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川西北地区青贮玉米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2022-04-14严东海唐玮琦崔阔澍唐祈林程明军

四川畜牧兽医 2022年4期
关键词:饲草西北地区牲畜

严东海,唐玮琦,崔阔澍,唐祈林,严 林,程明军*

(1.四川省草业技术研究推广中心,四川 成都 610041;2.四川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四川 成都 610041;3.四川农业大学玉米研究所,四川 成都 611130;4.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草业技术研究推广中心,四川 阿坝 624000)

草地畜牧业是川西北高寒地区的支柱产业,由于该地区海拔高,气温低,适合种植并获得高产的饲草品种较少,牲畜缺草严重,目前已经形成了“人口增长-牲畜数量增加-草地过载-草地退化-生态失衡”的恶性趋势。近年来,部分地区甚至出现沙漠化现象,严重威胁着高寒地区水资源涵养,进而产生生态危机。草牧业的发展不能以牺牲草原生态环境为代价,川西北高寒地区草牧业要持续绿色发展,与草原生态和谐共存,草业尤其是优质饲草料的持续稳定供给是重要的支撑和保障。

1 川西北草牧业发展现状

1.1 饲草产业发展现况 近十余年来川西北牧区通过实施退牧还草工程、优良牧草种子基地建设、优良牧草种植示范推广、牧草产区贮藏基地等项目,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恢复,生态平衡基本实现,牧草生产能力明显增强,生态环境不断改善,但饲草生产仍然存在许多问题。

1.2 草食牲畜发展现况 川西北地区农业基础条件落后,地广人稀,当地牧民在生产中主要依靠自由放牧,调制干草仅能缓解冬春饲草短缺,生产效率差。川西北地区传统的草地利用方式,致使家畜全年处于“夏饱、秋肥、冬瘦、春死”的恶性循环中,畜牧业发展严重受阻。

2 存在的问题

2.1 优良草畜品种缺乏 受自然条件制约,川西北牧区目前草畜品种缺乏,当地饲养的多为自繁牦牛、绵羊,品种资源长期缺乏选育规划,生产性能均一性较差、生长速度慢、饲料报酬低。长期缺乏优良草畜品种,繁殖性能、生长性能、胴体性状受遗传水平限制,严重影响导致川西北牧区畜牧业生产水平。

2.2 饲草产业规模化集约化比例低 饲草产业长期依赖天然草场,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低,生产效率差。急需引入现代化的生产技术,转变种植观念,促进传统饲草产业向更规模化集约化的现代饲草产业转型。

2.3 草原载畜压力大 近年来牲畜数量成倍增加,导致天然草地超载过牧,造成草地退化,牧草品质下降,沙化和荒漠化面积不断扩展,湿地、沼泽的面积大量缩小,森林面积锐减,水土流失严重。据统计,2020 年川西北地区牲畜超载率为9%左右,较往年有所下降,但仍未达到草畜平衡,对天然草地重利用、轻建设和对草地的掠夺式利用,对草原生态环境造成较大压力,造成草地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显著下降。

2.4 种草养畜不够重视 长期以来,川西北地区农牧民依靠天然草场自然放牧,对饲草种植认识不足,但天然草场草层低矮稀疏、草产量低,因超载过牧等原因,天然草地退化严重,进一步限制食草牲畜繁殖生长。

2.5 草畜产品品牌建设滞后 川西北地处高寒、边远、贫困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畜牧产业体系尚不健全,技术人才严重不足,配套生产、市场、销售、服务体系薄弱,导致草畜产品生产加工水平和效率偏低。现有草畜产品加工企业、生产合作社以及经营大户的生产规模普遍较小,品牌观念认识不足,产品单一,质量参差不齐,缺乏优势企业和知名品牌。

3 川西北发展青贮玉米的优势

青贮玉米产量高、适应性强,玉米籽实、茎叶粗蛋白含量高、纤维少,矿物营养丰富,素有饲料之王的美誉。作为一种优质饲草,青贮玉米也是牧区饲料供给的重要来源和冬春饲料的重要保障,对保障川西北地区畜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1 自然条件优势 在川西北地区发展饲草人工种植可增加饲草供应量。青贮玉米作为营养丰富的多汁青饲料,收获后进行合理青贮,具有保存时间长、营养物质全面、适口性好等不可替代的优势,在缓解草畜矛盾、保障川西北高寒牧区青绿饲料供应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川西北地区昼夜温差大,光照充足,适合种植青贮玉米,其产品品质高,且适合高密度种植,一亩(1亩≈667平方米,下同)产鲜重、干重较高。

3.2 经济优势 川西北高寒地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就是草牧业,青贮玉米产量高、生产周期短、投入也比普通玉米少,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推广种植高产优质青贮玉米,是促进该地区草牧业转型升级最切合实际的抓手。相比该地区传统饲草,种植青贮玉米等高大型青贮饲用作物可直接提高土地使用率30%以上。

3.3 社会优势 发展青贮玉米产业可以缓解川西北牧区普遍制约畜牧业发展的饲草短缺问题。在川西北地区推广青贮玉米种植,能够带动农牧民种草养畜,促进劳动力就业,增加农牧民收入,调整川西北地区农业结构,促进集约化生产,推动节粮型畜牧业发展。

3.4 生态优势 通过推动川西北地区种植利用青贮玉米,能够有效满足牲畜对于优质饲草料的需求,减少牲畜过度放牧,从而减轻草原载畜压力,部分已退化草原可得以恢复。青贮玉米产业发展也能够促进川西北高寒地区牲畜的集约化生产,牲畜产生的粪便通过沼气池或堆粪池集中处理,粪便还田,可提高土地有机质含量,减少化肥的施用,牲畜粪便集中处理美化草原环境。

3.5 政策优势 为推动农业的高质量发展,优化种植业结构调整,国家对草牧业的发展重视程度逐年提高。对饲料饲草的需求量日益增加,我国种植业逐渐由“粮食-经济作物”的二元结构向“粮食-饲料-经济作物”的三元结构转变。2021年财政部和农业农村部发布重点强农惠农政策,围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继续加大支农投入,从农机购置补贴、畜牧良种推广、实施粮改饲、实施肉牛肉羊增量提质行动等方面入手,强化项目统筹整合,推进重大政策、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顺利实施。

4 川西北青贮玉米发展现况及制约因素

4.1 发展现况 2017年四川省草业技术研究推广中心从辽宁、内蒙、新疆、云南等地区引进耐寒、生长期相对较短的青贮玉米品种26个,于炉霍县成功筛选出适合川西北地区的青贮玉米品种。近年来,川西北地区青贮玉米的种植面积逐年加大,目前已经累计种植30万亩以上,为满足该地区草食牲畜对于优质饲草的需求和草牧业转型升级,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4.2 制约因素

4.2.1 土地 川西北地区生态条件脆弱,土层较薄,部分地区沙化严重。故在川南西北种植青贮玉米需选择合适地块,并配套基肥、追肥技术,前期投入较大,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青贮玉米产业在川西北地区的发展。

4.2.2 极端气候和有效积温 川西北地区海拔差异悬殊,北部高原与南部河谷海拔差异3 000 m以上,平均海拔3 500 m,无明显春秋季,年平均气温1.1℃,极端最高气温25.6℃,极端最低气温-36.7 ℃,年均降雨量753 mm,相对湿度71%,昼夜温差大,典型气候特征为寒冷潮湿。青贮玉米成熟度5成以上所需积温≥2 260.0 ℃,川西北≥10 ℃的有效积温为2 224 ℃,较低的有效积温限制了青贮玉米生长发育,难以保证成熟度。且有效积温低可能出现冰雹、强降雨、大风、霜降等极端气温,容易造成青贮玉米的减产甚至大面积死亡。

4.2.3 机械化水平低 四川大部分青贮饲料收获机械是使用旧机械改造,性能不稳定且故障多,使用过程中时常需要维修。川西北地区青贮玉米机械缺乏,现有设备性能不稳定,整体机械化水平低,导致青贮玉米生产难以实现规模化。

4.2.4 技术水平落后 玉米青贮制作过程的每个环节也可能影响到青贮产品品质。川西北地处高寒、边远、贫困地区,种植青贮玉米起步较晚,当地农牧民对青贮玉米的优质高产栽培技术和贮藏加工技术掌握不够,技术人员对适合当地自然条件的专用青贮玉米品种选育和开发利用不够重视,导致青贮玉米的优势和潜力开发利用不足。

4.2.5 适生性品种少 在川西北高海拔地区种植饲用型玉米的相关研究较少,青贮玉米品种遗传基础日益狭窄、生产面积与产量增益下降、育种目标与市场需求脱节。由于川西北有效积温低,种植玉米需要覆膜而且需要生育期较短的品种,目前适合川西北地区生长、抗寒性好、生育期短的品种较少,制约川西北地区青贮玉米产业进一步发展,需要进一步引种筛选新的青贮玉米品种。

4.2.6 认识程度不够 川西北农牧民对种植青贮玉米的意义认识不足,传统的自然放牧习惯一时难以扭转,对种草养畜的新型生产模式接受程度低。同时青贮意愿也受到文化程度、收入来源、种植面积、预计收益、环保意识、优惠政策和农业机械化水平等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缺少青贮玉米种植激励机制,农牧民对于青贮玉米产业缺乏重视,认识程度不够。

5 川西北青贮玉米产业发展对策

5.1 合理确定种植区域 川西北地区海拔差异悬殊,不同区域不可一概而论,需根据青贮玉米的生长发育要求和川西北地区生态环境条件,因地制宜地划分青贮玉米适宜种植区域。综合考虑该区域的自然、经济条件,确定青贮玉米主要分布范围。通过在该区域对不同品种青贮玉米的试验试点,能够对该品种在该地区的适应性做准确评价,管理种植区域,保证青贮玉米适宜种植区域的准确界定。

5.2 引进筛选优良品种 筛选引进适合川西北自然条件且产量高、品质优的青贮玉米品种,能够作为优质饲料满足当地畜牧业缺草季节草食牲畜对饲草料的需求。加快优质青贮玉米产业建设,促进优质专用青贮玉米种植利用和草食牲畜的可持续发展。程明军等通过对25 个饲用型玉米品种在四川高原藏区进行适种,明确了适宜的播种方式及玉米品种,为筛选川西北地区适宜青贮玉米品种提供了有力的参考价值。

5.3 加强机械化进程 通过项目支持、资金扶持、引进企业等方式多措并举,提高川西北地区青贮玉米机械化进程,加快适用于该地区的大型、高效、大功率青贮玉米农用机械的开发与应用,使青贮玉米机械更符合川西北地理环境和农艺的要求,引导向集约化、自动化和信息化方向发展。

5.4 研发高产高效配套种植技术 在青贮玉米栽培过程中需重视选地与基肥,选择适宜的青贮玉米品种,确定适宜的种植密度、留茬高度与粉碎长度,增施氮肥并适时收获。在川西北地区开展青贮玉米栽培试验,研发科学合理的青贮玉米配套种植技术,能够保障青贮玉米生物产量,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种植效益,促进川西北青贮玉米规模化、标准化种植。

5.5 推广沼液浸种和沼渣追肥技术 通过厌氧消化产沼气技术处理高寒牧区牦牛粪便,能够有利于提高牦牛粪便资源化利用率,具有环保、经济、节能和生态等诸多益处。同时沼液浸种和沼渣追肥技术已在生产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合理使用有利于提高青贮玉米生产效率。

5.6 加强技术培训和宣传力度 在川西北地区加大青贮玉米新品种及配套种植利用技术培训,推进科研成果转化,切实提高当地农牧民、种养大户、技术人员对青贮玉米的认识和种草养畜技术水平,掌握合理的青贮玉米配套栽培技术,规范全株青贮玉米生产加工各个环节,从而实现农民增收。

5.7 加强项目扶持力度 现阶段川西北地区青贮玉米产业发展仍面临较多问题,政府对川西北青贮玉米产业的扶持力度仍需加强。青贮玉米产业发展一方面需要大范围的技术推广,增加农牧民对新品种和生产模式的接受程度,另一方面也需要研发新型技术,保障高产优质品种的生产潜力充分发挥。推动青贮玉米产业在川西北地区的落地实施,建立相关试验示范点,带动当地农牧民积极种植青贮玉米,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5.8 加强加工饲喂技术研发 良好的青贮玉米加工技术可以使青贮玉米不易损坏,长期保持青鲜状态,从根本上解决川西北地区冬春季节饲草供应不足和饲草质量不高的问题,满足草食家畜的补饲需求,从而提高经济效益,促进养殖业集约规模化经营,促进畜牧产业发展。

猜你喜欢

饲草西北地区牲畜
西北地区支护桩施工技术应用概述
加快推进饲草产业高质量发展
空间环境因素对西北地区电离层空间特征影响
20世纪五十年代内蒙古牲畜改良工作初探
交换牲畜
养肉牛省草料有窍门
不同饲草饲喂西门塔尔牛效果分析
寒露
失去自由的地方—牢
西北地区商业模式设计与实施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