做好安排。晚上和周末也要防止自己黏在手机上,因为这些做法可能抵消工作中试图编排大脑深度工作模式的努力。大学生想要养成深度工作的习惯,需要持续不断地训练自己的注意力,清除掉网络劫持注意力的可能性[4]。

(三)帮助大学生建立一套可操作性的深度工作程序

将深度工作习惯化可以减少人们过渡到深度工作时的阻力。个体的内外部环境、充足的睡眠、劳逸平衡的节律、有条理的工作环境虽然都是保证开展深度工作的支持因素。但更重要的是还需要为深度工作制定一套固定的工作规则和程序。生活中,人们常常混淆“做什么”和“如何做”,其实两者的区别非常重要。找出需要实现的目标往往是简单的,难点在于确定目标后的实施战略该如何制定。

要指导大学生进行深度工作,首先,需要大学生将注意力资源集中于少量极端重要的目标之上。其次,需要帮助大学生设立大学生活和职业生涯相关的引领性指标。相对于考试成绩这种滞后性指标,深度工作的开展更需要引领性指标(如深度工作时间、心流工作状态)。它引导大学生将注意力转移到当下可以直接控制的行为上。再次,需要对引领性指标进行有节律的记录和跟踪并对其完成进行定期问责。这样做一方面使好的反馈可以激励积极的行动,另一方面使坏的结果也可以使大学生理清表现不足的原因。明晰的目标辅以引领性的指标以及简单及时的反馈更容易实现深度工作的强度[5-6]。

五、结语

综上所述,面对日益激烈的职场竞争和日益高涨的自我发展需要,当代大学生不仅磨砺自己的专业技能,也需要提高深度工作能力。如果说专业技能是职场敲门砖,那么深度工作是职业生涯就是发动机。深度工作能力对于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加强大学生深度工作能力的培养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当务之急,也是大学生提高职业竞争力,提升工作满意度现实需求。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需要将深度工作能力培养作为重要的亟待实现的课程目标,重视深度工作能力培养的实践训练,完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体系,为大学生开启灿烂的职业生涯,实现远大的职业理想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 卡尔·纽波特. 深度工作[M]. 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7.

[2] 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賴. 心流[M]. 北京:中信出版社,2017.

[3] 楼仁功,赵启泉.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探索与实践[J]. 中国高教研究,2002(06):87-88.

[4] 王泽兵,孙加秀,盛锦.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困境与出路[J]. 中国青年研究,2007(02):17-19+62.

[5] 袁南宁. 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的思考[J]. 教育学术月刊,2007(07):38-39+45.

[6] 张蔚. 对高职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模式的实证研究[J]. 职教论坛,2012(08):72-74.

(荐稿人:傅益文,江阴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罗欣)

猜你喜欢

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
第十六届大学生年度人物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基于职业生涯规划背景下的高职新生适应力培养研究
中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反思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措施研究
新学期大学生网球装备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