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新时代公民意识的志愿者精神培养赋能大学生人格塑造提升作用探析

2022-04-14李泽飞孙亚兰

大学 2022年3期
关键词:志愿公民志愿者

李泽飞,孙亚兰

(云南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云南昆明 650000)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志愿者活动无论是注册规模还是志愿活动的开展规模、发挥作用程度都得到了大幅提升。过去,在我国面临的三大攻坚战,化解重大风险、精准扶贫、污染防治这些领域,都能看到志愿者的身影。大学生群体是我国开展志愿服务的主体人群,广泛开展和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不断提升志愿服务质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一环。随着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蓬勃开展,广大大学生的公民意识被唤起。回归大学校园,高校必须重视志愿服务精神的培养,强化志愿服务活动对大学生人格的塑造。

一、新时代赋予大学生志愿者精神的时代内涵

志愿者活动在我国历史悠久,五千年的传统文化滋养出救世济困、关爱他人、服务社会的志愿精神,特别是雷锋精神的大力弘扬更是让全社会志愿服务的精神得以深刻内化。随着志愿者活动的兴起以及社会大众的广泛认可,志愿者精神的核心要义逐渐被学界认定:志愿者精神是一种利他主义和慈善主义的精神,指的是个人或团体依其自由意志与兴趣,本着协助他人改善社会的宗旨,不求私利与报酬的社会理念。其核心归结起来就是“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八个字。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社会处在历史新方位,志愿者服务活动在当代中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志愿者精神也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

(一)大学生志愿者精神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表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个人层面的要求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青年大学生的时代使命,也是时代赋予的基本要求。这不仅适用于广大青年大学生,更适用于全体国民。志愿者精神的核心要义“奉献、友爱、互助、进步”从深层次来讲,就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公民层面的具体细化。

(二)大学生志愿者精神是对公民意识的深刻注解

公民意识中一个很重要的衡量尺度就是对社会事务的积极参与,发挥自身在社会公共事务中的主体性,方能做出对整个社会健康发展具有建设性的主观活动。志愿活动实际上就是基于对社会公共事务与公共利益的关心,从而有效发挥主体性的过程。新时代的中国社会呼唤公民意识的提高,大学生作为全社会最有朝气、最有可塑性的一个群体,其公民意识合格与否对整个社会的发育成熟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志愿者活动所代表的志愿者精神就是对大学生公民意识的深刻注解。

(三)大学生志愿者精神是当代大学生人格塑造的重要价值参考

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全面发展对人的首要要求就是具有完善的人格。大学作为学生最后一个系统学习的阶段,除知识和技能传授外,最重要的就是塑造他们完善的人格。志愿者精神不追求回报,服务他人,自觉参与社会服务,不断推动社会进步和完善的精神内涵,对大学生完善人格的塑造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参考,也应当是当代大学生自觉追求的价值选择。

二、以志愿者精神培养为契机,不断提升大学生公民意识

当代中国,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在公民层面的基本要求推动公民社会进程不断加快,在全社会普遍认可的标准下,公民社会的建设加速推进。公民社会呼唤公民意识。所谓公民意识,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对社会进步的关心、对社会发展的积极参与、对社会冷暖的深刻感知、对社会群体的热烈关切,这些不同的维度和志愿者精神在很大程度上不谋而合。因此,用制度呵护志愿者精神,用行动践行志愿者精神,以志愿者精神推动广大大学生公民意识的不断提升,是一个十分可行的切入渠道。

(一)以奉献精神为引领,营造广大大学生积极奉献社会的社会氛围

奉献精神是现代社会志愿者精神的核心,一切功利的、利己而不利他的社会活动都不是志愿者精神的基本追求。公民意识的一个最基本准则就是奉献自我,推动全社会福祉的进步。因此,要在广大大学生群体开展志愿者活动的过程中加强奉献精神的熏陶,通过历史人物的精神熏陶,开展丰富多彩又利于大学生接受的活动,不断强化奉献精神,让奉献精神成为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的根本出发点。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根本阵地,要责无旁贷地加强这方面的教育活动,积极践行我为人人、奉献社会、奉献他人的利他精神,营造强烈的社会氛围,确保大学生在志愿者活动中向标准看齐、向优秀人物看齐。

(二)以友爱精神为纽带,推动广大大学生树立诚信向善的品质追求

友爱是全社会应当予以追求的社会状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公民层面强调了友善的重要性。奉献社会也是为了得到社会的认可,奉献他人不仅是为了获得心理的满足,也是为了得到他人的认可,也表现为一种社会氛围。因此,践行志愿精神要以传递友善向善为纽带,所有的志愿活动归根结底都是为了在全社会形成一种积极向善的品质追求,最终表现在某个群体、某个地区、某个范围内所有成员的共同价值追求和品质追求。这对当代中国社会全体国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十分深刻的社会意义。

(三)以互助精神为根本,实现广大大学生完善互帮互助的社会格局

互助是一种深刻优良的社会格局,互帮互助的社会格局一旦形成,对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国社会飞速进步,一方面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带来了人们生活水平的快速进步,另一方面也应该看到,那些由自私自利、时刻以自我为中心所引发的恶性社会事件在很大程度上刺激着广大公众敏感的神经,如“药家鑫案件”“复旦投毒事件”等。尽管这跟自身的法律观念淡薄有很大关系,但不可否认,也和社会还没有很好地形成互帮互助的志愿者精神有一定关系。因此,在志愿者活动中强调互助是根本,也是志愿者活动得以长期坚持的根本。一味付出不仅不可取,也不可持续。因此,通过互助精神在志愿者活动中的深刻体现,推动社会形成良好的社会格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以进步精神为落脚,实现广大大学生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价值

志愿者精神中的进步,强调的是推动社会的进步。具体来讲,推动社会的进步、推动文明的进程、推动民主的向前、推动福祉的提高是志愿者活动的根本价值。高校要通过完善的制度安排、深刻的活动设计,让广大大学生清楚自身所肩负的时代使命,明确自身的历史方位。中国社会发展到今天,对完善人格的合格公民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离不开广大大学生的深刻参与,离不开广大大学生的深刻实践。不断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带着这样的根本价值,从每一件小事入手,在志愿活动中不断固化和升华来推动社会进步的使命感,是新时代中国大学生积极开展志愿者活动、践行志愿者精神的根本追求。

三、推动志愿者活动制度化建设进一步塑形当代大学生完善人格

进入新时代,年轻人投身公益事业的热情不断高涨。这是可喜的现象,正因为如此,更要密切关注数字增长背后的各种原因,呵护年轻人的奉献热情,让这项崇高事业真正在青春里留下深刻烙印,激励更长远的行程。随着《志愿服务条例》的出台,我国志愿者活动迈入法制化、制度化的轨道。接下来,志愿者活动要在条例的框架下实现更加细致的制度化设计,特别是在志愿者激励、条件保障、权益维护、结果运用等方面下功夫,充分发挥通过志愿者活动进一步塑造当代大学生完整人格的重要作用。

(一)细致设计大学生志愿活动的保障体系,实现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的法制化制度支持

志愿服务活动需要长期、多维地进行系统培育,这离不开法制的支持,随着《志愿服务条例》的出台,志愿服务活动有了法律意义上的保障。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作为志愿服务活动最重要的组成,产生的意义深远而深刻。当前,大学生志愿者活跃在“三大攻坚战”的各个角落。大学生群体作为受过专业训练,具有专业思维和较高素质的群体,应当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但有的高校侧重对青年志愿服务活动的宣传,忽视了对志愿服务理念的宣传。

(二)以舆论引导志愿者活动品牌建设,确保志愿者活动满足社会需要和自身成长

高校是大学生志愿活动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当前,无论是在国家重大改革领域、重大赛事保障、无偿义务献血、社会公益事业、创新创造活动等方面,志愿者活动都得到了广泛参与。但是,这些志愿者活动不同程度上缺乏品牌引领,没有形成品牌化的志愿服务活动体系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因此,高校志愿者服务活动要牢固树立品牌意识,打造既符合专业特色又满足社会需求的志愿者活动,围绕立德树人的中心任务,有效地通过志愿活动所蕴含的先进思想、高尚道德,将其同高校育人工作深刻结合起来;要更加注重志愿者活动的内涵建设,不断扩大品牌志愿者活动的社会影响力;不但要激发校内志愿服务团队和大学生志愿者的内在动力,还要激发他们的归属感和成就感,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开展富有创新精神的校外志愿服务活动。高校要着重打造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实践平台和宣传平台,通过广泛的社会传播,不断宣传大学生志愿活动涌现出来的社会正能量,通过舆论的力量引导全社会关注大学生志愿活动,将志愿者品牌建设不断融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不断夯实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的社会支持土壤。引导社会大众形成正确的价值导向,从而有效带动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将广大大学生的学习实践融入国家、社会、民族的大我中来,让广大学生在实践中增长知识、练就才干、锤炼品行,真正实现社会需要同个人成长需要的有效结合。

(三)进一步发挥指挥棒效应,实现志愿者活动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人才培养作为高校的基本以及根本职能,承担着为全社会不断输入高素质合格人才的重任,高校人才培养的基本追求就是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公民。志愿者精神和志愿服务活动是高校不断拓展人才培养边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抓手。许多高校十分鼓励大学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但是,有的高校没有针对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设定科学的考评评价体系,志愿服务活动成了一种“随喜功德”的事情,缺乏指挥棒的引领。尽管广大大学生具有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自觉性,但是作为管理者,高校必须要将这些行为进行科学的设计引导,在志愿服务活动的结果运用上下功夫,让广大大学生在志愿服务活动过程中收获自身成长的满足感,从而将志愿者精神和志愿服务活动在不断的实践中内化为一种行为习惯。高校发挥指挥棒的作用,不是将大学生的志愿活动引向功利的歧途,而是通过科学的制度设计,帮助大学生增强志愿服务活动的自觉与认可,调动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增强本领、锤炼品行,推动全社会对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认可。

(四)以“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为抓手,不断强化志愿者活动在大学生成长成才中的结果运用,确保全社会的普遍认可

志愿者活动不应该是高校校园里的自娱自乐,而是推动社会进步的积极力量,应该得到全社会的普遍认可。加强大学生广泛参与志愿活动的结果运用,不仅可以有效发挥指挥棒的效应,也为社会提供了一条有效评价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判断依据。当前,团中央正在加快推进团组织改革的进程,“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作为一项重要抓手,对引导和鼓励大学生广泛参与社会实践、评价和考量大学生成长成才效果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一改过去重学习成绩轻社会实践,重文化教育轻道德养成的局面,丰富了高校人才培养的维度,也为社会评价大学生提供了全新的视角。高校要加快“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实施进度,把大学生参与社会服务作为制度设计的一个重要层面,突出实践育人。另一方面,高校要加强社会氛围的营造,形成全社会关注志愿活动、支持志愿活动、认可志愿活动的舆论氛围。此外,高校应结合当前奖助学金评定制度、评先评优制度,合理设置志愿活动的权重比例,加强结果运用,发挥制度的力量,引导大学生在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中实现个人成长。

四、结语

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是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核心,是凝聚当代中国社会力量的根本精神动力,广大青年大学生是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见证者和参与者,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每一个青年的深刻参与。人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既有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荣光,也有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矛盾;既有快速发展的城市繁荣,也有广大农村发展不充分的现状;既有突破封锁的先进科技,也有饱受制约的“卡脖子”短板。这些矛盾复杂交织就是当代中国社会的底色。正是这些矛盾交织的深刻存在,为广大青年广泛而深远地参与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提供了全面的视角。高校必须积极鼓励和引导广大青年发挥志愿者精神在各个领域开展创新性实践,在广泛的搏击奋斗中练就本领,让广大青年在志愿活动成就小我的同时,成就伟大复兴中国梦这个全民族的大我。

猜你喜欢

志愿公民志愿者
志愿者
以志愿,致青春
我是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小小志愿者
志愿者精神 永不落幕
中国公民分批撤离乌克兰
“被志愿”
四川省高考志愿填报流程简图
公民并积极着
“中华慈善优秀工作者(志愿者)奖(共152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