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立群:破圈学者再破圈

2022-04-13

文萃报·周二版 2022年15期
关键词:百家讲坛柳永史记

2022年3月15日,《2022中国诗词大会》收官。颁奖之时,点评嘉宾王立群以两句诗词做结束语:“金榜题名墨尚新,今年依旧去年春。”在本次大会新环节中,他与选手合作闯关,轻松帮助选手破题。自2016年加入《中国诗词大会》以来,王立群多次担任点评嘉宾,对中国诗词的熟稔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讲解诗词之外,王立群早在2006年便登上《百家讲坛》讲解《史记》,从那时起被大众所熟知。在温雅的形象之下,他对历史人物的大胆解读,更让他成功破圈。如今面对新媒体时代,他以积极包容的心态快速学习和适应,在抖音、快手上拥有百万级别的粉丝。

与诗词的完美遇见

《2022中国诗词大会》以“江山”“遇见”“稻香”“出发”等视角展开古今对话。王立群在第五场“稻香”开篇引用了“喜看稻菽千重浪”,悼念袁隆平,观众纷纷感叹诗词新用的强大生命力和共情力。

说起加入《中国诗词大会》的初心,王立群回忆:“我本来就是文学专业的,所以能参加《中国诗词大会》也算是回归老本行,是一场与诗词的重新遇见。”2016年,王立群已成为《百家讲坛》的明星主讲人,央视科教频道节目组请他接着加入《中国诗词大会》。王立群没有错过这次“遇见”。在台上,经他点评,古人今人之间的那堵时间之墙顿时烟消云散,许多观众是《百家讲坛》的老观众了,如今纷纷沉浸在这场诗词盛宴之中,“与诗词完美遇见”。

“遇见”是欢喜,“转身”才得人生真谛。在王立群看来,这是中国诗词留下的千年余韵。

时隔千年,古今同情

“读诗词中的故事,读诗词背后的故事,读诗词记录的生活,读诗词隐藏的生活,读诗词记载的文化,由此触摸古人的心灵,感受古人的心跳……”王立群解读诗词妙处,在于消融千年之隔,古今同情。

王立群说:“当代人在事业生活或者爱情上都会遇到类似的无奈,所以前两年出现‘佛系,如今出现‘躺平这样的网络用语。”他解释:“晚年的王维,认为走到水的尽头,这就是最好的安排。看看天,看看地。云聚云散、不惊不喜,一山一水一别院,一世一花一人生。”这句话戳中了不少观众的心。

王立群并非独爱王维,他在即将上市的新书《宋十家诗传》中提到了柳永的自嘲,“奉旨填词柳三变”。名气如此之大的柳永,却在《宋史》中连个名字都没留下,可见其人生事业之不如意。“柳永在考科举时很不顺利,宋仁宗建议他‘且去填词。”晚年改名柳永,希望不要因为原来的名字“三变”而影响录取。王立群说:“现在的人也要学会自嘲,学会放下,学会做自己。”

读出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意思

诗词是诗人的人生轨迹,《史记》是王立群的人生主线。

1945年,王立群出生在安徽六安,后在江苏南京度过童年,8岁随父母迁居河南。1965年,因为家庭成分不好无法继续求学,只能去厂办小学教语文。学校里教师少,他胸前挂着手风琴,又兼职了4年音乐老师。“文革”中,小学图书馆被砸了,不少书被丢在院子里,他看到躺在碎玻璃里的《史记》,偷偷捡起来,藏着读。没想到这一读就是半个多世纪的时光。

读着读着,文史功底不知不觉越来越厚实,到了1978年恢复考研,他轻松过关。“这是《史记》帮我的第一个忙。”进了河南大学文学院,“我接受研究生教育,最基本的功课就是要细读文本”,《史记》仍旧是他翻來覆去看的经典。一套《史记》被翻烂了,王立群也由讲师升为教授、博士生导师。“《史记》帮我的第二个忙是在2006年12月24日,”他对那天的事仍旧记忆犹新,“央视《百家讲坛》来河南大学海选主讲人,我挑了《史记》中的一段讲。才过了10多天,《百家讲坛》就通知我上京试讲。我讲得很流畅,讲完后,编导让我上楼要跟我谈谈,问我以后想讲什么,我说:就讲《史记》。那年我61岁,这一讲就是10年。”10年来,他通过细读文本把历史人物讲得绘声绘色。   (摘自《环球人物》2022年第7期 刘潇/文)193CB453-B540-4E01-BF2A-4E53230F851E

猜你喜欢

百家讲坛柳永史记
半小时漫画宋词之雅俗共赏柳永
柳七官人寻花问柳觅新词
说 《百家讲坛》
漫画史记
漫画史记
漫画史记
漫画史记
评刊表
柳永的词
一个人的爱情