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专业思政”建设的顶层设计探析

2022-04-14李海霞

大学 2022年3期
关键词:价值体系思政育人

李海霞

(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长沙 410151)

在2018年9月10日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这一重要指示为各类型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提供了根本遵循。为此,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挥高等职业学校教育实施主体的作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专业层面进行“一主线多载体全过程”“专业思政”建设顶层设计。

一、一主线:以专业核心价值体系为主线

“专业思政”从其育人功能来看,更注重专业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为此,在进行“专业思政”建设顶层设计时,应始终抓住专业核心价值体系这一主线进行教育教学全过程融合设计。“专业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和全面贯彻,是以立德树人为中心,形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高水平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前提条件。”因此,专业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是“专业思政”建设顶层设计的至关重要的一环。专业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以专业为依托,深度挖掘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中蕴含的核心价值;在此基础上进行融合设计,形成各专业独特的核心价值体系。具体专业核心价值体系构建框架思路见表1。

表1 专业核心价值体系构建框架思路

上述专业核心价值体系构建框架思路具有普适性,具体到单个专业,还需结合专业实际,从专业、行业、国家、国际、文化、历史等视角进行具体化构建和设计。

二、多载体:构建“专业思政”多载体融入机制

要在专业层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除了构建专业核心价值体系外,还需找准“专业思政”的融入载体。“专业思政”融入的载体主要包括:建设团队、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思政体系、育人基地、教材、实践活动等。构建“专业思政”多载体融入机制,关键在于整合上述载体,将专业核心价值体系润物细无声地贯穿在专业教育教学全过程。

(一)“德技双馨”的“专业思政”团队建设

“专业思政”团队是“专业思政”建设的主力军。“专业思政”建设注重在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同时,强调专业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要取得“专业思政”建设的成效,离不开“德技双馨”的高素质“专业思政”建设团队。“德技双馨”的“专业思政”建设团队基本要求见表2。

表2 “德技双馨”的“专业思政”建设团队基本要求

建设“德技双馨”的“专业思政”团队,首先要重构“专业思政”建设团队,即在原有专业建设团队的基础上进行重构,增加思政课教师、通识课教师、辅导员及学生(毕业生)代表,让“专业思政”建设团队更有“思政味”,让专业教师明确自身使命与职责。其次是开展高水平的“专业思政”建设方面的培训与交流,加强团队成员“专业思政”建设理论及实践的研究,增强其参与“专业思政”建设的能力和水平。最后是建立“专业思政”建设共同体协作机制,增进协调协作,强化团队成员推进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一体化建设,实现团队成员功能互补、优势叠加。

(二)“价值引领”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职业院校落实党和国家关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总体要求,组织开展教学活动、安排教学任务的规范性文件,是实施专业人才培养和开展质量评价的基本依据”。高职院校要在专业层面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推进“专业思政”建设,首要任务就是在原有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专业思政”建设更加注重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价值引领”。因此,高职院校在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必须将专业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课程设置及要求之中。

例如,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依托其专业精神,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对湖南省建筑施工行业领军企业的调研,明确了遵纪守法、质量第一、安全第一、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绿色施工、智慧建造、爱岗敬业、严谨务实、团结协作等行业对施工现场专业人员的价值引导,研究构建了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核心价值体系。根据专业核心价值体系、施工现场专业人员素养要求,提炼出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并将专业核心价值体系具象化的思政元素内化在专业课程设置及要求之中。

“价值引领”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旨在通过规范其制订程序,将专业核心价值体系有机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编制的全过程,落实到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此外,“价值引领”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还需进行思政元素“横到边纵到底全覆盖”融入课程体系的设计,实现专业核心价值体系无缝对接课程。

(三)“全面协同”的专业课程思政体系设计

“全面协同”的专业课程思政体系设计包括课程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体系设计和课程思政元素融入专业教学体系设计两个部分。

课程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体系,是指将专业核心价值体系这一思政元素细化为若干个课程思政元素,根据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独立开设的实践课、专业拓展课等课程模块,将若干个思政元素划分为五个思政元素块,再根据课程模块中单门课程的实际将思政元素块中的单个或多个思政元素融入具体的每门课程之中。课程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体系设计,旨在解决课程思政元素如何融入课程以及同一专业不同课程蕴含思政元素同质有机融入问题。例如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可能会出现同一思政元素融入几门课程,甚至是所有课程教学之中,容易导致学生在感官上的无趣以及心理上的抵触或者反感。课程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不仅可以解决上述问题,还可以确保思政元素“横到边纵到底全覆盖”融入课程体系,且无违和感。由于同一专业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同质且具有普适性,在进行课程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体系设计时,也要兼顾思政元素的匹配、侧重及思政元素主次融入等问题。

课程思政元素融入专业教学体系,是指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标准的修订、授课计划的制订、教材的选用、教案的编制、课件的制作、课堂的教授、实践活动的开展、课后作业的批改等各个教学环节。课程思政元素融入专业教学体系设计,旨在解决课程思政元素融入专业教学环节脱节问题。例如,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但凡上述教学环节有一环出现脱节,课程思政教学就有可能陷入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两张皮”的尴尬境地。课程思政元素融入专业教学体系设计,不仅可以解决上述问题,还可以实现专业教学全程协同思政育人。

(四)“多维空间”的“专业思政”育人基地建设

“专业思政”建设离不开与之配套的“专业思政”育人基地建设。这里的“专业思政”育人基地建设,一是指在原有专业教育的校内外实践基地的基础上,进行“多维空间”“专业思政”育人基地的改建。例如,改建土建类“专业思政”土工实验室,在原来土工实验室的实体空间,可以进行“专业思政”环境设计,在实验室墙壁上可以张贴有关“土”的人文画报(含电子屏),引导学生热爱国土,培育学生的“泥土精神”。同时可以采用虚拟仿真的形式,向学生呈现土工实验的全过程,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引导学生树立“精益求精”的科学精神、工匠精神和培养一丝不苟的职业素养等。二是依托专业校内外实体空间育人基地和信息化网络技术,新建专业虚拟空间育人基地,构建“多维空间”“专业思政”育人闭环圈,实现校内校外、“线上线下”“专业思政”育人基地共建共享,互联互通。

此外,教材、专业实践活动等也是“专业思政”建设的融入载体。教材在编写和选用时,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入其中,同时要注重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和职业精神。专业实践活动在开展时,要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劳动精神的培养,引导学生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在实践中增长智慧才干,在艰苦奋斗中锤炼意志品质。

三、全过程:建立全过程“专业思政”育人评价机制

(一)准入评价:健全“专业思政”建设质量生成文件评价制度

基于学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的理念,“专业思政”建设质量生成文件包括专业建设规划、专业建设年度计划、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授课计划、教案等。高职院校为确保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一体化发展,需健全“专业思政”建设质量生成文件评价制度,即在原有专业建设质量生成文件评价制度的基础上,将专业核心价值体系是否融入专业建设质量生成文件作为评价质量生成文件是否合格的重要指标之一,甚至是否决性指标。例如,专业核心价值体系未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则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将被评价为“不合格”,不能适用于专业人才培养。

(二)过程评价:构建“专业思政”建设质量生成过程多元评价体系

“专业思政”建设质量生成过程多元评价,主要体现在评价标准、评价内容、评价主体、评价方法及评价形式的多元化上。评价标准主要包括党和国家发布的宏观标准、学校依据实际制定的中观标准及专业依据其特色制订的微观标准。评价内容主要包括专业发展脉络、课程建设历程、课堂教学实况、学生素质培养等。评价主体主要包括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家长、教师、学生等。评价方法既有数量分析法,也有非数量分析法。评价形式包括诊断性评估、形成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例如,课堂教学实况评价中的抬头率,就是学校依据实际制定的中观标准,采用数量分析法进行的形成性评估;学生素质培养评价中的职业素养,就是专业依据其特色制订的微观标准,采用非数量分析法进行的终结性评估。构建“专业思政”建设质量生成过程多元评价体系,旨在提高评价结果的信度和效度,便于全过程掌握“专业思政”建设成效,及时修正高职院校“专业思政”建设顶层设计。

(三)结果评价:完善“专业思政”建设质量生成结果效度评价指标

“专业思政”建设质量生成结果效度评价,包括专业发展质量、课程建设质量、课堂教学质量、人才培养质量生成结果的效度评价。专业发展质量生成结果效度评价指标,侧重于专业对接行业产业的黏度、专业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的深度和专业的社会贡献度。课程建设质量生成结果效度评价指标,侧重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深度、服务社会的广度和校内外学习者的满意度。课堂教学质量生成结果效度评价指标,侧重于学生抬头率、师生互动率以及学生满意度。人才培养质量生成结果的效度评价指标,侧重于学生(毕业生)的政治素养、道德修养、职业素养和人文素养等。完善“专业思政”建设质量生成结果效度评价指标,有利于科学评价“专业思政”育人成效,助推“专业思政”纵深发展。

“专业思政”是我国新时代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新趋势,是促进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总体来说,“专业思政”建设尚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如何有效推进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一体化建设,如何避免“专业思政”标签化、功利化,更好地促进“三全育人”“五育并举”的高水平人才培养模式形成,是全体高职教育工作者的共同责任。

猜你喜欢

价值体系思政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评价赋能: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必然向度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价值体系研究
构建学校精神文化核心价值体系例谈——以泉州市第二实验小学“人格教育”为例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