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持续抓好科学绿化 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2022-04-14吕景辉谭靖然

内蒙古林业 2022年3期
关键词:赤峰市森林草原治沙

吕景辉 谭靖然

内蒙古赤峰市林业和草原局

近年来,赤峰市以实际行动将“绿水青山”转变成了“金山银山”,生产生活方式逐步绿起来,人民群众生活环境正在美起来。赤峰市第八次党代会对加快建设“绿色赤峰”作出了具体部署: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优化,生态保护修复取得明显成效,城乡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让绿色成为赤峰市的底色。

赤峰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高质量推进生态建设保护与修复工程。目前,赤峰市森林面积达4555 万亩,活立木蓄积量达6978 万立方米,全市森林覆盖率、草原综合植被盖度实现“双提升”,分别达到35.8%和62.6%。全市沙化土地面积由3996 万亩减少到2830 万亩,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

坚持高位推动

保持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定力

赤峰市牢牢把握“生态立市”基本战略不动摇,把生态建设作为关系全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大计。根据不同发展阶段的需要,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生态建设步伐的决定》《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防沙治沙工作的决定》《关于全面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关于进一步加强林业生态建设与保护工作的意见》《赤峰市禁牧休牧管理和草畜平衡条例》《赤峰市地下水保护条例》等,组织编制了《赤峰市草原保护与建设规划》《赤峰市重点区域绿化总体规划》《赤峰市水资源综合规划》等,完善了政策体系,形成了党委和政府主导、部门分工负责、共抓生态建设的工作格局,全市林草生态不断改善,环境质量不断提高。

赤峰市把实施退化林分改造修复工程纳入“十四五”规划重要内容。印发了《赤峰市退化林分改造修复工作实施方案》《赤峰市林业和草原局推进退化林分改造修复机制》和《赤峰市退化林分改造修复技术模式(试行)》。针对全市退化林分急需改造修复的实际,按照“轻重缓急、有序推进、集中连片”的原则,围绕杨树退化林分改造修复、山杏低产低效林嫁接改造、灌木林平茬复壮开展工作,2021年完成退化林分改造修复30 万亩。开展严重退化草原治理和以飞播牧草、补播改良为主要内容的草原生态修复,2021年完成退化草原修复治理20.3 万亩。

完善政策措施

激发林草建设发展活力

赤峰市不断创新工程建设管理机制,全面推广“工程招投标造林”“合同制造林”和“先造后补造林”等机制,提高了工程质量和投资效益。

在工程规划上,改变过去规模小而散的做法,打破了乡、村界线和各项工程界线,突出了规模效应,完成了克什克腾旗浑善达克沙地规模化林场建设25.4 万亩,完成翁牛特旗响浩线综合治沙工程19.5 万亩。在组织形式上,采取公司化、大户承包、专业队造林等方式,实现了由群众性分散造林向专业队造林的转变。在资金投入上,改变过去仅靠国家项目资金和财政投入的模式,积极拓宽融资方式,中国绿化基金会“蚂蚁森林”公益造林项目、大中亚区域植被恢复示范项目已落户赤峰市,金融性投资及公司、大户、合作社等投资方式也得到一定推广,构建了政府性投资、金融性投资和社会资本投资相结合的新格局。

“十三五”期间,赤峰市本级财政累计投入资金2.67 亿元,完成中国绿化基金会“蚂蚁森林”公益造林项目投资2800 万元、大中亚区域植被恢复示范项目投资1400 万元。

加强科技支撑

推动林草高质量发展

赤峰市依托京津风沙源治理、退耕还林还草等国家重点工程,组织实施了沙化土地综合治理与修复工程。通过采取自然修复和人工治理相结合、林草植被综合修复等措施,对沙化土地进行综合治理,做到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因地施策。

为提高工程建设质量,赤峰市针对连年干旱的实际,大规模推广应用了苗木蘸根保湿、坐水覆膜造林、节水灌溉、容器苗造林等一系列造林技术,大大提高了造林成活率。

赤峰市总结和推广了翁牛特旗“以路治沙”综合治理、沙化退化农田草牧场防护林营造、两行一带造林、流动沙地沙障治理、丘陵山地综合治理等一系列技术模式,大大提高了生态治理水平和治理成效。同时,积极探索草原保护利用新模式,阿鲁科尔沁旗节水灌溉和人工草地划区轮牧、巴林右旗放牧补饲繁殖育肥、克什克腾旗天然草原补播改良和应急防灾饲草储备等模式,都取得了明显成效。

发展林沙草产业

科学推进民生改善

赤峰市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思路,积极发展林沙草产业,重点打造了一批林沙草产业基地,扶持了一批重点龙头企业,培育了一批新型林沙草产业合作组织,全市防沙治沙综合效益不断提升,实现了防沙治沙与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

赤峰市重点推进了果树经济林,森林沙漠旅游,山杏、沙棘、文冠果等木本油料林,灌木加工利用,林下种养殖等基地建设;积极推行“公司+基地+农户”“合作社+基地+农户”等生态产业扶贫模式,群众通过土地流转、股权分红、经营获利、劳务报酬等方式获得了长期稳定的收入来源。

目前,赤峰市建立林业专业合作社81 个,其中,国家级林业专业示范社6 个、自治区级林业专业示范社13 个,参与农户6.7 万户。进一步优化畜牧业发展方式,重点培育以合作社、家庭牧场、养殖企业为主的新型经营主体400 余个,从合作社中受益的农牧民达60 万户以上,受益农牧民比例达54%。

全市林沙草产业全面健康发展,实现了良好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截至2020年末,全市林沙草产业产值达到102 亿元。

坚持严格保护

巩固生态建设成果

赤峰市在加强生态建设的同时,把生态保护放在突出位置。牢固树立生态底线思维,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增强生态系统保护的针对性,持续加大对天然林、草原、自然保护地、湿地和野生动植物的保护力度。

2021年,赤峰市开展了林草长制建设,建立了四级林草长责任体系和以嘎查村级林草长、基层监督员、网格员为主体的“一长两员”森林草原资源源头管理框架。研究建立了“林草长+检察长”协同工作机制,探索出了“林草长+警长”模式。嘎查村民委员会与森林草原承包经营者签订了森林草原保护协议,为进一步保护和发展全市森林草原资源打下了坚实基础。目前,全市纳入国家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范围的公益林面积3183.5 万亩,草原全年禁牧面积5200 多万亩,草畜平衡面积3397.5 万亩,森林草原资源得到了有效保护。

按照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赤峰市建立健全了森林草原防火和森林草原有害生物防治目标责任制、联防联控机制,狠抓主体责任的落实,把责任落实到山头地块、单位人员。全市森林草原火灾受灾率和有害生物成灾率远低于控制指标。

赤峰市持续保持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草原违法犯罪行为高压态势。“十三五”期间,全市共查处各类违法案件21964 起,比“十二五”期间大幅度下降。五年来未发生重特大破坏森林草原案件,有效地保护了全市森林草原资源安全。严格落实沙区开发建设项目防沙治沙责任,加大日常监管力度,建设项目没有造成土地沙化现象。

每一抹绿色、每一组数字都诠释了赤峰市各族人民建设生态、保护生态的生动实践,这是全市各族人民在努力追求良好生态环境中结出的硕果。相信,这些绿色硕果会给全市各族人民带来更多的生态福祉。

翁牛特旗科尔沁沙地生态环境建设成效 丁明秀

猜你喜欢

赤峰市森林草原治沙
提高森林草原火灾治理能力四川“三州”森林草原防灭火条例获批准通过
/ 阿坝州“两会”期间开展森林草原防火宣传 /
关于加强森林草原资源管理与保护工作的几点看法
赤峰市大力发展林业专业合作社
进军沙漠:新中国的治沙人
赤峰市敖汉旗韩家窝铺辽代壁画墓发掘简报
吉林省启用森林草原防火信息化科技创新系统
石光银 治沙英雄的大漠雄心
萦环回绕 气韵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