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信仰问题与对策思考

2022-04-14刘义飞

大学 2022年3期
关键词:信仰少数民族马克思主义

刘义飞

(广西体育高等专科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南宁 530012)

信仰是人的精神世界的核心,是人的精神之“钙”,如果信仰不坚定,精神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少数民族大学生是新时代最具有发展潜力、肩负着民族地区发展希望的群体。少数民族大学生有没有信仰、信仰是否正确,都影响着其自身的健康成长,关系着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本研究对广西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信仰问题展开探讨,提出相应对策,以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一、少数民族大学生信仰现状

为了深入了解和把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信仰现状,本研究对广西体育高等专科学校、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广西民族大学、南宁师范大学等高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500 份,其中少数民族占63%,汉族占37%。调查结果显示,少数民族大学生信仰具有以下特点:

(一)个体信仰明确而共同信仰模糊

少数民族大学生在信仰认知上,存在个人人生信仰相对明确但社会共同信仰模糊甚至缺失的问题。调查数据表明,绝大多数的少数民族大学生认为人生需要信仰,有73.4%的学生明确表明自己有个人信仰,有95.3%的学生认为信仰对个人的发展起到引领作用,具有极其重要的引导价值。但关于社会共同理想信仰问题,有37.2%的少数民族大学生认为自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认识模糊或不清楚,有23.4%的学生表示自己没有社会共同信仰或不知道共同信仰什么。由此可见,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个人信仰的追求是明确而积极的,但对个人信仰与共同信仰的内在联系以及社会共同信仰的认知存在不足。

(二)科学信仰与宗教信仰同在

作为科学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揭示了自然、社会以及思维世界的基本规律,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调查数据显示,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占比53%。但由于民族地区大学生所受教育程度、个体成长经历以及社会环境差异等因素的影响,信仰宗教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占比11.7%。面对学习、生活带来的压力,成长过程中的诸多思想疑点及心理不成熟以及自我调控能力不强的现实情况,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选择盲目信仰宗教,把一切问题看作“神意”的安排,并寄希望于“神赐”的力量来解决,让自己心态平和,坦然接受现实,以此摆脱世俗社会的困惑,获得心理上的欣慰与满足。这种对宗教的盲目信仰严重冲击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三)主流信仰与多元信仰并存

研究表明,经过长期的思想教育,大多数少数民族大学生积极接受社会的主流信仰,即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但在当今社会文化多元化背景下,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信仰选择呈现出多样化的态势,有13.7%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信仰神灵、图腾、金钱、权力、自由等。这说明当前少数民族大学生存在多种信仰并存的状况,而非科学、非主流、非理性信仰的蔓延,会分化、淡化、弱化科学的主流信仰。

(四)信仰价值取向功利化

调查显示,少数民族大学生在信仰价值取向选择上趋向实用性与功利性。调查问卷要求受访对象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际回答接受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重要性时,有37.6%的学生回答该教育不重要,与专业学习关系不大,对就业工作没有多大帮助。在联系共产主义理想回答入党动机时,只有21.7%的学生选择入党是为了“信仰共产主义”,33.5%的学生认为入党是为了方便找工作或是为今后更好的发展打下基础。可见,当前少数民族大学生信仰价值取向倾向个人本位,实用意识强烈,他们不愿意用理想的标准而是用利益的标准来观察和处理信仰问题。这会严重消解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实效性。

二、少数民族大学生信仰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民族地区发展的差异性对少数民族大学生信仰的影响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文化教育事业不发达,人们的思想观念也相对封闭落后,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信仰教育,弱化其国家观、民族观。而各民族在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受自然条件、生活环境、民族心理等因素影响,发展呈现差异性,形成了独特的民族传统文化,使从小生活在其中的少数民族大学生精神信仰具有民族性、多样性、复杂性。近年来,民族地区迎来了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经济文化发展迅速,社会转型加快,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深刻变革、世俗化生活方式及消费主义盛行,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精神信仰也发生巨大变化:部分大学生由理想主义转向现实主义,放弃为理想而读书、为发展而就业;由关心国家民族未来转向关注个人发展,不再相信精神的崇高、信仰的力量。

(二)边疆民族地区意识形态复杂性对少数民族大学生信仰的影响

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受民族传统文化和境外多种思潮影响,边疆民族地区意识形态趋向复杂。这其中,民族传统宗教惯性和境外宗教势力渗透影响巨大。广西多个世居少数民族仍流传着宗教信仰,例如侗族和水族信仰自然和多神,回族信仰伊斯兰教,瑶族信仰巫术和道教,苗族信仰图腾等。从小在少数民族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大学生,会潜移默化地受到民族宗教的熏陶与影响,信仰宗教就自然而然成为其民族基因、民族文化、民族心理的一部分。当前,在西部大开发背景下,广西正成为西南地区开放的前沿地带,是面向东南亚国家开放的“桥头堡”。独特而优越的地缘政治地位,使广西成为境外宗教与社会思潮传播的重要地区。东南亚各国盛行的宗教和西方各种社会思潮不断涌入,进一步加剧了边疆民族地区意识形态的复杂性。而境外宗教和社会思潮往往打着“终极关怀”“普世价值”等旗号,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诱惑和误导,使他们放弃理想信念,背离科学信仰。

(三)社会世俗价值观念多样性对少数民族大学生信仰的影响

在经济市场化全球化与文化大众化世俗化环境下,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传统信仰受到不小冲击。经济市场化推动传统社会向现代化转型,塑造了众多独立自主的市场主体,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由于消费主义盛行,世俗社会中存在着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实用主义等种种错误观念和看法。这些错误思想观念容易侵蚀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灵,使他们变得浮躁,学习目标趋向功利,忽视理想教育,疏远精神信仰。经济全球化在带给人们空前繁荣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带来了各种不同思想文化、精神信仰的交融碰撞,形成错综复杂、多元并存的意识形态现状,导致少数民族大学生信仰多样化发展。如今,随着信息技术与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文化发展逐渐显现出大众化、碎片化特点,以消费、享乐、媚俗、搞笑为娱乐形式的网络文化,在少数民族大学生中相当有市场,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统信仰教育日益受到严重冲击。

图1 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信仰的因素图

三、少数民族大学生信仰问题的对策思考

(一)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科学信仰教育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体系,其科学性和真理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检验与发展。因此,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增强理性认识,是少数民族大学生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前提和基础。当前,结合中国社会的伟大变革,阐明马克思主义发展与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关系,是坚定少数民族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关键。高校可用历史与理论相结合的逻辑力量,使少数民族大学生感受到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理性科学之美;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力量,使少数民族大学生感受到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和谐向善之美;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创造力量,使少数民族大学生感受到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博大自由之美,从而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让少数民族大学生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忠诚信奉者和践行者。

(二)创新信仰教育理念,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信仰教育实效

信仰教育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要帮助少数民族大学生成为有信仰的人。想要提高信仰教育质量,必须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和信仰教育工作规律,创新信仰教育理念、信仰教育方式方法。创新信仰教育理念,高校要把握和坚持“价值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实践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启发性和灌输性相统一、批判性和主导性相统一”。高校应让学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科学信仰,将其内化为心中的核心价值;坚持主导性和批评性相统一,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传递主流信仰,直面各种社会思潮,引导学生坚定科学信仰;坚持主体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发挥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主体性作用,重视信仰的实践性,教育引导学生用科学信仰指导社会实践,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动实践中立志、成才;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列宁曾经指出,“信仰意识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在条件许可的地方将它灌输给信仰者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信仰教育在坚持灌输思想的同时,应注重启发性教育,让科学信仰春风化雨、滋润心田。创新信仰教育理念,高校应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增强科学信仰,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心脑行,使其将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相统一,做到至信而深厚、虔诚而执着。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少数民族大学生信仰教育环境

校园文化是少数民族大学生信仰教育的主要载体和重要环境。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成长氛围,有利于少数民族大学生潜移默化地树立科学信仰。首先,高校要尊重少数民族文化,积极挖掘民族传统文化精华,构建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的民族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格局,使高校信仰教育具有民族风、亲切感,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信仰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信仰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其次,高校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指导地位,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校园文化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让马克思主义统领校园文化建设,不给各种错误思潮和反动言论提供传播渠道,坚决抵制各种有害信仰和腐朽文化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观念的腐蚀。最后,高校应通过学校党建、学团组织、理论研讨、实践活动、网络思政等形式,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思想教育。在移动互联网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少数民族大学生无时不网、无地不网、无人不网,高校应加强网络媒体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利用互联网增强主流信仰的传播力和引领力。如果科学信仰不去占领高校网络舆论阵地,各种非科学信仰就会有所行动。高校要以雨无声、易班等思政网站建设为重点,不断扩大红色网络阵地,为少数民族青年学生营造出风清气正的网上家园,让互联网技术与高校信仰教育工作有机融合,不断提升少数民族大学生信仰教育的时代感、吸引力和实效性。

猜你喜欢

信仰少数民族马克思主义
Jiao Ayi| 《娇阿依》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
信仰
漫画
少数民族的服装
《少数民族舞》等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