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介入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患者的效果及对其神经功能的影响

2022-04-13关成龙冯国鑫李成龙

智慧健康 2022年35期
关键词:开颅栓塞造影

关成龙,冯国鑫,李成龙

龙川县人民医院 脑系疾病中心,广东 河源 517300

0 引言

颅内动脉瘤是一种位于动脉管壁上的隆起性动脉瘤,由于患者大脑动脉内腔不同程度的扩张,容易破裂出血。其临床表现为严重的突发性头痛、头痛、神经症状、颈背部疼痛等[1],致残率和死亡率高[2],常用开颅夹闭治疗脑动脉瘤,可改善患者症状,缓解病情,但这种手术创伤大,术后并发症多,预后恢复效果相对较差。近年来随着微创理念的引入,血管内栓塞技术和血管造影技术的不断发展,血管介入治疗在临床上应用广泛,但关于颅内动脉瘤患者的疗效及其对神经功能影响的报道相对较少,因此本研究应对此进行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样本来自2019年1月-2021年1月收治的6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家属知情同意后,以随机分组的方法分对照组30例,观察组30例。在对照组中男14例,女16例,平均年龄(65.51±6.82)岁,平均病程(7.54±1.39)年。在观察组中男15例,女15例,平均年龄(65.50±6.81)岁,平均病程(7.49±1.37)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该研究得到了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纳入标准:①确诊为颅内动脉瘤[3];②患者符合手术的适应证;③诊断完毕至开始手术应在3天以内。排除标准:①严重心脏、肝脏和肾脏损害的患者;②精神病患者;③存在手术禁忌证者。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治疗,如预防和治疗脑血管痉挛和复苏,降低颅内压及术后脑脊液引流。对照组患者行开颅夹闭术:通过影像学检查,根据动脉瘤选择最合适的体位和手术入路。全麻成功后,患者接受常规开颅手术,在显微镜下仔细、精确地分离动脉瘤,然后闭合颅骨完成手术。

观察组接受介入栓塞治疗:全麻成功后,穿刺点选在右腹股沟韧带下二横指股动脉体表投影处,使用Seldinger技术穿刺右股动脉并置入6F血管鞘,股动脉造影证实血管鞘在血管内位置正确,并无血管内膜损伤。超滑导丝引导5F单弯导管行主动脉弓造影,未见明显异常。用单弯导管依次行双侧颈总动脉、经皮超选择性双侧颈内动脉及双侧椎动脉造影,可见动脉瘤。将病情告知患者家属,其表示知情理解,行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患者继续于介入室在全麻下行动脉瘤栓塞术,交换导丝将导引导管开口置于动脉瘤头部,在微导丝引导下将微导管超选放入动脉瘤囊内,进行手推造影,超选造影证实微导管到位准确,动脉瘤内分别填塞不同大小及硬度微弹簧圈,手术顺利,超选造影见动脉瘤填塞较好、瘤腔内无血流显影,其余非病变血管血流通畅。术毕拔除造影管,留置血管鞘,术毕患者麻醉未醒,生命体征平稳,双侧瞳孔直径约2.5mm,对光反射迟钝,复查头颅CT较术前无明显变化,转重症监护室进一步监护治疗,并密切观察其神志、瞳孔、呼吸、双下肢足背动脉搏动情况。两组均随访三个月。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对临床疗效、神经功能及生活质量进行比较。

1.3.1 临床疗效

治愈是指患者不存在临床症状,体征已完全正常,生活质量得到很大提升;致残是指存在偏瘫等身体残疾,生活质量受到影响。总有效即治愈与总例数比值[4]。

1.3.2 神经功能

NIHSS评分[5]用于评估手术前后神经功能的恢复程度,包括意识、语言、面部肌肉、水平凝视功能、行走能力、手部肌力、上、下肢肌力及忽视程度,评分越高,神经功能越差。

1.3.3 生活质量评价

SF-36量表[6]用于评估患者的生活质量,它从八个方面进行测量:身体疼痛、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能量、心理健康、社会功能、情绪功能和健康,总分为100分。得分越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越好。

1.4 统计学分析

以SPSS 22.0软件分析数据,定量数据以()表示,使用t检验,定性数据以率(%)表示,使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00%,相较于对照组60.00%显著提高(P<0.05)。见表1。

表1 临床疗效比较[n(%)]

2.2 神经功能比较

术后,观察组患者NIHSS评分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神经功能比较(,分)

表2 神经功能比较(,分)

注:相较于本组术前,*P<0.05;相较于对照组,△P<0.05。

2.3 生活质量比较

生活质量评分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生活质量比较()

表3 生活质量比较()

注:相较于对照组,#P<0.05。

3 讨论

颅内动脉瘤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颅内血管壁囊性突起。它的形状、大小和数量不是固定的,大多是囊性、丘疹或复合物。它们可以随时破裂和出血,危及患者的健康和生命。一旦诊断出绝大多数颅内动脉瘤,应尽快进行手术。大脑组织之间的天然间隙用于解剖和分离大脑组织,完全暴露动脉瘤,开颅夹闭术能有效缓解动脉瘤和血肿压迫引起的临床症状,具有一定的愈合效果,尤其是早期有效地清除脑内血肿和蛛网膜下腔出血,防止动脉瘤破裂,改善血管圈。然而,手术期间开颅是必要的。手术步骤相对复杂、风险大、创伤大、可导致某些蛛网膜下腔出血,甚至脑组织损伤[7-8]。易发生血管痉挛、术后长期恢复、肺部感染、脑积水、术后恢复缓慢等术后并发症,严重影响治疗效果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介入材料的不断更新,血管内治疗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它具有安全性高、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成功率高、术后恢复快等优点,显著减少了对脑组织的损伤。此外,患者受颅内压和脑水肿的影响相对较小,可以预防蛛网膜下腔出血引起的病理改变,降低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9-11]。

NIHSS能有效比较手术前后神经功能障碍程度,评估肌力、意识、视野等患者相关内容。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00%,相较于对照组60.00%显著提高(P<0.05);术后,观察组患者NIHSS评分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说明相较于开颅动脉瘤夹闭术,介入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患者效果显著,有利于缩短治疗时间及神经功能的恢复。原因为:开颅手术切除动脉瘤是治疗动脉瘤的主要术式,术中颅骨切开、动脉瘤剥离等手术不仅对脑实质造成损害,而且对动脉瘤周围正常血液和脑组织的供应也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害,血管性肿瘤的外科栓塞并未进一步加重脑组织的损伤,仍保留了原有的颅内封闭环境,血脑屏障未被破坏。而且脑组织的炎症反应相对较小,因此对脑神经功能的损害相对较小,患者有较好的治疗和预后效果。

研究表明[12]介入性血管内栓塞后,35%的颅内动脉瘤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生活能力功能障碍,从而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本研究结果显示,生活质量评分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介入栓塞术能够改善颅内动脉瘤患者的生活质量。原因为:介入栓塞使动脉瘤进入血液循环,整个过程不会受到脑积水和颅内压的影响,具有高度的安全感和轻微的创伤,能够减少手术创伤,对患者脑组织影响小,术后恢复快,有利于提高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具有良好的效果,创伤小,能有效恢复神经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猜你喜欢

开颅栓塞造影
超声造影在周围型肺肿块穿刺活检中作用
输卵管造影疼不疼
水蛭破血逐瘀,帮你清理血管栓塞
输卵管造影疼不疼
大骨瓣开颅减压术在对冲性颅脑损伤治疗中的应用观察
快速开颅技术在外伤性颅内血肿合并脑疝抢救治疗中的效果
开颅手术后继发颅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和治疗方法
介入栓塞治疗肾上腺转移癌供血动脉的初步探讨
体外膜肺氧合在肺动脉栓塞中的应用
超声造影在妇科疾病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