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背景下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改革探讨

2022-04-14王育韵李凤陈丹

大学 2022年3期
关键词:思政育人心理健康

王育韵,李凤,陈丹

(首钢工学院学生处,北京 100043)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指出,要把思政教育工作贯穿于教师教育教学的整个过程,以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教学的中心环节,实现教学全程、全方位育人。高职院校以课程思政、守渠种田为教育理念,要求每个学科教学都需要与思政教育融合在一起,深度探究每一个学科的思政资源,让课堂教学渠道充分发挥自身的价值。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一直备受国家和社会的关注,是一门公共基础必修课,高职学生的思想形态以及价值观培养已经成为心理教师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高职院校中的心理健康课程与思政教育目标具有共同点,资源具有互通性,因此,将思政元素融入教学内容,通过浸润式的教学方式创新课程改革,能够培养高职学生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对促进其健康成长与成功就业创业、提高培养质量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课程思政的概念

课程思政作为德育综合改革形成的产物,将其融入高职院校所有学科中,进而完成全方面育人的目标,是我国教育实践探索的关键性内容。课程思政作为一种课程观,主要目标就是促进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工作的结合,引导学生思想的形成,有利于大学生形成良好的“三观”。教师在学科教学中应渗透课程思政观念,充分挖掘学科中蕴藏的思政教育资源,同时也需要高度重视大学生在接受教育时的内心感受。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不单单可以实现育人的目标,还能对大学生的思想与观念进行有效引导,进而促进其全方位发展。

二、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一)崇尚个性,人格多样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人格类型可以分成三种:本我、自我、超我。“本我”主要指人拥有的个性是天生的,在日常生活中比较看重自己的感受,以自己为中心;“自我”主要指人与人在沟通交流过程中,可以保证自己与社会之间的平衡性;“超我”主要指人处于比较完美的位置,在与其他人进行沟通与交流的过程中,都要达到完美的目标,同一个个体,自身的人格也会随着环境变化而改变。目前,在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大学生能够在网络平台上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与意见,但在现实生活中往往无法有效地对某个问题畅所欲言。学生虽然可以在网络平台上释放自身的学习压力与生活压力,但也从其中感受到大量的负面情绪,防范意识也逐渐降低。

(二)过于依赖网络技术,缺乏独立思考意识

在互联网背景下,高职学生高度依赖手机等电子设备,这已经成为普遍存在的现实问题。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充分互动,以此来满足与他人交流的需求,信息技术已经与学生的生活学习紧密相连。虽然借助互联网平台,人际交流不受空间与时间限制,可以拉近人与人的距离,随时随地进行交流,但部分学生沉迷于网络,会造成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水平偏低,人际交往能力下降,阻碍他们的全面发展,甚至会造成严重的人格缺陷。同时,部分高职学生还会产生盲目跟随潮流的现象,他们往往自身不具备独立思考的意识,经常会产生错误的自我认知。

(三)失败经历较多,但心理韧性很强

高职院校的学生学习基础普遍较差,学习能力一般,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他们在之前的考试中有过多次失败的经历,但他们依然凭借自己的坚持和努力,借助自己可以借助的资源,顺利进入高等职业院校,优秀者还可以进入本科院校继续深造。这是因为他们在复杂的学习经历中,在失败和坎坷中总结适合自己的经验,建立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选择了实现目标的具体道路。因此,中高职贯通培养体系下的学生,往往心理韧性很强、社会化程度较高,面对难题和困境时能够坚持,能够很快恢复和采取迂回途径来取得成功。

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思考

(一)站在高职院校学情的角度进行分析

目前高职院校的学生基本上都是“00 后”,他们在网络时代的背景下成长起来,既充分享受了网络技术所带来的便捷,同时也接触到很多不良的价值观念。很多大学生在社交、感情、发展规划方面都存在很多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其价值观模糊不清衍生出一系列问题。部分学生由于自身存在空虚无聊、情绪低落的问题,经常以负面情绪处理遇到的困难,进而出现信念缺失、价值观错位的现象。因此,提升高职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其树立健康思想理念显得尤为重要。

(二)站在育人工作目标的维度进行分析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指出:将心理育人作为高校育人目标的主要内容,让大学生充分认清心理育人的重要性,帮助教师与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纲要》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从育心角度转变到育人角度,从根本上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让学生逐渐认清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因此,高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学活动时,需要以立德树人为目标,以育心、育德为中心,更加深入地挖掘课程中存在的思政元素,帮助大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态度以及拼搏精神,为其之后的学习与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三)站在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背景进行分析

对高校而言,不能仅重视才而忽略德。德作为一个人的基础品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只有德才兼备的人才,才能为社会与国家提供价值。德是人格的基础,无德之人会逐渐被社会淘汰。现阶段,部分高校没有高度重视立德树人,也未能充分理解与掌握这几个字的含义,部分高职院校过于强调就业率,对德育培养往往重视不够。换言之,就是学校高度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忽略了课程思政的德育培养。久而久之,繁荣思政课堂就会变成一句口号,立德树人的目标也不会落实到位。因此,将“课程思政”有效地融入多个学科中,让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充分发挥自身的力量,为高职院校打造出繁荣的思政课堂,也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

(四)站在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意义的高度进行分析

高职院校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需要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充分挖掘教学内容中的思政元素,进而实现育人目标。课程德育本质上就是隐性德育,通过运用其他学科包含的德育资源进行教学,具有一定的隐蔽性与渗透性特点,同时也是专业课程开展道德教育的关键内容。高校应利用课堂教学渗透德育精神,让学生在学习知识内容的同时,提升自身道德素养,并从多个方面塑造学生正确的思想与价值观。

心理教师需要站在实际角度,及时地提炼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并在开展教学活动过程中,将其与知识内容进行有效融合,促使思政知识内容与教学内容相结合,以此实现德育目标。同时,教师还需要结合教学目标与内容,将思政元素有效地渗透到专业目标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让课堂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以此来实现育人效果。

四、课程思政的高职心理健康课程教学设计思路

(一)创新教学目标,实现价值形成

《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提出,让高职学生充分了解到心理健康的标准与重要意义,强化提升自身心理健康的意识,有利于他们形成良好的认知能力、沟通交流能力以及自我改善能力等,进而促进学生的全方位发展。同时,立德树人作为高职院校的根本任务,每一个学科都肩负着精神塑造以及价值观教育的内容,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课程应该通过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在培养大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同时,促进其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而实现立德树人目标。在课程思政背景下,高职院校健康课程教学目标需要进行更加深入的变革,比如,在培养大学生良好心态的同时,利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帮助其形成一定的认知,使其学会尊重他人、平等交往、互爱互助、团结友爱,从身边的小事情做起,养成敬业精神、职业精神以及工匠精神等,学会诚信、敬畏生命以及平和生活,形成良好的三观。

(二)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满足大学生的发展需求

高职学生的生活环境直接影响着其心理健康的发展态势。因此,高职院校需高度关注高职学生生存的世界,从他们的心理角度出发,及时地了解实际情况,帮助其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挑选相对应的教学内容,满足学生需求,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导地位。在课程思政背景下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也是依附生活的新型课程,教师可通过生活事件来促进高职生的反思与成长,在开发学生潜能的同时,促进他们心理素质的提升和全方位发展。心理健康课程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大量的知识理论,同时需要促进科学理念与学生实践的融合,帮助他们及时解决问题,充分体现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价值。

(三)创新教学方法,遵循学生认知规律

要想提升高职心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效果,还要高度重视教学方法的创新,遵循学生认知规律,这也是心理健康教育进行课程思政教学的重要环节。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学生对理论学习缺乏兴趣,除了专业课程之外,对其他通识课程并不感兴趣。因此,高职院校需要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找到学生感兴趣的点,结合新颖的心理健康教学手段,让学生产生全新的感悟与体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科学有效地利用互联网教学平台,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这将有利于完成教学目标,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践时,需要合理有效地运用思政教育工作方法,如教师可通过榜样的力量,高度重视导前教育、预防教育等,以身边事为线索,以生活化情境为中介,以学生实际情况为起点,引导学生自主收集身边的榜样事迹,通过课前、课中以及课后的感悟,帮助高职学生培养工匠精神。

(四)探索融入方式,创设多元渠道

在进行心理健康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过程中,高职院校要着重将隐性思政元素融入其中,可利用多种理念,创设多元渠道,为学生传达与时俱进思想。比如,在开展教学活动过程中,需要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建立良好反馈制度,便于对学生满意度进行调查,这样不仅可以增强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还能帮助学生及时地解决问题。

五、课程思政背景下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趋势

(一)建立完善的课程体系

现阶段,高职院校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时,需要根据学生的心理情况,将理论与实践融合原则落实到位,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体制,拓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范围,以行为训练为中心,促进大学生全方面发展。同时,高职院校需要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与课程思政融合,探究两者之间的相同点,以此来构建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利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尽可能构建适合大学生心理特征的教学模式。首先,高职院校应该高度重视心理健康课程教学设计,根据大学生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设计相对应的教学内容,以此保护教学内容的分层性。其次,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将多种教学模式融入其中,及时地掌握高职学生的心理状况,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后,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教师应该加大对多媒体的应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树立双效融合育人的目标理念

课程思政改革的理念,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思想引领。两者在育德与育心结合的背景下,更有利于学生成长成才,为社会主义培养优秀接班人。因此,两者协同育人,可将各自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在思想政治指导下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将两者进行有效融合,应作为现阶段高职院校课程思政背景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理念。心理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在培养大学生心理素养的同时,应对课程思政理念进行深度分析,通过心理学促进学生发展。

(三)提升教师队伍的稳定性

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师作为学生的教育者与引导者,对教学活动开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的能力水平直接决定教学效果。现阶段,社会对心理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教师具备良好的能力水平,是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目前依然处于发展探究时期,心理健康教师的能力有待提高,教师队伍也不够稳定,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严重匮乏,部分心理健康教师是只是兼职心理教育工作,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教育部门应该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养和队伍建设,定期组织培训活动,保障心理教师队伍的稳定性。

六、结语

高职心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主要以立德树人为中心,教师不仅需要及时地了解课程思政的本质,也要有针对性、有计划地对心理健康课程“课程思政”进行教学改革,有效挖掘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相同点,将其有效地融合在一起,从而获得丰富的思政元素,进而将其有机地渗透到心理健康课堂教学中,以此实现育人的目标,从根本上促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与思政工作共同发展。

猜你喜欢

思政育人心理健康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评价赋能: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必然向度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